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信謠言不是蠢,而是國產替代真的刻不容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5月15日美國對華為的臨時許可證就要到期了,這個時候市場突然傳來消息,稱美國半導體設備製造商LAM(泛林半導體)和AMAT(應材公司)等公司發出信函,要求中國國內從事軍民融合或為軍品供應集成電路的企業,不得用美國清單廠商半導體設備代工生產軍用集成電路,同時「無限追溯」機制生效。


4月28日,美國商務部就曾宣布了一項新的出口管制措施,旨在防止中國,俄羅斯和委內瑞拉的實體通過民用供應鏈或在民用供應鏈下獲取發展武器,軍用飛機或監視技術的美國技術,然後應用到軍事和軍事最終用戶。

無限追溯就是意味著,不管多久以後出現問題,只要查出軍用,就可以追究廠商的責任。

而且在出現問題以後,不只追責代工廠,還可能追責所有中間環節廠商。

另外,不管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代工廠是否知情,只要最終產品被軍方用了,就要追責。

這樣的條款堪稱是霸王條款了,十幾年來國內代工龍頭都是按照嚴謹的程序進行申請、審查,並無軍工業務。

但是這樣大規模的打擊,不僅讓然懷疑難道消息中提到的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都不可以習美商的半導體設備了嗎?

難道美國開始啟動完全封鎖,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行動了嗎?

不過一覺醒來,卻發現這是個謠言!

中信證券電子組稱,該組成員同消息來源確認後,對方確認描述不準確,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和此事件無關,並未收到類似信函,致歉並確認隨後會修改相關稿件。

同時,中信證券電子組稱已經詢問相關上市公司,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方面也並未收到類似函件。

雖說這是一則謠言,但是也顯示出了中美互信消失之後的杯弓蛇影。

半導體行業一直是中美關注的焦點,美國試圖阻止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圖謀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落後就要挨打,這則消息雖然是假的,但是也許有一天會成真也說不定,加速半導體設備、材料、製造領域的國產化替代刻不容緩。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晶片市場,但自主生產的半導體市占率不高,每年需要大批量進口。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金額約3120.6億美元,出口金額846.4億美元,逆差突破2000億美元,這超過了石油進口的總額。

對進口的嚴重依賴讓中國半導體行業一直面臨囧境,不過這也意味著國產替代存在著數千億美元的市場空間。

封殺能夠延緩中國前進的步伐,但是無法阻擋,美國的步步緊逼,只會讓我們的自主創新之路走得更加堅定!

近年來,以中芯國際、長江存儲、合肥長鑫為代表的本土半導體製造企業正分別在邏輯電路晶片、3DNAND存儲晶片、DRAM存儲晶片領域布局先進位程產能。

從去年三季度開始,中芯國際的第一代14nmFinFET已成功量產。

4月初,在華為榮耀發布的千元機Play 4T產品中,搭載了自研晶片麒麟 710A 處理器,這款低端處理器就採用了中芯國際的 14nm 工藝代工,實現了國產化零的突破。

2020 年第一季度,華為海思半導體第一次登頂中國智慧型手機處理器市場,成為中國大陸市場份額最高的移動 SoC 生產商。

而據市場調查機構 IC Insights 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海思一季度銷售額接近27億美元,首次躋身全球前十大半導體廠之列。

當前貿易戰背景之下,我國正加速推動晶片製造國產化進程,在《中國製造2025》的報告中提到,要在2020年實現晶片自給率達到40%,2025年要達到50%。

對於國產替代來說,這是一次巨大的機會,但在這個機會背後,仍然存在諸多挑戰!


重要提示: 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以上內容僅供投資者參考,僅出於傳播股市資訊的目的,不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美國對華半導體代工廠禁令系謠傳

昨日(5月12日)晚間,《科創板日報》記者從供應鏈獲悉,美國半導體設備製造商LAM(泛林半導體)和AMAT(應材公司)等公司發出信函,要求中國國內從事軍民融合或為軍品供應集成電路的企業,不得用美...

振奮人心,我國半導體行業再傳來一個好消息

眾所周知,半導體行業一直是我國急需補短板的一個行,而半導體行業又是科技行業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晶片行業本身是一個高度壁壘化的行業,一旦一個公司成為行業的龍頭,就會長期保持領先地位,而且晶片行業...

華為一款手機晶片實現全部國產化

在中芯國際成立20周年之際,一則消息引發了產業鏈的高度關注,在一款發放給員工的華為手機中,「SMIC20」代工的logo出現在了手機的背面。這意味著,中芯國際14納米FinFET代工的移動晶片,...

半導體產業深度報告:論半導體持久戰

獲取報告請登陸未來智庫www.vzkoo.com。半導體不會長期受制於人,當然也不會快速國產化,「速勝論」 和「必亡論」都不對,是持久戰:第一:全球半導體增速放緩,而中國半導體仍然高增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