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要求海思:我每年投入4億美金,給你2萬人,一定要站起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晶片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2019年我國進口集成電路(主要是晶片)共耗費了3055億美元,超過了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在所有進口物資中排名第一。

這意味著中國在晶片這個一級戰略物資要地上高度依賴進口,咽喉要害掌握在別人手中。

數據來源:數據寶

2020年4月28日, CINNO Research公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手機處理器市場榜單,華為海思首次超過高通,成為中國市場手機晶片第一名!這一消息讓國人大為振奮,它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企業在晶片這一戰略高地上已登頂世界之巔,不會再受制於人。

然而回顧華為海思在晶片領域長達十幾年的征程,卻充滿了坎坷、困頓。

2003年1月24日,晶片巨頭思科在美國對華為提起訴訟,指控華為侵犯了思科的智慧財產權,訴訟內容長達77頁。

經過10個月的庭審最終以雙方和解告終。

而這卻給任正非敲醒了警鐘:美國佬如此興師動眾,原因很簡單,因為晶片技術關乎到美國企業的命脈。

然而,來自美國的麻煩遠不止這些。

彼時的高通作為最大的基帶晶片供應商,選擇與中興合作,一起研發CDMA基站和手機產品,導致給華為的晶片常常斷供,華為無路可走,只能選擇依靠自己。

2004年,任正非投入4億美元成立了海思半導體公司。

而作為戰略防禦,海思在2006年啟動了針對中低端智慧型手機的晶片研發。


一 在黑暗中踏上征程


談到手機移動晶片的戰略地位,任正非這麼說:

即使晶片暫時用不上,也還是要繼續做下去。

一旦公司出現戰略性的漏洞,我們不是幾百億美元的損失,而是幾千億美元的損失。

我們公司積累了那麼多財富,這些財富可能就是因為那一個點,讓別人卡住,最後死掉。

這是公司的戰略旗幟,不能動掉。

彼時的華為客戶主要來自無線上網卡、路由器和安防領域,所有晶片的研發也都是基於這個領域。

海思在智慧型手機晶片的布局幾乎是0,而當時的晶片巨頭林立且深耕多年。


01 遙不可及的高通

晶片前輩高通早在2000年就已經開始了手機移動晶片的研究,並第一個將GPS集成到多媒體CDMA當中,相當於把GPS、網際網路、MP3和藍牙通通結合到一起。

比賈伯斯發布第一款智慧型手機iphone還要早7年。

而華為自06年啟動手機晶片研發,直到2009年才對外發布第一款晶片K3V1(麒麟晶片的前身),主要供給第三方廠商。

和高通的速度相比,華為無異於一個晚出發還跑得慢的烏龜。

02 自帶核武器的蘋果、三星

手機巨頭蘋果和三星,雖然不像高通一樣專攻手機晶片,卻早已擁有自主研發的晶片產品。

三星起勢最早,在2007年前就擁有了自己的移動晶片,GalsxyS系列、Note系列均採用自家晶片。

甚至連蘋果iphone的前三代產品都用的是三星晶片。

近年來雖然三星手機的銷量逐漸下滑,然而在其晶片業務的拉動下,整個集團利潤卻在持續上升,且成為主要利潤來源,占凈利潤一半左右。

再來看蘋果。

2010年收購了晶片製造商Intrinisty,並順勢推出了第一款處理器——A4,從iphone4開始,蘋果都採用自主晶片。

有了自主晶片的支撐,蘋果再無斷供的後顧之憂。

華為比對手起步整整晚了2年。

2011年華為確定了進軍消費者終端業務的戰略,並將定位鎖定高端用戶,對標蘋果、三星。

任正非提出:當美國的晶片不賣給華為的時候,華為可以大量用自己的晶片。

不能讓人斷了我們的糧食…華為就算幾十年不用海思晶片,也要堅持研發。

03 億級起跳的吸金黑洞

在華為從來沒有說說而已的戰略。

要麼不做,要做就是集中人力物力,壓倒性的兵力投入,這就是《華為基本法》的「壓強原則」。

任正非給海思晶片研發負責人下達任務:我每年投入4億美金的研發費用,給你2萬人,一定要站起來。

然而移動晶片行業並不是一個只憑資金和人力投入就能勝出的行業。

這個行業是典型的「三高」行業:高風險、高投入、高疊代。

能坐在這張牌桌上的玩家,必須家底雄厚,因為每一局都是「億級」起跳,能活下來的,都是屢戰屢敗,輸不離場的「剩者」。

二、出師不利,冷板凳坐穿

2012年初,華為推出第一代智慧型手機Ascend P1,歷時一年研發的超薄技術,卻遭遇失敗,全年銷量不足50萬台,而同期的三星GalaxyS3上市5個月就賣了3000萬台,蘋果iphone5不到3個月就賣了2740萬台。

這無異於給雄心萬丈的華為來了當頭一棒。

然而,打擊遠未結束……

緊接著的一個月,華為再推出另一高端手機Ascend D系列,首次搭載華為自研晶片K3V2.然而,被給予厚望的這款手機仍未能實現逆轉。

其中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它的晶片:在手機使用時經常卡機、閃退、發熱。

K3V2雖然搶先採用了4核,但工藝落後的硬傷暴露出來,沒有解決好與手機的磨合問題。

外界曾有人建議:既然華為自己研發不出性能好的晶片,為什麼不在D系列上搭載其他晶片,這樣也許成功能早一天到來。

或者等海思自己的晶片技術成熟後再推出市場呢?

但華為不這麼看,此後接連推出的3款D系列新機以及P2、mate系列,依然使用K3V2晶片。

甚至被網友戲稱為「萬年的K3V2」

任正非說:「自己的狗食自己先吃」「自己生產的降落傘自己先跳」。

華為頂住外界壓力,無論用戶如何吐槽嫌棄,此後從未動搖過使用海思晶片的堅持。

華為從未放棄使用自主晶片


因為他們清楚:從長遠來看,只有不斷的在真實場景中應用,才能暴露問題,更快的升級疊代。

兵是在打仗中練出來的,不上戰場永遠學不會打仗。

三、破局就是熬過無邊黑暗

從2012年開始,此後的2年間,海思晶片就是在圍繞用戶做產品改進。

海思沒有走在照抄模仿高通的路上,卻在用戶體驗的路上找到了自己方向。

成功的路在何方?華為只知道,每改進一個問題,就離成功更近一步。

隨之而來的是用戶的口碑不斷攀升, 雖然緩慢。

2013年華為迎來了它的翻身之作——P6手機.

其搭載的全新晶片麒麟910採用28nm工藝,性能提升50%-80%,綜合能耗卻降低了50%。

網友列隊歡送「萬年的K3V2」

人們不禁好奇,一直跟在高通後面吃土的華為,如何趕上高通的?秘訣就是差異化路線。

高通驍龍,強項在於速度快、性能好;海思麒麟則選擇在功耗和網絡支持上下功夫。

在功耗上,麒麟著重解決了發熱及續航問題。

而在網絡支持上,中國有世界上最複雜的通信環境,得益於華為多年在通信領域的積澱,麒麟晶片能夠最大限度的兼容環境變化,保證獲得強勁信號。

整個2013年,P6的銷量超過400萬台,此前沒有一款華為手機銷量超過100萬台。

這一役,讓華為真正的找到了自信,華為終端通過晶片掌握了自己的命運,而更為重要的是,華為終於能夠制定遊戲規則,找到了自己的制高點。

此役之後,華為晶片的市場份額逐步攀升。

直到2018年,華為被某些國家點名制裁,人們才發現這隻深海巨獸,已經在多個領域處於壟斷地位:安防、電視晶片、光交換、NB-loT以及車載領域處處都有華為的身影。

很多國際領先的中國企業如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都在使用海思的晶片。

四、為什麼是華為?

曾有人調侃有了海思的晶片在,美國就不會輕易斷供處理器。

「只有中國不能掌握的技術,才有成為天價的可能」。

但為什麼是華為,而不是其他企業呢?

國內的中興、大唐、聯想等巨頭都曾斥巨資涉足移動晶片領域,但卻未能有任何突破;國外的英特爾、愛立信、德州儀器等曾經站在巔峰的晶片巨頭,在移動晶片的戰場上也折戟而返,華為又是憑什麼?

任正非在啟動消費者終端業務之初就提出了聚焦「主航道」理論。

他曾在《人民日報》發表過一段話:在大數據時代,要敢於有像當年挖掘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那樣的大視野、大戰略、大決心,尋找大數據時代的「巴拿馬」「蘇伊士」。

在大機會時代,千萬不要機會主義。

在無數的機會和誘惑面前,華為不會為了貪圖眼前利益而丟掉大機會,偏離主航道。

而在主航道內的業務,即使面臨再大的代價與失敗,也要堅決打下這片戰場。

晶片領域無疑就是華為的主航道。

任正非認為,華為的長項就是「傻」,公司從上到下都是大傻瓜。

在滿世界都在找風口,抄近路的時候,華為就是憑著一股傻勁,結硬寨,打呆仗。

用10年坐穿冷板凳的決心,打下一場場硬仗

這種貫穿於華為骨血中的「奮鬥者」精神,大概就是華為真正的可怕之處吧。

結語:下一個十年展望

在未來的物聯網時代,晶片更將成為通信、家電、汽車、高鐵、醫療儀器、機器人、工業控制等各種電子設備的核心入口。

某種程度上可以這樣說,誰掌握了最尖端的晶片技術,誰就掌握了下一輪國際競爭的制高點。

滿載著國人殷切希望的華為,已經走過了風雨兼程的30年,而今站在晶片領域塔尖的華為,已經步入無人區,無既定規則,也無跟隨者。

但華為的腳步不會停下。

一個始終懷有危機感的巨人,「心中無敵,則無敵天下」


Reference:

芮斌《華為終端戰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國內晶片企業1600多家,為何會是華為排第一?

眾所周知,說起目前中國芯的代表,華為海思的關注度絕對是排在最前面的,這不僅是因為華為海思的營收排第一,更多的還是因為華為海思在麒麟晶片,5G晶片上的突出表現。要知道目前手機晶片企業中,華為、高通...

中華有為 麒麟晶片到底是不是華為生產的?

麒麟晶片到底是不是華為生產的? 說起華為,大部分國人都會豎起大拇指:華為是中國的驕傲,是民族的希望。華為官網上則只有兩句話介紹自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銷售通信設備的民營通信科技公司,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