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延攬前格芯中國區總座加入梁孟松團隊,強化14nm/7nm接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美國商務部的升級版 「華為禁令」 一出,留給所有半導體大廠一道 「超級難題」,這段時間頭很疼的不只是台積電,才剛剛量產 14nm FinFET 技術的中芯國際,想必也是 「頭痛欲裂」。
但慶幸的是,中芯對於 FinFET 製程的企圖心很全面,不會只鎖定華為一家客戶。
根據問芯Voice了解,日前中芯找來前格芯 GlobalFoundries 中國區總經理白農,賦予 FinFET 先進位程產品的業務和行銷高管的重大任務,要為中芯的先進位程深挖更多客戶;且據了解,白農是直接報告給中芯聯合執行長梁孟松。
「中國芯」 打造史
翻開 「中國芯」 的進展歷程,中芯國際始終是所有人的目光焦點。
IC 設計有海思打前鋒,IC 製造自然由中芯國際當仁不讓挑起重任,以前中芯在先進位程的進展總是一波三折,自從延攬前台積電、三星技術高管梁孟松加入後,技術上是三步並作兩步地追趕上來。
近期,一支華為特殊款的榮耀手機上印製著 「Powered by SMIC FinFET」,象徵著中芯投入先進位程技術多年,已有著具體化的商業量產成效。
只是此時,遇到中美關係緊張,因為華為 5G 技術的超前,又成為美國忌憚之處,日前祭出一道升級版 「華為禁令」,限制了全球所有半導體廠為華為海思晶片代工的權利,中芯自然也難置身於風暴圈之外。
不過,中芯內部對於 FinFET 技術很有把握,除了鎖定華為海思這位 「天字第一號」 客戶,將 14nm FinFET 技術使用在手機處理器中,其他應用還包括 AI、消費性電子,甚至是車用等領域,顯見內部對 14nm FinFET 技術深具信心。
因此,中芯也特別找來格芯前中國區總經理白農,負責 FinFET 相關技術的業務和行銷,目的在於拓展 FinFET 技術的應用市場。
白農之前在格芯擔任中國區副總裁兼總經理,負責推動格芯在中國的戰略規劃發展,主要範疇是中國地區的客戶和業務。
白農擁有哈佛商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MBA,並持有和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電子工程碩士學位。
他在加入格芯之前,曾在摩托羅拉、高通、三星、Synaptics 等半導體公司擔任高級管理人員;在職業生涯早期,也曾擔任麥肯錫公司的顧問,以及英特爾的微處理器設計工程師。
中芯造芯20年,28nm卡關多年
中芯國際成立於 2000 年 4 月 3 日,2020 年剛好滿 20 周年,或許是基於當前大環境的時機敏感,公司對於 20 周年慶這麼重大的里程碑並未對外大張旗鼓地慶祝。
若論中芯國際參與先進位程的技術競賽,算是從 28nm 製程開始。
公司大概從 2012 年、2013 年左右就開始投入 28nm 技術研發。
後來,更找來高通、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助陣,共同參與 28nm 技術的研發項目。
為什麼當年高通要幫助中芯國際開發 28nm 製程技術?
有一個說法是當時高通深陷中國的反壟斷調查,為了減輕該調查帶來的影響,以及維持與中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促使高通加入中芯國際的 28nm 研發項目。
中芯也在 2015 年以 28nm 製程技術開發出高通的驍龍 410 處理器晶片,這顆是屬於低端手機晶片,傳出之後的驍龍 425 晶片也是由中芯的 28nm LP 製程打造。
中芯投入 28nm 技術多年,終於在高通臨門一腳幫助下,誕生了第一個 28nm 產品,當時還被業界解讀為可能「撼動台積電」的關鍵性成功一步。
只不過,最終其 28nm 技術仍是未大量鋪開給各個客戶,這當中包括量產良率等問題難以克服,因此中芯的技術實力一直在 28nm HKMG 製程上卡關多年,直到挖角梁孟松來操刀先進位程技術,才得以突破。
28nm之役,IBM 陣營後悔莫及
中芯錯過了 28nm 技術世代。
嚴格來說,不是中芯錯過,是全球各大半導體廠包括聯電、格芯、三星等都低估了 28nm 的技術門檻,以及當時智慧型手機大爆發所牽動到商機,最後演變成全球 28nm 訂單由台積電一家通吃,贏者全拿。
28nm 成為台積電史上最成功、最賺錢的一個技術世代。
更可以說,今天台積電可以在 16nm、10nm、7nm、5nm 製程上砸重金投資且不斷超前技術,也是因為 28nm 讓台積電連續七年賺的盆滿缽滿。
說個題外話,當年台積電其實也沒想到 28nm 的需求會這麼強。
因此,台積電最初準備的 28nm 產能其實不多,客戶為了搶產能還差一點大打出手,甚至撂狠話要自己蓋晶圓廠來生產。
前面提及,眾家半導體廠都低估 28nm 的技術門檻,其實這當中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在 28nm 製程世代上,三星、聯電、格芯都依循著 IBM 的技術邏輯選擇 Gate-First 架構,只有英特爾和台積電選擇 Gate-Last 架構。
當時選擇跟隨 IBM 路線的人認為 Gate-First 技術有 die size 小、成本低,而且比較容易成功,雖然也認知到 Gate-First 的應用範圍可能會比較局限。
台積電當時認為,Gate-Last 和 Gate-First 技術的光罩層數差不多,只要嚴控 process steps,儘量縮短製程的 cycle time,就能有效控制成本,至於 die size 的大小與 design rule 有關,未必 Gate -Last 技術會導致 die size
變大。
總結來說,Gate-First 技術確實比 Gate-Last 好做多了,但以最終性能來看,還是 Gate-Last 技術比較好。
當時台積電的技術掌舵者,也是現任武漢弘芯執行長蔣尚義曾說,Gate-Last 技術一定會獲得最終勝利,發展到了 20nm 技術以下,其他選擇 Gate-First 技術陣營的人終將後悔。
此後一語成讖,最後所有半導體廠都放棄 Gate-first 的 28nm 製程,轉去做 Gate-Last 技術。
但已經來不及了,台積電早已大量擴產掌握先機,且每年推出一個 28nm 改良製程,標榜低耗更低、die size 更小,且價格不變,把客戶抓得牢牢的,更把競爭對手耍得團團轉;自此,28nm 戰役宣告結束。
中芯躋身全球14nm供應商
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後,從 14nm FinFET 製程技術開始追趕。
他從 2017 年 10 月加入至今,短短兩年的時間,中芯已經在 2019 年底宣告 14nm 開始出貨,小幅度貢獻營收。
這宣示對中芯國際近年來淚跡斑斑的先進技術發展歷程,具有關鍵性的意義,乃至於在整個中國半導體技術開發史上,都是濃重一筆。
日前,中芯的 14nm FinFET 技術成功為華為的榮耀手機打造麒麟 710 晶片。
該顆晶片是由海思設計,原本是採用台積電的 12nm 工藝技術生產,現在中芯 14nm 也加入供應商之列。
只是,中芯與華為的在先進位程技術上的合作才剛要大顯身手,就遇到新版的 「華為禁令」,在120天緩衝期之後,整個大環境究竟會如何發展與轉變,政策是否會轉向,大家都非常關心。
在中芯的 14nm 技術上,華為絕對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客戶,但其實中芯也朝多領域布局,像是業界傳出比特幣礦機晶片供應商嘉楠科技也是中芯 14nm 的客戶。
根據問芯Voice了解,這其實非常合理,因為礦機晶片早已取代手機處理器,成為半導體廠在開發一代先進技術時的首顆產品;理由很簡單,礦機晶片非常容易做,連 IP 都不需要,比處理器容易太多了。
那為什麼礦機晶片總是需要半導體廠最先進位程?因為在挖礦需求下,訴求很單一,主要是速度要很快,但功耗又要很低,因此所有礦機晶片供應商都會追逐最新的製程技術,而中芯國際在發展 14nm 初期,與礦機晶片供應商合作是很合乎邏輯的。
梁孟松為中芯國際擘劃的先進位程藍圖,絕對不止 14nm FinFET 技術,還有微縮版本 12nm,以及第二代的 FinFET 技術 N+1、N+2 製程。
梁孟松也在投資人會議中分析,N+1 技術與中芯自己的 14nm 比較,效能可增加 20%、功耗再減少 57%、邏輯面積減少 63%、SoC 面積減少 55%。
如果看功耗等指標,其實 N+1 與(意指台積電的)7nm 製程十分接近,唯一不同在於,N+1 的效能還追不上 7nm。
不過,按照此藍圖發展下去,中芯會遇到的最大難關是光刻機大廠 ASML 的極紫外光 EUV 機台無法運到國內。
但中芯也解釋,目前 N+1 的先進位程規劃並不需要用到 EUV 機台。
整個來看,中芯國際僅用了短短的 2 年時間,達到 14nm FinFET 技術商用化量產的目標,這追趕速度是非常有效率的。
因此,中芯在 14nm 業務布局上,延攬新人才加入,也是為了配合未來先進位程技術要鋪陳開來,不單是技術,包括行銷、業務能力都要到位,才能一條龍地盡情在先進位程技術領域完整發揮。
曾為台積電、三星創造奇蹟的他,能否將中芯國際送進第一梯隊?
最近半導體行業沸騰了,中芯國際從紐交所退市近一年後,宣布回歸A股。5月5日晚,中芯國際(00981.HK)發布公告,擬於科創板發行不超過
擔憂蘋果高通擠壓7納米產能,海思考察第二供應商分散風險
集微網消息,市場研究機構ICInsights表示,隨著IC設計廠崛起,大陸晶圓代工需求同步升溫,預估今年中國晶圓代工市場規模將逼近70億美元,將增加16%,增幅將是整體晶圓代工市場的1倍以上,占...
打破未來十年仍落後台積電5至7年的預言,中芯國際有這個實力嗎?
近日,作為台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在最後一次以台積電董事長身分主持股東會上預期,未來5至10年大陸半導體產業將會有相當大的進步,但還是會落後台積電5至7年。如此論斷,張忠謀自然有底氣說出。可以說實...
純國產芯要來了!為什麼台積電措手不及?
不但英特爾的美光晶片,甚至還傳出台積電都要停止生產微軟晶片的消息,斷掉合作的ARM晶片,為海思提供底層架構。 但在通信晶片、手機晶片、手機系統三個方面的斷供帶來的影響不是很大,現在更多網友關心華...
中國將擁有另一個台積電?中芯搞定7nm工藝,但卻面臨更大難關
近日,中芯國際表示要在第四季度量產7nm,這表示中芯已經攻克了7nm工藝,這意味著中芯和台積電之間只有1代的差距了。根據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博士所示,N+1工藝和14nm相比,性能提升了20...
中芯取得重大突破,首次量產14納米晶片,對國產手機是利好!
我國是晶片進口第一大國,進口晶片的費用已經超過進口石油。但是沒有辦法,由於晶片是最全球最核心高科技技術,中國在晶片領域的差距十分巨大。中國最強的高科技企業華為,雖然擁有研發高端晶片的能力,但卻無...
華為海思神助攻中芯,梁孟松加盟國家隊讓台積電和三星成為色盲!
10月16日,華為在德國慕尼黑髮布了新款旗艦手機Mate 10。這款新產品被知名的科技外媒Mashable稱作“華為最有企圖心的一款智慧型手機”。這也是一款搭載
台積電發出預警!誰也沒想到,台積電的下次再談,會變成正式確認
最新消息報導,台積電正式宣布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設晶圓廠,主要用於製造5納米晶片晶片。儘管只是一次普通商業調整,但台積電的新決定已經為部分國產企業拉響警報!之前台積電砍單華為,任正非認為這是企業...
華為離開台積電,中芯國際能否擔當?華為主動變陣找幫手
華為海思首次超越高通,成為國內第一大晶片供貨商。來自市場調研機構CINNO Research發布了最新的2020年Q1半導體產業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國智慧型手機SoC排行榜中,華為海思份額...
台積電似已在工藝競賽中徹底落後於三星
台積電的10nm工藝眼下還處於提升良率中,三星則宣布已推出第二代10nm工藝,這是前者繼14/16nmFinFET工藝敗給後者後再次在10nm工藝上落敗,而且這可能會影響到它在7nm工藝上再次落後。
激盪30年 這三位中國人改變世界晶圓代工格局
如果華為系是中國科技領域的中堅力量,那麼美國系半導體之於晶圓代工領域,便是黃埔軍校般的存在,曾供職於德州儀器的張忠謀與張汝京,以及 AMD 的梁孟松,不約而同投身晶圓代工,書寫近 30 年風雨參...
三星成功研發3nm晶片,優勢明顯:功耗降低50%,性能提高30%
歐界報導:都說三星在努力追趕台積電的腳步,由於7nm節點激進的採用了EUV工藝,三星的7nm工藝量產時間比台積電要晚了一年。所以在這之後,三星加快新工藝的進步,日前6nm工藝已經量產出貨,基於全...
中芯國際成為國產晶片救命稻草,14nm量產12nm突破全靠這個人
隨著貿易戰的進行,華為曾經投資的一家晶片製造公司成為了新的焦點,這就是中芯國際。中芯國際成立於2000年,算是中國最早一批從事半導體製造的企業,主要業務是晶圓晶片的製造。
進展神速,台積電重磅宣布
來源:內容來自「工商時報」,謝謝。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7日宣布,其領先業界導入極紫外光(EUV)微影技術的7納米強效版(N7+)製程已協助客戶產品大量進入市場。導入EUV微影技術的N7+製程奠基於...
「科技50專題」之 中芯國際:國內晶片代工龍頭、國之重器
【科技50專題】:平頭哥深入研究科技領域,每一篇文章,耗費心血,字字斟酌,一字千金!晶片是當今全球高端製造業的代表,在前文「晶片製造的工藝流程中」,我們分析了從晶片的設計、製造、封裝的各個環節,...
中芯國際(00981):價值投資者的一方良田,這次也不例外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11月9日收盤後,超過6%的漲幅讓中芯國際(00981)的投資者暫時可以鬆一口氣了。幾個小時後,美股戰場上中芯國際(SMI)又展開另一場廝殺,與港股一樣,多頭贏得了最終勝利。...
從台積電7nm客戶看大陸集成電路產業進步與影響力
集微網綜合報導,日前台積電總經理暨共同 CEO 魏哲家在法說會上表示,目前台積電已經有超過 10個客戶流片了 7 納米工藝製程,預計將於今年第一季度出貨,而到 2018 年底將有數十個客戶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