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在中美競爭中選邊」是假議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 羅慶生(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

在美國商務部宣布對華為新一輪封鎖令的前一日,台積電宣布將在美國興建一座先進晶圓廠。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對此以「歷史性投資案」來形容並表示歡迎,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也發表聲明讚揚,主管全球市場的商務部助理部長斯特夫(Ian Steff)則直接挑明的表示:「感謝台積電與我們的SelectUSA(選擇美國)計劃合作」。

之後日本媒體報導,台積電已拒接華為新訂單,既接訂單則不受影響。

政壇因而有台積電已加入晶片製造的「美國隊」,在中美科技競爭中倒向美國的說法。

但市場的看法並非如此。

台積電是股東來自全世界的國際企業,追求永續經營並負特定的社會責任。

這社會責任是響應整體的人類安全需求,而不是特定國家的國家安全。

經營團隊是向股東負責,而不是美國政府。

台積電追求利潤、避免風險的企業利益,和美國川普政府利益並不是一致的。

因此,如果隔離新冠肺炎疫情的封城措施,指出依賴單一供應鏈的風險,需要分散供應鏈,從而推論國際企業將撤出中國大陸;那麼在相同邏輯下,依賴單一市場同樣有高度風險,必須分散市場,如此國際企業怎麼可能把所有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認為台積電會為美國市場而放棄中國市場是政客一廂情願的想像。

在商言商,所謂「台積電在中美技競爭中選邊」是個假議題,所有國際企業都會避免單一市場的風險,即便受到政治干預被迫調整,也要看交換條件。

台積電赴美設廠的脈絡

早在去年中,美國施壓台積電赴美設廠的傳聞就甚囂塵上,10月底台積電證實此事,但表示仍在評估中,關鍵在於成本,所以尚未決定。

台積電的猶疑是有理由的。

要求台積電赴美設廠是美國國防部基於其安全需求;台積電代工美國半導體公司賽靈思(Xilinx)設計的F-35戰鬥機等軍用晶片,在台灣生產後出口至美國。

這些軍用晶片是高科技武器系統的電子腦,關鍵性的零組件。

而隨著中、美貿易戰對抗加劇,為了保密與擔心在非常時期斷供,美國軍方希望能徹底的在美國生產。

但這項業務占台積電營收非常少,占比僅約千分之一,不具批量生產條件。

今年1月中美簽訂「經濟貿易協議」後雙方對立氣氛緩解,相關傳言即趨向平息。

然而2月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全球產業鏈出現斷鏈危機。

4月美國疫情惡化,成為全球確診與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川普陣營為拉抬年底大選選情不得不採取「歸咎中國」策略,美中關係急轉直下。

台積電政治壓力也大增,赴美設廠遂成為不得不爾的選項。

台灣業界因而調侃該廠為 「公關廠」,甚至是「費用廠」;亦即為了維護業績增長所必須付出的公關支出,在資產負債表上要列入 「費用」項目而不能列為「資產」。

為何?因為僅依靠美軍訂單撐不起一座12吋晶圓廠,而其他訂單要從哪裡來?表面上看,北美市場占台積電營收6成,中國大陸市場2成;但實際運作上,美國大客戶如蘋果、高通,是將台積電代工生產產品出貨至中國大陸組裝,而不是運回美國。

台積電赴美設廠並不是貼近市場生產,而是遠離。

再從生產的角度。

美國設廠除了人力成本增加外,另一個問題是供應鏈。

半導體是個龐大且複雜的產業,台積電專攻晶圓代工雖然是產業核心,設新廠仍需要前段材料、後段封裝測試等供應鏈配合。

然而台積電第三方都沒有赴美設廠的預期;全球封測龍頭的日月光在媒體詢問下,只表示將以成本為最大考慮。

選定廠址的亞利桑納州雖然有現成的半導體供應鏈,英特爾(Intel)有4座廠在此,封測第2大廠艾克爾科技(Amkor)總部也設於此,但完善程度遠不如台灣。

美國《彭博行業研究》分析師因而估計在美生產成本是台灣類似規模工廠的2倍以上。

因此,相較中國大陸有足夠市場與完整供應鏈,台積電南京廠在量產不到一年即獲利,亞利桑納廠要獲利還需要相當多條件的配合。

雖然預料美國聯邦與州政府將給予租稅減免與相當程度的補貼,但在不賺錢的情況下,這些都只有減少費用支出的意義而已。

從台積電的規劃看,這個月產能預定2萬片5奈米晶圓,計劃2021年動工、2024年開始量產的投資案,資本支出120億美元,預定分9年攤提,每年平均13億美元。

雖然在台積電平均年資本支出150億美元中不到10%,仍然是相當沉重的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似乎無意為這額外負擔調整原定的資本支出計劃,在宣布赴美前幾天召開的台積電董事會,決議增加發行600億元台幣公司債, 「以支應產能擴充及污染防治相關支出的資金需求」。

原定的投資設廠計劃並未改變。

美國設廠的平衡性考慮

台積電主要的投資設廠計劃是在台灣,一年約15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即投入於此。

更先進的3奈米製程落腳台南,預定2021年試產,2022下半年正式量產。

5奈米的生產也將繼續投入,預定今年底月產能可達8萬片,明年還可能再增加。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去年曾指出,台積電是IT供應鏈非常重要的一環, 「當世界不安靜,台積電就是地緣策略家的必爭之地」。

因此赴美設廠並不意味著台積電在中美競爭中選邊美國,而是因為「世界不安靜」,而不得不爾的平衡性安排。

台積電早在2016年即在南京設廠,月產能在今年下半年也將擴產到2萬片。

雖然12奈米及16奈米製程在先進程度上不如5奈米,但這純屬到美國設廠的後發優勢。

亞利桑納廠2024年量產5奈米時,不僅已落後台南新廠的3奈米,甚至不排除南京廠設備也更新為5奈米製程,以響應中國大陸晶圓廠例如中芯國際,屆時可能已開發出5奈米製程的競爭。

從地緣政治競爭的角度,台積電赴美設廠是尋求戰略平衡。

從早先的報導,雖然美國商務部似乎限制了台積電對華為出貨,但5月15日《紐約時報》曾引用兩名「聽取了情況通報人士」的說法,指出美國與台積電達成交易的同時,可能放寬在海外製造產品中使用美國技術的限制,也就是同意台積電繼續為華為製造晶片。

一位知情人士還指出,川普政府還準備延長臨時許可證,允許美國企業繼續與華為做生意。

這部分在商務部後來的公告中獲得證實。

《紐約時報》的報導應非空穴來風。

這意味著美國政府臨時改變主意?還是先表示對中國強硬的姿態以拉抬選情,最後仍會同意台積電出貨華為?商務部的公告,只是要求使用美國軟體技術及晶片製造設備的外國公司出貨華為時必須先取得許可,並未表示一定不可以或可以。

在商言商,台積電美國設廠議題仍需要回歸企業經營層面才能釐清。

企業若不能營利,所有的「政治正確」都無意義。

或者更明確的說,政治正確是為企業營利服務,而不是相反。

華為去年貢獻台積電1,528.76億元新台幣業績,約51億美金,占營收比重14%。

少了這一塊營收,又增加每年平均13億美元在美國設廠的資本支出,財務報表將會很難看。

如此「選邊美國」的風險豈非太高?沒錯,美國企業可能增加訂單補足製造缺口,但別忘了,還有個競爭者正在旁邊虎視眈眈呢。

日前韓國三星宣布,動工興建5奈米晶圓廠,預計2021年下半年量產。

雖然市場公認台積電技術超過三星,但有龐大市場滋養,三星反超台積電的可能性將不排除。

中國大陸目前正大力推動AI、5G、大數據、網際網路……的「新基建」,對半導體有龐大需求,未來中國大陸半導體市場超過北美市場的可能性很高。

果如此,台積電會單壓北美市場而放棄中國大陸,在中美科技競爭中選邊?那我們就繼續看下去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台積電挺華為,首先是挺理智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美國一道針對華為及其子公司的禁令,如同在全球高科技產業投下核彈。在多家重量級科技企業宣告中斷供應後,台積電卻展現「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態度,未加入「分手」行列。...

台積電成全球第一半導體企業:3nm美國生產

據外媒報導,近日來自美股數據的顯示,在連續兩個交易日內,台灣台積電在美國的市值都超過了英特爾。儘管英特爾在今年實現了許多收購,不過這對他們的股價依然沒有過多的幫助。目前,台積電的市值已經和英特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