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市值超過IBM,大象還能跳舞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藍色巨人IBM 的市值,終於被台積電超過了。

這個台灣科技業眾所期待的一刻,真的發生時,卻令人感到五味雜陳。

因為,真正拉下IBM 的,其實是它自己。

上個月919 日,台積電股價大漲5.47%,創下今年最大單日漲幅,市值增加2,463 億元,總市值高達4.75 兆元台幣,一舉超過藍色巨人IBM。

但根據投資網站Dogs of the Dow 的美國前50 大市值公司排名,台積電市值超過IBM 的時間,已經長達一周。

9 月27 日,在美國發行ADR 的台積電,仍以1,577 億美元的市值,領先IBM 的1,498 億美元。

聽到這消息。

一名美系外資分析師表示,雖覺得時間略早了一點,但他並不意外。

因為獨拿蘋果A10 處理器的大利多,台積電在過去一年之間,股價已漲了51.6%,本益比也在16.6 倍的高水準。

而長年的科技資優生IBM,本益比竟然只有12.73 倍。

遠不如其他美國科技龍頭企業,例如微軟的27 倍、Google 的30 倍,甚至甲骨文的19 倍。

為什麼美國資本市場將IBM 的未來,看得如此之壞?

要知道,IBM 已連續23 年成為在美國取得最多專利數的公司。

現在當紅的物聯網、智能城市,IBM 一直扮演領頭羊,2008 年就喊出「智能星球」(smarter planet)。

現在科技業老闆人人掛在嘴上的「人工智慧」(AI),IBM 可是當仁不讓的業界龍頭。

大家都忘了,在AlphaGo 打敗南韓圍棋高手之前。

前一個轟動世界的人工智慧里程碑,可是1997 年,IBM 的超級電腦「深藍」打敗世界西洋棋冠軍啊。

而接下深藍棒子的華生已經可以協助醫生診斷、協助華爾街專家投資。

但這些亮眼的事跡,都無法轉換成同樣炫目的營收、獲利。

IBM 的營收已連續17 季下滑。

雖然毛利率仍有50% 左右的高水準。

但是,「它最大的挑戰在於沒能說服華爾街它是支成長股,」不願具名的前台灣IBM 高階主管表示。

IBM 董事長兼執行長羅睿蘭(Virginia Rometty)2012 上任以來,業績連續下滑。

她在今年公布的2015 年報中,雖強調及幾個成長亮點,比如說Analytic 成長16%、Cloud 成長57%,Mobile 成長250%,但這些業務占整體營收的比例不大。

賣掉各種硬體部門,軟體真的是救星嗎?

2014年10月20日,國際商業機器(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IBM)與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共同發表新聞稿聲明,在IBM未來3年內支付格羅方德15億美元的條件下,格羅方德將承接IBM全球半導體科技的業務,其中包含智慧財產權,各種技術及IBM Microelectronics的相關技術,藉由此一技術轉移案,格羅方德同時將取得IBM IC產品的代工機會。

IBM以這樣優渥的條件將半導體科技業務移交予格羅方德,即可觀察到IBM這次真的是吃了秤砣鐵了心,加速擺脫硬體產品製造拖累獲利的沉重包袱。

過去在半導體科技技術的演進上,IBM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明了不少關鍵性技術,例如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CMP)、銅製程技術等。

如果這些技術並未藉由IBM的開發而面世,摩爾定律(Moore's Law)是否可如現今一般不斷地推進,可能還是一未知數。

藉由前文的敘述,很明顯地,IBM並不是一家在研發上沒有競爭力的企業,不論是在先進位程技術或是半導體材料的發展上,如果說IBM是執產業之牛耳,相信一點也不為過,而IBM所發表的電腦系統類專利數量,更已盤踞龍頭之位數年,如表1所示。

但是,為何最後IBM還是將其半導體事業出售,甚至是附帶嫁妝(3年15億美元)的個案呢?將在本文詳加說明。

集中火力攻軟體服務IBM一路分割硬體事業

目前IBM的主要業務分類為五項,分別是全球科技服務(Global Technology Services, GTS)、全球商業服務(Global Business Services, GBS)、軟體、系統科技(System and Technology, STG)與全球金融(Global Financing)。

IC製造即隸屬於系統科技業務旗下。

以2013年為例,其各部門的營收分布如圖1所示,最大的比例來自於科技與商業服務,為57%,軟體則為26%,與硬體製造有關的系統科技業務約占總營收14%,且有逐年下降的趨勢(2011年為18%)。

圖1 2013年IBM營收分布

IBM 2013年的總營收較2012年衰退4.6%,細分各主要業務事業群,衰退幅度又以系統科技的-18.7%為最高,這樣的表現令人難以置信。

如前文所述,IBM在半導體製程科技的發展,有目共睹,再加上IBM對研發資源的投入,導致這樣的結果更令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

對IC製造而言,研發、技術等固然是企業獲利的重要因素,另外規模經濟亦是另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產能必須要不斷地擴張進而與其他廠商競爭,新世代製程技術的開發也必須要馬不停蹄的進行,所需資源的投入皆相當驚人。

故近幾年IC產業(包含設計、製造與封測)在專業分工的分際上,較過去幾年更為顯著。

IBM的產能如表2所示。

然而,這幾年IBM積極出售硬體相關部門,如2005年的IBM個人電腦事業群,以及2014年低階x86伺服器等,再加上這次半導體科技的部分,可明顯看出IBM將轉往專業服務與軟體等主要業務,以徹底擺脫硬體製造事業。

那麼未來IBM將會因為出售半導體業務而完全地退出半導體體舞台嗎?其實也未必,未來IBM將會著重在新技術的開發,而非生產。

賣掉半導體專利,助攻格羅方德

IBM半導體技術部門收歸格羅方德後,由於格羅方德在晶圓代工領域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市占已為全球第二,再加上IBM產能,未來是否能夠改變全球晶圓代工的版圖,值得討論及觀察。

2013年晶圓代工排名如表3所示,第一名為台積電,市占46.3%,格羅方德再加上IBM,市占則為11.1%,合併之後不論在市占、營收等方面依舊難以撼動台積電。

但筆者相信,格羅方德願意與IBM結合,所覬覦的絕不是IBM IC製造的產能,或是對自家公司市占的提升,而是IBM的專利與研發能力。

以目前立體鰭式電晶體(3D-FinFET)研發為例,即可窺探出IBM的研發能量。

為解決過去平面式電晶體漏電流的問題,發展出立體式的電晶體結構,FinFET(英特爾(Intel)稱之為Tri-Gate)。

目前全球在FinFET設計與製程技術開發的競爭中,英特爾仍為領導廠商,而至今可與英特爾一較高下的,非IBM莫屬。

IBM與英特爾製程技術上最大的差異,則是使用絕緣層覆矽(Silicon On Insulator, SOI)基板,雖然SOI基板較英特爾所使用的塊狀基板(Bulk Substrate)成本高出許多,但SOI可大幅減少製程步驟,以及降低操作電壓達到低功耗晶片的製作效益。

由此可知,IBM所具有的研發能力不可小覷,關於英特爾與IBM的FinFET電晶體剖面圖比較如圖2所示,目前兩種不同的基板各有優缺點,誰可勝出,仍需要時間以及市場上的驗證。

圖2 IBM的SOI基板(左)與英特爾的14奈米(右) FinFET切面圖比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格羅方德藉由這一樁合併案,將具有優先使用IBM與位於美國紐約州Albany奈米科學暨工程學院(Colleges of Nanosca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NSE)共同研發專案結果的權利,其中令人矚目的是IBM將與CNSE共同開發的下世代微影技術。

那麼在兩家不同企業技術整合方面,目前格羅方德14奈米FinFET製程技術的主要來源為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未來IBM與格羅方德在FinFET技術的發展方向應該會朝向於支援與整合三星電子的技術,一加一是否大於二?仍有待後續觀察。

但一切事情真會如此的順利?格羅方德可同時取得眾多且強有力的專利權,再加上產能的挹注,卻無任何的阻礙或是門檻嗎?想當然耳,事實絕不會如此的順利。

不同公司合併,最大的鴻溝為企業文化差異如何融合。

過去歷史上,許多重大合併案的失敗原因,皆是來自於企業文化上協調不順利,導致無法發揮兩者結合的最大綜效,因此這次格羅方德是否可以順利融合IBM的技術與人才,相信將會是接下來發展的最大考驗。

文化融合問題待解新半導體巨人猶未可知

IBM曾為半導體科技發展的一方霸主,雖然目前仍有許多研發成果與技術引領全球,但由於半導體產業發展需具有規模經濟且不斷投資先進位程、產能的特性,IBM半導體事業群在此方面落後於其他競爭廠商許多,並於2013年時虧損擴大至7億美元,故IBM急欲脫手半導體事業群。

此消息一傳出,各大半導體廠商如台積電、格羅方德等廠商躍躍欲試,心中盤算著接收IBM眾多先進技術與專利的同時,亦必須接收虧損不小的生產工廠,這樣的條件對自家企業未來發展是否有利?最後則由IBM附帶15億美元的條件,將半導體事業群與微電子業務交付予格羅方德,達成初步協議(因未來合併仍需美國與各國主管機關的同意)。

未來IBM將會以科技、商業與軟體服務等為公司主要業務,加速脫離硬體的製造生產。

技術發展方面,則以新技術與新材料為發展方向,相信未來在科技研發的道路上仍舊可以看到IBM的影子。

格羅方德與IBM的合併未來對台灣晶圓代工產業是否會造成影響,最大的觀察重點應該是在這兩家企業文化的融合是否順利。

過去失敗的企業合併個案,大部分顯示出企業文化上的協調與融合不順利。

台灣必須持續關注未來發展並及早作出因應措施。

一顆巨星的殞落,或許代表著新星的興起,未來IBM在沒有硬體製造的包袱之下,是否可全心致力於技術、材料等創新,再一次引領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展望未來,IBM 成長不再

未來的IBM,除了炫目的人工智慧、雲端等新興領域仍無法貢獻太大成長動能,更糟的是,本業也陷入瓶頸。

多年來,IBM 一直將自己定位為提供企業客戶解決方案的領導廠商,也一直被公認為這方面的佼佼者,然而這領域市場在2008 年金融海嘯之後陷入停滯。

而且許多以網路公司為主的新創企業,如Google、阿里巴巴、Facebook 競相採用更經濟實惠的PC 伺服器搭建企業的電腦運算基礎設施,侵蝕掉IBM 的中大型主機硬體收入。

而且,在這個青黃不接的轉型過渡期,IBM 的主政者卻做出短視近利、犧牲未來的錯誤決策。

日本戰後名首相池田勇人的「所得倍增」計劃,讓1960 到1970 年間,日本人均GDP 因此翻倍,奠下日後擠身世界列強的基礎。

IBM 前任CEO 帕米薩諾也曾喊出「RoadMap 2010」,成功的在5 年之內,讓IBM 每股獲利翻倍。

這個當時轟動科技界的「股東所得倍增」計劃,讓IBM 股價狂飆。

美國股神巴菲特也大舉買進IBM 股票。

帕米薩諾因此又再接再厲的喊出第2 個5 年計劃──「RoadMap 2015」。

美國《BusinessWeek》認為,就是這個「RoadMap 2015」,害慘了IBM。

帕米薩諾宣告IBM 的每股獲利將從2010 年的10 美元,上升到2015 年的20 美元。

這個現實上難以達成的的目標,也讓2012 年上任的羅睿蘭,為了守住這財務目標,而失去了IBM 儘早再次轉型的機會。

一名台灣IBM 前高階主管分析,繼位的羅睿蘭,為了交付她接任時公司早已對外宣布的財務目標,只有全面砍成本。

這樣一來,就讓許多原本該投資的計劃因為無法得到資金的注入而告吹。

IBM 也因此陷入現在青黃不接的窘境。

本文綜合於天下雜誌和新電子的相關報導,如轉載不當,請及時聯繫後台,謝謝。

【關於轉載】:轉載僅限全文轉載並完整保留文章標題及內容,不得刪改、添加內容繞開原創保護,且文章開頭必須註明:轉自「半導體行業觀察icbank」微信公眾號。

謝謝合作!

【關於投稿】:歡迎半導體精英投稿,一經錄用將署名刊登,紅包重謝!來稿郵件請在標題標明「投稿」,並在稿件中註明姓名、電話、單位和職務。

歡迎添加我的個人微信號MooreRen001或發郵件到 [email protected]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摩爾精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又一晶片巨頭放棄7nm,中芯能繼上嗎?

著名的美國半導體企業格羅方德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Global Foundries宣布,將放棄未來7納米技術的研發,這意味著未來參與 7 納米戰局的晶片大廠只剩英特爾、三星和台積電三家,但是國人不必...

長點「芯」吧 茅台都飛上天了

這個周末,關注財經的朋友基本上會被兩條新聞刷屏,一是A股市場上剛剛公布第三季業績的茅台,一個季度營業收入424.5億人民幣,凈利潤199.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60.3%,公布業績後茅台受到投資...

半導體新製程節點定位命名誰說的算數?

半導體製程節點名稱出現前所未有的「增生」情況,產業界需要一種優良的公用性能基準,才能對不同業者的半導體製程技術進行比較。這段時間以來,晶圓代工業者紛紛將他們自己的最新製程節點以自己想要的市場定位...

張忠謀落幕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6月5日,隨著台積電股東大會上的一聲宣告,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正式榮休。自此,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強人時代」也終於落下帷幕。18歲赴美讀書,進入哈佛大學,19歲在家人的規勸下放...

三星將強化代工業務

日前,三星宣布將在半導體業務部門新設晶圓代工部門,計劃在全球半導體需求旺盛之際,擴大其在晶圓代工業務上的市場份額。三星晶片製造營銷高級主管凱爾文·洛(Kelvin Low)稱,此舉是作為進軍晶片...

2017年ARM技術大會上的十九個精彩瞬間

ARM公司除了在其年度大會上進一步推動軟體與安全性發展之外,還加入了從頂級代工廠談判到不同客戶系統晶片演示的各類硬體展示環節。ARM顯然需要將其免費Mbed軟體不斷撒向處理器IP產品組合的各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