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的晶片業務到底怎麼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ZDNet至頂網伺服器頻道 10月23日 評論(文/趙效民):

自從9月以來,忙於轉型的IBM不斷成為新聞的焦點,也讓業界對其未來的走向充滿了好奇。

9月底與聯想正式完成x86伺服器業務的交接,可以說是年初該事件初始發布的一個收尾,而真正引起業界新的猜測熱情的則是10月20日,IBM宣布將晶片製造業務(IBM稱之為微電子業務,Microelectronics Business,在財報中稱之為半導體OEM與製造業務)移交給著名的晶片代工廠商GLOBALFOUNDRIES,之後的21日IBM公布了第三季度財報,其利潤大幅度同比下滑99.6%,只有1800萬美元。

兩個只差一天的新聞,激起了很多輿論的聲音,其中一個主要的討論方向就是IBM的晶片業務的未來發展以及IBM硬體到底還行不行,今後還會賣哪部分業務。

有關IBM最新一季度的財報解讀,我不想再多言了,這方面的金融與財務專家已經分析得很透徹了,其中的重點就在於:IBM這個季度的持續運營業務凈利潤實際為34.55億美元,然後對沖了34.37億美元的非持續運營業務凈虧損,所以最終的凈利潤才為1800萬美元。

這裡所謂的非持續運營業務(Discontinued Operations),可以理解為是公司發生的與生產經營無直接關係,以及雖與生產經營相關,但由於其性質、金額或發生頻率,影響了真實、公允地評價公司當期經營成果和獲利能力的各項收入、支出。

也就是說在主營(連續經營的)業務方面IBM並沒有虧損,但在資產處置與相關業務終結方面,則出現了34.37億美元的稅後凈損失,而這與剝離晶片製造業務有直接的關係。

要知道,這次剝離的操作不僅僅是IBM要在未來3年內支持15億美元給GLOBALFOUNDRIES,還包括IBM原有的完整的半導體工廠與相關的數千個專利組合,以及5000餘名IBM的員工。

在這次交易中,IBM並沒有得到一分錢,所換來的是未來10年的處理器供貨保障。

IBM 2014年第三季度財務中,對Discontinued Operations的具體說明

事實上,2014年前9個月,IBM的非持續運營業務的凈虧損額為36.98億美元,只是在第三季度出現了34.37億美元的巨量虧損,大家想想都能明白,就主營業務而言,以IBM現有的實力,即使IBM CEO羅睿蘭女士一個季度啥也不干,僅憑業務慣性,IBM也不可能在一個季度里虧掉這麼多錢。

好啦,有關財務方面的分析就此打住,我們還是看看IBM這次到底賣掉(或者說倒貼出去)了什麼,又獲得了什麼?

IBM為什麼要賣掉晶片生產業務?

在歷史上,IBM的半導體生產工藝是業界非常著名的領導者,老一些的IT人士都應該記得當初AMD在對抗英特爾時,就獲得過IBM的大力支持,其所提供的SOI(矽絕緣體)技術讓AMD的Athlon家族受益匪淺。

但是,由於IBM半導體工廠長期以來主要為自家產品服務(POWER處理器、System z處理器、PowerPC處理器以及相關的外圍晶片等),基本上並不像代工市場開放(當時的AMD有自己的半導體工廠,它也是如今GLOBALFOUNDRIES的前身),所以當IBM自有產品逐漸被邊緣化之後,其半導體工廠的收入也必然每況愈下。

這一過程大家不難體會到——2005年,蘋果公司棄用IBM與摩托羅拉生產的PowerPC處理器,全面改用英特爾的x86處理器生產新的蘋果電腦;2006年,索尼公司推出第三代Playstation遊戲機(PS3),採用了IBM、索尼、東芝聯合開發的Cell處理器,而這個處理器主要就是由IBM生產,而當時其他兩個主流遊戲機任天堂的Wii與微軟的XBOX 360也都採用PowerPC架構的主處理器,一時間IBM成為了遊戲機界背後的老大(雖然IBM並不負責為任天堂與微軟供貨)。

然而到了2013年,新一代遊戲機上市時,大家發現x86成為了索尼與微軟新的選擇;2009年,隨著英特爾新一代Nehalem架構至強處理器(至強5500)的上市,存儲系統中的主控CPU也加快了脫離PowerPC的步伐,時至今日這一市場的主流系統已經是x86的天下。

而IBM自家的POWER伺服器,其出貨量在2011年第一季度之後也不斷萎靡,到了2012年第1季度則呈現零增長,從此往後就再沒有正增長過。

與此同時,在半導體領域,伴隨這一切發生的則是不斷的生產工藝的進步與改良。

以業界領袖英特爾為例,其主導的TICK-TOCK發展模式就是半導體生產技術發展的推進器,從2009年的45納米,到32nm再到22納米,只用了4年,如今14nm即將投入商用量產。

在晶圓方面,2004年200mm晶圓開始普及,而到了2007年300mm晶圓就開始嶄露頭角,現在英特爾的450mm晶圓廠也已整裝待發。

這些技術的不斷發展,背後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一座300mm晶圓廠的成本至少在20億美元左右,而每次的生產工藝進步也要投入數億美元,也因此,面對財大氣粗的英特爾,家底薄的AMD最終放棄了自有晶片的製造,成為了一家Fabless的半導體廠商。

而其所剝離的生產設施,成為了今天GLOBALFOUNDRIES的主要資產。

450mm晶圓較200mm晶圓的對比,從理論上講,在生產工藝相同的情況下,450mm的晶圓一次產出的晶片數量將是200mm晶圓的5倍,是300mm晶圓的2.25倍,成本效益明顯更佳

可以想像,以自家CPU和晶片產品為主要收入來源的IBM半導體工廠,在這一過程中也在經歷著越來越劇烈的疼痛——一方面要保證自家處理器在半導體工藝方面的領先性,這需要持續的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又要儘量保持收支平衡,這對於IBM來說,無疑成為了一個越來越重的包袱。

2010年POWER7上市時,其生產工藝是45nm,同時期的至強則已經進入32nm工藝時代,今年發布的POWER8是22nm工藝,可至強在去年就用上了22nm工藝。

表面上看,雙方的差距在縮小,但在這背後則是差距越來越大的伺服器銷量,由此IBM在晶片製造業務上的投資壓力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GLOBALFOUNDRIES得到了什麼?

前文已經透露,GLOBALFOUNDRIES的前身是AMD的半導體生產業務,於2009年剝離而成,專門從事半導體晶片代工生產。

其股東組成,除了AMD外,主要的投資者是阿聯阿布達比先進技術投資公司(ATIC)和穆巴達拉發展公司(Mubadala),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矽谷桑尼維爾。

根據最新的資料,GLOBALFOUNDRIES的主要生產設施分布於美國、新加坡和德國,目前擁有3座300mm晶圓廠與5座200mm晶圓廠,在全球擁有160多個客戶(包括AMD)。

此次GLOBALFOUNDRIES將接收IBM位於紐約州的East Fishkill,與佛蒙特州的Essex Junction半導體工廠,同時還將獲得IBM相關的上千個專利,從而讓其擁有了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專利組合之一。

上述兩家工廠的超過5000名IBM員工(包括800名頂尖技術專家)也將加盟GLOBALFOUNDRIES。

GLOBALFOUNDRIES表示,這些新團隊的加入將加快GLOBALFOUNDRIES在10nm層級的半導體工藝的研發,並增強其在射頻與專用IC(ASIC)方面的設計能力。

在2013年的半導體代工廠排名中,GLOBALFOUNDRIES位列第二位,僅次於台積電,但營收額大約相差5倍(GLOBALFOUNDRIES 2013年的營收為42.61億美元,台積電為198.5億美元),而IBM則為位列第11,代工收入僅為4.85億美元,並且是IDM(集成器件製造商,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類型代工,並不算是純代工,在2013年純IC代工營收增長達16%(全年收入362億美元),IDM代工增長僅有2%(全年收入66億美元),預計2014年兩者的增長率分別為14%和3%,純代工占據絕對上風

根據GLOBALFOUNDRIES未來投資計劃,其在2014年至2015年將追加投資100億美元(阿拉伯人就是有錢,沒辦法:P),其中主要投資在美國紐約的工廠,將提供3000餘名就業機會。

不過,我們必須要注意,IBM的半導體晶片設計團隊絲毫未損,而這也是IBM所保留的,因此所謂的放棄晶片業務的說法並不嚴謹。

IBM的晶片業務,從此就相當於一家Fabless半導體廠商。

IBM獲得了什麼了?

在我看來,IBM在這次晶片業務交割中,寧願3年倒貼15億美元,也要成交的根本目的在於3個:1、完成Fabless的半導體業務模式的轉型 ;2、用曾經的半導體生產技能換取未來10年更具成本優勢的CPU供貨保證;3、讓IBM把更多的晶片研發精力發在更有價值的領域。

對於第一點,Fabless(無工廠)在半導體業界已經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模式,而且只會越來越流行。

目前,除了本身擁有超大規模生產能力並以此為核心競爭力的廠商(如英特爾、三星、東芝等),半導體生產能力也將向幾個專職的代工廠商 集中,來承接只負責晶片設計的半導體公司的生產訂單 ,尤其是那些初創的晶片廠商,完全可以在一開始就能利用到全球頂級的半導體製造資源,這一點很像當今企業的IT資源向公有雲轉移的趨勢。

我們非常熟悉的高通就是最著名的Fabless半導體公司,從其營收來看,有沒有自己的工廠並不是競爭實力的關鍵,半導體公司主要比拼的是技術與設計能力,生產製造相對來說屬於另一個範疇,理論上完全可以剝離(前提是成本負擔與生產能力、工藝的保證)。

除此之外,NVIDIA和AMD也是這樣的運營模式,而這次IBM也將實現這樣的轉型。

Fabless的好處在於,讓公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晶片設計本身,實現了輕量化的資本運作,最大限度降低了資產壓力,也讓晶片的創新更為靈活而高效,因為理論上它可以用到代工領域裡最好的生產工藝,不會被自己的生產能力所束縛。

不過,Fabless的風險在於代工廠的靠譜程度,如果代工夥伴的生產能力與技術工藝越來越不能滿足要求,反而更耽誤事。

這方面NVIDIA與AMD的顯卡晶片業務,在台積電身上就有很痛苦的經歷,可謂感觸頗深。

2013無工廠半導體廠商營收排名,前五名可謂是在業界耳熟能詳(第1名高通、第2名博通、第3名AMD、第4名聯發科、第5名英偉達),而後5名則在存儲設備晶片、FPGA、ASIC等領域名聲顯赫

第二點,在這次交易中,GLOBALFOUNDRIES看上去便宜占盡,白得IBM的工廠、專家、專利不說,未來3年平均每年IBM還要付給它5億美元現金。

但是,這背後的承諾則是在未來10年里,要保證IBM專屬處理器與相關晶片的有效供應,這些處理器包括了IBM的POWER、PowerPC(目前主要用於IBM的HPC系統)以及System z處理器,有效供應意味著產量與工藝。

以目前IBM自身業務的需求,產量保障不會是難事,而且GLOBALFOUNDRIES的客戶不止IBM一家,這也將讓IBM的處理器成本回歸到一個合理的水平,不再因為出貨量少而有很難降下來(我當然相信GLOBALFOUNDRIES也會以供貨量來考慮相應的成本折扣的,但肯定比IBM自己生產更便宜)。

但是,CPU的生產工藝進步則是一個關鍵點。

根據協議,在未來10年內,GLOBALFOUNDRIES要與時俱進的以22nm、14nm和10nm為IBM生產CPU。

而在這方面,GLOBALFOUNDRIES並不能讓人感到十分放心,其現在也沒有為AMD提供22nm工藝,讓AMD在與英特爾的競爭更顯被動。

好在這次22nm的POWER8已經發布並上市,所以對於GLOBALFOUNDRIES自身的22nm能力需求並不緊迫,而且還對後者的生產能力還有很好的補充,可是在未來的確會是個考驗。

但願阿拉伯財主的100億美元能為IBM砸出一個有效供貨的未來。

在2011年GLOBALFOUNDRIES給出的發展路線圖中,可以看到面向高性能計算市場(也就是主流CPU領域),計劃在2014年會提供20nm工藝

在2013年GLOBALFOUNDRIES公布的路線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高性能計算市場,仍然維持著原來的32/28nm(製程的突破主要集中於無線與移動設備晶片領域),甚至到2015年,22nm也沒有出現,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的AMD的APU都沒有22nm的型號,而IBM的半導體工廠的加盟,將會迅速填補這一空白,接下來就要看後面的14nm與10nm的競爭了

第三點,可謂是這次交易對於IBM最大的價值。

從當前的IT技術發展來看,雖然軟體定義未來已經獲得業界的公認,但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為其優化的硬體基礎平台。

英特爾為此提出了軟體定義基礎設施(SDI,Software Defined Infrastructure),目的就是以其處理器平台針對未來的基礎設施環境(如虛擬化和雲)與應用環境(比如內存計算、分布式計算等)進行全方位的優化,以進一步鞏固並增強其在數據中心的領導力。

而在不久前舉行的Oracle OpenWorld上,Oracle也提出了「軟體晶片」(Software in Silicon)的發展方向,目的也在於為其自身強勢的企業應用軟體,定製化高性能基礎硬體平台。

所以說,但凡有實力的廠商,絕不會放過凸顯自身獨特優勢的機會。

POWER與System z就是IBM展開全面定製優化,以拉開其與競爭對手距離的基礎保證。

在這方面,想讓IBM放棄自家既有的CPU成果與積累,無異於痴人說夢,想想IBM的Waston就知道其在「認知計算」領域的野心。

要想在這一極具商業潛力的方向上持續發力,讓IBM採用他人的CPU是其很難接受的。

而剝離了晶片製造業務,IBM的投資將會全面投入到面向未來的熱點處理領域的研發。

根據IBM的介紹,此次晶片製造業務交割完畢後,IBM將會全力專注於面向雲計算、移動、數據分析和安全交易的優化系統的設計上,此前宣布的5年30億美元的投資仍然有效,其重點在於面向下一代計算所需要的半導體技術研發(包括半導體材料、實現能力)以及高價值系統的知識積累,同時也將與GLOBALFOUNDRIES聯合投資紐約州立大學理工學院的納米科學與工程學院(CNSE,Colleges of Nanosca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而其研究成果,也將被GLOBALFOUNDRIES率先採用。

由此可見,IBM這次的確是面向未來甩掉了一個包袱,損失近40億美元,換來是「輕裝上陣」並讓自己未來的投資,更具高價值回報的可能。

因此從長遠來看,肯定是利好的。

唯一讓筆者擔心的一點就是GLOBALFOUNDRIES會不會是「豬一樣的隊友」?因為從歷史表現來看,GLOBALFOUNDRIES似乎仍然沒有進入「狀態」,22nm工藝喊了幾年仍然沒有大規模商用,那麼在未來IBM需要14nm時,GLOBALFOUNDRIES能否進入狀態並由此保證後續的10nm在業界不掉隊,將是IBM此次戰略調整成敗的關鍵 (在晶片協同設計與實現方面,由於有5000多名前IBM員工的存在,應該不是問題)。

尤其是如果IBM自產或OpenPOWER合作夥伴的低端POWER伺服器在一兩年內走紅,那麼在供貨方面的要求,顯然就更高了。

所以說,GLOBALFOUNDRIES在占了便宜之後,必須要負起責任,而POWER晶片目前的22nm工藝將是它的寶貴空檔期,如果一切順利,那麼IBM自主的CPU產品必然會獲得好的產能保證,更佳的成本效益,並為整體的生態環境的建設帶來巨大的好處。

剩下的,就看IBM上層的「高價值系統」如何表現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盤點|晶圓代工企業及未來發展

近日,晶片問題引起全國關注,晶圓作為晶片製造中的重要角色,需求和企業也呈現變動。英特爾的「急剎車」,矽晶圓的需求大爆發,從長期和短期來看,晶圓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不言而喻。

引航5nm工藝!台積電18廠開建

「就算全台灣停電,台積電也不會停電。」這是筆者聽過的一句話。TSMC,也就是台灣積體電路公司,簡稱台積電,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占有晶片市場百分之60的份額,也是台灣經濟的命脈。1月26日台積...

英特爾為何要做晶片代工

說起半導體,最著名的企業非Intel莫屬,日前Intel在舊金山的一個活動中表示,今年晚些時候推出的10nm製造工藝將會有很大的成本優勢,這會讓英特爾爭取更多的代工訂單。在2016年的半導體營收...

三星將代工驍龍835處理器 10nm工藝

近日,有消息爆料稱華為麒麟970處理器將採用10nm工藝製成,並由台積電代工,將是全球首款10nm工藝處理器。而高通明年的旗艦處理器驍龍835同樣也將採用10nm,而由三星代工。

英特爾、三星等IDM大廠積極經營晶圓代工市場

三星電子和英特爾將大幅拓展晶圓代工事業領域。過去掌握晶圓代工市場的台積電、格羅方德等單純晶圓代工業者,和三星、英特爾等綜合半導體企業(IDM)憑藉各自的優勢,形成競爭版圖。據韓國朝鮮日報報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