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富士康為首的蘋果產業鏈,究竟如何應對用工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據相關媒體報導,新款iPhone雖然創新乏力,但銷量依然走俏,這使得整個蘋果產業鏈都處在非常忙碌的狀態,三星、台積電、LG等關鍵零部件的產能更多地依靠設備,而且他們向來強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iPhone的產能,如果蘋果市場部給出非常不靠譜的訂單規劃,他們是有底氣拒絕的。

相比之下,富士康、藍思科技、和碩等低端代工廠,只能按照蘋果的市場預測來準備資源:訂單充盈時,iPhone town內熙熙攘攘幾十萬人;訂單減少時,則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一片哀鴻遍野,也就是說,現階段iPhone新品上市,正是最如火如荼的生產旺季,供應商的人力需求都處在一個最高點,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周期性的用工荒,而搶人策略,再次成為「吃下訂單」的關鍵。

在蘋果全部的供應商中,最為人熟知的用工大戶非富士康莫屬,他們最巔峰時的工人數量達到120萬,其中有95%的人屬於基層員工,總裁郭台銘曾經坦言,管理100多萬員工非常困難,這也是為什麼他早在七年前就喊出:百萬機器人計劃,但顯然,這個宏偉的計劃並不如規劃地那麼順利,富士康在用人高峰期,依舊需要招募儘可能多的基層員工,靠著他們勤勞的雙手趕工iPhone,而為了應對隨時爆發的用工荒以及搶人大戰,他們正逐步摸索出新的人力資源體系,事實上,每每蘋果的新品上市,大家都要做好「打仗」的準備。

搶人大戰,代工商如何建設招募渠道?基於此前的一些報導,蘋果之所以把上百個代工廠建設在亞洲,正是看中這裡的廉價勞動力,歐巴馬曾經要求賈伯斯在美國製造 iPhone,以提高就業,幫主的回答是:這些工作再也回不來了,我們在全國範圍內能找到的工人都湊不齊一條iPhone的生產線,更不要說滿足高峰時期天文數字的產能了。

於是如你所見,iPhone的零部件以及最終的組裝生產一直都安全地留在亞洲大陸,但顯然,亞洲的代工商要搞定人力問題,也絕非容易的事兒,一來 iPhone的零部件越來越多,產業鏈日益龐大,用工需求也水漲船高,另一方面,隨著外賣、快遞、直播、滴滴等行業的興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流著低端製造業的員工,事實上,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呆在工廠,而自由度高的工作更受他們歡迎。

當然,能在蘋果產業鏈上存活下來的企業都是有頭有臉的狠角色,他們又豈能坐以特斃,無所作為呢?更何況,類似富士康、比亞迪、和碩這種企業,經年累月地同「普通員工」打交道,也通過多年的沉澱和經營,構築起相對成熟穩固的招募體系。

首先,大型企業內都會設立專門的人力資源部門,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搶人」,富士康、比亞迪等大型企業,還會成立專門的後勤保障部門,培訓部門以及醫療團隊,因為新入職的員工需要乘車進入工廠,需要領取合適的工衣,同時要去完成相關的體檢,包括視力狀況、傳染病情況等等。

在普通的中小型企業,CEO或者總經理們兼職就把這些事情做了,但對於用工大戶來講,服務於如此大規模的工人,必須要建制專業的團隊,他們需要達到專家級的水準,比如人力資源拓展團隊,需要清楚地知道各省市的年輕勞動力分布、性格特點,一般來講,他們會優先招募本地員工,而後再慢慢地向外地輻射,畢竟,製造企業基層員工的歸屬感還是比較差的,普通人難以承受這種高濃度的「鄉愁」。

其次,校企合作也是一個重要的渠道,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一些技校的廣告,關鍵詞大都含有「百分百就業,否則退還學費」之類的魅惑,他們最重要的輸送目的地就是電子製造業,因用工數量大且要求低,企業常常會承包整個班級,當然,這些都是建立在透明、雙選的基礎上。

企業會說明工作性質,福利待遇以及發展前景等等,而很多技校學生因就業壓力,往往會選擇「騎驢找馬」的策略,況且,在大企業中,也並非沒有向上流動的通道。

另外,隨著人力招募挑戰日益加大,市場上慢慢岀現一些專業的「職業介紹公司」,他們大都是本地人創建的,董事長兼CEO,再兼職總經理,基本上由村長、支書等比較有威望的人擔任。

作為固定的聯絡窗口,他們既熟悉本地的勞動力資源,又知道企業的工作狀況,有效抵消了「准工人」之於陌生中介的不信任感。

如此工作雖然低端,缺乏技術含量,但在 iPhone出貨高峰期卻是一個利潤豐厚的香餑餑,筆者曾經親眼見過這樣的職業介紹公司,說是公司,其實,只是一間簡易的房屋,有一張桌子和一副海報,身後會掛一個電視,介紹企業的工作環境和薪資待遇,而且免費贈送一套被褥和臉盆,免費體檢等等,而作為回報,企業會按照工人的數量支付「介紹費用」,單人介紹費最高是600元/人,也就是說,如果能招聘1000人,則可以獲得60萬的收入,而且,這僅僅是幾年前的官方價格,隨著競爭加劇,這個價格應該有大幅度地上漲,況且,這本身就是「無本萬利」的生意。

最後,企業也會要求內部員工推薦親朋好友入職,顯然,這個成功率更高,畢竟,是一種「熟人」生意,也大大降低了新員工「鄉愁」的濃度。

機械取代人工,中國製造的必由之路面對用工荒,企業無論規模大小,都有自己的應對之道,也基本上勉強維持著自己的平衡,畢竟,我們從來沒有聽說蘋果產業鏈因找不到人,而導致 iPhone缺貨的事兒,但顯然,蘋果的代工商肯定也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競爭環境日益殘酷,我們前文提到的一些渠道正面臨失效的尷尬,而且從長遠來看,如此巨大的用工需求,如此密集的勞動工業更像是一種過渡,或者說,中國製造勢必要轉型。

事實上,要應對用工荒,一方面要擴大招募量,尋找一切的潛在資源,甚至把視野拓展到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那裡有更廉價的勞動力,工人工資只有中國大陸的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這些工人尚沒有享受過「小康生活」,也都願意通過自己的努力,追求新的生活,如果真要考慮這些資源,也就意味著,中國製造的訂單會大範圍轉移,直到消失,顯然,這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另外一條路,就是加速「機械取代人工」,但這條路並不好走,強悍如郭台銘也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大面積普及自動化,他捨得購買日本最昂貴的機器人,卻無法預測 iPhone的生產流程會變得日益複雜,而一些中小型企業,則壓根不敢考慮「機械取代人工」,畢竟,投資成本實在太高了,他們不搞自動化,未來會倒閉,他們現在搞自動化,立刻就會倒閉,這才是中國製造企業真正的窘境。

毫無疑問,在短時間內,蘋果產業鏈上的代工企業還要依靠這些傳統手段來應對用工荒,我們只能希望,蘋果的品牌熱度再延續地久一點,讓代工企業熬過漫長的投資回收期,如能匹配好大數據、人工智慧、 Face ID等技術,或許真會實現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自此,再沒有勞動密集型企業,自然也不會再有用工之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印度製造,還缺什麼基因?

       據國內媒體報導,小米已經實現了智慧型手機在印度的生產與交付,同時,他們的組裝代工廠富士康也一塊跟著過去了。前不久,鴻海老大郭台銘訪問了印度,他表示要在印度建設10家以上的代工廠,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