神秘的「代工帝國」鴻海精密與郭台銘的成功三部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源:礪石商業網 (http://www.lishibiz.com/

礪石導語:本期《公司簡史》專欄為大家介紹的是全球最大的電子製造服務集團鴻海精密(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郭台銘以鴻海旗下代工品牌富士康(Foxconn)為平台,歷經數十年經營,構建起龐大而神秘的「代工王國」。

鴻海集團也成為全球雇員最多的巨型企業之一,員工總人數超過100萬人。

鴻海科技集團(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是全球最大的電子製造服務集團,也是台灣最大的企業。

富士康(Foxconn)是鴻海旗下代工品牌,承接台灣以外的代工訂單。

郭台銘以富士康為平台,歷經數十年經營,構建起龐大而神秘的「代工王國」。

作為蘋果智慧型手機的主要代工企業,鴻海也一躍成為全球五百強排行榜上第25大企業。


草根出身,白手起家

郭台銘1950年出生於台灣,父親是山西人,母親是山東人。

家庭貧困的郭台銘16歲進入海事專科學校,半工半讀完成學業,之後服兵役,後進入航運公司做業務員。


1974年,24歲的郭台銘用母親籌集的十萬元新台幣,與朋友合夥創辦了「鴻海塑膠企業有限公司」,生產塑料製品。

公司後因經營不善而陷入困頓,朋友撤股後郭台銘實現獨資。

當時黑白電視機剛剛在台灣興起,公司就轉為生產黑白電視機按鈕,逐漸有了起色。

1975年,公司更名為「鴻海工業有限公司」,主要生產電視機高壓陽極帽組件。

之後,公司又成立了塑膠模具製造及開發部門,建立了標準生產線。

1980年,公司新增設備生產家電產品零組件,並成立了化學電鍍部門。


1980年代初,台灣的經濟飛速發展,不少開廠的人都做起了炒房炒地的買賣。

面對唾手可得的良機,已經擁有百萬資本的郭台銘問自己:「我到底是以賺錢為目的,還是準備從事長久的工業?」郭台銘選擇了後者,決定把所得的每一分錢都投入到進一步擴充工廠、擴張產能中,同時提出了打造「先進位造力」的概念。

設備和研發終於使鴻海接到了第一筆來自美國跨國公司的電子零件訂單。


但此後家電業勢頭漸衰,鴻海的生意也大受打擊。

經過市場調查,郭台銘了解到電子遊戲機及計算機是未來的成長主流,計算機連接器很有市場需求。

鴻海開始從「製造導向」時代,走向「市場導向」時代。

全球個人電腦時代開始後,郭台銘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術,以連接器、機殼等產品為重心,以「量大、低價」為策略,迅速占領市場,成功打造出「連接器王國」。

1982年,公司更名為現在的「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5年,鴻海首度入榜台灣製造業1000大公司。

1988年,公司台灣員工達到1000人,年營業額突破新台幣10億元。

1989年,鴻海已經躍升至台灣製造業1000大企業第294位。

1991年,鴻海股票在台灣上市。


紮根中國,運籌全球

郭台銘從海外引入先進技術、設備,建立模具廠、衝壓廠和電鍍廠,先後涉足計算機機殼、連接器、線纜等領域,通過機械化生產和軍隊式管理,建立了價格優勢和品質保證,被眾多品牌廠商選為代工廠。


1985年,郭台銘創立了自有品牌富士康(FOXCONN),作為鴻海旗下代工品牌,承接台灣以外的代工訂單。

此後,郭台銘以富士康為平台,歷經數十年經營,構建起龐大而神秘的「代工王國」。


1988年,郭台銘赴深圳考察投資環境,並在深圳寶安區建立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個生產基地——深圳海洋精密電腦接插件廠。

1993年,鴻海繼續擴張深圳生產基地,並在蘇州崑山建廠。

1996年,開始建設深圳龍華科技園。


1995年,鴻海公司營業額突破新台幣100億元,名列台灣製造業1000大企業第65位。

許多世界級PC大廠成為集團重要客戶。


2000年,郭台銘首次提出要將「長期、穩定、發展、科技、國際」作為集團的未來定位和發展方向。

2001年, 鴻海成為台灣民營製造業第一名的企業。

2002年,鴻海精密躍居中國內地企業出口200強榜首,此後多年保持出口第一的位置。


2004年,鴻海成為全球第一大3C(計算機、通訊、消費性電子)代工廠。

2005年,鴻海首度躋身《財富》全球500強,居第371位,並成為全球第一大手機代工廠。



富士康在發展歷程中逐步確立了「紮根中國,運籌全球」的發展戰略,迄今在中國大陸、台灣、日本、東南亞及美洲、歐洲等地擁有200餘家子公司和派駐機構。


富士康在中國大陸開創業務初期,一切從零開始,在自己的工廠周圍構建社區,公司員工都在富士康自成一體的深圳工業園生活和工作。

位於深圳市寶安區龍華的占地約1平方英里的龍華科技園區,被視為郭台銘企業帝國的核心,有員工27萬人。

在幾十座廠房中,蘋果公司的iPod和iPhone、惠普公司的個人電腦、摩托羅拉的行動電話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

在龍華基地,職工宿舍、消防隊、醫院、游泳池、餐館、銀行、雜貨店和網吧一應俱全,10處大型員工食堂每天提供15萬份以上的午餐,用工高峰時每天招聘的新員工多達3000人。


現在,鴻海集團已經成為全球雇員最多的巨型企業之一,員工總人數超過100萬人。


為蘋果代工,成就輝煌

郭台銘稱鴻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他要做的首先是選客戶。


作為電子製造業的「隱形冠軍」,鴻海(富士康)的客戶幾乎囊括IT產業所有著名品牌。

這家亞洲科技巨頭提供智慧型手機和顯示面板等各種產品的組裝服務,客戶包括蘋果(Apple)、思科(Cisco)、戴爾(Dell)以及索尼(Sony)。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蘋果公司。

蘋果最熱門的iPhone、iPad一度均出自富士康設在中國大陸的工廠。


鴻海一進入個人電腦領域,就把客戶鎖定為戴爾、康柏等國際一流大廠。

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訂單,郭台銘在康柏總部旁投資建了一個成型機廠,康柏只要有新設計,當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終獲得了康柏的長期訂單。



鴻海不斷拓寬產品線,利用規模經濟和互補效應,抵銷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和行業對手的威脅。

通過嚴格管理、技術積累和硬體升級,鴻海最大程度地提升了生產製造能力,將富士康打造成代工領域的一面「旗幟」,從計算機硬體、通訊設備到各類消費性電子產品,幾乎無所不能生產,為客戶製造高規格、高品質的產品。

為鞏固與這些大廠商的關係,鴻海專注到只為製造而不去打造自主品牌,全球最挑剔的企業都放心地將生產訂單交給它。


郭台銘確信,供應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供應鏈的管理不是只有成品的物流,應該是到製造端的物流,製造的供應鏈,甚至到原材料的供應鏈。

整個供應鏈把它串起來,對於整個經濟的幫助就會非常大。

1998年,庫克開始擔任蘋果公司的運營主管,庫克接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整頓蘋果公司的製造和分銷網絡。

庫克發現,當時蘋果公司成本控制得並不好,生產周期時間也不理想。

蘋果公司的工廠成本高但生產效率卻很低。

因此,庫克開始考慮雇用外部製造商。

2000年,鴻海接手生產iMac,因為鴻海在大陸投資興辦的富士康當時已經擁有了很高的國際聲譽。

蘋果公司把產品生產轉移到中國還有一個原因是,設計團隊開始設計鋁材質的產品,而鋁的供應鏈就位於中國。

一開始使用金屬鋁的時候,蘋果曾經嘗試和美國本土的生產商合作,但供應商在限期內並沒能拿出外殼的樣板來。

心急火燎的蘋果公司來到中國,詢問一直為蘋果生產成型部件的富士康是否能製作基本的金屬板,富士康則表示會研究產品,保證滿足所有規格。

於是,Mac mini開始在富士康生產,iPod mini和其他產品也緊隨其後。

富士康在蘋果產品的製造環節取得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現在,富士康有多達50萬的員工手工組裝iPhone和iPad。

全憑個人奮鬥的郭台銘

無依無靠,全憑個人奮鬥,外加一點運氣,在特定年代中獲得商業的成功,郭台銘身上有著濃重的個人英雄主義做派,短暫的從軍經歷又使之成為軍隊式管理的推崇者。


郭台銘祖籍山西,他很喜歡同是山西人的關公。

關公非常講義氣,郭台銘覺得信任從某些角度來講,也是義氣。

郭台銘最敬佩景仰的企業家是王永慶。

有一次郭台銘帶著兒子去見王永慶,王永慶只送他兒子兩個字:「信用」,就是扎紮實實做事,講得出來就要做到,不要好逸惡勞。

郭台銘認為,成功有三部曲,第一是有好的策略,第二是一定要有決心,第三是方法可以改變。

郭台銘的字典里沒有「管理」這兩個字。

他認為,有責任的人是不用管理的,沒責任的人管理也沒用。

郭台銘也不認為有競爭對手。

他說,有些公司以購併增加營業額,但是鴻海的購併是以技術互補為主,不是為了營業額。

郭台銘認為,鴻海的「對手」只是代工組裝,沒有垂直整合的能力,但鴻海有全球的供應鏈。

郭台銘覺得成就感,成長的動力來源,是贏得員工、股東、社會的信賴。

郭台銘把信任分為五個角度,分別是員工對公司的信任、股東對公司的信任、客戶對公司的信任、上下游策略夥伴對公司的信任、還有社會對公司的信任。

讓員工信任公司,經營者要先做到以身作則、言行合一、公私分明。

讓股東對公司信任,第一要看公司有沒有做假帳、會計是不是正確,第二是對經營能力的信任,第三是公司是否正派經營。

客戶對公司的信任,一個是品質、一個是服務、一個是成本競爭力。

策略夥伴對公司的信任,基礎建立在最困難的時候,能夠彼此幫助。

社會對公司的信任,表現在守法、納稅、幫助弱勢團體三個方面。

郭台銘非常節儉。

他說,父親是公務人員,給他很好的身教,教他安貧樂道。

她最快樂的事,就是媽媽親自下碗面給他吃。

他是山西人,吃碗麵、水餃、包子,就很舒服,一點都不覺得不好。

他希望鴻海給社會的印象是苦幹實幹、按部就班、誠誠實實、正派經營。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雖然辛苦一點,但是很踏實。

從「製造的鴻海」到「科技的鴻海」

鴻海精密在OEM(代工)領域做到了全球第一,也就觸及到了這個行業的天花板,近年來鴻海精密的利潤率一路下降。

2010年,富士康因多起員工自殺事件遭遇輿論質疑,也讓郭台銘做出了轉變,將一些大型工廠的員工工資上調一倍,並將工廠遷至距員工家鄉更近的地方。

早在2003年,富士康就創立TFT-LCD面板專業製造公司群創光電(Innolux Display Group)。

2009年,群創光電採用換股方式合併大型液晶面板廠商台灣奇美電子。

之後又與台灣著名液晶面板廠商統寶光電(TPO Displays)合併,躋身為全球第三大液晶面板供貨商,2010年5月正式合併後形成新的公司,仍叫奇美電子Chimei Innolux。

2012年11月,奇美電子正式更名為「群創」。

2013年的時候,蘋果拉入台灣另一大代工廠和碩(Pegatron)生產iPhone,兩家代工廠商因此發生了競爭。

近年來,蘋果產品的銷售增長出現趨緩的勢頭,這也促使鴻海精密加大了研發投入力度,從單一的製造業企業向研發和製造兼有的複合型企業轉變。

2016年,鴻海集團收購了日本老牌電子企業夏普(Sharp),並將此視為獲得先進技術並走向全球的契機,試圖從部件供應商轉型為一家擁有自主品牌產品的生產商。

郭台銘要將夏普的專利轉為技術、將技術轉為產品。

夏普已經決定停止向韓國三星電子和中國海信集團供應電視LCD面板,希望重振夏普液晶電視AQUOS品牌。

富士康還購買了微軟(Microsoft)兩年前從芬蘭諾基亞(Nokia)收購的手機業務的製造、銷售和分銷部門。

微軟已經與一家新成立的芬蘭公司HMD達成協議,由後者在消費電子領域重新啟用諾基亞品牌,而諾基亞品牌的手機和平板電腦將由富士康製造。

目前,鴻海集團業務涉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生產製造,各式連接器產品線及零組件,精密金屬加工零件與工程塑膠組件,資訊產品用之機械精密零組件、准系統,體驗式科技服務及銷售,寬頻通訊產品、無線移動式通訊產品、局端通訊產品等。

鴻海擁有很多的專利。

這些專利積極保護了鴻海全球的創新技術與智慧財產權。

截至2015年底,鴻海全球專利申請已累計139,200 件,核准量達到75,200 件;2003-2015年連續13年獲台灣專利申請及核准量雙料冠軍。

鴻海2006-2014年連續9年在美國 專利核准量排行榜位居華人企業榜首。

身為全球最大電子製造服務集團的鴻海,已經成為台灣科技業的窗口。

相較於其他台灣電子業公司,鴻海與全球科技產業的呼吸步調更為一致。

基於「把專利轉為技術、將技術轉為產品」的思考模式,鴻海集團已經在雲運算、移動終端、物聯網、大數據、智能生活、智慧工作網絡及機器人等七大領域深化布局。

歡迎關注礪石商業評論微信號:libusiness

礪石商業評論專注於全球商業與管理,致力成為中國第一家世界級的商業知識媒體,通過傳播全球最優秀的商業理念與管理實踐,助力全球商業文明與社會進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十個員工起家,三十年做到世界前三十強

鴻海精密集團成立於1974年,由董事長郭台銘代領團隊開發了一次性購足整體解決方案,在電子代工領域具有顛覆性影響。鴻海集團的英語、德語是FoxConn,國內翻譯富士康,大多數人對富士康這個名字要比...

44年,從10萬到4.7億,鴻海傳奇

營收上萬億,世界500強排名高達31位。44年的時間,他從10萬台幣、做到了4.7萬億台幣。1974年、一個家境貧寒出身24歲年輕人,拿著10萬台幣結婚錢所創立的企業,之後成為了全球

富士康應邀到美國辦廠,這將會意味著什麼?

我們都知道富士康是美國蘋果公司的蘋果手機最大的代工集團,主要靠收取代工費來運營公司的運轉和擴大生產規模。可是在後來富士康集團斥資400多億收購夏普,緊接著擬斥資270億美元收購東芝快閃記憶體業務...

富士康郭台銘:集團轉型後至少還有20年好光景

「鴻海是什麼?打不死的蟑螂,刻苦樸實的水牛,貧瘠土壤中紮根的葡萄藤,振翅奮飛的孤雁,寂寞長大的地瓜。」——摘自《富士康:郭台銘白手起家英雄莫問出身》富士康,在台灣地區被稱為鴻海集團。鴻海創始人郭...

郭台銘5年投入21億布局AI 鴻海深耕工業物聯網

大力發展機器人代工、投資網際網路造車企業小鵬汽車、斥巨資布局人工智慧(AI)、開啟A股IPO征程……一直在轉型道路上上下求索的鴻海頻頻落子,正勾勒一個新的工業網際網路宏圖。近日,鴻海集團(富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