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郭台銘:集團轉型後至少還有20年好光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鴻海是什麼?打不死的蟑螂,刻苦樸實的水牛,貧瘠土壤中紮根的葡萄藤,振翅奮飛的孤雁,寂寞長大的地瓜。

」——摘自《富士康:郭台銘白手起家英雄莫問出身》

富士康,在台灣地區被稱為鴻海集團。

鴻海創始人郭台銘,用了所有具有頑強生命力特徵的事物來形容鴻海。

開公司,進軍電子業

郭台銘祖籍山西晉城,父親郭齡瑞是台北永和派出所的一個小警察,「當了一輩子警察,家徒四壁,沒留給郭台銘一磚一瓦」。

由於家境貧寒,1966年,16歲的郭台銘進入台灣「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學習,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

服完兵役後,他在復興航運公司當起了業務員。

1974年時郭台銘24歲,不甘靠海為生,他把母親標會(當時民間的一種融資行為)得來的20萬元新台幣,一半用來結婚,另一半拿來和朋友合夥創業,創辦了「鴻海公司」。

「畢業服役後,我就和幾個朋友投入當時很熱門的電子業。

我們以10萬資金起家,公司一共才15名員工,生產黑白電視機用的旋鈕,每月的營業額8萬,公司就叫鴻海塑膠公司。

但是,才第2年就遇上石油危機;1975年,公司負債纍纍,股東決定結束,前後不過2年的光景。

可是我卻決定獨立撐下來,向岳丈借了70萬,把公司改名為鴻海精密工業。

因為我深信電子業在台灣大有可為。

」郭台銘回憶。

進入PC領域,開闢海外市場

1983年,世界進入個人電腦時代,郭台銘靠所把握的成熟模具技術,以生產計算機連接器起步,鴻海正式進入PC領域。

1985年,郭台銘自創品牌FOXCONN(富士康),主要是為了可以直接外銷。

郭台銘堅持鴻海「四流人才、三流治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的策略,自打進入PC領域,就瞄準了英特爾、康柏、戴爾等大客戶。

1989年,為了直接進軍美國市場,郭台銘把台灣辦公室交給二弟郭台強,讓他擔任鴻海的總經理,自己直接坐鎮美國辦公室。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攻下康柏等公司的訂單,「我從洛杉磯飛休斯敦,整整飛了兩年,才拿到第一張訂單。

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訂單,郭台銘在康柏總部旁邊投資建了一個成型機廠,而當時康柏在亞洲還沒有據點。

鴻海設立的這一條小量的生產線,可以在第一線快速試產客戶需要的產品或樣品,有時候為了趕出貨,郭台銘的夫人也會親自捲起袖子幫忙包裝產品。

這就意味著,康柏只要有新設計,當天就能看到模型,鴻海終於獲得了康柏的長期訂單。

為鞏固與這些大廠商的關係,郭台銘堅持不做自己的品牌,只做零件供給商。

十幾年來,康柏一直是鴻海最穩定的合作夥伴之一。

到今天,郭台銘已在全球三大洲都建立了出貨據點,他所打造的產業鏈里,可以做到讓合作的客戶沒有任何的庫存壓力。

客戶不需要庫存和提供各種零件,因為鴻海早就把各種組裝零件「模組化」,放在自己庫房之中,馬上組裝,出貨到客戶指定地點。

正如郭台銘的名言:「讓我們拯救水深火熱的客戶吧!」

「蘋果的訂單,只有我能做」

自1994年開始,鴻海就開始爭取蘋果計算機iMac的機殼訂單。

蘋果計算機一向有最先進的PC外觀設計,最早是韓國LG拿到了委外訂單,但鴻海的模具能力、大量製造能力,加上成本控制能力,也漸漸受到蘋果注意,蘋果也希望鴻海能加入供貨商陣營。

從1995到1999年,鴻海在機殼市場從零開始,每年15%以上成長,從韓國LG集團手中成功搶下蘋果計算機一半的訂單。

郭台銘在1998年時,就把內部目標設定在五年內做到全球一半的PC機殼。

iPhone第一代推出前夕,賈伯斯拿出放在口袋裡的測試機發現,手機表面被磨得亂七八糟,絲毫無法呈現畫面的精緻感。

手機的觸控面板是傳達手指指令最重要的媒介,而最表面那層玻璃要做到像嬰兒皮膚的細緻,卻又要有鑽石般的堅硬。

蘋果需要一個超薄的玻璃,厚度只有0.3厘米。

做出iPhone最表面那層玻璃的,就是鴻海集團持股42%的正達光電。

郭台銘後來得意地對外稱:「賈伯斯為什麼要把iPod、iPhone全部交給我?因為只有我能做。

「轉型後至少還有20年好光景」

同很多電子製造服務企業一樣,鴻海也是全球布局生產。

但鴻海有自己的「獨門絕活」。

郭台銘總結為「一地設計」、「三地製造」、「全球交貨」。

速度、人才、彈性、品質、成本加附價值,多數優秀的中國製造企業都具備其中一個或幾個要素。

郭台銘的過人之處在於能將所有優勢分別發揮到極致,又能令其渾然一體。

早在2005年,富士康就做到了「982」,意思是98%的產品可以2天內出貨,這個速度,整整領先了其他同行3天。

郭台銘也隨之迅速成長為世界製造業巨子。

富士康生產線

然而,高效率的同時伴隨的是員工的不堪重壓,2009年到2011年,富士康先後有十多位員工跳樓,這讓郭台銘難堪、焦慮,他不得不率領著媒體大軍參觀,一邊擦汗,一邊講解,以證明工廠的工作條件並非如某些勞動權利團體所描述的是「血汗工廠」。

2011年,郭台銘表示,富士康將以日產千台的速度製造30萬台機器人,用於單調、危險性強的工作,提高公司的自動化水平和生產效率;並將在三年內用百萬個機器人代替普通工人,從而節約成本、改進生產效率。

富士康機器人生產

後來的股東大會上,郭台銘又宣布了分拆業務結構重整的決議,並計劃在未來三年里,減少其對蘋果公司產品製造的依賴,重點放在開發新技術、智慧財產權和電子商務上。

「鴻海成立已經40多年,轉型後至少有20年好光景。

」郭台銘如此對外界喊話。

創享智庫,中國商業創新思想的生產者。

歡迎關注【創享智庫】,微信搜索「創享智庫」或微信號「CX4000104008」即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