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離開台積電,中芯國際能否擔當?華為主動變陣找幫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華為海思首次超越高通,成為國內第一大晶片供貨商。

來自市場調研機構CINNO Research發布了最新的2020年Q1半導體產業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國智慧型手機SoC排行榜中,華為海思份額達到了史無前例的43.9%,首次超越高通的32.8%,成為國內智慧型手機SoC最大的供應商。

而海思SoC晶片主要供應者,其實就是華為自身。

由此可見,華為自己每年對晶片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



根據前不久台積電公布的2019財報顯示,華為已經成為其僅次於蘋果公司的第二大合作夥伴。

2019年,華為給台積電帶來361多億人民幣的營收,占比台積電整體營收從8%提升至14%,同比增速高達80%。

雖然這些數字顯示華為是台積電重要的合作夥伴,離開華為,營收將受到重大影響,但也從另一方面反應出,台積電對於華為的重要性。

為了應對不可預測的風險,華為進一步提高了晶片等庫存力度,甚至儲存了100天的庫存。

可是,雖然華為提高了其庫存晶片的水平,但這畢竟是別人家的東西。

庫存的再多,也有用完的時候。

用完怎麼辦?一旦用完,別人家又正好不能再提供貨源的時候,華為又將如何應對呢?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

華為技術水平再高,沒有晶片這些關鍵的硬體設備的支撐,也將成為一紙空談。



可以說,現在海思雖然已經名滿天下,但也存在巨大的隱憂。

華為雖有海思,有著致命的短板,那就是海思只是一個晶片設計公司,要想將設計好的晶片製成能夠使用的晶片,還需要最後一關,那就是台積電的加工。

現在,全球占據晶圓晶片的前五家公司有台積電、三星、格芯、聯電和中芯國際等,壟斷著全球接近90%的業務,而工藝製程和技術最先進的就是台積電和三星了,這其中,在7納米以及更精密的5納米和3納米工藝方面,台積電又領先三星一步,是當之無愧的領導者,台積電和三星兩家公司就壟斷了當前全球七成以上的晶圓晶片業務。

與台積電和三星相比,來自我國的中芯國際的SoC工藝製程相對落後,還無法達到和台積電、三星媲美的7納米工藝。

一旦受到某些不可預料的影響,台積電不能再為華為製作SoC晶片,雖然台積電會受到一定的損失,但對於華為來說影響更是巨大,華為基於7納米、5納米工藝製程的晶片將無法按計劃實施製造,影響可謂廣泛。



那麼,作為我國晶圓晶片加工龍頭企業的中芯國際,能否擔起為華為製造和生產高精密晶片的重任呢?根據消息顯示,目前,中芯國際的晶圓晶片製程工藝得到了飛速進步,14納米工藝製程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達到了穩定量產的水平。

而中芯國際也正在加速改進和優化發展晶圓加工技術,推出N+1和N+2系列技術工藝,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EUV晶圓極端紫外光刻系統,雖然一時還無法達到如台積和三星的7納米水平,但已經開始無限接近中。

今年以來,華為更開始主動開始變陣,將部分14納米訂單從台積電轉移至中芯國際的同時,更與意法半導體(ST Microelectronics)聯合,共同開發晶片。

而意法半導體(ST Microelectronics)全球領先的汽車晶片供應商的地位,更讓人們猜測華為有意向汽車晶片行業進軍和發展。



現在,雖然華為已經啟動了前所未有的「備胎計劃」,更隨著「備胎計劃」的啟動,一大批海思晶片得以「轉正」,全力打造世界領先水平的麒麟晶片、巴龍基帶等基於4G、5G網絡的晶片。

但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僅靠華為一家公司來全力支撐,恐怕困難重重。

華為太難了,以一己之力,應對來自世界兩大巨頭的挑戰。

系統全力應對來自谷歌的威脅,晶片又要面對高通的衝擊和一些未知的風險。

誰能來幫助華為?中芯國際又能否擔起華為的重任?

點讚關注,新鮮科技,原創作品,歡迎評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轉單中芯國際,台積電回應:不擔心

【文/觀察者網 白紫文】近日外媒有消息稱,華為公司面對美國政府愈加露骨的限制措施,開始將晶片生產逐漸從台積電轉單中芯國際。對此,台積電回應稱:台積電競爭力強,不擔心市場占有率下降。路透社4月16...

振奮人心,我國半導體行業再傳來一個好消息

眾所周知,半導體行業一直是我國急需補短板的一個行,而半導體行業又是科技行業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晶片行業本身是一個高度壁壘化的行業,一旦一個公司成為行業的龍頭,就會長期保持領先地位,而且晶片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