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線回歸的中芯國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芯國際作為國內最大、實力最強的晶圓代工廠,其登陸科創板的路程可謂是一路綠燈


出品 | 每日財報

作者 | 劉雨辰


6月10日晚間,在答覆完首輪問詢3天後,科創板上市委2020年第47次審議會議發布公告,中芯國際將於6月19日上午9時接受上市委審議。

回顧中芯國際A股「趕考」歷程:5月5日,宣布將在科創板IPO,2天後,即與海通證券、中金公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6月1日,上交所正式受理其科創板上市申請。


隨後在短短一周時間裡以「閃電」般的速度完成了首輪問詢,從獲受理到上會更是耗時僅18天。

在此之前,從科創板IPO申請獲受理開始計算,經歷問詢再正式到召開上市委員會審議會議(上會),速度最快的企業是中國通號,共耗時66天,之後是寒武紀,耗時約68天。


美國制裁華為之後,台積電與華為的合作也走到了懸崖邊上,中芯國際作為國內最大、實力最強的晶圓代工廠,其登陸科創板的路程可謂是一路綠燈,其背後的深意不言而喻。

既然這樣,我們就有必要聊一聊這家公司。


中芯國際的發展現狀


說到中芯國際必須要提創始人張汝京,雖然後來離開了公司,但畢竟是他一手創立了中芯國際

張汝京畢業於台灣大學,後又在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獲得工程學碩士學位,並在南方衛理公會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1977年他進入美國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擔任工程師,值得一提的是,台積電的創辦人張忠謀當時也在德州儀器就職。

1997年由於德州儀器放棄DRAM產業,張汝京決定退休返回台灣。

張汝京回到台灣後創立了代工廠商世大半導體,但當時台灣已經形成台積電和聯電兩座代工廠巨頭,世大半導體最終被台積電以50萬美元買下,這一年是2000年,也就是中芯國際成立之年。


當時中國大陸正在鼓勵發展半導體行業,在世大被收購的第二個月,張汝京就籌資了14.8億美元在蓋曼群島註冊了中芯國際

加速擴張使得中芯國際得到快速發展,2004年,中芯國際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同時,其美國預托證券股份也於美國紐交所上市,隨後很快就躋身半導體代工行業的領先陣營。


經過了20年的發展,中芯國際已成為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

可以向全球客戶提供0.35微米到14納米晶圓代工與技術服務,包括邏輯晶片、混合信號/射頻收發晶片、耐高壓晶片、系統晶片、快閃記憶體晶片、EEPROM晶片、CIS、電源管理、MCU等。

從競爭實力來看,中芯國際2019年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市占率約4.87%,位列全球第五,大陸第一,從下圖可以直觀的看到,台積電一家獨大。



公司收入結構中,占比最大的為通訊(包含手機在內),歷年占比均超40%;占比第二的為消費電子,兩者合計占比接近80%。

智慧型手機、消費電子市場是公司營收重要支撐。

從製程分布結構來看,0.15/0.18um的成熟製程以及55/65nm節點為公司最大營收來源,2019年分別貢獻了營收的39%和27%。


《每日財報》注意到,中芯國際這兩年最大的亮點,除了與重要客戶華為之間的合作動態,還有先進位程技術一再突破,2006 年、2009年、2011年公司分別實現90nm、65/55nm、45/40nm 的升級和量產,2015年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實現28納米量產的企業,實現中國大陸高端晶片零生產的突破,2019年實現14納米FinFET的量產,中芯國際目前的製程技術已經從0.35 微米降至14nm,代表中國大陸自主研發集成電路製造技術的最先進水平。


另一個看點是在國產替代趨勢下,來自國內收入占比持續提升。

公司國內收入占比由2013年的40%提升至2019年的60%,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源自國產IC設計企業在市場競爭力和份額的提升,另一方面源自國產客戶的轉單效應,貿易保護和中國半導體行業崛起的背景之下,這一過程將會繼續下去。


行業競爭格局和中芯國際所處的地位


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這就是著名的摩爾定律。

換句話說,單位價格所能得到的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晶片電晶體集成度越高,核心面積越小,性能會更高,功耗更低。

基於此,晶圓代工廠商進入了製程的軍備競賽之中,目的就是為了搶占高端市場。


但隨著工藝製程的不斷演進,縮小電晶體的製造與設計成本均不斷提升,其中28nm是一個重要的節點,製程進入28nm之後成本快速上行。

28nm的平均設計成本為3000萬美元,16nm/14nm晶片的平均設計成本約為8000萬美元,而7nm晶片平均設計成本達到約3億美元。

迫於資本開支的壓力,先進位程軍備競賽參與者數量大幅縮小。

在持續的大額資本投入與業績壓力下,先進位程的推進越來越壟斷地集中在幾家手上,只有巨頭才能不斷地推動技術的演進。

具有180nm製程能力的晶圓廠有29家,而具有14nm量產能力的僅剩6家,目前仍處於先進位程軍備競賽主賽場的僅剩下台積電、三星和英特爾3家。


先進位程屬於稀缺資源,在市場中議價能力極強,領先的工藝節點能夠獲得顯著溢價和先發優勢。

台積電在先進位程節點上至少比同行領先推出1-2年,從而量產經驗更為豐富,且積累了大量頭部優質客戶。


《每日財報》注意到,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中台積電憑藉先進位程占據了絕對領先優勢,從台積電的收入結構來看,2019年來自16nm以下的收入占比達50%,市占率自2014年後常年超過50%,第二梯隊的三星和格羅方德市占率僅10%左右,中芯國際市占率長期處於5%左右。



得益於在先進位程上的絕對領先優勢,台積電的毛利率遠超第二梯隊廠商20%以上,中芯國際的招股書透露,2019年台積電中芯國際和聯電的毛利率分別為46%、21%、14%。


聯電與格羅方德為行業第二梯隊,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追趕台積電的先進位程。

但由於繼續推進的邊際代價大幅提升,且頭部廠商的先發優勢致使未來自身面對的市場存在不確定性,兩者紛紛宣布退出先進工藝的賽道。

聯電在2018年宣布退出12nm以下先進技術的研發,專注於在成熟工藝上擴大市場占有率,改善投資回報率;格羅方德也在2018年宣布暫停7nm製程工藝的開發,將資源轉移到14nm和12nm FinFET節點的開發上。


聯電、格羅方德退出,中芯國際台積電的唯一先進位程挑戰者,國產替代勢在必行,中芯國際沒有退路,雖然和台積電差距較大,但中芯國際的研發投入已經超過第二梯隊的聯電和格羅方德,對這兩家公司的超越指日可待。


數據顯示,中芯國際的研發費用率在全球所有晶圓代工廠中是最高的,以 2019年數據來看,台積電研發費用為 211 億元、占營收比例為9%,中芯國際的研發費用為47億元,占營收比例為22%。

晶圓代工產業是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作為追趕者,中芯國際一方面擁有政策與資金的支持,從而能夠在業績承壓的情況下持續保持高額的資本支出。

另一方面行業本質上具有明顯的先發者優勢,台積電的地位短期內不可撼動,但是在國產替代的趨勢下,下遊客戶的轉單效應使得公司擁有較高的產能利用率保障,先進
製程也有訂單支撐。

目前來看,華為28nm的晶片訂單大機率將會交給中芯國際

不出意外的話,中芯國際將於不久之後登陸科創板,屆時大家可以重點關注一下。


聲明: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晶片江湖——

2018年全球晶圓代工行業進行了一場重新洗牌,對全球半導體的發展格局有何深遠影響?8月29日晚,中芯國際正式公布2019年中報。財報顯示,在2019年上半年,中芯國際實現總營收100.36億元...

主要半導體代工廠發展現狀

首先介紹下何為晶圓代工呢?晶圓代工就是幫別的公司生產晶圓片。而晶圓呢,即製造各式晶片的基礎。對晶片製造來說,這個基板就是接下來將描述的晶圓。目前,大家熟知的晶圓代工廠大概有台積電、格芯、聯電、中...

14nm爭奪戰別有洞天

在半導體製造領域,10nm、7nm及更先進位程的競爭正在變得越來越不激烈,其主要原因自然是投入巨大、風險高,願意進入的玩家越來越少,目前只剩下台積電、三星和英特爾這三家了,這裡顯然成為了賣方市場...

16年時間,聯電終控和艦但台積電依然獨大

台灣兩大代工廠台積電和聯電多年相爭,不過隨著台積電逐漸坐大聯電已難以追趕,早在2001年開始進軍中國大陸市場借道設立和艦希望藉助大陸這個極具潛力的市場改變格局,隨後逐漸收購和艦的股權,近日其向當...

五大挑戰者出擊,台積電還能高枕無憂嗎?

版權聲明:本文由半導體行業觀察整理自網際網路,如您覺得不合適,請與我們聯繫,謝謝。今年十月, 晶圓代工廠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談及Intel跨足晶圓代工領域,談及Intel此舉是把腳伸到池裡試水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