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千億美元征戰世界,卻在家門口被裡外合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丨本文由華商韜略原創

丨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

丨作者:陳光

過去兩年,清華紫光董事長趙偉國是全球半導體產業最受矚目的角色。

這位中國企業家誓言要在半導體領域爭取一席之地,他帶領紫光集團在國際國內的進擊,也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改變世界半導體產業格局的「挑戰」,並不時引發現有行業巨頭的反攻與夾擊。

最近,反攻與夾擊以更殘酷的現實展現在了他面前:半導體霸主之一、被認為是紫光將來對手的美國高通,以業界沒有料到的方式,打到了紫光的家門口,令其腹背受敵。

一場親者痛、仇者快的「內戰」,隨時可能發生。

【一】

一家新生的公司,卻被認為有可能阻礙國內行業的發展,並由此引發業內的一場大辯論。

這個匪夷所思的劇情,正在國內手機晶片業上演。

5月26日,高通(中國)、建廣資產、聯芯科技(大唐電信)與智路資產宣布,聯合創立合資公司瓴盛科技(貴州)有限公司(JLQ Technology),該公司面向中國市場,主打智慧型手機晶片業務。

合資公司的註冊資本為29.8億人民幣,其中高通以現金的方式出資7.2億元,占股24.133%。

表面上看,這是又一家「正常不過」的合資企業,但消息剛剛宣布,便在國內半導體業界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

首先做出點評的是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葉甜春,他在朋友圈稱:「合資定位竟然是低端,這是引狼入室打亂仗。

目標恐怕不是聯發科而是展訊。

國字號資本不應該幹這事。

葉所長的評論引發軒然大波,不僅被多家媒體採用,還有報導據此將合資企業中的中方稱為「皇協軍」。

爭論四起之際,葉甜春再度出面表態:「朋友圈評論兩句,居然有人拿去做文章,這不好吧?」

相較葉所長的息事寧人,另一行業大佬對該合資企業則是寸步不讓。

他就是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

期間,趙偉國接連轉發了「正反方」各一篇文章,並在評論中直接點名李濱、孟璞等關鍵人物。

孟璞是高通中國區的董事長,李濱被趙偉國認為是資本方的實際控制人,大唐電信旗下的聯芯科技則是實施主體。

兩條評論里,趙偉國將三方「噴」了個遍。

作為中國半導體企業界的頭號人物,趙偉國因何為一家合資企業而出離憤怒?

一切還要從紫光過去幾年間的布局說起。

【二】

2015年底,華商韜略曾發表文章:《「清華系」趙偉國的野蠻入侵:涉資2700億,買遍全球半導體》(歡迎關注微信號華商韜略,搜索【趙偉國】,了解趙偉國和紫光的故事。

)介紹了趙偉國和紫光集團在半導體產業的宏圖和雄心。

2000到2010年之間,從PC熱潮到大蕭條,清華紫光的名字逐漸消失在了消費者的視野之中。

期間,集團歷經多次資本與結構重組,轉變為如今的紫光集團有限公司。

2009年6月,從紫光「出道」、後獨自創業賺了大錢的趙偉國,重返紫光並掀起改革大潮,並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推進政策引導下,以「自主創新加國際合作」為「雙輪驅動」,確立了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主導,向存儲晶片與存儲器製造、移動互聯、雲計算與雲服務等信息產業核心領域集中發展的產業方向。

這一思路下,2013年起,紫光先後進入晶片設計、晶片研發、半導體製造、產業整合等一系列符合國家戰略意義的領域,而且每每出手都瞄準世界級目標。

在產品端,紫光設計了兩條主路,一是移動晶片(包括手機晶片和物聯網晶片),二是存儲設備。

當時,大陸地區還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智慧型手機晶片,存儲器晶片更是至今沒有顯著成果。

這兩個領域均有極高的門檻,全球的「大玩家」始終是那幾家

作為闖入者,紫光主打資本手段,通過併購、投資、合資的方式確立較高的起點,然後以此為基礎展開新的研發。

2013年底開始,趙偉國大有買遍全球之勢,其併購的對象均是產業鏈端最有實力的企業。

在大陸,紫光斥資18.7億美元和9.07億美元連續收購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展訊通信和銳迪科微電子,成為世界第三大手機晶片企業,又與美國西部數據合資創立紫光西部數據公司,並引入英特爾90億人民幣投資,共同發展「展銳」(展訊與銳迪科)晶片事業;斥資25億美元收購原惠普旗下新華三集團51%股權,成為中國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的網絡產品與服務領軍企業。

緊接著,集團又創立長江存儲,並在成都、南京陸續簽約落地總投資額近1000億美元的存儲晶片與存儲器製造工廠,目標是全面構築從「芯」到「雲」的信息產業生態系統。

在美國,紫光擬斥資37.75億美元收購西部數據15%的股份,成為其最大股東。

華爾街的消息稱,西部數據190億美元天價收購快閃記憶體晶片廠商閃迪(SanDisk)的背後,也和紫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期間,趙偉國還公開表示,計劃以230億美元收購另一巨頭美光科技。

在台灣,紫光宣布出資6億美元獲得台灣力成約25%的股份,成為這家全球最大記憶體封測廠的最大股東。

趙偉國還隔空喊話,希望「展訊、銳迪科與聯發科合併,攜手超越高通」。

聯發科是世界著名的IC設計商,在島內IT界的地位僅次於「大哥」台積電,在全球手機晶片領域,聯發科也僅次於行業霸主高通。

趙偉國行事和說話風格剛毅,如旋風般捲動美國與台灣業界;紫光的勢頭則更讓對方警惕。

投資力成是大陸企業首次涉資台灣半導體產業,入主西數、美光亦是大陸業內前所未有的手筆。

台灣和美國媒體將紫光的併購從大陸產業威脅論上升到了政治高度,甚至還創造出一個「紅色產業鏈」的名詞。

《華爾街日報》數次約訪趙偉國,千方百計地想從他口中「套話」;台灣的財經媒體則將「趙偉國」三個大字變成了頭條標題必備,不僅反覆解讀、分析,還拉來了張忠謀、郭台銘等大佬做點評。

+

但是這場令人眼花繚亂的「砸錢計劃」,卻沒能收穫完美結局。

晶片和存儲器一向被視為國家和地區戰略級的核心產業,不容外資輕易染指。

因為包括「政治」在內的原因,紫光入股力成、收購美光等多項計劃被叫停,投資西部數據更是在最後階段被CFIUS(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緊急終止。

【三】

趙偉國曾將自己形容為「餓虎」,其「胃口」並沒有因為併購受挫而有半分減少。

存儲器領域收購不成,紫光一不做二不休,決定自己研發再投產。

企業收購有限制,人才「收購」卻輪不到政策指手畫腳。

其後的兩年間,紫光接連挖來了前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和前台聯電CEO孫世偉,引得台灣半導體界大為恐慌。

高啟全被稱為「台灣DRAM教父」,曾是當今世界第一大半導體企業——台積電的大將,也曾引領南亞科打敗英特爾。

孫世偉則曾帶領台聯電實現翻身,將其市值擴大三倍。

挖角的同時,紫光宣布與「大基金」(國家產業發展基金)合資成立長江存儲公司,另在武漢興建全球最大3D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廠。

作為非消費類品牌企業,普通輿論對於紫光的大動作知之甚少,但其背後,卻牽涉著國家級的產業戰略意義,以及世界級的商業戰爭。

而所謂的「紅色產業鏈」和大陸產業威脅論的背後,則是長期把持這個巨大市場的外資巨頭們,對外人要來分一杯羹的各種圍追堵截。

如果這個人來自新加坡,或許就變成了新加坡威脅論。

大陸地區每年進口晶片的總值高達2500億美元,存儲晶片(內存)是最大頭,國內自主製造的主流DRAM和NAND Flash晶片卻是零。

如今,韓國占據全球DRAM市場80%的份額、NAND Flash為60%,這樣的局面令全世界感到「害怕」。

舉個簡單例子:2016年第四季度,三星因Note 7事件遭受巨額損失,但當季,三星電子的季度利潤卻高達78億美元,同比猛增50%,其原因便在於存儲晶片的大幅度上漲。

該季,蘋果、華為、小米、VIVO/OPPO等中國手機廠商都在搶內存晶片產能,導致其價格瘋漲,占據DRAM市場47.5%占有率的三星,順理成章成了最大贏家。

因為元器件價格上漲,中國手機品牌的價格紛紛調高,就連一向以性價比著稱的小米,其紅米4和紅米4A的價格都提升100元。

對此,中國消費者怨聲載道,紛紛斥責企業「稍微有點規模就想著撈錢」,但事實上,這些企業是有苦難言,錢也都被韓國企業撈去了。

如今,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國和消費國,但中國手機企業的利潤加起來還不如三星電子一個季度的利潤多,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在於,手機最值錢的是各類「晶片」,但中國手機,絕大多數只能用「外資芯」,錢自然也只能給外資賺。

趙偉國給紫光存儲事業的使命,是希望將這些錢留在國內,至少成為一個平衡市場的力量,不要讓中國企業乃至全球下游企業如此任由兩三家巨頭宰割。

如今已經是紫光大將的高啟全則強調:「一定要有人扮演在全球平衡三星的勢力,這樣的局面對大家都有利。

因為這樣的理想,也因為有資本、有人才儲備,紫光也被業界認為是最有可能顛覆韓系(三星+SK海力士)一家獨大局面的新力量。

存儲是個巨級投入、慢發展的事業,趙偉國設立的目標是「十年躍居全球存儲器前五大」,而在另一項事業——移動晶片上,因為有展訊世界第三的基礎,他直接喊出了「三年追趕高通」的口號。

但他這話剛出口,高通的戰爭就打上門來,而且找到了本土「帶路黨」。

【四】

高通是全球手機晶片業的霸主,代表著企業級的最高水平,其在CPU、GPU、基帶等方面都居於領先地位,特別是在基帶技術上一直都是市場的領導者。

基帶技術是手機晶片最大的難點,強如蘋果也沒搞定這項技術,三星的基帶水準亦是乏善可陳。

而在中國,則有三家企業在基帶技術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分別是台灣的聯發科,大陸的華為和展訊。

華為做基站出身,基帶技術是其看家本領。

整合這類技術,華為推出了海思晶片,供應自家手機,並據此規劃產品線,在互相支持間實現了手機品牌的大躍進。

展訊的相關技術則來自與英特爾的合作以及此後的自主研發。

2014年9月,紫光引入英特爾90億人民的資金,讓出展訊20%股權的同時,也拿下了英特爾x86架構的授權。

2016年,英特爾在移動處理器端「投入超過100億美元,虧損超過70億美元」後,宣布退出手機晶片領域,其合作夥伴展訊接棒成了英特爾相關技術的最大受益者。

算上各類層級的手機晶片,目前中國具備生產能力的企業一隻手數得過來。

其中華為、小米的晶片主要用於自家使用,聯發科和展訊的晶片則面向全球企業。

按照性能和價格,手機晶片分為高端、中端、低端三類,高通主攻中高端,聯發科和展訊主攻中低端,但這樣的局面里,高通卻感到了威脅並且率先「發難」。

雖然身為全球霸主,但高通正遭遇不大不小的困境。

2016財年,高通實現營收236億美元,凈利潤57億美元,營收同比下降7%。

入帳的減少來自行業的變化。

其最大客戶蘋果從去年開始引入英特爾的基帶,三星、華為和小米則紛紛研發自有晶片,這樣的局面令高通頗為焦慮。

高通營收減少的同時,競爭對手的發展卻越來越快。

在低端晶片領域,展訊憑藉遠超同行的服務與性價比,迅速做成占有率第一。

「芯智訊」的相關統計顯示,展訊2015年度的出貨量為6.3億顆,其中低端的2G晶片達到了3億顆,占比高達47.6%,在低端智慧型手機市場,展訊的市場份額早已超過了聯發科。

但高通真正警惕的,應該還是展訊正立足低端市場的優勢,不斷發力衝擊中高端市場的努力。

2016年下半年,展訊領先聯發科發布了支持LTE Cat7技術的手機晶片,拿下中國移動的訂單;第三季度,他們又發布了全球首款4G功能機晶片SC9820。

2017年,展訊與英特爾合作開發了14nm工藝的SC9861G,業界普遍認為其水平相當於台積電的10nm工藝。

2016年,在全球基帶晶片市場,展訊、聯發科、高通三分天下,其中展訊占據27%的市場份額,高通為32%。

有報導稱,展訊還在秘密研發高端晶片,以求更大突破,這就更讓高通不得不防。

全球的手機晶片市場看中國,而當下的局面看來,在中國最能威脅高通的就是展訊。

已經被台灣悄然崛起的聯發科上了一課的高通,自然不希望重蹈覆轍。

於是,阻擊展訊,成了高通的「司馬昭之心」,合資企業瓴盛科技也隨之而來。

【五】

表面上看,中資聯手高通與展訊聯手英特爾無甚差別,這也是很多人認為該合資沒毛病,紫光也不應該對該合資說三道四的原因。

但事實上,兩個合資的內里差異巨大,其核心在於技術的獲取與進一步研發。

瓴盛科技的公開介紹顯示,其合作重點在於低端智慧型手機晶片的設計和銷售,主要是高通最低端的產品線驍龍200系列。

2016年,在高通驍龍系列裡,驍龍200的出貨占比僅15%。

有評論稱:「出於『高通稅』等價格因素,驍龍200系列幾乎已經徹底退出了中國手機市場。

低端產品對於高通而言是個可有可無的雞肋,集團從未在低端領域發力。

眾所周知,高通一向通過高端產品支撐其利潤。

出於產品的不可替代性,高通設置了相當不合理的專利授權費,其標準不以手機晶片單價為基準,而是以整機價格為基準,即便其他元器件里沒有高通的專利,也要給高通繳納專利費,這就是業界赫赫有名的「高通稅」。

通過高通稅,高通分享著各大手機品牌的增長紅利,2016年的財報顯示,其3G/4G晶片平均銷售價格為每部181至187美元,堪稱暴利。

相較之下,其低端晶片的售價則低於10美元,幾乎沒什麼利潤可言。

低端市場利潤有限,高通看不上,但對展訊而言,卻是日漸強壯的根基。

正是出於低端市場的穩固地位,展訊才有基礎衝擊中高端市場。

因而,對於高通而言,阻擊展訊的最好辦法,就是阻止其在中低端市場繼續壯大。

專打中低端的瓴盛科技,無論是陰謀還是陽謀,其客觀上正是要起到這樣的效果。

但真正讓趙偉國憤怒的,或許還是:我千辛萬苦在國際市場打拚,在外資巨頭的夾縫中突圍,好不容易擠出一條路來,領著敵人來圍堵的,居然是自己人,而且是國企。

瓴盛科技中資方之一的大唐電信,曾是國產3G標準TD-SCDMA和4G標準TD-LTE的發起者,但其旗下的聯芯科技,發展卻相當艱難。

聯芯曾與小米有過短暫合作,但小米其後選擇自主研發手機晶片,這一變化直接導致大唐電信去年營收大幅度下滑,虧損達17.75億。

與高通的合作,能否徹底改變聯芯科技的弱勢地位?一切仍是未知數。

從披露的相關信息來看,這次合作並不涉及核心技術。

芯智訊的報導稱:合作只是針對低端驍龍產品的授權,瓴盛科技充當的是高通在中國低端晶片市場的代理商,而高通還是會收取授權費。

於是有評論直言不諱:高通的根本目的,或許不是發展壯大合資公司,更勿論向中資控股的瓴盛輸入核心技術扶持其做大做強,而是要通過該合資公司的中資控股身份,有效打擊展訊與聯發科在中低端市場的地位,防止其進一步做大搶攻中高端市場。

更有評論指出:高通只投了7.2億元,占股24%出頭,而中國晶片公司想要成長,動輒百億投資起步。

低端市場拼價格,一旦開打價格戰,高通完全可以以極低的成本幹掉中國對手。

拿出可有可無的產品系列,不用操心具體經營,便能坐收專利費、增加利潤,同時還打擊潛在對手,這對於高通而言,實在是一件美不可言的妙事。

比如,假如雙方打一場百億級別的價格戰,高通最多只需承擔24億,出錢的同時,它還通過專利、授權等費用從合資企業處往回收錢。

但僅僅這點支出,它就就能擊垮投資額幾百億甚至千億級別、正苦心致力於技術上更進一步的展訊。

一旦展訊倒下,沒有後續競爭者,為其暴利的高端產品支付成本的,終究是中國的通信產業與消費者。

幾家本土企業,其中不乏國企,聯合外資幹這樣一件事,是一些評論將有關當事人評價為「皇協軍」的原因。

「如果此次與高通合作的是一家民營企業,我相信絕對不會出現論戰。

可大唐和聯芯科技是什麼身份?國資企業!拿著國內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卻幹著幫助外資打擊中國通信晶片行業的事兒,站在國有資本的角度,這是嚴重缺乏大局觀的行為。

」一條評論如是說。

如果事實如評論所料,那對於展訊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甚至影響到中國手機晶片業的進一步發展,難怪乎趙偉國在朋友圈大發雷霆。

【六】

從產能制勝到技術制勝,中國的頂尖企業正面臨艱難的突圍之路。

長期落後、受制於人的IT領域,尤其如此。

過去幾年裡,在同樣雄心壯志的一位企業家王東升的執著下,京東方帶領中國的面板產業實現了重大突破,躍居世界產量第一,現在,最大的攻克難點變成了半導體。

突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企業必須懂市場,有資本手段,還有技術投入的決心與恆心,否則就會變成電腦晶片一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始終沒有大的作為。

技術突圍對於企業、行業而言,是重中之重。

以手機為例,中國手機品牌的集體崛起是近年間的大事件,但一大批企業依舊為晶片吃盡苦頭。

僅以小米為例:2015年,蘋果應用了史上第一款64位處理器,高通為了應對,倉促上馬了8核64位處理器驍龍810。

結果驍龍810「慘案」不斷,受影響最大的便是小米Note 1。

Note 1是小米發力中高端的首款旗艦產品,810的各種缺陷,直接拖垮了小米Note 1的口碑,也打亂了小米的全部部署。

除此之外,因為專利侵權的指控,小米的海外戰略也極為不順,其原因也源自與高通的合作。

2015年前,高通的授權協議規定,凡是使用高通晶片的客戶必須將專利授權給高通,並不得以自身專利向高通的客戶收取專利費。

這種規定給專利項弱勢的企業提供了保護,但此後,高通對此作出了「不強制,不交叉授權」的整改方案,使得小米直接暴露在其他手機的專利打壓之下。

更甚至,包括小米在內的各大手機品牌,幾乎都吃過晶片商產能不足或是晶片推遲發布的虧,導致缺貨、斷貨、被罵「惡意營銷」,消費者的憤怒則全部由手機品牌商承擔

持續不斷的慘案,逼迫華為、小米自主研發晶片,以牢牢掌握主動權。

對於中國企業的技術發展,美日韓不斷採取高壓政策,這樣的壓力不僅來自企業,更多來自政治層面。

比如半導體產業,西方國家就實行嚴格控制,稍有風吹草動立刻實行制裁。

白宮科技顧問曾向川普政府建議,針對中國大陸全力推動半導體科技,應基於國家安全理由加強保護美國半導體業。

而東芝出售儲存業務期間,日本政府更是直接提出,如果出售給大陸企業,將勸告東芝終止或重新考慮。

對於高通等跨國巨頭們而言,擔心這、擔心那,甚至動輒以「中國威脅」來比喻,其實質不過是擔心自己的利潤被分食、話語權被弱化。

比如,在半導體產業內,不論是高通的晶片還是三星的存儲,都是不折不扣的暴利,如果真有其他勢力與之平衡甚至制衡,價格必將回歸價值,甚至改寫行業秩序。

但動不動被冠以「威脅論」的中國,政府政策對外資在這方面的作為卻一直相對友好。

此次高通VS展訊事件,就有評論憂慮性地指出:中國缺乏一個類似美國CFIUS的部門,用以評估外商對華投資對中國國家安全和產業安全的影響。

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帶領展訊干出一點名堂,但好日子一天都沒過上,就要被別人趕過來摁在家門口打……一心想要在世界半導體產業分一杯羹的趙偉國和紫光,想必心裡不是滋味。

但這也就是現實,落後就要挨打。

想要告別落後,則可能挨更多的打。

被打趴了,回去繼續挨打;打不跨你,才會有「咱們做朋友吧」,共享市場。

對正從低端向高端進軍的中國企業而言,這幾乎是一個共同的宿命,甚至不只中國,全世界都如此。

包括三星,其實也是這麼一步步走過來的。

只不過,它曾經長期占了一個優勢:幾乎被韓國以舉國之力來支持。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頭條號】,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就在華商韜略!

版權聲明:版權歸華商韜略所有,轉載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回復「轉載」獲取授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紫光董事長再次炮轟高通大唐

北京晨報訊(記者 焦立坤)在昨日召開的展訊2017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其母公司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又一次公開炮轟高通與大唐電信的合資公司是「偽合資」。趙偉國言辭激烈:「高通要進入中國低端市場,可...

十倍增長,展訊LTE時代再創新記錄

你是否記得,TD-SCDMA時期展訊在中國市場二分天下的風光奕奕。儘管在4G轉型初期,展訊通信因私有化和與銳迪科的整合等原因,使其在研發的步伐上走的略慢了一步,但2016年的展訊厚積薄發,有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