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成為優等生,中芯國際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中芯國際的動作很多。

大手筆買設備、華為海思的轉單、上科創板等,兩條腿走路,中芯國際進擊高端製程的腳步很快。

要知道,華為海思的全線高端產品,一直都是由台積電代工,此前的中芯國際想插手也是極為困難的。

而最近有消息傳出,華為已經將部分14nm訂單交由中芯國際來做。

這裡面,有部分原因是外部環境的變化,但中芯國際在該高端製程上技術能力的進步也是不可否認的。

作為後來者,一直在追趕台積電、三星的中芯國際,能成為優等生嗎?

穩定高速發展的中芯國際

成立於2000年,從零開始到2019年全球營收排名第五,中芯國際的發展速度很快。

資料顯示,剛成立不久,中芯國際就開始與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英飛凌、爾必達、摩托羅拉等大廠合作,代工IoT領域晶片。

發展四年,中芯國際就在紐交所和香港實現雙上市。

同年,中芯國際的12英寸產線迅速完成了設備安裝、產線搭建、試投產和投產幾大環節。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完成12英寸產線的搭建、測試和投產,這不僅僅是其發展速度夠快的體現,同時也預示著它的一隻腳已經踏入了成熟製程,中芯國際將開啟進入主流市場之路,其營收增長也由此開始。

為什麼這麼看重12英寸晶圓?其實原因也很簡單,12英寸製程範圍涉及0.13um到7nm,其晶圓尺寸對應生產的產品類型極為豐富,覆蓋了邏輯、存儲、傳感器、CIS、射頻和功率半導體等幾乎所有的器件類型,所以中芯國際踏入12英寸門檻後,其可以打入的市場也很廣闊;同時,因為製程工藝的提升,均攤成本降低,其營收表現也會有顯著提升。

這是它走向下一步高速發展的關鍵。

因此,在近20年的時間裡,中芯國際幾乎都保持了這樣的發展節奏。

回看發展歷程,它的製程工藝以每兩年的節奏在精進,尤其是在12英寸晶圓代工上,它已經從最底層的成熟工藝走向了頂端的先進位程,實現了14nm工藝的量產。

尤其是在2017年,為了突破先進位程,中芯國際挖來了晶圓代工領域的大牛梁孟松。

在他進入公司之後,中芯國際股價明顯上漲,尤其是梁孟松入職的10月份當月,其港股股價一度上漲了35.6%。

而為了抓住近兩年國產替代的關鍵發展機會,中芯國際在設備採購上也是不遺餘力。

舉例來看,從去年3月12日至今年2月17日,它向泛林集團購置用於生產晶圓的相關機器及設備,花費總計高達6億美元(約42億元)。

可以說,無論是在核心管理者的挑選上,還是在基礎設備的採購上,中芯國際都是不惜成本。

而作為國內晶圓代工領域的龍頭企業,前後有張汝京、邱慈雲、梁孟松等大佬帶領,中芯國際在十餘年內做到14nm製程還是足以讓人驚艷的,它的發展也可以說是又快又穩。


財報藏隱憂,奮力博先進位程

如此大費周章,中芯國際的目的很明顯:要做優等生。

但它的前路並不好走。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對中芯國際來說,只有真正滲透進全球高端市場,像三星和台積電一樣,它才能夠跨入優等生的行列。

而要想走向全球,一方面它要弱化出口管制對其營收增長的影響,這是不可避免的話題;另一方面,打造高端產線,這是中芯國際要走進全球市場的關鍵掣肘。

先來看應對出口管制這件事,中芯國際回歸科創板可以說是它走得最佳的一步棋。

最近,在中芯國際發布準備在科創板上市的公告之後,有行業人士就感慨說,「終於不用在港股受委屈了。

」大致原因也是如此。

而早在一年以前,中芯國際選擇退下美股無疑也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因為退出不利於自己的版塊,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外部環境變化對公司發展的影響。

其實就連台積電對外發布的公告中,也提到政治會極大程度影響公司的營收,因為技術專利等各種因素,晶圓代工廠不可避免要面臨市場受限的風險,而中芯國際退回A股的做法在當下無疑是最優的。

但儘管有外部影響,這樣的影響是短期的、間歇性的,考慮到未來幾十年甚至百年的發展,中芯國際還是要將核心關注點放在技術研發和它在商業市場的滲透能力上。

要知道,雖然全球營收排名第五,但在晶圓代工廠的市場占比上,行業頭部的台積電就拿下了超過半數以上的市場,而借著自家的硬體產品銷量,三星也占了將近20%的市場份額,一向以物聯網晶片代工為主的格芯則幾乎包攬了IoT領域,占整個市場8%的份額,除去聯電,中芯國際約4%的市占比微小,也使其難與「優等」掛鈎。

從中芯國際2020年發布的最新年報中我們可以看出,營收結構單一、先進位程工藝欠缺等都是它顯露出的短板。

從中芯國際的地區銷售占比分析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國內地區在其銷售中的占比一直不斷走高,至2019年已經達到60%,而受到國際環境影響,其在北美的銷售能力被削弱了,歐洲等其他地區的代工業務也並無顯著增長。

可以說,在國內市場,因為技術先進及國產替代大潮,中芯國際的市占比是無人能及的,也能夠支撐它營收不斷走高。

但是過分依賴國內市場需求,中芯國際最終還是走不長遠。

而且具體去看,目前中芯國際能夠輻射的地區主要是歐洲、北美和國內及周邊,與台積電有著競爭區域的交叉,原本台積電一直以先進位程力壓群雄,這對中芯國際來說也是一種壓制。

我們可以看到,在製程工藝上,主要給中芯國際營收做貢獻的還是0.18微米、55納米這樣的低端製程,鮮見利潤率更高的高端製程。

因此,近兩年14nm製程的量產,對於中芯國際的未來發展或者營收來說,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當然,市場、競品等因素給中芯國際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它在大投入的過程中想要保持營收增長也是不容易的事情。

由上圖的凈利潤統計數據就可以看出,從2012年開始,中芯國際才開始賺錢,此前的它一直處於虧損或者不盈利的狀態。

而今年又有消息傳出,中芯國際將支出從11億美元提升至43億美元,等同於將去年全年的營收投入其中。

儘管科創板上市可以最大程度滿足它的融資需求,其價值也能得到認可,但對中芯國際來說,要想成為優等生,關鍵還在於技術進步。

只有利潤率真正得到提高,產能和營收才不會成為問題。


專利數快速增長,市場布局尚有堅實後盾

回過頭看,中芯國際走過的路,無論是不惜成本買設備、建廠,還是拼先進位程,都與曾經的台積電頗為相似。

不過如果僅僅是資源堆積,台積電是做不到如今的地位的。

有業內人分析指出,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IC製造能夠取得成功,張忠謀等關鍵人才的領導、台灣工研院的投入等因素都起到關鍵作用,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整個國際分工模式從IDM到設計與製造分離的歷史發展趨勢可以說是推動它超越Intel和IBM的關鍵推手。

中芯國際想要走向優等生,也需要這樣一個產業機會。

自2019年末,「半導體產業迎來拐點」的聲音就不絕於耳,其中的關鍵導火索就是摩爾定律的失效,即製程工藝在成本和性能上的優勢逼近臨界點。

這對台積電是考驗,對三星、中芯國際這樣被一直壓制在下面的廠商就是機會。

簡單來說,整個半導體產業的震動給了後來者機會。

一直以來,中芯國際對市場的把握也都是十分精準。

無論是退美股、適時回科創板,還是請來梁孟松,包括入股長電科技、收購義大利LFoundry、在上海、深圳和天津啟動新12英寸和8英寸生產線擴充產能等,都是它依據市場變化立即做出的反饋。

但最大化利用這個機會,中芯國際似乎仍然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

其實也不難察覺出,中芯國際現在還只是在Follow,並沒有表露出過多具備自己特點的想法。

因此我們可以說它很務實,卻也不免對其未來的發展有所擔憂。

通過分析中芯國際目前的業務,可以看出,它打的是「全面」這張牌,即在各種製程工藝上,它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可以提供完整製程的晶圓代工廠。

但是在先進位程上,中芯國際即便做到了7nm,想要超越台積電,也並不容易。

而目前,為了應對摩爾定律的失效,頭部大廠不僅僅在拼3nm甚至更低製程,台積電三星也在研發先進封裝等特殊工藝,這些關乎未來市場的技術,中芯國際似乎還無暇關心。

不過,正如任何一家大廠的崛起和高速發展一樣,中芯國際的專利數整體走勢上是不斷保持增長的。

據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芯國際發明專利數已經達到644項,而台積電僅有340項。

最近,台積電、三星等紛紛要赴美建廠,這場晶圓代工廠建造之戰即將拉響,國內的晶圓代工大旗無疑要由中芯國際來扛。

而無論如何,在戰略無誤的情況下,其專利數的增長成為一個關鍵的積極信號,也給了我們諸多信心。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台積電如何逼退三星?

作為新一代處理器的首選代工廠,台積電看起來已經擁有相當濃厚的實力,其中最新的7nm工藝更是獲得了許多晶片公司的青睞,基本上晶圓代工均是由台積電來進行,包括華為麒麟980處理器,蘋果A12處理器,...

振奮人心,我國半導體行業再傳來一個好消息

眾所周知,半導體行業一直是我國急需補短板的一個行,而半導體行業又是科技行業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晶片行業本身是一個高度壁壘化的行業,一旦一個公司成為行業的龍頭,就會長期保持領先地位,而且晶片行業...

400億國產晶片巨頭突然宣布:從美股退市!

5月24日深夜一則大消息,又在微博朋友圈刷屏了。中芯國際宣布從美股退市5 月24 日晚,香港、美國兩地上市的中芯國際在香港證券交易所發布公告稱,公司決定主動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且已得到董事會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