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半導體迎新機遇,理性看待「國產替代」和華為概念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再次給嚴重依賴進口的中國半導體產業敲響警鐘,在一定程度上也給國產半導體廠商帶來新的機會,但中國晶片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應理性看待國產替代。

「這兩年明顯感覺到我們的整機廠對國產的東西都感興趣了,主動跟你接觸了,以前我們晶片廠家要去接近他們實際業務部門的人都很難,要通過各種關係,現在他們主動來找我們。

」華進半導體封裝先導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於燮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呼籲整機廠商給中國半導體產業一個機會。

國產半導體迎新機遇

國內一EDA廠商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也表示,「中興事件之後的確各個客戶跟我們的合作態度有比較大改變。

根據華為曾經披露的供應商名單,去年核心供應商名單共有92家,美國供應商占最多,達33家,占比約36%。

其次為中國,有24家,比例為27%。

按產品類別劃分,華為對美國的集成電路、軟體、光通訊等廠商依賴度頗高。

比如美國光纖通信零件製造商NeoPhotonic接近一半的收入來自於華為,在另一家美國光學元件供應商Lumentum Holdings中,華為是僅次於蘋果的第二大客戶。

在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後,5月17日凌晨,華為旗下的晶片公司海思半導體總裁何庭波在一封內部信中表示,海思將啟用「備胎」計劃,兌現為公司對於客戶持續服務的承諾,以確保公司大部分產品的戰略安全,大部分產品的連續供應,「這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

隨後,國產替代的概念被炒熱。

5月20日,受到華為事件的影響,華為概念股集體漲停開盤,興森科技、實達集團、華天科技、誠邁科技、星星科技、力源信息全線漲停。

美國企業「斷供」將使華為受到影響,但美國供應商也會損失大額的華為訂單。

美國媒體稱,如果失去華為這個大客戶,美國的科技企業將損失110億美元。

在談到華為「備胎轉正」一事時,國盛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鄭震湘表示,「華為是全球第三大半導體金主,但是如果從今年拉庫存的情況看,我覺得是全球第二名。

從去年4月份中美爭端開始,華為已經做相關的準備。

他指出,華為相關的非核心產品,非A產品線(華為板子上沒有一顆美國晶片)占比會大幅度提升。

華為每年晶片採購額近300億美元,核心在五大器件CPU\GPU\ADDA\存儲\射頻中,CPU、GPU和ADDA,部分海思可以自己解決。

根據國盛證券提供的信息,存儲的用量最大,華為的採購額將近百億美金,而且預計三年後翻倍,目前來看,國內包括合肥長鑫、長江存儲等陸陸續續產品在推進;從FPGA來看,產品疊代比較快,有紫光同創、安路信息;模擬晶片及傳感器方面有韋爾股份+豪威科技、聖邦股份和矽立傑;功率半導體有聞泰科技、士蘭微和揚傑科技;代工及封測有中芯國際、長電科技、華天科技和通富微電等。

「如果我們從2018年下半年看到整個國產化替代的情況,很多都是零;如果到今年年底,至少會提到個位數,今年下半年導入速度會相當快。

同時大基金也在密集推進,已經看到國內一些部分在突破了。

」鄭震湘指出。

理性看待國產替代

危機與機遇並存。

SEMI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居龍表示,國產化替代給了中國國內晶片廠商一個機遇,「比如說像設備材料企業,因為關稅,將來國外的產品會更貴,而且不可靠,萬一被禁運的話,你必須要更用更多國產或者找比較可靠的一個供應來源。

不過,一味推崇國產化替代並不能解決目前中國半導體晶片發展的困境。

居龍認為,國際合作也是必需的,「因為我們畢竟在這些技術領域差距太大,比如說現在7nm、5nm製程對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內目前無法滿足;EDA軟體全球就三家公司(Cadence、Mentor和Synopsys),都是美國公司,他們占全球的占有率超過95%。

國內有一些公司在做類似的產品,但是還是有一段距離。

我們假如說全部要自己做,短期之內是不行的。

而且產業是不能停頓的,比如說你要再等二三十年,這二三十年人家也在進步。

所以我們要做比較先進的產品,還是要跟國際合作,但我們可以儘量減少對國外的依賴性。

一位EDA廠商人士表示,「我們國內現在只能說是局部替代,而三大巨頭基本上都能做,各有各的長項,有的模擬會突出一些,有的數字會強一些,反正就是整體包圍的一個壁壘。

目前國內廠商的市場戰略只能是以點突破,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替代。

集成電路產業不僅覆蓋設計、製造、封測上下產業鏈,還有EDA軟體、設備和材料等產業。

太平洋電子首席分析師劉翔在一份研報中指出,集成電路領域最大的差距在於EDA和設備,這些才是集成電路自主可控的終極追求。

而在設備方面,根據賽迪顧問的數據顯示,中國半導體設備的市場規模是128.2億美元,但是國產設備的自給率只有12%。

「假如完全禁售,刨除原材料備貨因素,今天的華為和去年的中興並無二致。

這事件放在世界上任何一家科技公司身上都別無二致,包括蘋果和三星,這就是全球化的結果。

」劉翔表示。

不少業內人士都表示,電子產品只有進入應用不斷地疊代才能不斷提高。

「國內電子產業鏈各個環節中,終端應用已經具有全球競爭力。

國內終端應用廠商更應該給予國內晶片廠商更多的機會、更多的信賴、更大的容忍度。

這是一個看似犧牲短期利益,卻顧全長期發展的做法。

很欣慰的是,經過中興事件之後,國內眾多終端廠商在開始積極國產替代。

」劉翔指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產業鏈人士:華為庫存準備至少夠緩衝1年

來自美國總統川普的一個「響指」,撥動著全球通信企業的神經。據第一財經網5月17日消息,當日凌晨,針對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把華為列入「實體名單」,華為旗下的晶片公司海思半導體總裁何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