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蘋果背後頂級代工企業:郭台銘和他的鴻海帝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撲克投資家。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

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文 | 撲克投資家內容團隊,馬也,趙暉

公司志欄目說明

金融世界是一個精妙但複雜無比的系統,在這個龐大的經濟體系里,無數家奮力拚搏,各領風騷的公司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它們或許低調,或許兇猛,或許張揚,每一家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印記。

「公司志」,是我們撲克投資家深入到大宗商品產業鏈上下游各個領域的經典公司之中,發布精選出來的公司深度報導,幫助讀者開拓眼界、增進視野,更加了解大宗商品世界的廣博和積澱。

該欄目按照一定節奏發布,只要這些公司和大宗商品有關係,是自己所在領域的翹楚,或者有著自己獨到的一面,都會是我們的報導對象。

如果您覺得您的公司有足夠理由在撲克投資家平台傳播,歡迎和我們取得聯繫。

在上周的時候,蘋果公司又一次在萬眾矚目中發布了新一代的蘋果手機。

我們都知道一個成功的蘋果的CEO都背後有一個默默支持他的男人,但是很少人知道這個背後的男人身後那個龐大的帝國:鴻海精密。

它是蘋果的OEM合作者,你手中的每一台iPhone都是是由它來負責進行總裝的。

這家公司目前位列全球500強第25名,是華人控股排名最高的民營企業。

我們非常熟悉的富士康,就是鴻海精密的旗下的一個子公司。

這家公司的創始人郭台銘從1974年開始創業,用40多年的時間,一步一步將鴻海精密做成了全球OEM領域的王者,從蘋果到惠普、索尼、任天堂等眾多全球IT業巨頭,多年以來始終都是鴻海精密的穩定客戶。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俗稱代工,是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以來非常熟悉的一種模式:在二三十年之前的珠三角,大批中國企業都是為跨國企業做代工,商品製造完畢之後貼上跨國公司的品牌進行銷售。

20年前,在台灣,鴻海精密名不見經傳,規模連台灣前一千位製造企業都夠不上。

它是憑藉什麼一步步成長為「代工之王」的?

長久以來,人們對於OEM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是一個技術含量低,利潤微薄的辛苦活。

當年的大多數OEM廠商的確是這個樣子,所以也就在後來殘酷的市場競爭中逐漸衰亡。

而鴻海精密,則完全擺脫了這些不利因素,將OEM做到了極致,在IT產品的大規模生產製造領域做到了全球第一。

帝國三足:成本,技術,專利

鴻海精密之所以業績驚人,關鍵在於可快速啟動的量產體制、與之相適應的徹底的成本意識,以及公司的技術實力。

鴻海精密成本意識之強,看一眼其位於台北市郊的總部大樓就可明白:這幢5層的辦公樓位於一個小型工廠林立的工業區,毫不起眼,一點兒不會讓人想到它是一家年銷售額超過3萬億日元企業的總部。

樓里雖說安裝了簡易電梯,但員工自不必說,聽說連幹部也是走樓梯上下班。

參加在臨棟召開的股東大會的股東們所使用的電梯,看上去平時像是運貨所用,因為電梯壁上有深深的撞痕,像是載重台車不止一次的碰撞所致。

除了每年一次的股東大會,平時極少有外人乘坐的電梯估計根本無需維護。

成本無論多低,如果生產出的產品質量不好,也不會吸引到全球如此眾多的優秀客戶。

以樹脂部件起家的鴻海精密,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這種程度,靠的是其所擁有的以機殼成形模具為核心的技術實力。

從接到訂單到最終商品交到訂貨者手中,鴻海精密這段生產前導時間非常短。

民用產品機殼所使用的模具的設計和製作通常需要1-1.5個月,而鴻海精密製造手機機殼模具只需7天即可完成。

此外,高級模具技術還有助於削減旨在實現「廉價」服務的零部件生產成本。

進行大規模自主生產,就能提高成本競爭力。

再者,做了40多年的模具,累積了大量的製造數據,不管是手機,甚至於機械,熟知其重要公差,通過信息的處理、雲端的儲存,可以打造工業網際網路生態系統,使效益最大化。

富士康在大量引進精密生產機械的同時,還打造高新IT技術,在公司內部大規模設立模具學校,對員工進行完整的系統培訓。

對於零件成型中的重點,富士康對模具製造有著非同一般的限制。

出於技術保密的考慮,絕大多數用於零件生產的模具都禁止對外銷售,因此對模具業界一般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但因其規模巨大,從事模具製造相關工作的人數據稱已多達3萬,這個數字已超過全日本模具製造從業者總數的三分之一。

除此以外,每年新進入的2000~3000名新員工在公司內部的模具學校培訓半年之後,也將成為新進入的從業人員。

模具學校培養的從業人員也有可能成為有才能的一般機械技工。

富士康的模具車間雖然分散在各個工廠,但多數都採用日本製造的最新高級精密設備。

偌大的工廠中,工具機並列數十米的情景相當壯觀。

在富士康的車間裡,模具加工機正在向數控工具機發展,模具生產系統和CAD/CAM/CAE都得到了全面有效地利用。

富士康還在積極實行「機器換人」,努力推動工業生產方式由「製造」向「智造」轉變。

被富士康稱為秘密武器的Foxbot是由富士康自主研發完成的機器人,這個機器人被用於進行現代產品的裝配任務,完成富士康流水線產品的操作。

這些機器人代替了部分人工勞作,整體上改進了富士康的生產效率和操作章程,使之在與阿里和小米的合作中掌握優勢。

到目前為止,富士康的機器人軍團已經突破了5萬台,未來仍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此外,鴻海精密的業務還涉及到了材料領域。

在以色列死海工廠(Dead Sea Works)的協助下,在山西省太原工廠利用廢舊鎂合金生產AZ91合金錠的回收設備已經投入使用。

這種從材料到最終加工的一條龍生產體制,使公司在電子產品鎂合金機殼市場上的銷售額居於業界首位。

近年來,富士康正一特殊材料產業園從事3C產品用的高精密保護膠水、結構膠水、特殊油墨等產品的研發與生產,以滿足3C產品短小輕薄的發展趨勢,並實現原材料供應的上下游整合。

旗下崑山納米材料子公司專注於玻璃拋光與切割等先進材料開發,廣泛應用於多元產品,其中就包括蘋果產品。

為了降低公司自身的庫存風險,鴻海精密對需內部採購和自主生產的零部件具有極強的篩選能力。

如電腦代工生產,為了控制庫存風險,對於微處理器和DRAM內存等價格容易暴跌的高價配件,會根據具體情況,要求委託方進行採購。

為了迅速獲得看中的業務,必要時不惜動用大額資金進行企業收購。

目的是建立一套能向客戶提供其所希望的幾乎全部服務的經營體制,郭台銘將其稱之為「One Stop Shopping(一站式採購)」。

與每個工序使用不同代工企業相比,One Stop Shopping能夠大幅減少企業間溝通等間接費用。

富士康這幾年不斷向電商領域進軍,繼富連網後,富士康調整策略、整頓內部資源,利用自身專業領先的設備檢測技術和配套的實驗室以及40餘年的工業品生產製造優勢,打造工業品一站式採購的O2O模式的B2B電商平台「富貿商城」。

以模具為中心,從材料、零部件到軟體開發等,鴻海精密所從事的業務涉及領域非常廣泛。

所能承擔的業務範圍從外觀設計、產品製造及量產後的物流和產品維修等售後服務,同樣非常廣。

除商品策劃、尖端研究和終端銷售外,可以說沒有做不了的業務。

通過占領與單純的組裝商完全不同的產業與業務領域,鴻海精密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EMS企業。

同時,鴻海精密絕不是人們印象中的「螺絲刀企業」(只會簡單的組裝加工),而是一家高度重視技術與工藝創新,擁有海量專利的企業。

在眾人以為技術含量不高的OEM加工製造背後,鴻海早已是台灣專利的冠軍。

早在2012年,公司已在全球獲得超過 55,000件專利,不僅連續多年蟬聯台灣年度專利申請及獲准雙料冠軍,而且是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IPIQ全球年度專利排行榜(MIT Technology Review)中位列全球前二十名的唯一華人團體。

截止至2014年,富士康申請專利數是 128400 項,獲准專利數目,超過 64300 項。

一般人以為富士康就是靠砍價(cost down)方法去搶奪訂單,可從來不知道,郭台銘真正是靠「專利壁壘」來維持他的帝國。

最好的例子是電腦主機板上的連結器,那小小的玩意兒,全世界絕大多數的專利都在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手上,一般的電腦生產廠家,按邏輯來說,是不把訂單給郭台銘,就有被他拖入纏訟的可能……。

郭台銘曾多次說,他的帝國要維持下去,只有三個武器,一是供應鏈,一是專利,還有一個是他的夢想,工業銀行。

可惜的是,兩岸三地政府,都不允許富士康建設自己的工業銀行。

利用專利維持自己的帝國,大體跟蘋果打擊三星的戰術手段,是一模一樣的。

但,一般人不知道,專利是有年限的,尤其是工業方面的專利,期限短的可憐,(不像米老鼠,文創專利可以長達七、八十年)。

所以,富士康要持續不斷地創新,不創新,專利壁壘就會被打破。

締造者郭台銘

公司能有這樣的競爭優勢,與其創始人郭台銘的個人經歷與性格特質密不可分。

郭台銘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創業者。

1966年,他進入台灣「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學習,因家境貧寒,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

服完兵役後,他在「復興航運公司」當業務員。

郭台銘逆向思考:沒有工廠哪來的貿易呢?開工廠才能發展出更好的事業。

於是在1973年2月,郭台銘用母親給他結婚的20萬元新台幣(約摺合現在人民幣5萬元),與朋友創立了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生產塑料產品。

不過一年時間,因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機導致原料價格上漲,出現經濟蕭條,原股東紛紛退出。

郭台銘不甘心「用結婚錢辦起來的公司」就此倒閉,又向岳父借了一筆錢,獨自把工廠頂了下來。

當時,黑白電視機剛剛在台灣興起,郭台銘便從製造黑白電視機選台的按鈕做起。

這時的鴻海不過是個規模只有30萬元新台幣的小公司,員工15名。

在家人幫助下,一年後,鴻海開始贏利。

80年代初,台灣的經濟飛速發展,不少開廠的人看到了房價猛漲,都做起了炒房炒地的買賣。

在郭台銘的工廠附近,就有土地要出售,每坪才3800元,如果藉機搞地產,肯定大賺錢。

另外,製造業的蓬勃也讓原料短缺,如果購買囤積,也會比代工賺得多。

面對唾手可得的良機,首次擁有百萬資本的郭台銘不得不仔細考慮。

一貫雷厲風行的他花了兩個星期才定下答案,天天問自己:「我到底是以賺錢為目的,還是準備從事長久的工業?」

最後,郭台銘選擇了後者。

當初到處求模具廠的經歷讓郭台銘發現,對於新的全球工業形勢來講,模具是一個核心領域。

1977年,鴻海的資本額增加到200萬元新台幣,趁著資產充沛,郭台銘開始盤算建一家模具廠,卻遭遇困難重重。

引入新設備、招來新員工,郭台銘和合伙人就想將模具的開發公式化,但遭到老模具師傅的集體抗議。

引入的設備昂貴,使得資金周轉不靈。

此外,當時的時代,優秀人才擠破頭想進國企、央企,鴻海想招到頂級人才實在太難。

但是沒有退路的郭台銘只能咬牙向前。

沒錢就去借,沒人就親自去談,沒訂單一個個出去求。

甚至,他還把自己的公司從鬧市台北搬到了偏遠的屠城,只是因為那裡的監獄是台灣專門關押經濟犯的地方。

萬一哪天他出事被關了,員工還可以天天就近匯報公司的情況,客戶可以到「隔壁」跟他談生意,確保公司繼續運營。

1980年,郭台銘決定把所得的每一分錢都投入到進一步擴充工廠、擴張產能中,同時提出了打造「先進位造力」的概念,「搞自主研發,不斷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並且在這個方向上全力以赴,長期不變」。

這一步相當大膽,擴大產能最大的隱憂在於,客戶的訂單要隨著產能增加才行。

過程很艱辛,公司流動資金甚至斷了幾次,但設備和研發最終使他們接到了第一筆來自美國跨國公司的電子零件訂單。

靠著「量大、低價」的競爭策略,鴻海迅速占領市場。

郭台銘也很務實。

20世紀80年代,家電業開始勢頭漸衰,鴻海的生意也大受打擊,他開始第一次思考重大轉型問題。

經過市場調查,郭台銘了解到電子遊戲機及計算機是未來的成長主流,計算機連接器很有市場需求。

鴻海的過去可以稱為「製造導向」時代,即以自己的製造能力來衡量做什麼業務;現在應該走向「市場導向」時代,即市場需要什麼產品,自己就做什麼業務。

1983年,鴻海利用日本進口的新設備,開發完成計算機連接器,開始與計算機廠商建立業務關係。

這也是鴻海正式進入PC領域的第一年。

當許多中小企業主把家電業勢頭漸衰看成是無法逆轉的危機時,郭台銘卻帶著50%的技術把握,把別人眼中微乎其微的機會,化為日後成長的基石。

作為一個有勇有謀的冒險者,郭台銘花費了將近1000萬元新台幣,從美國引進了一種關鍵設備,這幾乎是鴻海當年所有的利潤。

此後,他又在美國成立分公司,開始在台灣之外開拓市場。

但是把品牌打出去可不是容易事兒。

鴻海先是把客戶鎖定在IBM、英特爾、康柏、戴爾等國際一流大廠。

為了尋求與世界大廠商合作的機會,他白天在外邊跑,晚上住12美元一天的汽車旅館。

幾天時間,跑遍了美國的32個州。

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訂單,郭台銘甚至在康柏總部旁投資建了一個成型機廠,只要康柏有新設計,當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終獲得了康柏的長期訂單。

布局內地,開拓中部

現在,富士康在中國大陸一共有39個廠區,其中位於深圳的龍華科技工業園現已發展為全球最大的電腦准系統製造和系統組裝生產基地,崑山工業園已連續7年穩居全球個人電腦連接器第一大廠。

正是靠著在大陸的投資,鴻海精密才得以實施「紮根中國,放眼全球」策略,達成全球最大的電腦整機和零組件生產企業集團及全球個人低價電腦的主要製造基地的經營目標。

今年3月,鴻海精密發布公告表示,將增資第三地區投資事業英屬蓋曼群島子公司Foxconn (Far East) Limited,以轉增資Best Behaviour Holdings Limited,再轉增資China Galaxy Enterprises Limited,完成對鴻富錦精密電子(鄭州)有限公司15億美元的投資計劃,它是組裝iPhone的主要製造基地。

這也是繼去年富士康第六代低溫多晶矽(LTPS)面板廠落腳鄭州後,河南作為富士康製造轉移重地所獲得的又一次投資。

至此,富士康對大陸的實際投資金額超過67億美元。

河南有哪些優勢?富士康為什麼鍾情河南?眼下來講,員工依舊是中國製造業的根基,同設備、廠房、政策相比,當地的人力資源才是一個巨型製造業入駐的核心條件,或許,這也是富士康選擇河南的最重要原因,沒有之一。

傳說2010年的時候,鄭州施工隊僅僅用了3個月就把K區7棟廠房建設完畢,郭台銘非常滿意,並稱讚之為鄭州速度。

基礎設施完成以後,河南籍員工如潮水般從全國各地回歸,當時富士康在冊人數大約80萬,有15%的人來自河南,巨大的用工需求讓這些人回到了家鄉,事實上,鄭州富士康現有的中層幹部有一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其他廠區的河南人。

除了人力資源這個核心優勢之外,河南省的服務和基礎設施也非常完備,中國製造業玩的是效率,交通尤為重要,河南是一塊大平原,高速公路網笑傲全國、高鐵四通八達,也正是這樣發達的物流才保證了重達幾頓的iPhone順利出貨。

除了河南的投資項目以外,富士康還擬間接投資蘭考裕德包裝科技1200萬美元,蘭考裕展精密科技1億美元,鴻富泰精密電子(煙臺)有限公司3000萬美元以及鴻富准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1000萬美元,除了手機外,主要的投資內容集中在工具機、精密機械和自動化系統上。

戰略轉型,收購夏普升級產業鏈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企業同樣如此——一家沒有戰略的企業,不可能做到基業長青。

鴻海精密在OEM領域做到了全球第一,也就觸及到了這個行業的天花板,近年來鴻海精密的利潤率從2005年的5.4%一路降至現在的1%。

2013年的時候,蘋果拉入和碩為它代工iPhone,希望通過讓和碩和富士康競爭壓低代工價格。

兩家代工廠商確實因此發生了競爭,不過富士康顯然更勝一籌,大部分的iPhone手機依然是在富士康生產的,而和碩雖然通過為蘋果代工帶來了營收的增長,但是凈利潤率更低只有富士康的一半左右。

2015年蘋果的iPhone6S由於創新不足,並沒能在四季度實現出貨量的高增長,只是保持了與上年同期相當的出貨量,到了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負面影響終於出現,同比下跌超過兩位數,導致營收和凈利潤都出現下跌。

無奈之下,相當重視業績的蘋果CEO庫克再度要求供應商降低價格,今年一季度供應鏈傳出消息指已要求供應商降低30%的價格,這讓富士康面臨極大壓力。

利潤率的不斷下滑,促使鴻海精密加大了研發投入力度,從單一的製造業企業向研發和製造兼有的複合型企業轉變。

要想轉變,就勢必要從整個產業的上下游進行突破。

一些企業選擇了向下游滲透做自有品牌。

在香港和台灣,許多廠商最初專注OEM,專做來料加工,接著演變成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原設計生產),加入設計元素。

最後,在追求更高毛利的驅動下發展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原創品牌設計)。

儘管習慣製造和技術的人才操作市場有難度,但還是不斷有企業試水並有部分獲得了成功。

成立於1972年的台灣巨大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依靠OEM和ODM在1980年成為台灣第一大自行車製造商;1981年創立自有品牌捷安特,隨後成為全球最大的自行車製造商。

台灣的宏基(Acer)電腦也是靠為IBM這樣的大公司做OEM起家,後來開始做自有品牌。

但鴻海精密並沒有大規模向下游滲透做自有品牌,因為這相當於是放棄原先的OEM模式,成為自己原先客戶的競爭對手。

做自有品牌的利潤當然十分誘人,但這也是一條危險之路。

尤其是對於在OEM領域已經做到全球第一,代工領域市場份額第一的鴻海精密而言,從頭開始做自有品牌,就很可能喪失蘋果等大客戶的海量訂單,代價實在太大。

權衡之下,鴻海精密選擇了反其道而行之,向產業鏈的上游滲透,這樣占據了「微笑曲線」的另一端,生產製造的技術含量提高了,同樣能夠獲得高額利潤,且不影響鴻海精密此前的業務。

早在2003年,郭台銘就成立了群創光電,進入TFT-LCD面板生產領域。

並將它打造成世界第三大LCD製造商,僅次於三星電子和LG電子。

而從2012年開始,鴻海精密就試圖收購日本夏普公司,以獲得液晶面板生產技術。

經過長達四年的溝通談判,日本夏普公司在2016年最終接受鴻海精密3888億日元注資,成為鴻海的子公司。

鴻海精密看中的是夏普全球最先進的液晶面板製造技術,這宗收購可以幫助強化其對蘋果公司的定價能力。

目前,鴻海旗下的富士康是蘋果全球最大工廠,主要代工蘋果手機的外殼和集成電路的電子板,但從未涉獵手機較為重要的液晶屏。

而夏普在OLED技術和資源儲備上優勢突出,擁有從4代線到10代線的全面布局。

鴻海通過收購夏普,可以從組裝、核心零部件延展至產業鏈上游的面板,打造一體化的全供應鏈格局,有效保障手機廠商一站式原料採購和工藝製作。

這一筆收購,將有望幫助鴻海降低對蘋果的依賴,也為鴻海日後做自有品牌增添底氣。

三星是蘋果在全球手機市場上的最主要競爭對手之一,但正因為三星在內存、顯示面板等領域的強大競爭力,才得以牢牢占據蘋果供應鏈里的重要份額。

所以儘管三星與蘋果在手機市場上爭得你死我活,專利官司打得不亦樂乎,但供應鏈上的相關合作也一直停不下來。

說得直白一點,郭台銘收購夏普等於增添了自己的談判砝碼,這樣未來如果做自有品牌,才有底氣像三星那樣與蘋果「相愛相殺」,而不至於被蘋果輕易拋棄。

在OEM的殘酷血海之中,鴻海精密憑藉技術創新與服務至上,成為這場剩者為王的淘汰賽贏家。

而現在,鴻海精密通過併購向產業鏈上端擴張,更是為將來進行戰略轉型打破OEM的行業天花板提前布局。

鴻海精密的另一個大動作,便是收購諾基亞。

5月,微軟宣布將旗下功能手機業務以3.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富士康和HMD Global公司(成立不久,由前諾基亞高管管理,在業界看來相當於諾基亞的前身),作為該協議的組成部分,富士康也將收購微軟在越南河內的工廠。

對鴻海精密而言,買下諾基亞,立即取得諾基亞在全球40-50個國家的銷售團隊與分銷部門的銷售平台與渠道。

由於這個銷售渠道團隊達數百人,對全球渠道布建與操作提供了相當完整與專業的團隊,等於布局了全球的市場銷售平台與渠道,為鴻海精密轉型服務科技公司躍進一大步,只差臨門一腳了。

另外,富士康在製造上取得越南的組裝工廠,可與原來為Nokia生產模組、越南組裝分工,重新調配,完成生產製造一條龍服務。

轉戰印度,代工帝國的陰影

鴻海精密在印度的投資也不能不提。

去年,富士康與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政府簽訂協議,將在未來五年投資50億美元在該邦建設電子設備製造廠。

今年5月,富士康在印度擴產興建工廠的計劃獲批,在孟買附近獲得一塊1200英畝的土地,投資100億美元建設一座巨型工廠,專門為蘋果代工。

據印度《商業標準報》(Business Standard)報導,富士康計劃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在印度投資35億美元,覆蓋智能機、軟體、電視和其它電子品領域,最重要的服務客戶之一,極有可能就是小米公司,實現小米手機、電視機等產品的本地化生產。

但是與中國相比,印度在土地及勞動力方面都沒有優勢。

首先是土地。

印度征地之難舉世皆知。

依據現行《土地法》,企業征地需獲得80%受到影響的家庭同意。

韓國浦項制鐵(POSCO)曾計劃在卡納塔克邦投資53億美元建設600萬噸粗鋼生產基地,終因土地問題撤消了投資計劃。

印度本土巨頭安賽樂-米塔爾想在奧里沙邦投建1200萬噸鋼鐵項目,從2006年起折騰了8年才完成第一階段征地。

在莫迪政府積極推進下,2015年4月印度下院通過了《土地法》修改草案,規定印度工業走廊建設以及高速公路、鐵路網建設等「公共用地」,政府可不經農戶許可以市場價收購,同時補償給農戶每家一個工廠工作名額。

同年9月,該修改草案被宣布失效,莫迪政府的「土改」再次以失敗告終。

富士康搞這麼大動靜為的是讓自己的項目成為「印度吸進外資」的典型,讓「給富士康土地」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但印度畢竟是土地私有化國家,所謂「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總理也不能強逼只有兩畝地的農民。

2015年一季度,富士康打算投資的那個馬哈拉施特邦竟然有600多名農民自殺。

雖然與征地沒有直接關係,但富士康真的大舉入邦恐怕就有了,郭台銘應對得了嗎?退一萬步講,即便富士康拿到1200公頃土地也只是「特事特辦」的特例,並不意味著工業用地問題得到解決。

印度地方政府控制著一些工業用地,外資還可以通過兼并印度企業獲得土地。

目前,只要不是太大的項目用地不是主要問題。

但這種供給只能應付「小打小鬧」的投資需求,與當年中國地方政府大筆一揮幾乎無限量的土地供給不可同日而語。

印度基礎設施落後一直是制約製造業發展的瓶頸,土地則是瓶頸中的瓶頸。

以交通運輸為例,印度在英國殖民時間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鐵路、公路網,但條件差、運力低,需要大規模改造和興建,勢必涉及跨邦土地徵用,難度更大。

從新德里到泰姬陵200多公里,4車道公路、不封閉、上下行無隔離帶而且路況較差,在不堵車的情況下要走4個多小時。

就為拓建這樣一條路發生的土地糾紛上升為械鬥,最終造成40人死亡。

其次是勞動力。

不明真相者總以為印度有13億操流利英語的勞動力,隨時準備接受僱傭並願意每周7天、每天16小時地工作。

正如上文所說,英語流利的印度人只有幾千萬,最優秀的已被美國「收割」,其它聚集在孟買、新德里、班加羅爾大大小小的IT外包公司。

哦,IBM在班加羅爾僱傭了5萬印度程式設計師。

別以為他們會到生產線上充當廉價勞動力。

還有一點絕對不可以忽視,那就是製造業需要掌握熟練技能的工人及一線技術人員,此類人才的匱乏甚至阻礙著美國製造業的回歸,何況印度。

印度是宗教國家且教義的「內核」是隨遇而安。

不論威脅還是利誘,都不能讓印度人像中國人那樣具有高度紀律性地從事生產工作。

富士康的印度之路,會不會為這個代工帝國的未來蒙上一層陰影,現在還是一個未知數。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撲克投資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十個員工起家,三十年做到世界前三十強

鴻海精密集團成立於1974年,由董事長郭台銘代領團隊開發了一次性購足整體解決方案,在電子代工領域具有顛覆性影響。鴻海集團的英語、德語是FoxConn,國內翻譯富士康,大多數人對富士康這個名字要比...

富士康郭台銘:集團轉型後至少還有20年好光景

「鴻海是什麼?打不死的蟑螂,刻苦樸實的水牛,貧瘠土壤中紮根的葡萄藤,振翅奮飛的孤雁,寂寞長大的地瓜。」——摘自《富士康:郭台銘白手起家英雄莫問出身》富士康,在台灣地區被稱為鴻海集團。鴻海創始人郭...

蘋果正在削權並弱化富士康的影響力

蘋果目前的發展很大一部分的功勞要歸功於富士康,富士康讓蘋果產品可以面向全球出貨,也正是由於富士康的產品線,導致蘋果越來越依賴富士康,正在成為蘋果的隱患。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此前細節看到,比如蘋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