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中立的台積電,只能與華為漸行漸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台積電,這家台灣晶片代工廠,近期在國內突然火了起來。

由於和華為一同處於國際關係的漩渦中,過去 2 個月,台積電經歷了「承諾不去美國建廠」、「宣布要去美國建廠」、「接下華為緊急訂單」、「被傳斷供華為」、「否認斷供華為」、「表示不想失去華為」、「承諾將遵守美國對華為出口禁令」的多極反轉。

劇情詭譎直逼懸疑大片。

截至目前,#台積電回應停止華為訂單#的話題已經在新浪微博上獲得了 8051 萬次閱讀,#台積電挪部分訂單給華為#的話題獲得了 1 億次閱讀,1.4 萬討論。

如此高的關注度對於一家 To B 企業來說並不多見。

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台積電在與媒體溝通時一直保持著傳統的郵件往來,在簡體中文網絡上甚至沒有微博和微信公眾號。

對台積電的關心圍繞它與華為、與美國的關係展開。

如今的情勢對於一直強調要做「大家的代工廠」的台積電來說,實在是騎虎難下。

或者,用常駐台灣的技術分析師本·湯普森的話來說,就是「台積電想呆在中間,想當瑞士。

但這種做法已經到了不可持續的時候了。

不能再當瑞士的台積電

「成為大家的代工廠」,如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所說,是台積電策略核心。

這句話也是公司被問及敏感議題時的萬能回應。

但如今,它似乎成為了被用來反諷台積電的刺。

關於赴美建廠的原因,台積電公關部主管高孟華(Nina Kao)的說法是:「這對台積電來說真的是一個商業決策,與政治無關。

我們選擇亞利桑那州是因為當地與半導體產業有關聯性,他們確實提供了比較多的投資選項,供應鏈已經就緒,這讓我們有更多投資機會。

這恐怕並不是真話。

2019 年 11 月,台積電董事長、聯席 CEO 劉德音回應美國建廠的傳聞說,「由於成本限制,把台積電工廠轉移到美國不可行。

」他提出在美國建廠取決於三個條件:符合經濟效應、成本有優勢、人員及供應鏈要完備,且「5nm、3nm 等先進工藝都會留在台灣本地。

即便是半年後情況有所不同,也不可能在「3 天內」解決美國建廠的成本和供應鏈問題。

今年 5 月 12 日,台積電還表示「沒有赴美建廠計劃」。

但僅僅 3 天后,台積電就宣布,將斥資 120 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立一座晶片工廠,採用 5 納米技術生產,月產能 2 萬片,直接提供超過 1600 個高科技技術崗位。

5 月 15 日,在關於華為的白宮新聞背景簡報會上,資深官員提到了台積電將來美國設廠的消息。

華為與台積電這兩家華人企業,在同一天分別收到了美國政府的歡迎和禁令。

美台商業協會會長韓儒伯毫不避諱地承認了日期巧合的意義:「是的,兩者是相關聯的。

同一天發布聲明或許是巧合,但背後推動的力量卻無庸置疑是相關聯的。

台積電赴美建廠顯然是軟硬兼施的結果。

所謂硬,是因為台積電的主要客戶和技術支持均來自美國,從客戶在銷售額中所占的比例來看,美國為 60%,中國為 20%。

所謂軟,是因為台積電似乎可以通過赴美建廠,贏得向華為賣晶片的機會。

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人知道台積電向美國政府爭取來了什麼條件。

相比當年,同為台企的富士康去美國建廠,威斯康星州是提前出台了一份《富士康法案》,拿出了真金白銀的獎金、稅收優惠,還開了環保政策後門,才換來富士康總裁郭台銘的建廠承諾的。

《EE Times》引用美國券商 Wedbush Securities 資深副總裁 Matt Bryson 的話表示,如果此舉(建廠)有助於台積電與美方協商有利條件,諸如「收回限制美國半導體設備業者出口以制衡華為的策略」,不僅對台積電有利,也可惠及美國當地的半導體設備業者,因為後者並不希望被排除在中國(華為)半導體供應鏈之外。

「如果台積電只是交換到了維持供應美國軍方半導體的生意,或是美方對於台積電現有美國子公司以及新廠的補助,就不算是什麼好的條件交換。

」Matt Bryson 說。

不想失去華為的台積電

去年,作為公司的第二大客戶,華為為台積電貢獻了 1528.76 億元新台幣(約合人民幣 364 億元)的營收,年增逾八成,占總營收比重增加 6 個百分點至 14%。

台積電當然不想失去這個客戶。


今年 5 月下旬,台積電加大了對美國政府的遊說力度。

它僱傭了前美國商會執行官尼古拉斯·蒙泰拉(Nicholas Montella)擔任政府關係總監。

據彭博社報導,蒙泰拉將遊說華盛頓,以幫助台積電避免中美關係惡化對其業務的影響。

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賽跑。

去年,因為預判了美國的晶片斷供危機,華為提前採購了最多夠用 1.5 至 2 年的美國半導體廠商的尖端產品庫存,其中包含美國廠商賽靈思和英特爾的尖端產品。

據華為的年度報告,截至 2019 年底,公司已經儲備了價值 235 億美元的成品、零部件和原材料,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近 75%。

但這只能解一時之渴。

功能更強的升級款晶片已在生產之中,而華為採購的庫存卻沒辦法獲得升級。

利用管制生效前的 120 天緩衝期,華為又緊急對台積電追加了 7 億美元訂單,產品涵蓋 5 納米及 7 納米製程。

其中,5 納米主要是手機晶片,7 納米強化版則是 5G 基站晶片。

但是目前看來還沒有任何好消息。

6 月 9 日的股東大會上,劉德音說,希望不要失去華為海思訂單,但同時他安撫股東,「假如真的失去了,相信台積電在很短的時間內可補上該空缺。

包括蘋果、高通、聯發科、超微等在內的美國公司已向台積電大幅追加第四季度的 7nm 訂單,似是有望堵上華為空出來的缺口。

到目前為止,台積電也不打算改變 2020 財年的設備投資和營收目標,即營業收入同比增長 2 成,設備投資達 150-160 億美元,意味著該公司有信心通過美國市場來彌補華為需求的缺失。

而華為還在尋找下一個台積電。

今年 4 月份,日媒報導華為將與意法半導體合作共同設計晶片,後者來自歐洲,是全球第五大半導體廠商,或許可以使海思避開美國的限制使用上述晶片設計軟體。

而華為的國產供應商中芯國際在製程工藝方面還遠遠達不到需求。

目前中芯國際 14nm 產品少量出貨,12nm 處於客戶導入階段,7nm 處於客戶產品認證期。

雖然中芯國際的 14nm 晶片已經用在了華為榮耀的千元廉價機 Play 4T 上,但總的來說,國產晶片要救助華為還任重道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