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手機出貨量首超蘋果,余承東「吹過的牛」都兌現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出貨量上來看華為手機高於蘋果,而從利潤率上來看,華為手機與蘋果還有很大差距。

盈利能力也是任正非經常敲打余承東的地方。

余承東自己也承認這一現實,「品牌力和生態尚有差距。

作者 | 梔子

編輯 | 杜仲

來源 | 起風財經(ID:QFCJ2018)

深夜一男子手拿鐵鍬,一邊詛咒,一邊埋著什麼。

定睛一看,是一部露出Home鍵,被埋到半身腰的iPhone4。

旁邊的女友對男子行為表示讚賞,並拿出華為Mate20Pro把埋葬iPhone的全過程拍了下來。

這是華為今年在拉美市場推出的Mate20Pro廣告片,片中男子是智利共和國的知名男演員。

華為此舉一面挖苦iPhone「老掉牙」,一面宣傳華為Mate20Pro的夜拍功能。

而更深的層面是,2019年,華為與蘋果將進入全面競爭階段。

據日本媒體報導,華為智慧型手機(含榮耀)今年出貨量超2億台,首次超過蘋果手機。

而不願放下身段的蘋果手機,在凜冽寒冬迎來史上最大優惠。

一款購置於2015年的iPhone6s(64G內存),現在可以抵扣734元。

而去年這個時候,同款機型購置蘋果新機只可以抵扣大約500元。

一年時間,沒有貶值,反倒增長近50%。

12月26日早上,蘋果手機又疑似伺服器宕機,有多位網友反映突然無法打開蘋果AppStore。

近年,與蘋果新機遇冷不同,華為手機展現勃勃生機

華為手機發貨量從2010年的300萬台,2015年首次突破1億,再到今年超過2億台,增長約66倍。

累積為全球170多個國家的超過5億消費者提供服務。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曾預言,2018年超過蘋果手機,2019將非常接近三星,2020年有望拿個全球第一。

2013年他也說過這話,大家給他取名「余大嘴」,意思是「你就吹吧」。

但今天來看,余承東吹過的牛都在一一實現。

回頭看,華為是到底如何與消費者打成一片的?讓它在沒有固定賽道、複雜多變的智慧型手機叢林披荊斬棘。

轉型

在任正非締造的通信帝國,華為6年前進入消費者領域,發力終端,尤其是智慧型手機市場。

華為是從2003年開始進入手機終端製造業的,從低端手機、貼牌手機做起,發貨量在300萬部左右。

華為消費者業務是從余承東手上壯大起來的。

余承東2003年加入華為,在華為早期開拓歐洲市場時立下過汗馬功勞。

彼時歐洲市場曾被阿爾卡特、愛立信、西門子、諾基亞四家通信設備巨頭蠶食。

當時荷蘭最小的運營商Telfort購買了一張3G牌照建網,但機房裡竟然沒有空間容下第二台機櫃。

而全網設備提供商諾基亞又沒有好的解決方案,瀕臨倒閉之際,華為為Telfort提供了分布式基站創新方案,至此掀開了進入歐洲市場的一個口子。

而這套方案的提出者就是余承東。

2011年,余承東離任華為歐洲區總裁,掌管消費者業務。

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砍掉華為80%的低端機,明確了消費者業務的主航道,形成了「D/Mate」、「P」、「G」、「Y」四大手機產品系列,向中高端市場布局。

此後余承東曾多次參與一線調研,在華為神秘氣質襯托下,余承東是最接近消費者的高管。

2014年上半年,他決定:必須彎道超車,堅決向以「消費者為中心」全面轉型。

Mate7是一款具有戰略意義並影響未來走向的產品,定位商務人士。

起初做了4萬多個樣本的消費者調查,根據用戶對大屏、續航、安全的要求,針對性地開發了EMUI、大電池、指紋識別、高屏占比、金屬機身等特性來滿足用戶需求。

結果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那樣:一機難求,大獲全勝。

這不僅提升了華為品牌的口碑和產品議價能力,也給團隊進入高端市場以信心。

經此一役,他們找到了Mate系列的核心DNA:大屏、長續航、高性能、安全。

之後的每一代,都是在核心DNA上的持續優化。

如果說Mate系列產品是華為進入高端機的門檻,那P系列產品讓華為有了與蘋果競爭的資本,從開頭描述的廣告片中就可見端倪。

今年華為P20Pro和P20表現優異,吸引了眾多女性用戶擁躉者,出貨量分別是1500萬和500萬台。

並且霸占了DxOMark評分榜的第一名(109分)和第二名(102分),此前谷歌Pixel 2(98分)、蘋果iPhone X(97分)、三星發布的S9+(99分)也曾霸占榜首。

從出貨量上來看華為手機高於蘋果,而從利潤率上來看,華為手機與蘋果還有很大差距。

盈利能力也是任正非經常敲打余承東的地方。

余承東自己也承認這一現實,「品牌力和生態尚有差距。

真實

品牌這件事上,華為選擇了一條最難的路,也沒有任何成功先例可借鑑:從B to B轉型B to C,從貼牌到孵化自有品牌,從低端品牌向高端品牌延伸。

「華為品牌由底端到高端逆向的發展路徑,也的確違背了通常品牌發展的規律,更不用說,一個中國品牌想在全世界取得成功,特別是在消費領域。

這會非常難。

」華為消費者業務CMO張曉雲曾接受《第一財經周刊》時說。

在本土市場,華為基本解決了認知問題。

而在海外市場,用戶更想知道「你是誰,你從哪裡來」。

華為剛出海,貼著「中國製造」的標籤,而這個標籤在當時並沒有好的名聲——「低質量」、「便宜貨」的代表。

甚至中國企業在全球技術產業界有更糟糕的名聲——Copy to China。

「首先要建立信任,才會變得喜愛,最後是忠誠。

」2015年3月,當張曉雲從華為榮耀CMO的位置,調任成為華為終端CMO時,她承認自己曾經有壓力,「我們希望能夠撕開一個口子,撕開大家對中國的一個認知,但這個任務蠻沉重的。

華為的破局之道是「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拋出去」,用心與消費者交互,做好每個細節。

與此同時,有意識地不斷向市場灌輸和分享華為的創新成果,可以是技術研發,也可以是管理思路,甚至是生產流程上的革新突破。

很多大公司都在去4A化,華為在品牌管理上也沒有合適外腦可借,完全通過自我摸索得出重要經驗:真正去管理品牌,就是要讓這個品牌變得更加系統,更加可追溯,更容易管理。

在開拓新市場時,只能通過提供超出預期的服務贏得用戶的關注。

按照歐洲居民消費習慣,商店周末打烊,售後服務一般是5*8小時,最多5*10個小時,華為則打出7*12小時;用戶VIP服務從普遍採用的18個月或2年,華為直接打出3年。

華為的品牌投入極其細緻,一定要花最少的錢,達到最優的效果。

每個廣告牌都有360度無死角的巡查,「如果一個廣告牌地處荒野,晚上燈光也不亮,被我們檢查到了,就會告知廣告商,要求賠償。

」電視廣告投放,華為也有嚴格考核標準:什麼頻道,什麼時間播放,播放多長時間。

華為營銷和構建品牌的所有路徑,只為努力提升品牌的用戶凈推薦值。

2015年年底,根據第三方機構IPSOS的調查顯示,華為手機在中國市場的用戶凈推薦值首次趕超蘋果,位列榜首。

現在每每華為手機廣告片上映,總被網友調侃「是一個被智慧型手機耽誤的影視公司」。

在每次華為新機發布會舞台秀上,余承東也總是不遺餘力,站在舞台中央像哆啦A夢一樣,一會兒左口袋拿出一台手機,一會兒右口袋拿出一台手機。

他一直堅守著「人要有基本的底線和人品」,因為如果若有一點不誠信,「(任正非)會直接把我幹掉,而且是當天就幹掉。

長跑

在激烈的市場搏殺中,只有擁有足夠的盈利能力,才能可持續性地向技術研發和品牌投入。

「智慧型手機的產品是1,品牌、服務、營銷、渠道、供應鏈、生態等要素都是0。

產品是核心要素,但如果這些0跟不上,就無法發揮好1的價值。

」華為大中華終端業務部部長朱平曾表態。

在華為有一項硬性規定:每年銷售額的10%都投入到研發。

這一議題曾遭到專家組織和公司高管的反對,但任正非最後強硬地堅持寫進《華為基本法》。

按照任正非的性格,只有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才不會被對手扼住命運的喉嚨,所以他絕對不能坐以待斃。

華為手機每年投入研發的費用高達10億美金。

智慧型手機沒有固定賽道,所有電路級技術:軟體、硬體、算法、晶片等研發統統需要錢。

華為P10對標iPone7,華為P20對標iPone8,當產品功能差距不大時,華為和蘋果的競爭就變成了生態體系的競爭,安卓與iOS變成他們唯一的差距。

但余承東底氣十足,「蘋果有的,華為也有,而且要做得更好,所以生態體系一定要做好。

」現在華為正推動建立安卓綠色聯盟,用來規範混亂的安卓生態體系,在支付、雲服務、人工智慧方面加大投入,增強與蘋果的競爭力。

產品、品牌、服務、營銷、生態,對現在的華為手機來說都不是最難的,余承東認為現在最難的是「思維習慣的改變,很難,因為人有惰性和慣性思維」。

任正非定義華為是一家長跑型公司,他經常告誡余承東,「不要在勝利之後就把自己泡沫化」,「在大機會時代,千萬不要機會主義,要有戰略耐性。

華為之所以一直堅持不上市,一部分原因就是任正非擔心上市會造富一大批公司員工,讓員工越來越怠惰,從而失去奮鬥者的本質色彩,失去生存的鬥志。

可以說,2億台出貨量是華為手機的重要節點,但不算目標。

余承東在朋友圈也表示,「沒有2億台目標一說,我們不特別追求銷量,而是保持健康、可持續地成長。

」三星手機也好,蘋果手機也好,本質上都不是華為手機要狙擊的目標,達成華為手機自身三年、五年、十年的戰略規劃才是它的目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手機市場的權力遊戲

如果非要找一個詞形容余承東的2015年,那就是戰鬥。從67億美元銷售收入到去年的200億美元,華為手機用了不到四年時間;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手機品牌成長為今天的「中國第一,全球第三」,華為手機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