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指甲萬分之一厚度上建一座城:晶片製造比設計還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些天,美國對華為限制升級的新聞在朋友圈刷屏,晶片板塊也因國產替代的討論起起落落。

有識者總結,美國這次算是「用盡了所有力氣」去阻遏華為這一在5G領域的「後浪」——因為這次不僅是美國境內的企業,而是不管哪國,只要使用了美國的技術和軟體,要賣晶片給華為就得申請美國政府許可。


技術小白不禁會問幾個問題:


為什麼這個限制的殺傷力這麼大?

我國的晶片製造有多依賴境外企業?

如果境外斷供,我們能否自主生產?國產替代需要多久能實現?


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對晶片誕生的流程,特別是晶片製造,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為什麼我們這樣一個製造業大國在這個領域還是沒能突破?為什麼說晶片製造是比設計還難的活兒?舵主並非技術宅,但覺得有必要把最基礎的知識梳理一下,目的是幫助非專業人士更好把握相關領域的投資機遇。


以下開始進入硬核部分,你,準備好了嗎?


簡單來說,半導體核心產業鏈由IC(集成電路)設計、晶片製造、封裝測試三個環節構成。


華為在IC設計端已基本實現自研替代或非美供應商切換,封裝測試環節技術要求低一些,以長電科技為代表的國內廠商已實現了可替代。

華為的痛點,一個是製造端高度依賴台積電,一個是上游半導體設備、EDA軟體仍被美國廠商壟斷。

這兩塊也成為美方重點施壓方向。


先把第二點說一下。

IC設計中必須用到的 EDA 軟體,基本被美國壟斷。

三大 EDA 軟體 Cadence、Mentor 和 Synopsys,全都是美國的,儘管海思也有自研,可技術上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然後就來到了此次探討重點:晶片製造

典型代表是台積電,三星、英特爾也有自己的製造廠(英文叫foundry)——而7nm晶片僅台積電和三星兩家能造。


7nm晶片的霸主台積電有多牛呢?內地晶片製造的冠軍中芯國際,14nm的工藝才剛剛開始量產。

華為的麒麟990隻能交給台積電代工,在高端手機晶片方面對台積電的依賴達98%以上。

台積電僅憑代工就達到了2000億美元市值,與摩根大通比肩了。


晶片製造是一個反覆鍛造、依賴長期積累的手藝活,同時又特別燒錢,從零做起的話幾十億砸進去可能連水花都濺不起來。

因此有人說製造晶片比氫彈還難。


為什麼呢?這要從晶片最基礎的材質,矽,說起。

矽是自然界僅次於氧的第二大元素,但高純度的矽錠需要從石英岩中提煉,用熔爐炙烤,反覆酸化和蒸餾,變成純度高達 99.999999% 的純矽錠——對,你沒看錯,少一個小數點都不行,這個純度有多高呢?100萬個矽原子中最多只允許存在一個雜質原子。


這些純矽錠再通過一種名為「直拉法」的工藝,一邊旋轉,一邊冷卻(像做棉花糖),最終成為一根黑大粗長的單晶矽棒。

這根矽棒會被切頭去尾(那部分性能不好),再經過外徑研磨,把矽棒磨削成指定尺寸,通常是 8英寸或 12 英寸。

12英寸比8英寸生產成本低,但相應的加工技術要求也越高。


然後,用鑽石刀將矽棒橫向切成一片片又薄又平的圓盤,根據用途,厚度一般在 0.5~1.5毫米。


把圓盤進行拋光,磨得比家裡的鏡子還亮個上百倍後,就形成了我們常聽說的「矽晶圓」(wafer)。


晶圓是製作晶片的底盤。

有點像造房子,矽晶圓相當於地基,把電路圖「建造」在上面,便誕生出晶片。

但其步驟之繁瑣和苛刻,都快趕得上造一座城市了。


由於晶片製造工藝要求極高,需要在無塵環境中進行,所以在幾個足球場那麼大的工廠里,水和空氣都經過多級過濾,比醫院的手術台還要乾淨幾千倍。


在這裡,晶圓成為晶片的旅途,才剛開始。


晶圓相當於晶片的地基,晶片製造相當於在這個地基上層層疊疊搭積木。

從下圖 IC 晶片的 3D 剖面圖來看,底部深藍色的部分就是晶圓,紅色和土黃色的部分,就是晶片製作要完成的地方。


我們常常聽到14nm,7nm製程,說的是電晶體(transistor)的長度,縮小電晶體的目的是在更小的晶片中塞入更多的電晶體。

1nm= 0.000001毫米,這兒說大家沒感覺,指甲的側面約0.1毫米,想像把一片指甲的側面切成 10 萬條線,每條線就約等同於 1nm。


回到晶圓到晶片的過程。

首先,把矽晶圓送到烤爐中,在精確控制的溫度和氣體氛圍下,於其表面濺鍍均勻的氧化膜,接著在上面噴淋一種叫「光刻膠」的保護層。


之後,我們常聽說的又一「神器」光刻機就登場了。

它將紫外線透過掩膜,把預先設計好的電路圖投影到晶圓上,被照到的光刻膠會溶解,變成電路的形狀。



光刻完成的晶圓,被浸泡在刻蝕試劑中,有光刻膠保護的金屬膜部位不會被強酸洗掉,沒有被光刻膠保護的部分(也就是光刻好的電路圖),表面氧化膜被腐蝕掉,裸露出矽基底,最終形成電路圖。

這時,光刻膠的使命就完成了,被清洗掉。


不知大家了不了解傳統油墨印刷術的原理,蝕刻-清洗的過程與這個類似,但精細度不可同日而語。


光刻和蝕刻的製程工藝,與成芯後的性能息息相關。

通俗點說,就是刻的越精細,每顆晶片上的電晶體就越多,性能便越強。


再往後,離子,就是帶電的原子會注入到矽裡面,改變它們的極性,形成電晶體。



如此一來,電流就只能從一個方向通過,而電晶體將扮演小型開關的作用,這樣,CPU就能理解我們的指令,並做出相應的反饋。


接著,開始沉積鍍銅。

在真空設備內,通過惰性氣體離子束打在銅靶材上,將銅原子沖刷出來,然後沉積在晶圓上,一層又一層。


較為複雜的晶片,會重複鍍銅到刻蝕這一步驟 20次以上,形成 20多層複雜的電路。

裡面有數公里長的導線,將幾千萬甚至上億根電晶體連接在一起,令人嘆為觀止。


剛才我們講到光刻機。

如果說晶片製造的過程是大廚把原料製成菜,那光刻機就相當於刀。

這一利器集合了10萬個以上零件(一輛汽車才5000個零件)。

難怪它被譽為「人類工業皇冠上的明珠」。

7nm晶片只能由最新的EUV極紫外光光刻機才能生產,在這個領域稱的是荷蘭ASML公司。


人類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光刻機


雖然中芯國際14nm晶片製程工藝相對落後,但很多業內人士也在分析了台積電的財報數據後發現,台積電有超過60%的收入來自於14nm晶片及以下工藝,這也意味著中芯國際14nm晶片工藝能夠生產全球絕大部分的晶片,這也能夠極大的緩解目前國產晶片被「卡脖子」的尷尬局面。


從中芯國際所公布的財報數據,我們也能夠看出,目前中芯國際的14nm晶片產能依舊還有待提高,畢竟能夠得到華為海思的青睞,華為麒麟710A晶片的大量需求,中興國際後續肯定也要加大14nm晶片產能,所以中芯國際的14nm晶片發展潛力依舊還非常巨大,並且中芯國際也宣布了將會在今年年底實現N+1代工藝晶片量產,在功耗、穩定性等方面與市場上成熟的7nm相當,但性能上略差。


這意味著中芯國際也將會在今年年底,正式開始進軍高端晶片製造領域,可以說在中芯國際、華為等國產晶片巨頭助力下,國產晶片高端化也是勢在必行,當然我們從目前整體差距來看,我們的國產晶片高端夢依舊還需要努力。


說了這麼多,大家可能會以為所有晶片都是高精尖科技。

其實也不是。

晶片號稱工業的糧食,既有精糧也有粗糧。

事實上高達80%的晶片都是「粗糧」。

我們日常接觸的手機只是其眾多應用設備之一,基站、路由器、LCD電視、智能家電、傳感器等各種設備都需要晶片。

之所以這麼強調晶片14nm到7nm的區別,是因為手機對小體積和高性能的要求高,其他大量的中低端晶片,並不需要那麼高端的製造技術,國內現有的製造能力足以。


舵主在之前文章《美國打壓再升級,華為將遭斷糧?不,這只會加速國產替代!》提到過,美國的窮追猛打只會加速國產替代,這是一個十年內確定性很高的趨勢,國家重點扶持中芯國際這類製造企業也是高確定性事件。

而舵主多次提及的晶片ETF(159995),其前十大重倉股更是直接囊括了兆易創新(國內存儲晶片設計龍頭)、北方華創(半導體清洗機、刻蝕機、PVD 龍頭)、三安光電(LED晶片龍頭)、長電科技(封裝測試龍頭)這些與中芯國際有密切關係的企業。

你,有興趣了解嗎?


根據國家之前的計劃,到2020年我國晶片自給率要達到40%,到2025年達到70%,看起來很遙遠也很艱難,但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文章來源:ETF總舵主

(市場有風險 投資需謹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備胎」,一夜轉正

美國又對華為出手了,這次來了個終極套餐。當地時間5月15日,美國商務部發表聲明稱,將華為及其附屬企業列入美方「實體名單」。簡單來說,美國要拉黑我們了

關於晶片設計你知道多少?

這是一篇關於半導體行業發展的長篇介紹,文中有些表達上對行業人士來說可能會存在些許不嚴謹,歡迎交流。首先要解釋兩個概念:晶片設計與晶片代工它們是有區別的,在這裡舉個例子:高通、三星、華為都可以設計...

你以為把這玩意搞到手,我們就能成?

最近,有報導稱荷蘭政府考慮用光刻機換口罩、防護服。此報導一出,再次引發了國內網友的強烈關注。可能大家不知道,生產晶片,最核心的設備就是光刻機。就像印鈔機之於鈔票,光刻機就是用來「列印」晶片的。而...

我國高端晶片的設計與製造差距

今天為大家講述晶片的製造與設計,看看我國國內的高端晶片的真實水平!哪一個環節我們還有短板,能不能迎頭趕上!晶片的製造。 它主要分兩大塊,一個是設計,一個是製造有些公司自己設計和製造都能做,這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