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背後,從來就不缺英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美國對華為的「定向打擊」,揭露出中國最大的短板「芯」片。

最近這5年以來,中國每年進口晶片的金額都是過萬億,超過石油進口額。

可見,晶片已成技術封鎖的關鍵,中國芯似乎再不努力,就只有挨宰的份。

2018年中興被制裁後,迫不得已繳納13億美元罰款的事仿佛還在昨天。

現在輪到華為,不過華為似乎早有準備。

華為海思的晶片從「備胎」轉正,刷爆朋友圈,並不是因為海思的晶片有多厲害,而是這種核心技術不被「卡脖子」的複雜感情。

5月20日,谷歌已明確停止對華為的Android支持,而華為一點也不慌:備胎鴻蒙系統隨時待命。

一枚小小的「芯」背後,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埋頭苦幹,或許失敗了,或許不被理解,或許被鄙視被懷疑被打壓著,但為了一顆中國芯,為國家為民族不懼挑戰的心,永不言敗。

萌芽中的鋼鐵之芯

晶片製造並不是普通的工業生產,它屬於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產業,這個行業的人才培養與儲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系統的規範性和可持續性是一個非常辛苦的工作,人才流失率也非常高。

中國的半導體走過了半個世紀,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就希望用蘇聯的體系和中國的人才來追趕美國。

當時蘇方援助電子管廠,民主德國提供技術援助才搞起了電子管廠,中國大批的知識分子、技術人員攻克外界的重重封鎖回國,開始建立自己的半導體產業。

黃昆、謝希德、王守武、高鼎三、吳錫九、林蘭英、黃敞等前輩大師,都是那個時代的英雄。

當時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體系緊追美國,1959年,在林蘭英的帶領下,我國衝破西方禁運,僅比美國晚一年拉出了矽單晶,同年,李志堅在清華大學拉出了高純度多晶矽。

1960年,中科院半導體所和河北半導體研究所正式成立,我國的半導體工業體系初步建成。

1965年,我國第一塊集成電路誕生。

後來那些半導體大師,經歷了被停職被批鬥,備受污衊和誹謗的逆境;中國半導體物理的奠基人謝希德,每天被迫掃廁所;而拉出中國第一根矽單晶棒的林蘭英,父親被毆打致死,林蘭英自己也受屈辱。

那時候的艱苦,卻沒能壓垮老一輩大師的決心。

十年動盪,我國半導體工業的建設在逆境中從未止步。

1972年,我國自主研製的PMOS大規模集成電路在永川半導體研究所誕生,實現了從中小集成電路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跨越。

上世紀七十年代,北京大學物理系半導體教研室由王陽元領導的課題組,完成了三種技術方案,在當時的中科院109廠生產出中國第一塊1024位動態隨機存儲器。

這一成果儘管比美國、日本晚了四五年,但是比韓國要早四五年。

失序的二十年

但由於歐美的技術封鎖,加上國家經濟與財政原因,中國半導體行業只能憑一己之力進行研發,被韓國迅速反超。

在日新月異的技術和龐大的工業體系面前,中國的晶片產業發展很難靠「技術英雄」的一己之力實現趕超。

在半導體產業化方面,更是成就寥寥。

於是在80年代,國家部委先後組織了三大「戰役」,分別是:1986年的「531戰略」、1990年的「908工程」、1995年的「909工程」。

結果,以908工程為例,「908工程」光是經費審批就花了足足2年時間,從美國朗訊引進0.9微米生產線又花了3年時間,中間經歷了數次反覆論證,加上建廠的2年時間,工程從開始立項到真正投產歷時7年之久。

待1997年建成投產時,華晶的技術水平已大大落後於國際主流技術達4-5代,月產僅800片左右,投產當年虧損2.4億元,成為「投產即落後」的經典反面案例。

巨額投資打水漂不說,華晶不得不為此承擔沉重的利息支付壓力,走投無路的華晶引進美國的技術、台灣地區的團隊後,5個月內就開始量產了,走上了造不如買的路。

這是非常無奈的問題,我們常常用中興和華為作對比,卻忽略了中興也有一顆「芯」,只是迫於種種限制,無法對外訴說。

新世紀的轉機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才開始回流。

到了2000年,大批的海外留學生、頂級晶片公司的半導體人才,選擇回國。

中星微的鄧中翰、中芯的張汝京、展訊的武平和陳大同、芯原的戴偉民、兆易的朱一明等等,他們帶著豐富的經驗和珍貴的火種,跳進了中國半導體行業的歷史進程之中。

人才的回歸,也帶來了半導體產業新的生機。

中國民間晶片公司在2000年後紛紛成立:中芯國際、珠海炬力、展訊通信、福建瑞芯、匯頂科技、銳迪科、中興微、華為海思、瀾起科技、兆易創新等公司走上了艱難的自主研發道路。

華為海思背後,巾幗不讓鬚眉的總裁何庭波,頂著內外部的壓力,用22年的時間研究麒麟晶片,正如她本人所言:「今天,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多年前為應對美國政策,壓在保密櫃裡面的晶片),一夜之間全部轉「正」!」

用22年打造了一個備胎,這種來自內部的壓力和質疑,或許比攻克技術難關更累,幸的是華為海思堅持下來了。

而中芯國際的張汝京、展訊通信的武平等人卻沒有這樣的幸運。

張汝京回大陸創業時,台灣和新加坡的大量人才響應他的號召,跟他一起回國。

在最燒錢的晶片研發方面,吸引了超過16億美金投資,一個人幾乎抵得上一個「909工程」。

有了人才、技術和資本支持,中芯國際在2003年就有了赴香港上市的資格,可惜在關鍵時刻被台積電狙擊,漫長的官司和巨額賠償,導致中芯國際元氣大傷,張汝京不得不離開他奮鬥9年的事業。

在中芯國際被台積電折騰地疲憊不堪的2008年,創辦展訊通信的武平也一臉憔悴:公司耗資數億研發TD晶片,卻被中移動「放鴿子」,遲遲無法商用;而在國產手機市場上,台灣聯發科用廉價的山寨機方案搶走90%以上的份額,展訊股價跌到谷底。

在股價最慘時,只要1億美金就能控制展訊。

中國晶片這個戰場,從不缺英雄。

只是不知道有多少汗與淚水,能夠真正鑄造一顆中國「芯」。

封鎖只會讓我們更團結

飯統戴老闆公眾號的作者戴老闆在《中國芯酸往事》中提到「上海為什麼失去網際網路」這一話題,他認為除了網友總結的種種原因之外,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上海在網際網路發展最快的2000年之後,傾盡資源支持集成電路,把張江高科里塞滿了各類晶片設計、製造、服務公司,曾經產值占全國一半。

而這條路,無疑是最難走的路,也是最不容易出成績的路,卻又是最應該堅持的路。

這段話背後不僅僅是控訴著上海所受的委屈,還有千千萬萬個在半導體行業艱苦奮鬥的英雄們所受的委屈,他們本可以不走這條路,用技術換金錢,週遊世界,一身瀟洒。

然而胸中的滿腔愛國熱情,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得一代又一代的「晶片」英雄,在苦難和封鎖中摸索著前行。

筆者最早認識到晶片的重要性,是在愛就投曾經發起的一個項目——格立特。

格立特的創始人是留美博士謝衛國先生,曾在Intel工作多年並擔任重要職務。

憑著國際一流的集成電路研發、生產和企業管理經驗,謝衛國先生的收入非常高,生活十分優渥。

他毅然回國,放棄輕鬆優渥的生活,走上了IC晶片研發這條最難走的路。

▲ 格立特五周年慶典

他曾在2017年4月「格立特5周年慶典」上強調了IC晶片的重要性,他說:「IC晶片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是國防安全的命脈,目前我國的電子產業使用的晶片絕大部分依靠進口,一旦國外對我們進行封鎖,後果不堪設想。

沒想到一年後,美國就頻頻針對中興、華為進行封鎖。

從前,我們可以在國外的封鎖下,用算盤打出「原子彈數據」,今天我們有千千萬萬像格立特一樣的,心懷夢想和希望,打造「中國芯」的企業,美國的封鎖只會讓我們更加堅強與團結。

文中部分資料引用自:

陳芳、董瑞豐著作《「芯」想事成:中國晶片產業的博弈與突圍》

戴老闆《中國芯酸往事》

沸點時分文章:年薪4億,華為背後的女人,中國晶片的掌舵手,返璞歸真是工程師

愛就投往期文章:愛就投上線項目格立特雙喜臨門,五周年慶典喜獲5億元融資

區塊網:晶片已是別國的「搖錢樹」,中國芯再不努力,就只有挨宰的份了!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半導體企業排名 大唐半導體躋身第一集團

3月26日,「2015年中國半導體市場年會暨第四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創新大會」在合肥召開。備受關注的2014中國十大半導體企業排名也在會上同時發布,值得注意的是,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國芯酸往事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河北籍學生張錫綸從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焦作工學院畢業,作為一名專業為冶煉學的稀缺人才,他被上海的一家煉鋼廠錄用。抗戰爆發後,上海工業大規模西遷,張錫綸也隨著大部隊輾轉來到了戰...

板凳要坐十年冷 中國大陸的晶片往事

文/意卿 GPLP科學無國界,但是真正的核心技術有國界。人無腦是什麼結局?植物人。國家無腦什麼結局?任人宰割。缺芯的慘烈現實面前,所有中國人痛心——據《2017年集成電路產業現狀分析》,中國大陸...

轉載|我國半導體的前世今生

半導體,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中國的晶片設計產業原創 寧南山大家都知道了。根據歷史資料:中國在毛時代,就已經開始「集中資源辦大事,全力發展半導體」

從中興事件看風雨中砥礪前行的中國「芯」

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做出激活拒絕令,禁止中興通訊7年內購買、出售或從事任何涉及受美國出口管制條例約束的物品、軟體或技術等交易。中美貿易戰劍拔弩張之際,美國一出手即直指中國高科技行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