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偉:中國半導體企業要想說了算,還得20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展訊通信市場副總裁王成偉。

資料圖

5月26日,美國晶片巨頭高通和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設立合資公司(下稱大唐電信),進軍中低端手機晶片市場。

高通和大唐電信分別持股24%,北京建廣和智路資本持股比例總計為52%,北京建廣屬於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旗下公司(下稱中國建投),中國建投為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大型國有投資集團。

在半導體行業,國企與外資巨頭的這種合資方式較為少見。

半導體是核心產業,隨著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成長,以及中國半導體產業基金的投入,中國半導體行業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2017年1月6日,美國白宮發表報告稱,中國的半導體技術發展已經威脅到了美國的晶片製造商,以及美國的國家安全,建議對中國晶片企業的商業活動採取更嚴密的審查。

美國出面叫停了中國企業在歐洲、美國的多起半導體併購案。

具體看本次合資,此前高通一直專攻高端市場,展訊(展訊通信有限公司,現隸屬紫光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聯發科(台灣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攻中低端市場。

因此,高通與展訊少有競爭。

而此番高通借道大唐進入中低端市場,對展訊、聯發科展開競爭。

而中低端手機晶片正是中國企業追趕高通等海外巨頭的根據地。

近年來,國內手機晶片設計企業進步神速,在手機晶片市場,除了三星、蘋果、華為、海思這幾家主要供給自己家手機使用外,高通、聯發科和展訊三家企業擁有手機晶片80%的市場份額,展訊等國內晶片設計商有望向中端,乃至高端延伸。

綜合以上背景,在國家基金也正大力扶持半導體產業的同時,國資旗下的大唐電信、中國建廣與高通的結盟,引發廣泛議論。

基於此,就中國手機晶片企業如何與外企競爭,澎湃新聞近期專訪了展訊通信市場副總裁王成偉。

澎湃新聞:對於國家投入TD-SCDMA,TD-LTE,一直有爭議的聲音,如何看這些爭論?

王成偉:對於國家投入有看法的人,只是單方面看到中國在整個產業投入有多少,沒有看前後的關聯性,只看到單筆投入,沒有看到TD-SCDMA的投入對於TD-LTE的帶動。

我們晶片企業做項目有很多預研項目是沒有任何收益的,因為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夠進入市場,所以投入非常大。

但這又是必須要做的。

所以對於TD-SCDMA除了經濟上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的積累,通過TD-SCDMA把整個產業鏈帶起來。

從市場上來說,這個價值是無法衡量的。

中國手機行業騰飛就是在做TD-SCDMA以後,全球75%以上的手機在中國生產。

所以我們做TD-SCDMA這件事情是非常非常有價值的,沒有TD-SCDMA這個團隊,相信中國移動沒有這麼快可以做TD-LTE,無法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就做出1億TD-LTE用戶,這個數量是非常驚人的。

印度也想建一個LTE的網絡,計劃一年以內要發展1億用戶,但到現在也才兩三千萬用戶,中國移動一年做了1億用戶,兩年做了5億用戶,這個速度是全球其他區域無法達到的。

所以今天來看,在TD-SCDMA時代,中國移動選了很多站址,做移動通信很重要一點是要有基站,它做TD-SCDMA的時候就已經把TD-LTE的站址都選好了,這是可以共享的,你說這個成本是TD-LTE的成本還是TD-SCDMA的成本?而且如果沒有那樣的鋪墊,今天TD-LTE不可能有這麼快的接網速度,一年以內做到1億用戶,這是一個奇蹟。

到去年年底的時候,中國移動的LTE基站,不論是TD-LTE還是LTE,占了全球LTE基站的三分之一,如果加上中國另外兩家運營商的話,整個中國的LTE基站幾乎是全球數量的一半。

中國LTE用戶今天更是遠遠超過其他區域。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TD-SCDMA給TD-LTE做了非常好的鋪墊。

澎湃新聞:那TD-LTE對後續的5G有什麼樣的作用和鋪墊?

王成偉:每個技術都有連續性,我們現在雖然是4G時代,但手機里還有2G和3G,它不是一個割裂的技術。

你想橫空出世一個新的技術是不切實際的。

4G做非常好的基礎,我們在2G時代,中國2G的技術和產業落後領先水平10到15年。

再看3G,中國的3G技術和產業落後先進技術10年。

1999年全球第一個3G適用網絡開始,到2001年日本3G網絡規模化應用。

而中國是2009年發展起來,這個差距是9年。

4G是2013年美國第一個LTE商用,而2014年中國LTE也實現了商用,中間只差了一年半的時間。

標準、系統,包括晶片設計,包括終端等等,包括運營商的推廣也好,運營也好,人才的積累,這是一個市場化的過程。

我們在整個產業上的方方面面都打了很好的基礎,要不然我們也不會在4G上面發展壯大。

中國晶片企業今天取得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我們在2G、3G的時代雖然跟隨,但到4G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現在看應用的程度,我們已經超過了競爭對手,實現了跨越。

今天,中國在網絡設備,運營,終端技術,晶片和終端製造都是領先的。

這時候我們去做5G,顯然能感受到4GTD-LTE給未來的5G做了非常好的鋪墊。

澎湃新聞:技術標準爭奪的動力是什麼?

王成偉:技術很多廠商可以實現的,標準之爭背後實際上是利益的競爭。

為什麼大家都要去主導這個標準,因為讓這個標準定下來背後潛藏的是巨大的經濟利益,大家都要用這個技術,人家都需要拿你的技術去授權,無論是用你的設備還是用你的智慧財產權。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發展TD-SCDMA,TD-LTE去主導相關標準是有價值的。

澎湃新聞:據說TD-LTE和FDD-LTE各有優劣,展訊對此有什麼判斷?

王成偉:這兩個技術沒有好和壞,各有特點,適用在不同場合。

全球區域發展是不平衡的,在不同的地方應用不同的技術。

在歐洲,3G非常發達,它的頻譜(無線電每個區域每MHz支持的最大傳輸速率)非常珍貴,它自然會把3G的頻譜在4G上面重新應用起來。

對中國來說,3G的商用時間短,頻譜利用不充分,到了4G就會有更多的頻譜給到運營商。

這種不同的技術,根據當地不同的特點有效利用起來,這才是一個最好的解決方法。

科技以人為本,就是怎麼樣把技術跟人的生活場景,跟經濟建設結合起來。

單純說一個技術的好跟壞,沒什麼意義。

澎湃新聞:這麼說TD-LTE這一塊比較適合中國?

王成偉:TD-LTE這個技術解決了我們的問題。

今天我們TD-LTE頻譜非常豐富。

頻譜對於所有的運營商來說這是最大的投入,海外所有頻譜資源是拍賣的,花10個億去買20M或者30M的頻譜,這個是一筆非常大的投入。

在速度上,FDD傳遞的峰值數據會比TD更高,但TD優勢是擁有豐富的頻譜資源,可以利用更大的頻譜提高速度,所以這兩個技術的出發點是不太一樣的。

TD會更注重頻譜資源的利用率,FDD會更注重帶寬的寬度。

但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可以解決用戶問題的技術都是好的技術。

2016年11月,TD-LTE在46個國家部署了85張商用網絡,不僅僅是中國。

此外,TD-LTE標準應該是一個國際標準,只是中國在主導,把它推向國際標準,並不單單是中國標準。

澎湃新聞:現在視頻對帶寬要求很高,在TD和FDD之間有無傾向性?

王成偉:光看理論峰值沒有任何意義,比如TD是100M,FDD是150M,但你的手機可能只有幾兆,移動的帶寬是共享的帶寬,比如說基站能支持100M的帶寬,但是如果有100個人用的時候,每個人分到1M,10個人用的時候你可以分到10M。

所以你光去看理論上的數據沒有任何意義,它在空中還有很多損耗,還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影響。

所以,分到你個人實際用戶是10M,20M,它根據場景不同不一樣。

澎湃新聞:歐洲的3G用的更長,中國很快很快把3G跨過去,這樣划算嗎?

王成偉:很多時候物極必反,對一件技術過於痴迷,在這個技術上做太多優化反而會誤事。

但是落後者,一定程度上會有後發優勢,它可以看得更全面,看到前面人看不到的東西,所以能快速甩掉一些產品,聚焦到新的技術上去。

澎湃新聞:那是不是4G還是這樣,在投入很多之後,還是要很快跳到5G?

王成偉:每個通信技術成熟的商業周期大概10到15年,4G中國移動建網投入至少1000億以上,它收回這個成本是有一定周期的。

每個人能夠給他帶來多少利潤,它需要時間的積累。

移動通信是一個商用技術,它更多是靠企業經營,它一定要把投入的成本收回來,然後再進行5G的商業運營。

澎湃新聞:在5G中國和歐美的競爭態勢是怎麼樣的?

王成偉:在5G上面,今天最大的網絡設備商華為、中興在中國,全球75%的手機在中國生產,全球最大的運營商是中國移動。

展訊也是全球前三的晶片供應商。

對於整個產業鏈,從設備到終端,再到運營,中國都是最有優勢的。

所以,我相信在5G上中國會領先世界其他區域,至少不會比人家慢,而且中國有13億人的單一市場,這是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基礎,而且中國社會經濟已經發展到這個規模了,我們有能力去支持13億用戶的規模。

澎湃新聞:在移動通信大產業里,中國有什麼地位?

王成偉:今天在設備供應商中,中興、華為占了絕對優勢,高通已經不做網絡設備。

在晶片領域,高通、聯發科和展訊,加起來占了全球80%的市場份額,在大中華區域,中國廠商是占優勢。

澎湃新聞:大中華區中國企業需要多久才能達到說了算的地步?

王成偉:還需要幾代技術,3G讓中國人進入行業,4G我們逐漸在成長,5G是一個分水嶺,5G以後,在6G時代中國的優勢就比較明顯,差不多再過20年就可能具有說了算的實力。

澎湃新聞:展訊目前出貨量已占到全球前三。

對於中高端市場有什麼計劃?

王成偉:半導體行業一定需要有量,像我們研發16納米的晶片,投入一兩億美元,這樣的投入很多創新公司是做不到的。

像三星投晶片,10年了還沒有合理的回報。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做好這件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有非常大的量。

如今,展訊的2G、3G、4G晶片,還有WiFi、藍牙、GPS晶片,這裡面的專利技術都是展訊完全自主的,而且我們還會打造自主的CPU, 在全球,只有展訊和高通拿到了ARM V8手機晶片架構授權,做自己的手機CPU。

過去我們只能從國外公司授權使用內核,但CPU內部是怎麼運行你是不知道的,這裡面涉及到很多技術。

要去改變這種局面,從所謂的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轉換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知道CPU的黑盒子裡到底做了什麼事情。

所以你看到的不僅僅是我們現在表現出來的出貨量上的增長。

在未來兩三年,乃至更長的時間,我們的產品會慢慢從中端往高端去做延伸。

澎湃新聞:晶片設計這一塊中國半導體這幾年進步比較快的,整體水平怎麼樣?

王成偉:晶片設計很重要一點是看你用什麼樣的技術,什麼樣的半導體製程來設計晶片。

半導體摩爾定律是每過18個月半導體的集成度就會翻一番。

翻一番帶來好處是什麼?如果能把成本固定下來,處理能力翻一番。

這對於今天的技術進步是非常關鍵的,比如在阿波羅1號探月的時候的計算器的計算能力還比不上如今的智慧型手機,它的處理能力跟PC比較接近了。

所以半導體的水平主要看半導體的製程,今天全球最先進的製程是在16納米,14納米,這個技術比用在電腦上還要快,手機上的技術已經超過電腦上的技術,甚至在下一代可能比電腦的更好更快。

除了製程以外,射頻技術,大規模集成技術等等。

晶片只有指甲蓋大小,運算能力強的時候就會發熱,發熱怎麼樣處理,這是非常重要的技巧和工藝,也需要大規模的實踐才能掌握這個技術。

還有如今的手機結構非常緊湊,如何在這麼小的空間內集成這麼多的結構。

這也是除了製程工藝外,對半導體技術的另外一個衡量標準。

澎湃新聞:中國企業做晶片設計的競爭力在哪裡?

王成偉:我們設計晶片的人員只占整個公司的四分之一,我們做軟體為客戶做服務的人,幫客戶把手機生產出來的人,占公司的二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還要多。

所以,我們的優勢就是半導體設計出來,同時還幫助客戶一塊兒來做這個產品,這是我們的一個競爭優勢。

第一個還是成本優勢。

第二條,我們把我們半導體設計和我們後面的服務,幫助客戶生產結合起來,這是跟老牌的設計公司不一樣。

2000年做一個手機大概要10幾個月,現在做一部手機大概三到五個月,把生產效率提升了,成本也就降低了,展訊把硬體、軟體和後面的服務全部加起來。

第三個,展訊更加開放,我們更願意跟一些合作夥伴合作。

過去展訊在併購以前只有1000人以下的規模,如今也只有4000人左右,而高通有大概3萬人,聯發科大概1.5萬人左右。

所以,從人數對比上面還是差很多。

所以,我們跟很多第三方公司合作,跟很多提供IP的合作夥伴合作。

這些人讓我們能夠跟最先進的技術同步前進。

這三者加起來,就是我們能做好的基礎。



澎湃新聞:不久前白宮出了一份半導體報告,認為中國對美國半導體行業構成威脅,中國真對美國半導體產生威脅了嗎?

王成偉:半導體是未來資訊時代的基礎,就像我們修高速公路的沙子,它是一個基礎的軟體。

誰掌握了這個基礎的原材料,誰在未來現實時代的高速公路上,路面質量就是由這個東西組成。

他們第一個在信息安全上有足夠多的技術在裡面,第二從經濟角度來說,它是一個技術原材料。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一定會來限制你,說中國各種各樣不正當競爭。

過去有很多美國公司在做晶片設計,今天你能看到只有高通這一家,剩下市場都被我們打敗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對它當然是威脅,過去美國半導體公司的毛利是70%,今天已經掉到40%幾,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是市場規模還是單價都被中國公司給吃掉了。

這對消費者是一件好事情。

澎湃新聞:海外半導體併購遇到很大的限制,中國也少了一個儘速進步的通道,如何彌補呢?

王成偉:越是不賣的東西反而最後賣不出去。

今天這個時代,交通工具和信息手段的變化,全世界真的成了所謂的地球村,交流很暢通,交通工具非常快,能讓你一個晚上幾乎可以到地球任何一個角落。

同時,今天的信息溝通的方式,像維基百科等,各種各樣的平台會把信息合法地曝光出來,是真正的自媒體時代商業機密的保密已經變得很困難。

買不買得到並不用太在意。

澎湃新聞:華為有自己的晶片也有終端,展訊有沒有想過自己做終端?

王成偉:海思的優勢在於晶片跟終端合起來,它能做一些別人做不了,或者說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今天你可以把這樣的技術當成一個賣點。

而其他企業則思路不統一,半導體公司有自己的想法,手機製造公司也有自己的想法,這兩個節奏是不一樣的。

做一款晶片,今天無論是概念還是晶片量產,差不多要10幾個月。

但現在一款手機出來只有五六個月的事情,這兩個是完全不匹配的。

所以,當你手機廠商要的技術沒有,等做出來的時候產品就變化過去。

但華為有一個好處,晶片和手機是一個公司。

所以你看它的產品主要是高端,高端和差異化。

澎湃新聞:也就是說做晶片設計沒有自己終端這一塊還是有點吃力?

王成偉:有自己的手機品牌可能會走捷徑,但是這個捷徑背後的代價你是看不到的。

今天華為投了多少錢進去他是不會告訴你的。

這是一個商業問題。

澎湃新聞:展訊國資控股後,運行架構還是市場化的嗎?

王成偉:這個要感謝母公司,它主要在資本上對我們給予幫助,在大方向上也有一些協調。

但在日常的管理上沒有對我們太多約束,讓我們還能像一個民營企業一樣自由,這也更適應今天這個半導體產業的方式在經營。

我們是一家獨立的公司,我們不是靠國家投入活下來的公司。

展訊在商業的成功和技術的引進上面我們做了非常好的評估,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

很多企業有很領先的技術,但無法將它商業化,這也是不行的。

展訊可以很好地將技術的創新與商業應用相結合。

技術上,我們實現了很多個世界第一,擁有最先進的技術。

商業上,我們的銷售額每年都在增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技術和資本完美對接成就「中國芯」

本報記者 操秀英法國《費加羅報》1月21日發表文章稱,中國斥巨資打造晶片強國。文中指出,以紫光集團2017年在南京投資300億美元和在武漢投資240億美元建立半導體產業界基地為例,說明了中國在半...

中國手機晶片可以追趕世界了

如果是在三年前,有人講起手機晶片,幾乎沒有人會看好國產晶片的能力,都認為國產晶片根本沒什麼實力,因為在那個時代還是美國公司高通以及台灣企業聯發科的天下,國產中名次稍微靠前的展訊彼時還在超低端市場...

台媒:台灣最該怕的不是紫光,是海思

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字"↑可快速關注海思日前發布讓全世界驚嘆的高端處理器──麒麟950,展示十年磨一劍的技術威力; 規格、性能足與一線處理器大廠一比高下,靠的就是不斷砸重金拼研發、挖人才,累積出...

細數中國芯雙雄崛起之路

半導體產業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巿場經濟產物,既便如美、日、韓及台灣等也都不乏政府角色。但若把躋身全球前十強,在中高端市場與蘋果、高通齊名,以及挾中低端市場優勢,奪下手機晶片出貨量之冠的大陸IC設計雙...

中國晶片業每年進口耗2000多億美元 超石油

鳳凰科技訊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達3200億美元,全球54%的晶片都出口到中國,但國產晶片的市場份額只占10%。中國晶片產業每年進口需要消耗2000多億美元外匯,超過了石油和大宗...

三星將晶片「烏托邦」籌碼壓在中國

經歷了智慧型手機的下滑,三星將未來目標瞄準了發力晶片和半導體業務,從三星的發展歷程來看,不管市場狀況如何,三星從來都不會放鬆對未來的投資。這不,三星的未來晶片發展寄托在中國,三星電子正考慮與中國...

展訊想分高通大唐的市場,這難度太大了

  就在前兩天,展訊在今年的全球合作夥伴大會發布了兩款4G LTE晶片,並分享了2017年最新的發展戰略,除了要立足4G,發展5G外,接下來其業務還將從過去的低端市場轉向提高中高端產品的研發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