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逆風翻盤 | AMD究竟做對了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數年的明爭暗鬥

是否即將迎來塵埃落地的節點

但可以肯定的是 多年以後

龜兔賽跑的寓言註解中

將會有英特爾與AMD一席之地

而至於寒冬中半導體企業的啟示

則是保持專註上路 並帶上腦子

引文:阿爾薩斯弒父記

魔獸爭霸系列遊戲主角之一阿爾薩斯

圖源 | zcool.com.cn

我們很難在有生之年近距離遇到這樣一個決定行業命運的時刻。

這是手機領域諾基亞依然強大而蘋果悄然入局的時刻,這是汽車領域大眾和豐田獨步全球而特斯拉垂死掙扎的時刻,巨獸仍然在嚎叫,但騎士已經舉起了武器。

這就像遊戲「魔獸爭霸3」里阿爾薩斯父子的那段著名台詞:

「兒子,你來幹什麼?「

「來繼承你。

向死而生

你的對手比你更希望你活著

在信息產業領域,如果還有一個公司能完全體現「向死而生」的涵義,那就是 AMD。

從筆者 20 年前開始玩兒裝機開始,AMD 似乎永遠都是被巨擘英特爾打得俯首稱臣的角色。

Cyrix成立於1988年,先後推出 6x86 (M1)等系列處理器,1997年與National Semiconductor合併,至今仍有關於Cyrix的討論

圖源 | Nostalgia Nerd's Youtube Channel

當然,在 20 年前 AMD 還有另一家 CYRIX 作為最慘的墊背,但這個「倒數第一」轉學之後,AMD 就顯得更可憐了——唯一的例外,是英特爾被安騰架構給坑懵了的那個短暫的幸福瞬間。

大多數時間裡,英特爾比 AMD 更怕 AMD 死掉,因為一旦發生,自己在行業內唯一數得上的競爭對手沒了,美國國會那恐怖的探照燈光柱就會聚焦過來,殺人如麻的《反壟斷法》很可能讓英特爾不得不自斬手足。

有一種說法是,之所以很久以來,英特爾的技術升級都是憋著,除了雞賊的「擠牙膏、省著用、慢慢來」的態度,也有生怕競爭太猛把 AMD 給逼死了的顧慮 。

這個尷尬局面持續到 2014 年達到巔峰,AMD 的股票跌到 2.45 美金,總市值只剩 19 億美金,而英特爾當時的營業收入是 559 億美金,可以買 AMD 近 30 次。

AMD 窮到連總部大樓都賣掉了。

蘇姿豐博士(Dr. Lisa Su) 圖源 | Forbes

在這個時候,董事局請來了一位女 CEO,MIT 的蘇姿豐博士(Dr. Lisa Su)。

雖然蘇博士履歷顯赫,但是她多以技術大拿的身份在企業任職,並無多少人看好這個書卷氣十足的女人,能挽救這樣一個行將就木的爛攤子。

逆風翻盤刺向英特爾胸口的一把匕首

今天,五年之後,AMD 股票市值悄悄來到 560 億美金,英特爾也從擠牙膏就能應付自如,淪落到腳踩、屁股坐、甚至萬噸水壓機壓在牙膏管上也難掩恐慌的地步。

傳說中在伺服器和 PC 領域採用 10nm 技術,在樓梯整整上響了一年,如今卻鬼影子都沒看見,直到 2020 年的 CES 還在用 14nm 製程撐場面。

英特爾業務演進路線規劃 圖源 | Wccftech

反觀 AMD,7nm 架構已經要換到第三套,而其盟友台積電的 5nm 製造工廠已經破土。

英特爾的總裁說,自己再也不會以市場占有率來自我考評。

這句話的翻譯是:「這門課我們今年考得不好,我們明年還可以再設新的考試科目。

若無意外,不遠將來, AMD 有可能徹底逆轉對英特爾 20 多年的弱勢地位,第一次讓對手充滿尊敬的看待自己,並拿出全副精力投入一場晶片之戰。

這裡,有必要聊聊英特爾 v.s. AMD 的焦點較量:製造工藝。

英特爾當然可以一遍又一遍強調,「台積電的 7nm 是摻水的,我的 14nm 工藝電晶體密度比它的 7nm 還要高「。

是的,但張忠謀的 7nm 從一開始便未聚焦電晶體密度。

在選擇主攻」電晶體密度「和」能耗」這兩個短期內不可兼得的選項時,台積電與 AMD 借著移動端晶片的啟發,率先選擇了」能耗」這個突破口。

英特爾,帶著幾十年猛攻密度(頻率)的驕傲和倔強,遲遲不肯轉換髮力點(所以當年的 ATOM 才境遇如此狼狽)。

AMD Zen 3架構演進路線 圖源 | Wccftech

而 AMD 在晶片溫度降下來之後,反身再攻頻率,不知不覺中起到了背後包抄的效果,最終眼見 ZEN3 架構即將突破 4.3G+1.4V 的頻率瓶頸。

筆者的判斷是,在 2020 年,英特爾最後一塊單核心高頻的遮羞布也將被徹底扯下,那將是刺入英特爾心臟的一枚匕首,逼著英特爾在血河中做出 20 年來不曾意料到的抉擇:跟隨 AMD 的方向。

屈辱五載專注並帶著腦子奮力追趕

那麼,在充滿屈辱的 5 年裡,AMD 究竟做了什麼?在筆者看來,最本質的原因有兩個:第一,不惜一切代價的專注化,第二,是帶著目的去研發。

AMD 不惜一切到了什麼地步呢?它賣掉 FAB 業務。

如果說賣總部大樓還可以說是拿房地產救主業,賣 FAB 廠可不一樣。

賣晶片的公司,把製造晶片的核心車間,連同製造技術,統統賣了,「請問你還是個晶片公司嗎?」當然是。

AMD 意識到,晶片領域愈發深刻的分工細化,讓設計與製造之間的鴻溝大到了一個超級公司也很難完全跨越的地步。

AMD於2008年拆分晶圓代工業務,成立GlobalFoundries;2019年雙方達成第7次協議

圖源 | AnandTech

從這個意義上說,晶片的設計與製造倒是和建築行業很近似。

如果全球最優秀的建築設計事務所 SOM,決定將建築施工隊賣掉,那事務所是不是瘋了,當初為什麼會需要施工隊?

從所需要的技能集來看,建築師與建築工人之間只有銜接關係,交叉關係相對而言幾乎為零,而晶片設計師與製造者之間的鴻溝只會比此更大。

晶片業比建築業競爭更殘酷的地方在於,再丑的建築設計,總會有個甲方老闆買單,在晶片架構領域,只有贏者通吃,次優者和最差者的結局都是一樣的去死。

如何做到最優?只有拋棄一切不必要的累贅,全情投入。

所以,ARM 這種純賣架構設計的公司才會如此璀璨,而製造者巨艦三星的小小設計野心,還沒有開出個花骨朵,就已經灰飛煙滅。

對於英特爾這種全棧式晶片製造商來說,製程工藝上的掣肘已經變成巨大黑洞。

製造工藝提升需要千千萬產量積累,自身產量再大,跟高通、小米、蘋果、華為的全生態產量之和相比,又孰大孰小?

沒有移動端晶片的大量訂單,台積電絕無可能把 7nm 製程錘鍊的如此乾淨利落。

但世界上並不會出現第二個高通或蘋果需求,英特爾也不會讓自有 FAB 對外服務,用來餵工藝的量,從哪裡來?

圖源 | CNBC

說到「帶著目的去研發」,英特爾簡直就是一部反面教材的集錦。

大的,比如錯過了移動端的天下;小的,一會做網卡,一會做顯卡,一會做傲騰存儲,沒事兒也做做硬碟,最近 CES 上更炫耀起「散熱」。

從英特爾產品線規劃看出,想的都是「工程師明天還可能要什麼」,卻看不出身為全球第一大晶片品牌,對於「人類明天將怎樣生活」進行過戰略性思考。

作為對比,AMD 從蘇姿豐上任之時就制定了三大戰略方向:遊戲,數據中心,沉浸式體驗。

從現在來看,無一不是踩中了歷史的鼓點。

這三個定位有著清晰的對未來的判斷:人們將更加猛烈地玩遊戲,數據中心將越來越龐大(能耗,而不是頻率,恰恰又是大型數據中心最癢之處),虛擬和增強現實將改變人類感知世界的方式。

它們是真實的需求,又是 AMD 自身力量可實現的領域——為什麼 AMD 沒有選時髦的 IoT?為什麼較少渲染人工智慧或者涉足移動端?因為前者更多是商業計劃書里的虛幻,而今日之 AMD,又沒有強大到全面擁抱後者。

寫在最後

沒有誰能一路長青,而逆襲者的故事,因跌宕起伏的戲劇張力,更能瞬間抓住眼球。

好在現實往往遠比故事精彩,特別是身處半導體行業圍城,親歷競爭甚至撕扯的火花與激烈,正如文章開頭所言,實屬百年一遇。

而冷靜思考,寒冬當下,企業如何破局?

想必,對趨勢的洞見,對「當下」、「未來」和「自己」的清醒認識,是一個企業家在洪流激烈的碰撞中,最最需要的力量。

- END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AMD究竟做對了什麼?

我們很難在有生之年近距離遇到這樣一個決定行業命運的時刻。這是手機領域諾基亞依然強大而蘋果悄然入局的時刻,這是汽車領域大眾和豐田獨步全球而特斯拉垂死掙扎的時刻,巨獸仍然在嚎叫,但騎士已經舉起了武器...

主流晶片製造廠工藝水平如何

半導體行業似乎離普通人很遙遠,只是近一年多來中美貿易戰的爆發,將集成電路製造技術推向了媒體的聚光燈下,鋪天蓋地的報導成為眾所關注的焦點。諸如,工藝技術節點是什麼,它和處理器(CPU)有什麼相關性...

晶圓代工演繹三國殺 英特爾示威三星、台積電

「老虎不發威,你以為是病貓嗎?!」9月19日,當被第一財經記者問及如何看待摩爾定律已經失效的質疑時,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直接明了地亮出態度。今年以來,被三星在營收上超越,被台積電...

台積電250億美元豪賭5nm工藝,2020年問世

摩爾定律問世50年多來一直指導著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但在10nm節點之後普遍認為摩爾定律將會失效,製程工藝升級越來越難。今年台積電、三星及Globalfoundries將把製程工藝推進到7nm。下...

厲害了我的哥 台積電7nm工藝將領先Intel五年

台積電作為一家晶片製造商,知名度一直以來都被英特爾和三星死死壓制,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台積電也是移動處理器市場的「巨頭」之一,但是包括蘋果、Nvidia和聯發科等大廠商都是台積電的客戶之一,今年i...

EUV之戰:台積電將持續領先

台積電在前不久的投資者會議中,強調其是首個把EUV技術商業化的晶片製造商,不僅N7+(7nm+)已經成功量產,而產能也迅速擴展,目前已經有多個客戶的產品都已經瘥生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