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殺華為,美國不想讓中國左右下一個時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智谷趨勢(ID:zgtrend) | 晨舟


一個企業對西方超級大國的死磕,仍在持續。


日前,已經堅持整整一年的華為再遭暴擊!

5月15日,美國再度升級對於華為的管制措施,變相公開提出:

全世界半導體企業,如果為華為生產晶片,都需要獲得美國許可。


5月15日,美國商務部發表了《商務部針對華為削弱實體清單的努力,限制使用美國技術設計和生產的產品》的文章


這樣的卡脖子舉措,無疑讓華為遭受了空前挑戰。

不過,華為也惟有剛到底了。

這一邊,華為官微就美國「技術禁購」公開表態: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難。


那一邊,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在18號的分析師大會上公開發聲:強烈反對美國商務部僅針對華為的直接產品規則修改。


發言中,他直言「求生存」是華為現在的主題詞。


這一悲壯基調,與19年華為發布《華為的冬天》一文遙相呼應,彼時,任正非提醒企業「向死而生」。

這次,華為能挺過去嗎?中國的晶片企業能否逆勢破局?

對華為的封鎖,美國在商業上已經變得沒有底線。

美國的打擊面進一步拉大,限制對象除了美國公司,還涵蓋了全球華為供應鏈公司,但凡使用美國技術、設備的公司都在其列。

不過,美方的「長臂管制」並非完全禁止,而是要拿到美國政府的許可。

並且,留了120天的時間從台積電和其他代工廠獲取供貨,這也算一個緩衝時間,或許會成為兩方談判的抓手。


華為的回應


可預計的是,此規則施行後,全球170多個國家使用華為產品建設的數千億美元網絡的擴容、維護、持續運行將受到衝擊,使用華為產品和服務的30多億人口的信息通訊也會受到影響。

同樣是去年這段時期。


2019年5月16日,美國商務部以國家安全為由,將華為納入實體清單。

緊接著,谷歌公司限制華為在Android方面的合作,晶片設計商ARM暫停與華為的進一步合作……

想不到過了一年,華為又將面臨如出一轍的情況:有關台積電站隊美國、制裁華為的消息不脛而走。

作為全球最頭部的大中華區晶片企業,台積電曾多次力挺華為,並公開表態,自身並未達到「使用美國技術超過25%」的紅線,可以繼續為華為代工。


可是,台積電的零件材料卻無比依賴美國LAM、AMAT等公司,必要時候,它又不得不面臨二選一的尷尬境地。

眼下,台積電像是有些搖擺不定,一方面澄清「該消息為市場謠言」,一方面曝出投資120億美元赴美建5nm晶圓廠的消息。


倘若台積電也步入谷歌、ARM後塵,那麼這樣的的「精準打擊」,對於華為來說,猶如釜底抽薪。

這也是美國此舉對華為最直接的殺傷力,除了核心晶片代工廠台積電,華為的日韓供應商的供貨,也將受到極大阻礙。

華為的未來,顯得撲朔迷離。


要知道,受去年5月「實體管制名單」的影響,華為並沒有實現原來的財務目標,影響金額近120億美元,而且公司每季度的營收增速仍在持續下降。

同時,據華為高層透露,過去一年,華為花了很多時間跟客戶、合作夥伴以及員工溝通,在技術受限的情況下,加大了研發投入,很大部分用於「補洞」,包括重新設計超過6000萬行代碼等。

長期以來,國產晶片產業特別是晶片製造業是中國的「弱勢產業」。

美國正是利用這一點,幾番對華施壓。

第一槍是對準了中興,依據是其違反了美國限制向伊朗出售美國技術的制裁條款。

最終中興被迫撤換管理層,並交巨額罰款。

好在,華為早早就開始了自己的「備胎計劃」。

華為在研發方面的發力有目共睹。

其2018年研發費用1029億元,超過微軟、蘋果躍居全球第4;2019年,華為研發再次投入達1317億元人民幣,占銷售收入15.3%。

這方面,任正非展示了壯士斷腕的決心,去年11月他就公開表示:華為已經能不用一塊美國晶片,生產100%中國造的產品。



晶片方面,華為海思加大了自研力度,先後推出麒麟990、麒麟985、麒麟820三款5G晶片;同時加大布局其它晶片產品,延伸了產品線的廣度和深度。

作業系統方面,在谷歌被迫終止合作後,華為自研了一套場景互通的鴻蒙系統。

不過作業系統生態重建並不容易,鴻蒙系統還在摸索期,首先應用在華為電視這類對系統要求不高的產品上。

手機方面,依然暫時沿用開源版的安卓系統,自建HMS服務,來替代谷歌原有的GMS服務。

多重備胎應對之下,華為一定程度上頂住了美國的封殺壓力。

調研機構ICInsights近日公布的半導體廠商一季度排名顯示,華為海思成為首次進入前10的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創下新歷史。

在這份排名中,海思半導體的排名相較2019年提高了5名,其第一季度銷售額接近27億美元,同比增長54%。

從這個角度看,美國的實體清單,反而倒逼了海思的快速成長。


然而,種種這些依然不足以繞過美國的封鎖。

在半導體設備這塊,全球前五大設備廠商當中,排名第一的美國應用材料公司(AMAT)、排名第四的美國泛林半導體(LAM Rcarsch)、排名第五的科磊落(KLA-Tencor)都來自美國,三家合計占據全球35.86%的市場份額。


這幾年,中國晶圓代工廠建設熱潮興起,廠商對美國應用材料和泛林半導體的依賴度在飛速攀升。

與華為合作的晶圓代工廠也有同樣的情況。

不論是台積電還是中芯國際,都離不開美國應用材料和泛林半導體的設備。

例如,從2019年2月開始的一整年,中芯國際光是購買應用材料公司的機器設備就花了6.2億美元;向泛林集團購買機器設備也花了6.01億美元。

2020年3月2日,中芯國際再次發布公告:公司向應用材料集團發出一系列訂單,總金額為 5.43 億美元(約人民幣37.9億元),向東京電子集團發出一系列購買單,總金額為5.51億美元(約人民幣38.49億元)。

如此一來,生產出華為的晶片也就成為了美國半導體設備的「直接產品」,無法逃脫美國新規的限制。

考慮到中芯國際是中國企業,可以對美國政策置若罔聞,用它來取代台積電成了華為破局的主要方法,例如華為今年將麒麟710A放到了中芯國際14nm代工,並且成功應用在了榮耀Play 4T手機上,作為其規避風險的做法。

但別忘了,中芯國際的很多半導體設備都是美國廠商供應的。

一旦美國認為中芯國際違規,可能迫使美國應用材料、泛林半導體等公司遠程鎖死中芯國際的設備,使其變為無法工作的「廢鐵」。

之前福建晉華就是典例。

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之後,立刻停擺,一堆的設備變「廢鐵」。

因此,即便在刻蝕機、PVD、清洗機、氧化/退火設備等方面,出現一些「國產替代」,但完全避開美國的半導體設備,還不現實。

畢竟人家幾十年的技術壁壘,華為很難在兩三年內一蹴而就。

眼下中國還沒有能生產7nm晶片的「根本技術」,國內巔峰中芯國際的晶片工藝也只能達到14nm。


手機行業的「芯痛」問題一直是企業面臨的癥結。


於是,有業內人士分析,美國此舉有點像「半導體的中國保衛戰」,高呼「針對美國的『核武器』,中國必須要堅決反擊,以戰止戰」。

還有人則在社交媒體上建議中國應該採取行動回擊,給高通、思科、蘋果和波音等美國企業一記下馬威。

不過,類似觀點並不被大多數人認同,一方面,僅國家在半導體一期、二期大基金和帶動社會資本的投入上,就會超過1萬億元,而波音是300億美元。


再加上,倘若不讓高通進來,小米、OPPO 、Vivo等會遭殃;要是制裁蘋果,其供應鏈大部分在中國,中國這麼多企業還指著蘋果,背後關聯著幾百萬老百姓的飯碗。

這並非一場無視後果、逞能「比壞」的戲碼。

博弈畢竟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說針對誰就去直接操作的。

一場押注中芯國際的行動,正徐徐拉開。

據媒體報導,就在美國宣布技術禁令的同一天,中芯國際當天簽署了新的增資擴股協議。


國家集成電路基金二期和上海集成電路基金二期,將分別向中芯控股旗下的中芯南方注資15億美元和7.5億美元,以獲取23.08%和11.54%的股份,總計22.5億美元。

短短半日,總市值近2萬億的晶片股市值立馬大漲420億,中芯國際盤中飆升8%


此前的5月5日晚間,中芯國際公告稱,計劃在科創板上市,發行16.86 億股份,募資超過人民幣200億元。

那麼,被寄予厚望的中芯國際能否扛起大旗?

現階段還遠遠不夠。

正如前述分析,晶片工藝也只能達到14nm,在台積電(最多可達到5nm)面前還稚嫩得很。

眼下就著急讓中芯國際冒著禁令制裁的風險為華為供貨,還有些跟不上,促進其發展壯大會是第一步。

只要再堅持兩三年,國產半導體設備將有可能獲得比較大的突破。


中芯國際的前景可謂一片燦爛。

尤其最近幾年,由於國產晶片自給率很低,中美博弈加速了國產替代。

市場逐漸意識到半導體製造才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核心資產。

上游中國企業為了分散風險,紛紛將訂單從海外企業轉移至中芯國際。

疊加國內半導體需求增速迅猛,半導體製造企業的業績是明顯超過預期。


2020年一季度,中芯國際營業收入9.05億美元,同比增長35.3%,創季度營收歷史新高;歸母凈利潤為6416.4萬美元,同比增長422.8%。

一時間,國產半導體生產設備所有環節都有在開發的國內公司,例如「國產替代」光刻機(上海微電子)、離子注入機(北京中科信,凱士通,中電科電子裝備)、塗膠顯影設備(瀋陽芯源)等在公司搞研發和推進。


雖然只有極少量的設備開始應用到手機生產,但這已經是我國鎮定思痛的第一步,值得更多鼓勵。


要知道,美國這樣違背社會契約論的行為,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30年前,日本半導體世界第一,美國虎視眈眈:先是認定日本向美國傾銷商品;隨後安上涉嫌向蘇聯售賣數控工具機的罪名,抓走東芝的企業高管;進而對其生產的多種商品,增收100%的關稅;甚至禁止日立產品在短期內出口美國,逼迫日本同意進口美國公司的晶片產品。


一系列組合拳,日本強勢企業受到極大重創,最終被廢掉了其六成功力。



美國這一系列打壓華為的行為,有點日本事件昨日重現的影子。

但是新時代的東芝,已經成為了過去。

與華為有著不同的底色,其見招拆招的韌性不容小覷。

那麼,華為又該如何爭取時間窗口、挺過這段至暗時刻?


首先,華為要優先保證5G基站規模的發貨,在這一塊華為有絕對優勢,這也是美國打擊華為的重要原因。

在代工廠不能生產的情況下,通過囤貨保證5G基站的中短期供貨是可行的。

其次,通過囤貨+國外購置晶片的形式暫時維持發貨。

囤貨主要針對高端的旗艦手機晶片,中低端都可以從國產+非美系晶片廠家那裡買到。

業內人士@手機晶片達人 於5月16日在微博上的爆料稱:

海思本周緊急跟台積電投片了7億美金的晶圓訂單,看來華為內部也拿到消息了。

圖源微博截圖


倘若這個訂單能夠順利交付,那麼將會讓麒麟晶片多供應華為手機一個季度以上。

可惜的是,雖然華為搶在了美國新規宣布之前出招,但這7億美金的晶圓即使現在下單,7nm、5nm的晶圓從投片到交付也要120天了,所以仍需向美國申請許可證。

不少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這120天內,台積電、中芯國際等晶圓廠肯定會遊說美國政府,想方設法獲得美國許可證,從而維持對華為的供貨,畢竟中國的天量市場不容放棄。

而在5月16日信達電子分析師方競主持的會議上,參會嘉賓華為戰略顧問、原藍軍司令孟老師也表示,美國這次的新規,「威懾大於實際,對川普的選票有好處,另外也會加大華為的客戶的憂慮,可能對華為的訂單砍一砍。

」「到了120天附近,還是有可能繼續延長期限的。

並且,按常理來看,美國之前的禁令已經限制了一些美國晶片廠商、及含有美國技術25%的晶片廠商向華為供貨,現在新規又迫使華為沒法用自研晶片,那麼這不等於美國瞎搗鼓半天,為日韓歐及中國其他晶片廠商拉生意?

此外,華為還可以用其他業務支撐核心業務,為自己的生存發展爭取時間。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這一舉措對於中國半導體行業來說並不全是壞事。

從短期視角看,中美貿易戰和科技封鎖會加速「去美化」進程。

  

從中長期視角看,此舉將導致中國企業和產業供應鏈呈現三大加速趨勢:

 

即國產化加速、科技自主研究加速、部分供應商在本土布局加速。


總之,這是我國需要補足的一課。

如果挺住這一波,美國信用崩塌。

如果挺不住,美國就立威成功。

就像華為微博的那句淡定宣言:除了勝利,我們已經無路可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簡單聊聊美國對華為的5月禁令

美國時間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在官網上連續發布了兩條消息,嗯都是關於華為的。一個是美國商務部宣布,將實體名單上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及其非美國分支機構的現有臨時通用許可證(TGL)授權期限延長90天...

華為如何突圍?

導語華為在2020年5月之後會怎麼走?如本文討論,華為必須完全使用自研EDA設計出晶片,並且找到一家非使用美國半導體生產設備的代工廠生產晶片,也就是最為艱難和挑戰的完全自研實現完全的去美化之路。...

美國使壞升級!華為一張圖回應

2020年5月15日,美商務部公告將延長華為的供貨臨時許可證90天至8月14日,但同時升級了對華為的晶片管制——在美國境外為華為生產晶片的晶圓廠商們,只要使用了美國半導體生產設備,就需要向美國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