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封殺華為再升級,美、日、韓企業遭殃,國產晶片能否臨陣突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華為繼2019年被美國拉入「黑名單」後,又雙叒被針對了。

這次,美國商務部變本加厲,直指華為全球晶片供應鏈:任何一家企業若幫華為生產產品,只要利用到美國的設備或技術,必須得到美國的批准。

這也就意味著,美國給華為成百上千的供應商拋出了一個單項選擇,叫囂著明晃晃的強盜邏輯——我不許,就不能和華為做生意。

身處旋渦中心的華為,看似被捲入一場關於晶片的突圍。

但,為什麼「卡脖子」排行榜Top1會是晶片?

晶片背後的全產業鏈博弈

晶片雖小,但絕不是一家公司能夠獨立包攬完成的產品。

它以複雜繁瑣的設計、製造流程著稱,代表著現代工業的「核心」,包含的元器件數量數以億計,並且精細程度達到了納米級。

像人們日常使用的手機,就多採用10nm、7nm等納米級工藝。

晶片全流程圖示

如此一件精巧活兒,涉及到材料學、精密製造、光學、微電子學、軟體工程……像建設一座摩天大樓一樣,這些學科知識儲備,還僅僅是晶片研發的地基。

那麼,一磚一瓦要如何砌起來?

生產設備位居至關重要的位置。

製造環節中,晶片是群居的,且通常是千萬級。

大規模製造它的設備同樣也是千萬級,只不過前者是數量,後者是購買資金,並且有錢還不一定能買到。

譬如晶片的核心設備之一,光刻機。

一直以來,高端光刻機的龍頭老大ASML受《瓦森納協定》限制,對中國的光刻機實行技術封鎖。

中國企業有作為嗎?有,但還不夠。

這種高精尖研究,國內外之間存在時間、人才和技術積澱的鴻溝,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追趕上的,以至於國內的被動成了常態。

在市場上,中國研製出45nm的光刻機,國外就開放25nm的技術,步步打壓,使整個國內行業投入大、市場回報率低迷。

而這,還只是光刻機一種設備,製造高端晶片還需要刻蝕機、顯影機、鍍膜機、注入機……

除了晶片的規模製造,那些參與設計、製造晶片的企業同樣具備集群屬性。

它們代表著一個產業鏈的運行。

設計、驗證、封測、加工等,缺一不可。

而全產業鏈問題在於,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紕漏,或者是技術不過關,或者是專利許可不到位,那麼整個產業鏈整合一定出問題。

所以,「卡脖子」專業戶非晶片莫屬。

卡它,最直接、最容易重創單一領域突出型選手,比如正試圖通過領域突圍的中國企業。

海思是黑馬,但跑不了全程

是不是非要國外的晶片不可?

2002年,華為就被美國思科盯上過,轉過年來,思科直接提起訴訟,起訴書里幾乎涵蓋了智慧財產權訴訟的所有領域。

這場官司讓任正非決定擺脫對國外晶片的過分依賴。

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在2004年搖身一變,成了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

直到2019年華為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海思麒麟、巴龍等才開始了網紅之路。

此前,海思一直在不聲不響地做一個「備胎」,哪怕他們在2003年就推出了高端光網絡晶片。

市場調查機構CINNO Research公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市場手機晶片出貨量排名中,海思麒麟處理器首次超過高通驍龍,市場份額為43.9%,位列第一。

某種程度上,美國對華為的禁令造成這一局面:華為被迫調整原有產業鏈中的大量進口晶片份額,海思和國產晶片成為強有力的替代品。

例如,華為P30採用的是麒麟980晶片。

從營收層面的分析,根據IC Insights的統計數據,2019年終海思排名是世界第16。

而到2020年第一季度,海思已經躍進世界Top10,而且是前十公司中增速最快的。

這時候,海思已經成為了繼高通、博通、NV之後,世界第4的Fabless!

什麼是Fabless?Fabless只負責出設計圖紙,與負責將圖紙打造成晶片的Foundry是兩種不同的類型。

兩者在業務上沒有衝突,在整個晶片產業鏈中有聯繫,但分工不同。

Foundry的典型代表就有——台積電。

台積電是海思晶片的主要代加工廠商。

在晶片全產業鏈中,打通了設計環節的華為,將大量「打造產品」訂單拋向台積電。

近兩年的數據顯示,來自海思的訂單收入,在台積電銷售額中逐年攀升,2019年已經占到總銷售額的14%。

2017年—2019年,台積電來自海思的訂單收入變化。

但如今,5月15日美國宣布對華為的新限制。

同一天,台積電宣布了在美國建廠的計劃。

這波配合戰讓完成晶片設計突圍的華為,再次陷入窘境。

除了台積電,難道就沒有其他代加工廠了嗎?

東方能亮,卻有代價

從製造晶片的規格來看,台積電的強大在於擁有14nm、12nm、10nm、7nm等全方位的量產能力。

同時,5nm也在測試中,平均良品率已達80%。

全球6大晶圓代工廠發展進程

但即便台積電再優秀,面對它的靠不住操作,華為不得不另覓「良人」。

這時候,不少人建議華為押寶中芯國際。

全球晶圓代工廠情況

業界晶片代工廠中,台積電最強,三星其次,後邊緊跟著格芯和聯電,中芯國際排第5。

由於聯電和格芯無意進軍7nm,中芯國際極有可能成為第3個涉獵7nm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3月份媒體消息沸沸揚揚,稱中芯國際突破7nm級限制,年底將實現量產。

然而,很快就遭到中芯國際本尊打臉,表示,N+1工藝並不等於7nm。

整體來說,N+1工藝相比於14nm性能提升20%,相比業界的35%提升還要差一點。

不過綜合其他指標來看,N+1工藝儘管性能有缺憾,但功耗、成本、穩定性等表現並不差,可以將成本相對市場上的7nm減少大約10%,也是一個不錯的進口替代品。

那麼,中芯國際會是華為的最終出路嗎?

目前,不適合讓中芯國際違反禁令給華為供貨(只是目前)。

近幾年的報導顯示,中芯國際正處在技術和產能爬升狀態,2019年曾向美企發出一系列訂單,花費42億元人民幣,產品包括由蝕刻機等設備。

同時,它近期還剛完成了一大波注資。

此次,美國禁止使用美系設備給華為供貨,說到底,被卡最嚴重的是設備。

國內的緊急任務是壯大設備群,與其冒著被「連帶」的風險給華為供貨,不如在國產設備上多下工夫,早日完成國內全產業鏈的「去風險化」。

因為,即便當下國產不因華為抱團,它也不會就此涼涼。

晶片不能決定華為的全部

7nm、5nm等高端晶片多用於手機,但華為的業務範圍從不限於手機。

例如,2019年華為成立進軍汽車零部件領域,提供車載通信模塊,車載作業系統等產品。

這些多元化的業務對晶片要求並不高,14nm以上往往就能滿足。

如此看來,以「多拖一」的形式為生存爭取時間,尋找轉機,也未嘗不可。

更何況,華為的主要優勢是通信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

這些業務牽動的不是一家華為,而是整個和華為或中國市場相關的全球產業格局。

有多少供應商來自美國,中國,日本和韓國?

美國思佳訊85%、高通69%、英偉達56%、博通54%……這是大中華地區銷售占收入比重居前的高科技公司。

這預示著什麼:華為是它們重要的客戶,中國是它們離不開的中國。

若「殺死」華為,那麼大多數供應商也會受到很大傷害、有些公司甚至可能會消失。

尤其對日韓企業,打擊更重。

他們是否會坐視不理?華為又真的會任由宰割,坐以待斃?

求人不如靠己,自救才能自強。

在華為之前,美國限制對華技術出口最嚴格的領域是航天:嚴禁任何航天科研合作,任何航天產業鏈產品不得出口中國,任何有美國太空飛行器件的太空飛行器不得由中國火箭發射……那又怎樣呢?2018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首次達到世界第一。

等到2019年世界宇航大會,中國航天代表團被拒簽時,迎來的是現場憤怒的刷屏:「中國航天去哪兒了?」

美國要封鎖的從來不只是華為,是中國分割世界蛋糕的任何高新技術產業。

害怕沒用,僥倖也沒用,只有硬核實力提升才能突出重圍。

越是封鎖,越是逆襲,「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

那些殺不死我們的,終將讓我們更強大!

華為用一張圖回復美國禁令

由長安信託特約贊助的大型人物專題紀錄片《我是科學人》全網上線,歡迎觀看。

傳承科學精神,汲取榜樣力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簡單聊聊美國對華為的5月禁令

美國時間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在官網上連續發布了兩條消息,嗯都是關於華為的。一個是美國商務部宣布,將實體名單上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及其非美國分支機構的現有臨時通用許可證(TGL)授權期限延長90天...

絕地反擊,全國沸騰

就在美國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禁止華為從美國企業那裡購買技術或配件時,就在全球都認為這家國內最大的通信設備製造商處在了生死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