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挺華為,首先是挺理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美國一道針對華為及其子公司的禁令,如同在全球高科技產業投下核彈。

在多家重量級科技企業宣告中斷供應後,台積電卻展現「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態度,未加入「分手」行列。

原因是台積電供應給華為的產品,若生產設備排除不計,內含美國技術不到25%,本來就可以出貨。

不過,調整這25%門檻的主動權仍在美國手裡,如果將中國視為敵對國如伊朗、朝鮮、敘利亞等,那門檻就是10%。

因此,台積電是否能持續出貨給華為,仍有難以逆料的風險。

並不是台積電高風亮節,只要是有自生能力的民企,都不會希望受政治因素干擾,更不會樂見要在中美兩大市場之間選邊站,美國企業亦不例外。

高科技全球供應鏈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牽一髮動全身,那些斷貨的大廠與台積電一樣,以理智評估:這場華為風波是暫時性的「籌碼」,但中美科技角力也是長期性的,所以為了避免選邊站,重新調整供應鏈降低風險勢在必行。

唯「技術長城」才能捍衛自身權益

從半導體與IC設計產業的角度來看,華為(海思)少不了台積電,同樣,高通、賽靈思(Xilinx)、AMD、Nvidia都得靠台積電的先進位程維持競爭力,才能與英特爾在不同的戰場分庭抗禮。

有高端技術作為長城,美國政府想「入關」逼迫台積電選邊站恐怕並不容易,畢竟這家企業有大把的「中立籌碼」。

須知,台積電之所以能始終站在浪頭上,是因為其堅持專注本業,每年都花約百億美元投資本業,以保持競爭優勢。

以AMD為例,之所以能蠶食英特爾近乎壟斷的伺服器晶片市場,靠的就是台積電的微縮新製程。

美國政府若對台積電這樣的企業施壓,形同鼓勵台積電想辦法減少美國技術的含量,以降低風險。

合理的安排,應是致力在非美國所能影響的市場裡,提供一樣效能卻技術內容不同的產品。

換言之,從台積電這個案例可知,川普正在催化「一個世界,兩個系統」的提前實現。

關於25%美國技術含量的評估標準,美國商務部並未詳細規定,所以有觀察者認為,台積電的設備大量依賴美國技術,很難不超過25%。

其實,即便美國商務部針對性地制訂標準,台積電的各種設備也早已做了分散風險與成本控制的策略。

如在7納米製程里的刻蝕機設備,中微半導體於2017年入選為供應商,7納米加5納米製程,則將加入荷蘭ASML極紫外光罩機設備。

美國政府若在生產設備上對台積電施壓,會衝擊美國自己的生產設備供應商,其他國家的相關企業反而受惠。

台積電在採購管理上只會做得更周延,不會更依賴美國。

再深入點看,ASML為台積電、英特爾與三星聯合投資的企業,但台積電之所以能在7納米產品上保持優勢,吃下該廠商過半的EUV光刻機出貨,乃因英特爾內部的政治問題,以及台積電成為iPhone A13處理器獨家供應商所致,由此可見供應鏈上下游與產業競爭的複雜度。

「保證互相毀滅」即是反全球化政策的必然結果。

另外,雖然台積電的股權結構已有八成為外資,但其研發團隊、高級管理人員都在台灣而非美國,因此根本不能說台積電的產品屬「高美國含量」。

從另一面來說,正因為台積電保有較純的台灣血統,美國投資人才能稍免於「川普之亂」。

對華為而言,由於全球移動設備處理器架構多來自ARM(安謀)授權,領域也擴及伺服器、基站,這家企業能否保持與台積電一樣的中立態度,恐怕才是關鍵所在。

簡言之,有堅強實力,才有中立的底氣。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沒有人願意放棄中國市場

回到問題的核心,中美科技戰的高端技術之爭,終究要落實到市場的考量。

如今全球最大市場雖為美國,但中國市場仍是最有潛力的超越者,因此想要高科技企業在市場層面獨沽一味,成功幾率不會高。

台積電雖有技術作為干城,但美國是它的最大市場,說沒有壓力也是騙人的。

台積電2018年營收突破1兆台幣,第一大客戶推測是美國「蘋果」,相關營收2246.9億,占營收比重21.78%。

整體美國營收為6328.21億元,比重61.35%。

不過蘋果與美國整體對台積電的營收比重些微下滑,並由大陸企業補上。

台積電的大陸市場總營收為1757.94億元,年增率59.5%,比重上升至17.04%,是台積電去年表現最佳的市場。

這代表中國市場對高端晶片的需求量增長快速,也意味著中國科技力的明顯躍升。

在台灣股市里,台積電也是「華為概念股」的指標廠商,華為(海思)目前則為台積電的第二大客戶,占整體營收8%。

華為年採購額達670億美元,鴻海富士康占比10%為最高,台積電4%為第三,鴻海富智康為3%第五,總和113.9億,向高通、博通等美商進行的採購約100億美元。

台積電對華為的貢獻是高端技術,華為對台積電的貢獻是「勇於嘗試高端技術」,魚幫水,水幫魚。

對一個專注於技術提升的廠商而言,勇於下單買新技術的客戶,無疑是最暖心的客戶,它不但使得研發支出很快能獲得補血,並讓產品儘速投入市場,擴大客戶基礎,又有助於進行下一階段的技術挑戰。

相對地,對於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上不斷提供新武器的供應商,華為也得益於台積電的不斷突破。

這種雙贏的局面,任何企業都不會輕言放棄合作。

一向堅持「台灣製造」的台積電,為何選擇在南京設廠?因為大陸的設計能力走到了這一步,有客戶與訂單,台積電設廠就近提供服務,乃當然之理。

那麼,為什麼台積電沒有響應「美國製造」?

2017年初張忠謀說了自己的看法,其一,台積電有66%客戶來自美國,等於為美國企業創造利潤提升就業,間接達成了川普提升就業率的目的,沒必要在美國設廠。

其二,台積電在台灣給予員工的薪資不低於美國,堅持台灣製造,並非這方面的成本考量,而是台灣擁有完整的產業聚落,提供最佳效率。

換言之,美國不具備這樣的環境。

對台積電而言,除非美國客戶有強烈的需求,並對供需雙方都有足夠的誘因,台積電才會到美國設廠。

相對地,中國大陸在這方面非常積極地提供誘因,以及完整的產業鏈搭配,加上客戶有需求,所以在南京設廠。

當下的貿易戰對台積電而言,出口至美國可由台灣這端處理,大陸內需由南京這端滿足,台積電在出口管理的工作上,做得十分細膩到位。

台積電模式作為一個縮影,大約可看出未來台廠的調整模式,郭台銘的「左右逢源」說足以概括之。

為了因應「一個世界,兩個系統」時代的到來,留在大陸的台廠將一改出口美國的盈利模式,轉而專注於中國市場,然後將出口任務轉移至他地,無論是東南亞,或南美,或美國本土。

台資雖然被迫發生質變,大陸還可以鞏固另一個科技大廠在意的重要市場——歐洲,以及「一帶一路」所將造就的新興市場,再者,就是強化自身市場,以確保足夠的誘因。

目前,中國所展現的開放態度,以及對全球化多邊主義的堅持,短期雖有負面衝擊,但中長期有利於留住品質較佳的外資。

而如上所述,美國目前的科技打壓,不但會迫使高科技企業為了市場目的而減少對美國技術的依賴,也會推升中國科技自主的決心,並加快步伐。

不會有人願意放棄中國市場,只會換個姿勢,再來一次。

從手機製造產業的面向來看,華為手機銷售受阻,得利者是三星,由於其供應鏈大都屬自己集團,台廠並沒有轉單紅利可得。

因此在心態上,台廠並不樂見中國手機品牌商的發展遭到非市場因素的干擾,如果「兩個系統」必然發生,韓廠又押寶於美方,台廠會轉而關注中國系統的發展潛力與商機。

當然,關鍵點還是在於華為5G技術的領先。

川普曾在2月發推說「我要美國贏,是通過競爭,而不是封殺當前更先進的科技」,對比於今日的極限施壓,外界也只能解讀是因為貿易談判上的挫折,使他策略性地藉由對付華為,逼迫中國在談判上低頭。

不過,與其期待這是虛晃一招,還不如認真看待,吃苦當作吃補,為了長遠的利益,置之死地而後生,努力強化自身實力。

面對非理性的干擾,只能更理智。

台積電挺華為,首先就是在挺理智。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面對台積電的強大實力,我們還要潛心追趕10年

作者:瓜子妹近期因為台灣政治生態轉向,對大陸科技企業的種種限制,讓很多網友感到不爽,經常在瓜子科技的文章下面留言稱要「封殺」台積電,這家台灣最出名的科技企業。而且,該公司掌門人,台灣「半導體教父...

台灣晶圓代工業可能永遠稱霸全球?

從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TSMC)於1987年成立、締造專業的半導體晶圓代工產業後,已經過了30多個年頭了,台灣至今仍然在擁有620億美元的晶圓代工市場稱霸全球。

大陸卡位晶圓代工 搶先進位程技術

全球頂尖人家加入大陸半導體產業艦隊的腳步前仆後繼,對岸有資金和舞台,確是吸引好人才的滿滿大平台,台灣企業受影響程度是看個別公司實力,而台積電與大陸關係一言難盡,無法不合作但又不能忽略其雄心,其實...

與華為合資建面板廠?郭台銘:誤傳!

針對市場傳出鴻海將與華為在中國大陸合資建設面板廠,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澄清,華為雖是旗下群創多年來的面板重要客戶,但華為從未投資任何零組件公司,且群創和鴻海都不缺錢,此消息應是誤傳。不過,鴻海會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