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程之爭背後有玄機:英特爾真的較AMD失去創新力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近期,隨著AMD晶片出貨量的增加、7nm節點晶片的發布以及股價的上漲,英特爾承受了較大的輿論壓力。
其中最典型的評論就是英特爾在AMD面前,失去了創新力(例如製程上,10nm屢屢推遲,不及AMD的7nm等),並開始失去市場份額。
事實真的如此嗎?
製程數字遊戲早是業內共識 台積電也不例外
既然業內多數的評論集中在AMD率先採用7nm節點,並以此認為英特爾相較AMD已經失去創新力,那咱們就從製程的角度看看,英特爾是何時被業內視為製程不再領先對手的?對!就是在 14nm FinFET 這一節點上。
眾所周知,在 22nm 節點上英特爾是全球第一家量產 FinFET 3D 電晶體工藝的,彼時台積電、三星還是 28nm、32nm Bulk 工藝,英特爾遙遙領先,不過 2015 年,三星、台積電也開始量產 14nm FinFET 及 16nm FinFET 工藝,看起來好像是追平了英特爾的 14nm 工藝,也是「英特爾工藝落後」這一說法的起源。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英特爾在製程上,一直嚴格遵守半導體工藝微縮定律(不論是國際組織 ITRS 《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還是光刻機巨頭 ASML 都是有嚴格標準)。
以此衡量,英特爾的 14nm 工藝在柵極距 (Gate Pitch)、鰭片間距 (Fin pPitch)、金屬柵距 (Metal Pitch) 等與半導體工藝微縮定律密切相關的關鍵指標都遙遙領先於其他廠商,並最終導致在決定性能的電晶體密度上,其14nm 工藝可以達到每平方毫米 3750 萬個電晶體,而三星、台積電的工藝只有 2900 萬、3050 萬個電晶體/平方毫米,只比 20nm
工藝略好。
以此考量,三星的 14nm 工藝實際上應該是 17nm 工藝,台積電的 16nm 也僅是19nm,英特爾的 14nm 工藝密度是這兩家的 1.3 倍多,優勢相當明顯。
此時,製程工藝的命名已經變成了數字遊戲。
對此,英特爾高級院士、技術與製造事業部製程架構與集成總監馬博(Mark Bohr)在2017年就不點名批評了競爭對手的做法,認為製程進一步的微縮越來越難,一些公司背離了摩爾定律的法則,即儘管電晶體密度增加很少,或者根本沒有增加,但他們仍繼續為製程工藝節點命新名,結果導致這些新的制節點名稱根本無法體現位於摩爾定律曲線的正確位置。
其實,就連目前被業內認為製程領先的台積電研發負責人、技術研究副總經理黃漢森在今年的Hotchips會議上也坦誠,儘管摩爾定律未來還會繼續有效,但現在描述工藝水平的XXnm說法已經不科學,因為它與電晶體柵極已經不是絕對相關,製程節點已經變成了一種營銷遊戲,與科技本身的特性沒什麼關係。
這是台積電首次公開承認製程衡量晶片水平的片面性。
此外,英特爾基於14nm 節點一直在演進,已經從 2015 年到 2017 年已經發展出了三代 14nm 工藝——14nm、14nm+ 及 14nm++,性能及功耗一直在改良,性能提升了 26%,功耗降低了 52%,這也是為什麼從 Skylake 處理器以來,英特爾酷睿處理器頻率一直在提升。
例如第一代 14nm 工藝的 Skylake 處理器酷睿 i7-6700K 的加速頻率不過 4.2GHz,最多 4 核 8 線程,而到了 14nm++ 工藝的 Coffee Lake 處理器中,CPU 核心數提升到了 6 核、8 核,酷睿 i9-9900K 的單核、雙核加速頻率甚至達到了
5.0GHz,這個提升幅度在改良版工藝中是無出其右的。
這也很好地解釋了,AMD採用台積電7nm節點之前,面對英特爾14nm節點,其晶片一直沒有起色的主要原因。
英特爾10nm不輸對手7nm 過度追求創新效率致推遲
按照上述半導體工藝微縮定律,英特爾14nm約等於台積電、三星「12nm」(即略遜於 10nm);英特爾10nm等於三星 7nm和台積電 7nm+(2019 EUV)(略高於台積電第一代 7nm)。
到了10nm節點,英特人的電晶體密度為每平方毫米1.008 億個,三星 7nm 節點為每平方毫米 1.0123 億,二者基本持平;而台積電初代 7nm 節點電晶體密度為16nm 節點的約3倍、10nm 節點的1.6 倍,由此推算其每平方毫米約 8000 萬個電晶體,略低於英特爾10nm的節點水平;而 2019 年台積電採用 EUV 工藝的 N7+節點,披露電晶體密度提升
20%,由此計算電晶體密度達到每平方毫米1億個左右水平,與英特爾、三星2019年量產工藝基本一致。
這裡,英特爾10nm的製程與台積電和三星的7nm相當,甚至有所超越,而且英特爾10nm處理器已經開始出貨。
為此,TechInsight通過分析該處理器,還直接證實了上述英特爾10nm的先進性。
該分析發現,英特爾10nm工藝使用了第三代FinFET立體電晶體技術,電晶體密度達到了每平方毫米1.008億個(符合官方宣稱),是目前14nm的足足2.7倍。
相比之下,三星7nm工藝電晶體密度則是每平方毫米1.0123億個,勉強高過英特爾的10nm,至於台積電的7nm,電晶體密度比三星還要低一些。
換言之,僅電晶體集成度而言,英特爾10nm的確和對手的7nm站在同一檔次,甚至更好。
另外,英特爾10nm的最小柵極間距(Gate Pitch)從70nm縮小到54nm,最小金屬間距(Metal Pitch)從52nm縮小到36nm,同樣遠勝對手。
事實上與現有其他10nm以及未來的7nm相比,英特爾 10nm擁有最好的間距縮小指標。
由此可見,目前台積電相較於英特爾,僅是在量產時間上略占上風,而實際技術儲備差別不大。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英特爾的10nm節點緣何屢屢被推遲呢?
從目前看,在 7nm 節點出現了兩種技術路徑,既可以採用 193nm 波長+SAQP 四重圖案化達到所需解析度,也可採用 EUV+單次圖案化。
眾所周知,英特爾在 10nm 節點儘管特徵尺寸等同於台積電、三星 7nm 節點,但未採用波長 13nm 的極紫外(EUV)光刻技術,而是繼續採用波長 193nm 的深紫外(DUV)結合多重曝光進行光刻。
相比之下,台積電和三星選擇的是EUV+單次圖案化。
而據業內分析,英特爾 10nm 節點一再推遲,與其工藝後段採用多重四圖案曝光(SAQP)良率較低有關。
既然如此,英特爾為何還要選擇此種技術路徑呢?
首先是英特爾10nm項目開始較早,原計劃2016量產,當時EUV 尚未成熟,故英特爾選擇了 SAQP 的技術路徑。
其次是採用此種技術路徑,最小金屬間距可以達到 36nm,等同於三星採用 EUV 方法達到的效果,並明顯小於台積電多重雙圖案曝光(SADP)方法達到的40nm。
換言之,英特爾運用後段的 SAQP 方法,實現了同 EUV一樣的效果。
此處需要說明的是,最小金屬間距意味著容納更多的電晶體,這也是上述為何業內認為英特爾10nm等於三星 7nm和台積電 7nm+(2019 EUV)(略高於台積電初代 7nm))的主要原因。
最後從成本的角度考量,193i 多重圖案化在某些場景仍然是最為經濟的選擇。
根據東京電子測算的不同曝光工藝標準化晶圓成本,EUV 單次曝光的成本是 193i(DUV)單次曝光的4倍,而193i 四重圖案曝光 SAQP 是3倍,EUV 單次曝光技術的晶圓成本高於自對準四圖案曝光(193i SAQP)。
以此可以看出,採用 193i SAQP 仍然具有成本優勢。
對此,英特爾執行長鮑勃•斯旺(Bob Swan)在參加日前召開的瑞士信貸技術年度會議上也做了解釋:由於半導體工藝是逐步成熟的,一旦製造工藝不是最成熟狀態,那麼良率就會偏低,對成本產生不利影響,那麼頻繁升級新工藝就無法維持當前業務的盈利能力。
除此之外,新一代製程工藝開發需要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入,這也使得回報率下降。
至此,我們不難看出,英特爾頗受創新詬病的10nm節點的一再推遲,並非像外界所言的英特爾在製程創新技術上的落後,而是其尋求創新與成本之間的最佳平衡,即英特爾站在創新ROI的角度,選擇了一種更具創新挑戰性的技術路徑,試圖將原有的技術通過創新再造價值,而這無論是對於整個產業的創新效率,還是自身獲取更大的商業價值都是大有裨益的。
其實提及創新效率,由於台積電是獨立的開放性的代工模式,其客戶來源廣泛,且需求不同,尤其是在最新製程技術的採用上,有的客戶更是不遺餘力,這使得台積電在製程上完全不像英特爾那樣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均自己來做而必須考慮創新效率。
AMD仍以低價打市場 英特爾戰略放棄份額爭奪
首先看去年開始出貨量大增的AMD。
儘管看似AMD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英特爾仍然是微處理器市場無可置疑的領導者。
看看他們的CPU收入部分,英特爾的絕對規模優勢變得非常明顯。
據Seeking Alpha分析師Khaveen
Jeyaratnam稱,雖然AMD之前發布的銷量數據令人印象深刻,但也有一些誤導。
如果將市場份額作為營收的百分比來衡量,英特爾的主導地位似乎更強,即英特爾95.64%的市場份額遠遠高於其90.41%的銷售份額。
原因很簡單,儘管它的單位市場份額可能已被AMD奪走,但它通過推高CPU價格維持了收入增長。
例如英特爾的桌上型電腦CPU銷量同比下降了6%,但11%的價格漲幅緩解了這一趨勢。
與此同時,該分析師還分析了英特爾和AMD的137個處理器,確定了這兩家公司的平均售價(「ASP」)。
其中英特爾的產品平均售價高出228%。
雖然AMD的低價開始是為了進入英特爾控制的CPU市場的需要,但現在它已經成為公司的競爭優勢,也是其單位市場份額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
這種定價差異也解釋了,儘管銷量下滑,英特爾仍保住了很大一部分收入份額。
究其原因,在於英特爾致力於通過不斷創新來提供高產品性能。
例如英特爾酷睿i9-9980XE和i9-9900K的性能超過了AMD的Ryzen晶片以及許多Threadripper第二代晶片。
提及創新,魁北克大學(TELUQ)計算機科學教授Daniel Lemire曾經對比過AMD的Zen 2與英特爾2015年發布的Skylake的IPC性能。
根據他的測試,在兩個階段的測試中,AMD的Zen2架構在IPC性能上依然比Skylake弱,差距在10-15%左右。
除了上面的測試,他還測試了位集解碼(bitset decoding)的IPC性能,結果差距更為明顯,Zen2的IPC性能大概是Skylake的2/3,也就是67%左右的IPC性能。
從這些測試來看,單論微內核架構的話,英特爾在這方面依然有很強的實力,AMD的Zen2現在並不能說是超越了Skylake微內核,而後者是2015年推出的架構了。
可見英特爾在架構創新的實力。
進入到2019年,Mercury Research 提供的項數據顯示了 AMD 在三個關鍵領域的市場份額。
如果單獨觀察2019 年第一季度的數據,就會發現 AMD 的前景遠非業內評價的那般樂觀,英特爾的銷售額是 AMD CPU 銷售額的33倍,是 AMD 台式機晶片銷售額的6倍,是 AMD 筆記本處理器的近8倍。
由此看,雖然AMD採用了所謂更先進的7nm製程,但在真實的市場競爭中依然在採用低價搶市場份額。
除了低價外,英特爾執行長鮑勃•斯旺(Bob Swan)在日前召開的瑞士信貸技術年度會議上坦承(在公開場合應該是首次)不再片面地追逐CPU市場占有率,因為這樣做會損害公司的發展。
斯旺提出了讓英特爾不再局限於「CPU公司」的發展計劃,即今後英特爾的目標不再是成為最大的CPU市場規模(Total Available Market,TAM),而是只要30%的全矽(all-silicon)
TAM。
由此可以看出,英特爾未來的戰略定位是成為一個超越 CPU 的公司,即以CPU為核心,但同時充分利用目前手中已經和即將推出的GPU、FPGA、AI加速器等提升在全矽領域的競爭力,這點與目前依然單純定位在純CPU與自己競爭的AMD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優勢。
除了戰略定位的變化,聯想到英特爾曾在世紀之交和本世紀頭十年中期依靠出色的創新及營銷策略終結過類似的競爭局面。
目前AMD增長的勢頭頗有英特爾戰略轉變主動「放水」的意味。
還有一點不容忽略的是,鑒於英特爾在PC和伺服器晶片領域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且領先AMD已接近15年的時間,期間經歷過AMD的反壟斷訴訟,以及近期歐盟又開始以反壟斷之名針對包括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等科技企業,英特爾階段型「放水」AMD,似乎也有希望藉此規避這一輪歐盟可能啟動的針對美國大科技企業的反壟斷調查之意。
儘管如此,近期英特爾依舊在今年的IEEE國際電子設備會議(IEDM)上發布了2019年到2029年未來十年製造工藝擴展路線圖,包括2029年推出1.4納米製造工藝,以證明英特爾在製程節點持續創新的決心和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始於去年AMD在CPU市場份額及股價的高速增長,雖然不乏自身的創新,但與英特爾基於主、客觀原因的「放水」也密切相關。
而業內藉此認為英特爾的創新力,尤其是製程節點的創新力不及AMD,不僅有失偏頗,甚至有刻意誇大之嫌。
拒絕數字遊戲,英特爾10nm工藝+3D封裝是如何捍衛摩爾定律的
[PConline 雜談]從1983年起,英特爾就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了,不僅營收規模領先其他半導體公司,而且擁有地球上最先進的半導體工藝——沒錯,英特爾在半導體行業上的優勢就是這麼逆天,直到...
英特爾10nm製程工藝詳解:正面PK友商,刀刀見血!
2017年9月19日,「領先無界,英特爾精尖製造日」活動在北京正式召開。這應該是近10年來,英特爾首次在中國進行製造工藝技術的介紹活動。此次會議規格也是相當的高,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
英特爾10nm工藝發布,正面PK友商
上月,國際半導體巨擘英特爾在北京舉行了其近十年來在華的首次製造工藝的技術介紹。此次會議英特爾眾多高管悉數出席。會上英特爾首次公布了自家最新的10nm工藝技術細節,並深度解析摩爾定律,並揭示目前關...
領先對手三年!英特爾最強10nm工藝完全碾壓台積電、三星
近幾年,「摩爾定律失效」是近兩年來業界討論的熱門話題。隨著製程工藝在物理層面越來越接近極限,摩爾定律所詮釋的「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
主流晶片製造廠工藝水平如何
半導體行業似乎離普通人很遙遠,只是近一年多來中美貿易戰的爆發,將集成電路製造技術推向了媒體的聚光燈下,鋪天蓋地的報導成為眾所關注的焦點。諸如,工藝技術節點是什麼,它和處理器(CPU)有什麼相關性...
同樣是10納米製程,遲到的Intel有沒有更厲害些
數讀:2009年至今,ARM處理器製程從45nm躍進至10nm,加之架構迅速疊代,性能提升了100倍——iPad Pro自詡超越80%的便攜PC,Mali-G71揚言媲美中端筆記本獨顯。
先進位程競賽Intel三星台積電誰領先?
究竟誰握有最佳的半導體製程技術?業界分析師們的看法莫衷一是。但有鑒於主題本身的複雜度以及晶片製造商本身傳遞的訊息不明確,就不難瞭解為什麼分析師的看法如此分歧了。市 場研究機構Linley Gro...
晶圓代工廠的未來:台積電們如何找出路?
來源:本文由半導體行業觀察翻譯自extremetech,謝謝。 在過去幾年中,三星,台積電和GlobalFoundries們在競爭激烈(還是非常昂貴的)代工業務中都飽受爭議。即使是曾經堅持按照自...
每平方毫米一億隻電晶體,難產的英特爾10納米工藝有多先進
集成電路技術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之後,工藝發展速度已經逐漸放緩。特別是現在的集成電路加工工藝已經進入納米時代,隨著電路寬度越來越接近電子的波長,由於量子效應,電子隧穿現象的影響,要保持摩爾定律...
英特爾10納米晶圓首亮相:打臉友商 力守王者之位
【環球網科技 記者 林迪】近日,「英特爾精尖製造日」活動在京舉行。英特爾公司執行副總裁,製造、運營與銷售集團總裁Stacy Smith否定了業界傳出的「摩爾定律失效」的說法,並且首次在中國展示英...
三星和台積電偷笑:就算Intel技術牛又奈我何?
過去幾年時間裡,英特爾雖然在桌面領域仍過著「無敵是多麼空虛」的日子,但是圍繞其晶片製造技術的話題討論越來越多了,特別是與很多開始被人熟知的晶片製造廠商相比,比如台灣的晶片製造商台積電。
英特爾深度剖析摩爾定律、10納米製程及代工策略
9月19日,半導體龍頭廠商英特爾在北京舉辦「精英製造日」活動,英特爾此舉意在解釋外界的三大疑惑:摩爾定律是否有效、10納米開發進度以及晶圓代工策略。需要指出的是,在此英特爾會議之前,半導體產業界...
IBM完成第一塊5nm晶圓,但晶片行業依然困難重重
隨著這幾年智慧型手機的高速發展,半導體行業的競爭也日趨白熱化。台積電、三星、格羅方德競爭激烈,製程工藝的開發與使用也相當激進;作為行業大佬的英特爾卻走得非常穩健,在三星、台積電大力推進10nm工...
「研報」摩爾定律步入極限 看先進位程的三大玩家競技
根據摩爾定律,集成電路不斷向更細微尺寸發展,先進位程是集成電路製造中最為頂尖的若干節點,目前主要為16/14nm及以下節點。先進位程是性能導向型需求的首選,主要應用於個人電腦及伺服器CPU、智...
英特爾展示真正10nm工藝 電晶體密度教三星做人
今天上午Intel在北京召開技術溝通會,向媒體展示了最新的晶元製造技術,也就是英特爾自家的10nm工藝。會上英特爾在一張PPT中對比了自家10nm和台積電三星的所謂「10nm」工藝的參數。不僅在...
台積電250億美元豪賭5nm工藝,2020年問世
摩爾定律問世50年多來一直指導著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但在10nm節點之後普遍認為摩爾定律將會失效,製程工藝升級越來越難。今年台積電、三星及Globalfoundries將把製程工藝推進到7nm。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