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出型封裝為何這麼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麥姆斯諮詢詳解扇出型封裝技術

2017年依然炙手可熱的扇出型封裝行業

新年伊始,兩起先進封裝行業的併購已經曝光:維易科(Veeco)簽訂了8.15億美元收購優特(Ultratech)的協議,安靠(Amkor Technology)將收購Nanium(未公開交易價值)。

Ultratech是扇出型封裝光刻設備的市場領導者,Veeco此次交易將有助鞏固其在先進封裝市場的地位,並豐富光刻機台的產品組合。

Amkor交易案將帶來雙贏的局面:對於Amkor來講,歐洲公司Nanium在內嵌式晶圓級球柵陣列(eWLB)生產中積累了近10年的晶圓級封裝經驗,收購Nanium將有助Amkor這家美國巨頭完善在扇出型封裝方面的專業知識;對Nanium而言,作為歐洲最大的外包半導體組裝與測試(OSAT)服務供應商,將獲得更多的資金和OSAT業內的影響力,因而可以和亞洲龍頭企業競爭。

兩起併購案預示了在2016年已經熱起來的扇出型封裝行業將繼續保持火熱態勢。

設備商Veeco、封裝測試供應商(Amkor、日月光、星科金朋)、晶圓代工廠(TSMC和GLOBALFOUNDRIES)等等都在此布局。

那麼,究竟什麼是扇出型封裝行業?扇出型封裝有什麼獨特的優勢?麥姆斯諮詢在下文中為你做一個全面的解釋。

七年發展之路,台積電成功量產InFO帶來了扇出型封裝的「春天」

2009-2010年期間,扇出型晶圓級封裝(Fan-Out Wafer Level Packaging, FOWLP)開始商業化量產,初期主要由英特爾移動(Intel Mobile)推動。

但是,扇出型晶圓級封裝被限制於一個狹窄的應用範圍:手機基帶晶片的單晶片封裝,並於2011年達到市場極限。

2012年,大型無線/移動Fabless廠商開始進行技術評估和導入,並逐步實現批量生產。

2013-2014年,扇出型晶圓級封裝面臨來自其它封裝技術的激烈競爭,如晶圓級晶片尺寸封裝(WLCSP)。

英特爾移動放棄了該項技術,2014年主要製造商也降低了封裝價格,由此市場進入低增長率的過渡階段。

2016年,TSMC在扇出型晶圓級封裝領域開發了集成扇出型(Integrated Fan-Out, InFO)封裝技術用於蘋果iPhone 7系列手機的A10應用處理器。

蘋果和TSMC強強聯手,將發展多年的扇出型封裝技術帶入了量產,其示範作用不可小覷,扇出型封裝行業的「春天」終於到來!

扇出型封裝技術的發展歷史

扇出型封裝技術及優勢詳解

從技術特點上看,晶圓級封裝主要分為扇入型(Fan-in)和扇出型(Fan-out)兩種。

傳統的WLP封裝多采Fan-in型態,應用於引腳數量較少的IC。

但伴隨IC信號輸出引腳數目增加,對焊球間距(Ball Pitch)的要求趨於嚴格,加上印刷電路板(PCB)構裝對於IC封裝後尺寸以及信號輸出引腳位置的調整需求,扇出型封裝方式應運而生。

扇出型封裝採取拉線出來的方式,可以讓多種不同裸晶,做成像WLP工藝一般埋進去,等於減一層封裝,假設放置多顆裸晶,等於省了多層封裝,從而降低了封裝尺寸和成本。

各家廠商的扇出型封裝技術各有差異,在本文以台積電的集成扇出型晶圓級封裝(integrated fan out WLP,以下簡稱InFO)進行詳細介紹。

台積電在2014年宣傳InFO技術進入量產準備時,稱重布線層(RDL)間距(pitch)更小(如10微米),且封裝體厚度更薄。

台積電InFO技術實現封裝厚度250um,RDL間距10um

台積電InFO剖面圖

InFO給予了多個晶片集成封裝的空間,比如:8mm x 8mm平台可用於射頻和無線晶片的封裝,15mm x 15mm可用於應用處理器和基帶晶片封裝,而更大尺寸如25mm x 25mm用於圖形處理器和網絡等應用的晶片封裝。

InFO適用多種可穿戴類設備

相比倒裝晶片球柵格陣列(FC-BGA)封裝,InFO優勢非常明顯。

對於無源器件如電感、電容等,InFO技術在塑封成型時襯底損耗更低,電氣性能更優秀,外形尺寸更小,帶來的好處則是熱性能更佳,在相同的功率分配下工作溫度更低,或者說相同的溫度分布時InFO的電路運行速度更快。

在InFO技術中,銅互連形成在鋁PAD上,應用於扇出型區域以製造出高性能的無源器件如電感和電容。

與直接封裝在襯底的片式(on-chip)電感器相比,厚銅線路的寄生電阻更小,襯底與塑封料間的電容更小,襯底損耗更少。

以3.3nH的電感為例,65nm的CMOS採用on-chip封裝方式其品質因子Q為12,而InFO封裝則可達到高峰值42。

電感與塑封料越接近,損耗因子越小,Q值越高。

當然,如果電感直接與塑封料接觸,性能最佳。

電感採用on-chip和InFO封裝的性能比較

我們來看看多晶片FC-BGA封裝方式和InFO封裝方式的比較。

封裝尺寸為8mm x 8mm,內有一個5mm x 5mm的基帶晶片,2個2mm x 1.25mm的小晶片,環境溫度為25˚C,功耗為2W,符合典型移動系統的要求。

InFO封裝方式顯示出了明顯的熱性能優異性。

InFO封裝方式中「消失的」的基板層減小了整體尺寸,切斷了晶片通往基板的熱流通路徑。

總體來講,InFO封裝方式的熱電阻比傳統多晶片組件(MCM)低約14%。

(前者為28.0C/W,後者為32.5C/W),從而帶來最大達9˚C的溫度差異。

InFO WLP與FC BGA MCM熱性能比較

60GHz毫米波通信系統允許高清視頻流和快速文件傳輸,已經吸引了千兆數據傳輸應用。

低溫共燒陶瓷技術(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 LTCC)和PCB基板用於集成毫米波天線與射頻晶片,但晶片通過凸塊或焊球連接到天線中出現較高的互連損耗,功耗問題是主要的難點。

寬頻貼片天線採用InFO封裝緣由其低介電常數和厚基板的使用。

57~64GHz可以選擇介電常數為4、厚度為300um(下圖中h2)的塑封料(MC)。

結構為兩層RDLs之間夾一層MC。

一層是位於MC頂部的貼片式散熱器,其尺寸890(W)um x 1020(L)um;另一層是位於MC下面的饋電結構,嵌入在聚合物之中。

採用InFO封裝方式的寬頻貼片天線

從下面的圖表可以看到,倒裝晶片的功率放大器輸出功率為14.5mW,而採用InFO封裝則低至11.7mW,節省了17%的功耗。

一般來說,寄生效應越小,互連損耗越低。

下圖的右圖顯示了不同封裝方式的集總電路模型的電感和電容。

可以清楚地看到,使用銅通孔的扇出型封裝寄生效應更小。

與C4(Controlled Collapse Chip Connection,可控塌陷晶片連接)相比,減少70%的電感和73%電容,充分說明了扇出型封裝的損耗是低於BGA和LTCC基板凸塊封裝的。

InFO、倒裝晶片和BGA三種封裝方式比較

到此,你是否get到了扇出型封裝的知識?如果還有進一步學習的想法,可以報名參加由麥姆斯諮詢在今年5月份組織的《MEMS封裝和測試培訓課程》,也可以購買相關報告了解更多的產業知識和技術動態。

推薦培訓課程:

MEMS封裝和測試培訓課程

延伸閱讀:

《扇出型封裝技術及市場趨勢-2016版》

《扇入型封裝技術及市場趨勢-2016版》

註:麥姆斯諮詢正開展專利運營服務,目前已經擁有一批高質量專利,如果您有先進封裝(如晶圓級封裝和MEMS封裝)相關專利需求,歡迎聯繫我們,郵箱:wangyi#memsconsulting.com(#換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安靠:封裝技術創新前沿的守護者

微訪談:安靠全球副總裁Ron Huemoeller和投資關係副總裁Christopher A. Chaney據麥姆斯諮詢報導,隨著摩爾定律時代的步伐減緩,先進封裝已經成為未來半導體創新之源。半導...

扇出型封裝技術和市場趨勢-2017版

扇出型(Fan-Out)封裝市場的增長趨勢已然確立,誰能挑戰TSMC(台積電)的市場份額?面板型技術對其有何影響?扇出型封裝證明了自己的成功,但也帶來了一個相對複雜的市場扇出型封裝產業還面臨著許...

摩爾定律達極限 高階封測技術挑大樑

半導體業晶圓製程即將達到瓶頸,也就代表摩爾定律可能將失效。未來晶圓廠勢必向下整合到封測廠,在晶圓製程無法繼續微縮下,封測業將暫時以系統級封裝等技術將晶片做有效整合,提高晶片製造利潤,挑起超越摩爾...

晶片級封裝市場大 倒裝晶片技術開發是關鍵

目前,大量應用的白光LED主要是通過藍光LED激發黃色螢光粉來實現的,行業內藍光LED晶片技術路線包含正裝結構、垂直結構和倒裝結構三個技術方向。正裝晶片製作工藝相對簡單,但其散熱效果不如垂直和倒...

正裝PK覆晶 LED封裝技術優缺點分析

市場需求與技術進步是LED產業發展的兩大動力,過去因為產品良率和生產成本的原因,覆晶LED技術只被少數廠商作為主力產品,隨著LED市場的激烈爭奪,不少廠商為殺出重圍開始投入覆晶LED。目前封裝技...

晶科E-Flash:國產品牌國際品質

晶科電子作為國內唯一一家能夠量產「無金線封裝」產品且已量產三年的企業,一直都是走在行業的最前端。2014年是晶科的品牌年,同時也是豐收的一年,晶科產品在全國LED照明市場的占有率在國產品牌中占據...

CSP是很火沒錯,但並沒什麼用?

如果你最近有跟三星、隆達、東芝、晶元、首爾等巨頭對話,或者你參加了光亞展,你會發現,去年高調不起來的CSP封裝,今年已經登上各大展台及輿論風口,巨頭們都在興致勃勃高談闊論此技術,並且儼然一副整裝...

集成無源元件對PCB技術發展的影響

集成無源元件技術可以集成多種電子功能,具有小型化和提高系統性能的優勢,以取代體積龐大的分立無源元件。文章主要介紹了集成無源元件技術的發展情況,以及採用IPD薄膜技術實現電容。電阻和電感的加工,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