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為台積電、三星創造奇蹟的他,能否將中芯國際送進第一梯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半導體行業沸騰了,中芯國際從紐交所退市近一年後,宣布回歸A股。

5月5日晚,中芯國際(00981.HK)發布公告,擬於科創板發行不超過16.86億股股份。

消息一出,大漲10.75%,當日成交量高達2.92億。

如今的中芯國際,冠上了「內地技術最先進、配套最完善、規模最大」的名頭,儼然成為了國產晶片的代言人,被寄予著帶領中國半導體崛起的厚望。

而在20年前,中芯國際的境遇並不順利。

中芯國際能有現在的成就,離不開兩位傳奇人物。


「祥雲」駕到


2000年,張汝京不顧張忠謀的阻攔,放棄台積電的所有股份,回到內地,在當時遍地農田的上海張江上成立了中芯國際


四年後,張汝京帶領中芯國際在香港和美國兩地上市。

彼時的中芯國際,已然成長為世界知名的晶片代工廠商。


▲張汝京


然而,從成立至今,中芯國際台積電一直「恩怨未了」。

台積電多次起訴中芯國際侵害專利、盜取商業機密。

這場耗時數年的紛爭拖住了中芯國際的發展步伐。

2005-2009年,中芯國際一直持續虧損。

2009年,中芯國際敗訴。

台積電給出的和解協議異常殘酷,不僅要求中芯國際賠款2億美元、出售當時8%的股權,還要求張汝京離職,並在5年內不許再踏入半導體行業。

張汝京壯志未酬,就這樣遺憾地告別了他一手創辦的中芯國際

在張之後,中芯國際高層動盪不斷。

曾被寄予厚望的王寧國未能帶領公司走出低谷,2011年離職,上任還不到兩年。

彼時,中芯國際產能利用率最低下滑至60%。

在內困外患的危難之際,邱慈雲上任了。


▲邱慈雲

邱慈雲的個人履歷近乎完美。

他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入過培養出11位諾貝爾得主的貝爾實驗室,在台積電中芯國際、華虹、馬來西亞晶圓代工廠Silterra等企業均擔任過高管,可以說是最懂半導體行業的人之一。

傳奇的是,他所到之處,公司都能扭虧為盈。

2007年,邱慈雲擔任馬來西亞Silterra總裁。

第二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機,慘烈的大環境下,Silterra卻依然能實現滿產。

2009年,邱慈雲成為華虹NEC CEO後,也帶領華虹實現盈利,為其後來上市奠定了基礎。

更重要的是,邱慈雲是中芯國際創立之初的老員工,擔任過高級運營副總裁,曾被視為張汝京最重要的副手,後因管理理念不同離開了。

如今重返,邱慈雲不負眾望,帶領中芯國際回歸了發展正軌。

他為中芯國際制定了專注成熟工藝的戰略,不再盲目擴張,不再一味追求先進,而是先穩住腳跟,保證高產能利用率,進一步開拓本土市場。

這一戰略發揮了效果。

2012年起,中芯國際開始持續盈利,40/45nm實現量產,不斷有訂單陸續從海外回流。

尤其是在2015年3季度至2016年3季度台積電利潤同比下滑的情況下,中芯國際仍然保持著兩位數的凈利潤增長,非常難得。

2016年上半年,中芯的產能利用率接近100%,收入、毛利、利潤等盈利指標均創下歷史新高。


對此,美國權威金融雜誌《機構投資者》對邱慈雲給予了高度評價:「一個季度進步不難,難的是每個季度都在進步;帶領一家扭虧為盈或許是運氣,兩家可能是福氣,三家呢?邱慈雲能夠在不同的企業、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地域證明自己。

在該雜誌舉辦的「全亞洲執行團隊」評選中,邱慈雲是大陸首位連續兩年進入「最佳CEO評選」前三名的人選。


「狂人」速度


如果說,張汝京打下了江山,邱慈雲穩住了江山,那麼梁孟松則是壯大了江山。

邱慈雲雖然帶領中芯國際實現了業績增長,但因為專注成熟製程,而在先進位程的賽道上與台積電拉開了距離。


2015年,中芯國際才開始量產28nm製程,而台積電2011年這個技術就已經有所營收,相差了4年。

在先進位程上趕超台積電,成了中芯國際新的使命。

2017年5月,趙海軍接替邱慈雲出任CEO;10月,梁孟松加盟,任聯席CEO。

有人曾如此評價梁孟松:一個人,左右了世界半導體代工行業的格局,堪稱傳奇。


▲梁孟松

梁孟松曾憑藉台積電IBM在130納米「銅製程」的比拼中一戰成名。

2003年,IBM開始全力投入銅製程研發,與當時世界晶圓代工二哥台聯電簽約合作。

張忠謀察覺後,決定搶先一步。

這個艱巨任務就落到了梁孟松身上。

梁孟松不辱使命,比IBM提早一年成功研發出了130納米銅製程,為台積電帶來近55億元台幣的營業額。

NVIDIA執行長兼總裁黃仁勛說過:「是130nm改造了台積電

」從此,台積電徹底坐穩了世界一哥的寶座。

2008年,梁孟松離開台積電加入三星。

台積電仍在研發16 nm FinFET技術時,梁孟松說服還停留在28 nm的三星直接升級研究14 nm。

最終,三星憑藉領先的14 nm反超台積電,拿下了蘋果、高通的大單,在半導體行業迅速崛起,成為台積電的強勁對手。

2019年,晶圓代工市場市占率第一名是台積電(52.7%),三星排第二(17.8%)。


而這一切,梁孟松都功不可沒。

因此,當梁孟松加盟中芯國際的消息一傳出,市場一片看好,股價在一個月內漲幅超20%。

梁孟松入職僅僅不到一年時間,中芯國際從28nm直接跨越到了14nm,而且不到300天,就把14nm晶片的良率從3%提高到了95%,2019年宣布量產。

中芯國際第一次擁有了這樣的瘋狂速度。


中芯國際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第一代14nmFinFET技術已進入量產,2019年四季度貢獻約1%的晶圓收入,預計2020年穩健上量。

今年1月12日,中芯國際國內首條14納米生產線投產,中芯南方廠將建成兩條月產能均為3.5萬片的集成電路先進生產線。

中芯國際在資本市場也加快了速度。


據悉,中芯國際已經開始接受科創板IPO的輔導,預計最快將於5月底或6月初遞交科創板IPO申請。


而此次科創板IPO的目的就在於要加大技術投入——擬將本次募資的40%用於12英寸晶片SN1項目,40%用於補充流動金,20%用於研發項目儲備資金。

預計2020年將為SN1項目投入94億元。


一切都在朝著利好發展。

梁孟松能否再創奇蹟,將中芯國際送進第一梯隊?值得期待。


人才為王


必須正視的是,中芯國際台積電在各方面都有較大差距。

台積電2019年營收357億美元,全球市場占有率達57.3%,穩居第一。

中芯國際營收僅為31.24億美元,市占率為5.01%,排名第五。

在研發投入上,中芯國際也是小巫見大巫。

台積電2019資本開支149億美元,其中研發投入為29.6億美元。

中芯國際的資本開支為22億美元,研發投入僅為6.9億美元。

不過,中芯國際如今站在了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上。

雖然台積電5nm工藝良率已經可達80%,中芯國際仍有兩代到三代的差距,但今日不同於往昔。


隨著晶片研發的不斷深入,如今的晶片架構已經漸漸接近摩爾定律的極限。

電晶體越小,出錯率越大,除非出現新的技術突破,否則很難往下進一步研究。

比如,130納米銅製程技術,是徹底推翻了以前的鋁製程工藝,完全是全新的挑戰;再比如,20納米以下的晶片,也需要全新的FinFET 技術才能實現。

也就是說,現在中芯國際台積電、三星等第一梯隊,其實仍在同一個賽道上。

因為從14納米到7納米,是不需要新製程技術的。

這就給了中芯國際充分的趕超機會。

中芯國際也在不斷加碼。

在上海建設12英寸晶片SN1&SN2生產線預計今年8月全面竣工,投資超過100億美元。

該項目是國家戰略投資項目,旨在打破國外壟斷、實現中國強芯夢,從規劃、設計、建設到生產運營,都得到了國家及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視。

如果中芯國際順利開發出7nm+工藝,屆時將擁有相對完善的產業生態,那麼中國半導體將很大程度上實現自給自足。

再加上台積電背後資本是由美國掌控,必須遵守美國進出口相關法律。

這意味著,台積電有可能會因為政策原因失去華為等國內手機廠商的代工大單。


華為是台積電的第二大客戶,僅次於蘋果。

但如今,華為已經將麒麟710A晶片交由中芯國際14nm生產。


中芯國際CEO趙海軍曾表示,華為一年採購800億美元,哪怕只有100~200 億美元轉給國內供應商,就可以把國內半導體產業整個拉動起來。


因此,未來兩年,將是中國半導體最關鍵的兩年。

中芯國際在其中將扮演著最關鍵的角色之一。

當然,中芯國際仍面臨很多挑戰,但最大的問題恐怕是人才。


一位關鍵人物就足以改變整個行業格局——張汝京、邱慈雲、梁孟松皆如是。


有意思的是,這三位人物都是台積電的「老將」。

不可否認,台積電為半導體行業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堪稱晶片黃埔軍校。


但也由此可以看出,人才在半導體行業的重要性。

高層的人事動盪,往往會給企業帶來巨大影響。

中芯國際的歷史也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未來,中芯國際要想加快趕超台積電,當務之急應該是培養並持續留住一支有本事、會打仗、能留住的技術團隊。


畢竟,人才是最大的財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全村人希望的中芯國際,依然道阻且長

作者公眾號:BOO聊通信本文為能扼住華為命運咽喉的台積電,是怎樣煉成的?的姊妹篇,可先行閱讀。2020年,是共和國成立的第71個年頭。今非昔比,中國如今已經是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舞台上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