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發科X30與華為麒麟970的優劣勢對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高通、聯發科和華為海思都將採用最先進的10nm工藝分別推出它們的高端晶片驍龍835、helio X30、麒麟970,目前來說驍龍830依然居於領先位置,而X30和麒麟970則處於同一水平但又有所差異,那麼後兩款晶片的各自優劣勢體現在哪裡呢?

高通的驍龍830採用八核自主kryo核心,上一代的高端晶片驍龍820採用四核kryo性能表現出色,如今核心加倍而且主頻提升到3GHz以上的情況下估計處理器性能依然是最出色的;GPU性能則一直都是高通的adreno位居移動市場的老大估計驍龍830的GPU同樣穩居第一;基帶方面已確定是X16是全球首款支持1Gbps的晶片,無論從哪方面看它都是業界頂尖的晶片。

聯發科的helio X30有說是雙核A73+四核A53+四核A35,也有說法是四核A73+四核A53+四核A35。

麒麟970是四核A73+四核A53架構。

如果聯發科X30是前一種架構,那麼單核性能雙方相當,在多核性能方面將不是麒麟970的對手,而如果是後一種架構的話兩款晶片的性能將基本一樣,不過在處理低性能場景下無疑聯發科的X30的功耗表現會更出色。

GPU方面,麒麟960採用的八核G71性能表現卓越,已與高通驍龍820的adreno530相當,麒麟960是16nmFinFET工藝,在採用更先進工藝甚至可能採用更多核心的情況下估計麒麟970的GPU性能會更出色。

聯發科helio X30會採用Imagination的PowerVR GPU,蘋果的A10採用的PowerVR GPU比驍龍820強50%左右,考慮到Imagination向來將最好的GPU授權給蘋果無疑聯發科的X30的GPU性能會較弱,估計會比麒麟970的稍強但是弱於驍龍835。

基帶方面,聯發科向來最弱,至今為止其都未推出支持LTE Cat7以上技術的基帶,而高通和華為海思早在去年底就已經推出支持LTE Cat12/Cat13技術的基帶,helio X30據說支持LTE Cat10技術,而麒麟970最少也會支持LTE Cat12/Cat13技術。

綜合來說就是,麒麟970和聯發科X30的單核性能應該差不多,而多核性能如果X30採用雙核A73將弱於七里你970;GPU性能方面聯發科X30應該會比麒麟970稍強;基帶技術方面麒麟970占優。

聯發科似乎也認識到自己在基帶技術和GPU性能方面不如高通的弱點,因此意欲通過在中低端晶片上也引入10nm工藝,以增強晶片的性能和降低功耗,以與高通進行差異化競爭,高通的中端晶片驍龍653使用28nm工藝、驍龍625採用14nmFinFET工藝。

華為海思則與高通和聯發科有所不同,繼續以自家的手機支持它的發展,即使綜合性能不如高通的高端晶片,但是憑藉著華為手機的支持而得以在高端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高通驍龍65X迎戰華為麒麟960?

自去年的驍龍810出現發熱問題後,高通開始將採用ARM公版核心的晶片定位為中低端產品應對聯發科和華為海思的挑戰,而自主架構晶片則定位高端市場,這一策略在今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Artemis難助華為和聯發科趕超高通和三星

ARM今天宣布與台積電合作製成全球首款10nm工藝晶片,採用全新頂級架構Artemis,考慮到三星和高通已經改用自研的核心,採用這個核心將會是聯發科和華為海思,此前也有業內人士證實這兩家晶片企業...

手機多核競爭熄火,聯發科處境不利

由於手機硬體性能出現過剩的跡象,國外媒體認為多核戰已經走入死胡同,手機企業和用戶將關注點放在外觀設計、製造工藝、AMOLED液晶屏、拍攝等方面,這對於聯發科是不利的,因為它的競爭優勢就是在多核方...

高通基帶屌爆了,華為海思如何追趕?

過去一年高通受到了較大的打擊,業績下滑,高端晶片驍龍810發熱,華為海思和三星在基帶技術上追趕高通,面對如此局面,高通今年決定來個絕地反擊,除了去年底發布性能強勁的驍龍820之外,最近又傳出將推...

驍龍821、麒麟960、MTK、三星 新CPU誰最強?

在當下,手機的成本變得越來越透明,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最求性價比,用省的錢買最好的機子。而每台新機的CPU都被那些最求性價比的用戶高度重視。就在今年下半年,即將又會有一大批全新高性能CPU來襲,今...

華為mate9撿到千載難逢好時機

華為手機一向都以挑戰蘋果和三星為己任,在眼下蘋果iPhone7被吐糟創新不足,而三星的galaxy note7遭遇一些困難的情況下,其即將推出的mate9獲得了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性能之戰之聯發科MT6795大戰海思麒麟935

2015年看似是平凡的一年,卻是手機SoC晶片市場變化多端的一年。先是高通驍龍810被曝過熱問題,直接導致各大手機廠商的旗艦機相續延期,甚至到最後的出廠機都未能避免過熱現象,只能採用鎖頻降頻的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