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終端變革之年:衝刺利潤,發力雲服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華為消費者業務部數月前進行了一次低調的高層調整:原移動寬頻和家庭產品線總裁萬飈升任營運長,華為集團軟體產品線總裁張平安接替蘇傑,出任消費者業務部雲服務總裁,蘇傑被調往海外負責雲服務相關業務。

看似一個平常的調整,背後是華為手機身處寡頭格局、競爭焦灼之下的應對之舉。

最新的數據顯示,在今年6-7月的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排名中,華為首次超過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僅次於三星。

根據此前IDC的報告,今年二季度,華為在全球手機市場的發貨量為3850萬部,略低於蘋果的4100萬部,位於第三。

從出貨量上看,華為手機雖說暫時完成了當初超越蘋果的目標,但在任正非重點強調的利潤層面,華為和蘋果還存有很大差距。

在今年的戰略目標中,利潤是何等重要,每個華為手機人心中都很清楚。

上任雲服務部總裁沒多久的張平安,是華為20年的老兵,技術出身,曾擔任過華為諸多要職。

而張平安的到來是帶著任務的,從他負責的業務內容來看,華為手機下一步的戰略重點會傾向服務:即在硬體創新的基礎上,加大手機雲服務能力的提升。

張平安還是華為最高決策層EMT組織以及華為董事會的成員之一。

加上CEO余承東、COO萬彪,共有三位EMT成員、董事會成員服務消費者業務部,足以見得終端目前舉足輕重的地位。

過去六年是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發展最為迅猛,競爭最為激烈的時期,無數品牌前仆後繼。

時至今日,經過全行業大洗牌後,競爭的熱度依舊未減,也形成了新一時期的寡頭格局。

面對三星、蘋果、OV、小米的夾擊,以及公司內部調整壓力,華為要想在寡頭之爭中穩住陣腳,繼續提升高端市場份額、利潤、以及綜合服務能力成為當務之急。

利潤距離預期仍有差距

7月底,華為對外發布了2017年上半年業績,備受關注的智慧型手機業務完成了7301萬部的發貨量,華為手機以23.3%的份額繼續保持中國市場第一位置。

對此,華為消費者業務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朱平在接受騰訊科技專訪時表示,上半年中國區發貨量同比增長24%,這主要靠零售和服務方面的改進。

雖然官方當時沒有公布外界最為關心的利潤數據,但騰訊科技從內部渠道獲悉,華為手機上半年的利潤整體控制還算可觀,但距離預期仍有差距。

據未經官方證實的資料顯示,華為手機2017年的目標盈利為40億美元。

「上半年盈利還不錯,因為對一些不必要的投入做了控制,應該說今年的利潤完成問題不大。

」上述渠道人士對騰訊科技說。

朱平提到中國區穩步增長中有一個原因是來自服務。

這是華為的新零售模式,強調的是體驗,即圍繞全場景和端到端的趨勢,重點布局智能生活的場景。

具體操作上,騰訊科技了解到,主要在六大方面提升了運營能力。

如一體化:線上線下相互引流,同品同價;多元化:多品類,提效率,零售平台化;生活化:由專業商圈向生活商圈轉型(Mall/社區);體驗化:環境場景化,服務資訊,軟硬體服務;精細化:利用大數據實現零售精耕細作;智能化:融入生物識別,VR等技術。

事實上,如果從數量上來參與競爭,華為是無法對抗線下渠道耕耘十多年、擁有數十萬家零售店的OPPO、vivo,更何況後者已形成了自身獨有的渠道生態體系。

另一方面,面對去年的利潤壓力,控制渠道規模,提升渠道質量也是情理之中。

不難看出,這一層服務的改善更多傾向於零售、渠道上,這也是去年利潤被「蠶食」最多的環節。

還有一層服務正在滾雪球般快速成長,它被華為手機內部寄予了厚望,這便是張平安負責的華為終端的雲服務業務。

在上半年的業績中,雲服務部的業績可以說是低調的搶眼:低調是因為官方沒有公布其數據,搶眼是因為增長快速。

從內部渠道騰訊科技了解到,該部門的收入增長超過100%。

具體表現在,全球移動用戶數超過2.8億,海外用戶接近2000萬,匯聚了超過27萬開發者。

來自雲服務部2016年白皮書顯示,華為消費者雲服務的用戶在國內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每天有超過一億的用戶在華為應用市場下載應用,最多一天達到2.7億次。

當然,現在早已超越了這個數字,在Android應用市場還是免費大行其道的環境下,華為已開始嘗試收費模式,目前嘗試收費的應用與服務主要集中在工具類以及教育領域。

具體利潤數字方面,目前無從得知,但作為一個輕資產的業務部門盈利已是非常可觀。

「該部門已是持續多年盈利,而且增幅一直在擴大。

」知情人士對騰訊科技透露。

華為手機的雲服務部門主要為華為手機的用戶提供各類服務與應用。

包括在手機中看到的華為應用市場、華為閱讀、華為視頻、Huawei Pay等等。

眾所周知,成就蘋果今天輝煌地位的不僅僅是產品,還有其背後更重要的服務與應用,這也是為何華為不遺餘力加強雲服務建設的原因之一。

目前,它已正成為華為終端新的增長點。

一項數據顯示,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功能提升,用戶換機周期在不斷拉長。

相應之下,用戶對於智慧型手機的服務和應用的使用周期也在增長。

從2010年到2016年,華為手機的出貨量分別為300萬部、2000萬部、3200萬部、5200萬部、7500萬部、1.08億部、1.39億部。

五年間,華為手機成為能夠真正對抗洋品牌的國產品牌之一。

走到今天的華為手機是多點協同下的效應。

華為智慧型手機的增長,與雲服務建設的內在修為密不可分。

在整個華為集團內,雲業務一直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比起傳統業務而言,利潤空間巨大。

近日,華為向員工發布了一份內部通知宣布了組織架構調整,雲業務部門Cloud BU升為一級部門,獲得更大的業務自主權。

此前Cloud BU隸屬於華為產品與解決方案部。

這距離Cloud BU成立僅僅4個月的時間,此舉表明華為對雲業務非常重視。

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視頻分析、物聯網平台管理,全部都可以通過雲服務的方式來實現。

華為近日還專門制定了「雲+大聯接」的大戰略。

創新難題和內外阻礙

智慧型手機的增速放緩在全球已是不爭的事實,即便蘋果,也不可逆大勢。

最新一代蘋果iPhone 8剛剛發布,並無驚艷,更多的是上一代產品的影子,這種情形已不止第一次,相比紀念版iPhone X前者已成炮灰。

有了感情噱頭的iPhone X必然博得一些眼球,但智慧型手機的功耗、大屏、拍照等基礎功能iPhone X提升並不多,更何況近萬元的價格可能令消費者望而卻步。

即便iPhone X引以為豪的Face ID面部識別技術,我們暫時看不到更多應用場景。

現有應用適配,對於Face ID安全性、場景複雜性等調試,短時間難有作為,更別說重新開發。

和蘋果一樣,在後續的發展中,華為手機也會面臨安卓手機「千機一面」、創新匱乏的頑症,縱然華為堅持每年搞研發投入,但在高利潤、高營收的雙重目標下,難以得心應手。

去年年初,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市場工作大會上講話指出,華為終端要敢於在5年內超越1000億美元收入。

無論是規模還是利潤,對華為、對余承東而言,絕對不是一副輕鬆的擔子。

此外,對常年面對通信設備2B業務的華為而言,還要兼顧面向2C的消費者,這不僅僅在業務上是一個挑戰,更是一次內部文化的碰撞與洗禮,直面體制問題。

在一個鍋里吃飯的體制,可能並不適合華為終端的長遠發展。

言外之意,華為終端應該按照2C的商業邏輯去實現獨立運作。

直到今天,在內部仍能聽到華為終端應該獨立的聲音。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華為終端要想完成1000億美元、甚至更高的目標,就必需遵循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規律,獨立是必然趨勢。

未來競爭的不僅僅是技術,而是生態,只有在更開放的環境中,藉助資本及資本運作的力量,才能有更大的格局。

最後的問題可能來自即將到來的華為董事會重組,時隔六年的重組計劃此前被騰訊科技曝光,而華為輪值CEO郭平在隨後接受彭博社的採訪時確認了重組一事,並稱將在2018年進行選舉。

從騰訊科技了解的情況來看,此次重組涉及眾多華為高層,可能包括董事長孫亞芳、副董事長任正非(創始人、CEO)、三位輪值CEO(徐直軍、郭平、胡厚崑)以及任正非之女、華為CFO孟晚舟、董事余承東、萬飈等等。

從內部傳聞來看,華為消費者業務部的管理層調整力度不會小,但不管最終如何調整,對於華為手機未來的業務發展必然會產生一些深遠影響。

文/《深網》報導組 郭曉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終端迎崛起元年 看不見的對手都有誰?

華為手機離蘋果、三星又近了一步。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近日在內部公開信中表示,今年是華為終端在全球崛起的元年,海外多個國家首次做到智慧型手機零售份額超過20%,尤其品牌高地歐洲區域實現上半...

蘋果改變了世界 發財的卻是華為

2016年4月5日,華為總裁任正非到訪日本華為研究所,在與員工見面談到蘋果時,任正非分析說蘋果在40多年的歷史中開闢了三個時代:第一個時代,世界第一台PC機是蘋果發明的;第二個時代,蘋果發明了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