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爭之地!中國晶片企業TOP30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伴隨中美雙方的深入談判,晶片也成為博弈中最重要的砝碼之一

2018年,一場前所未有的貿易戰正在風起雲湧中醞釀著。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國,而美國是在全球市場份額中占比過半的晶片製造大國,中美貿易對該行業和廠商的影響不言而喻。

因晶片的製造工序非常複雜,可謂是代表了人類最高的工業水平,所以也被稱為工業製造的皇冠,電子工業的食糧。

30多年來,中國歷經幾次半導體振興,但在主流晶片市場上,卻尚未真正取得一定地位。

在全球科技領域範圍內,晶片可以說是中國最後一塊待突破的關鍵領域和陣地。

這其中的資金壁壘和技術壁壘是難以想像的,從歷年來全球半導體併購案例中不難看出,它不只是商業科技領域的戰爭,更是國與國之間科技力量的角逐。

令人欣慰的是,在眾多有志之士的努力下,中國芯的黎明已現,臥「芯」嘗膽的日子就快過去,它正在夾縫中崛起。

裝備了國產晶片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連續三年蟬聯世界超算領域的冠軍

ICinsight的報告顯示,在全球純晶片設計公司50強的榜單中,2009年中國只有一家,是華為旗下的海思公司。

2016年,中國進入榜單的公司增長到11家,包括海思、展訊、中興、大唐、南瑞、華大、銳迪科、瑞芯微、全志科技、瀾起科技等。

從2014年國家開放政策,大力支持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以來,由中國政府支持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公司籌集了大約200億美元的資金,用於包括中興通訊和中芯國際在內的20多家中國企業。

讓中國半導體產業產值自2015年起就呈現出爆發性增長,2018年產值預估將突破6200億元人民幣。

在各方的推動下,中國芯的進步有目共睹。

華為海思發布全球首款10納米技術的AI晶片,以及首款5G商用晶片和終端;另外,華為也順利地將海思麒麟晶片搭載在各高端機型中,並遠征海外歐美市場;國產第三代北斗晶片實現亞米級的定位精度和晶片級安全加密;裝備國產晶片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連續三年蟬聯世界超算領域的冠軍寶座。

這些成就昭示著中國芯企業正以星星燎原之勢成長。

根據產業競爭結構來看,中國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競爭力較強;從需求市場來看,中國憑藉經濟發展速度快的優勢,消費市場也在逐漸擴大。

現在晶片是我國進口額最高的商品,其價值甚至超過了原油,中美「貿易戰」必將促使晶片國產化加速,從而獲得更多國家政策扶持。

小米的澎湃用在小米手機上

儘管貿易戰可能會是我國推動晶片國產化最好的理由,技術的差距卻不是一些優惠政策就能補齊的。

在可預見的風險下,中國還是處於相對不利的狀態,尤其是相比國內結構性失業等重大隱患。

貿易戰對美國而言,更多的是影響跨國集團的核心利益,還有導致國內民眾消費成本提升;對中國而言,雖然內部穩定長久是對外反擊的「根基」,各科技行業發展在短時間內受阻和最底層的利益受損卻也在所難免,不過這或許也將激發各行業觸底反彈,再造佳績。

在業內看來,中國晶片的痛點並不只是研發層面,更多的是來自於與市場的脫節,以及技術快速發展的衝擊。

從技術上來看,國際最先進的製程技術是10納米乃至7納米,我國主流技術只有28納米,但去年也出現了華為海思10納米AI晶片。

因此技術層面的差距,是可以靠研發縮短的。

於市場方面,國內的自研晶片多數出於自身的配套需求,華為的麒麟用在華為產品上,小米的澎湃用在小米手機上,更不用說北斗晶片、超算晶片這些配套晶片了,就算廠商願意面向市場,其配套性也難以吸引更多的目光。

國產人工智慧晶片的發展,若如早年間國產通用處理器和作業系統的發展歷程,過分追求完全獨立和自主可控的怪圈,勢必會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因此中國晶片企業不能僅為製程技術的幾納米而閉門造車,應該緊跟全球晶片潮流,把產品賣出去,才能有更多的資源進行研發,以自身實力應對技術發展的衝擊。

展訊銷售5.3億顆晶片,占全球手機晶片25%以上的市場

隨著近年來人工智慧的全面爆發,寒武紀、地平線、深鑒科技等國內AI晶片領域的初創企業也在資本春風的沐浴下茁壯成長。

現在各家針對定製化的晶片改造,將有利於國內晶片企業提前占領特色領域。

2015年前後,紫光國際旗下展訊銷售5.3億顆晶片,獨占全球手機晶片25%以上的市場,成為繼高通與聯發科之後的第三大巨頭。

而在2017年,華為憑藉麒麟970成為全球首家智慧型手機AI晶片獨角獸。

種種跡象表明,國產晶片在人工智慧方面的突破,將為中國芯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全新的人工智慧晶片領域,對眾多國產晶片廠商來說,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比如針對神經網絡加速器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一個具有廣闊前景的應用領域。

此外,目前大多數國產人工智慧處理器都針對於神經網絡計算進行加速,而能夠提供單晶片的解決方案很少。

雖然中國在AI晶片領域相對走在前列,但是這種爆發更多源於下游應用的帶動。

如果最終沒有在高端領域應用起來,還是會影響到整個市場。

另一方面,中國可穿戴設備、VR、無人機以及物聯網等市場的大門正在緩緩打開,國內晶片產業的發展潛力,也在隨著其他高新產業的發展逐漸增大。

受晶片產業向亞洲地域轉移的影響,替代進口晶片的需求愈加強烈,在國內各項政策的支持下,中國晶片產業崛起已然勢在必得。

華為發布全球首款5G商用晶片,率先突破5G終端晶片的商用瓶頸,驚艷全球

就目前產業情況來看,中國晶片順利完成國產化進程,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大約是10-15年。

而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時間節點,是5G通訊的商用,即2020年左右。

隨著5G的到來,信息數據傳輸速度的全面提檔,物聯網、汽車電子、智能電網、大數據、雲計算、消費電子、自動化等新興行業的應用逐漸上量,也將帶來半導體集成電路需求的持續繁榮。

目前5G被認為將是中國自主手機晶片趕超的關鍵。

紫光展銳、華為、小米都在針對5G技術進行相應的研發,並希望實現與5G行動網路的部署同步推向市場。

2018年3月,華為在巴塞隆納發布了全球首款5G商用晶片——巴龍Balong5G01,率先突破5G終端晶片的商用瓶頸,驚艷全球。

業內專家認為,在市場帶動下中國不僅是手機整機研發的聚集地,還將成為全球集成電路發展的聚集地。

越來越多的國際科技企業表現出和中國企業合作的強烈意願。

如果能夠引導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將給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帶來良機。

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全球將有62條集成電路生產線建成投產,其中26條在中國。

而晶片產業的快速發展,由此帶來專業人才缺口將高達40萬人;「十三五」期間,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僅晶片設計人才需求達14萬人,而同期全國高校培養規模約10萬名,算上30%的流失率,真正進入到這個行業的人才不到7萬人,缺口近半。

人才一直是各行業持之以恆發展的關鍵,在國家興盛的前提下,各一線城市的優惠政策,吸引著無數優質人才湧入,卻仍無法填滿眾多科技企業的胃口。

儘管在全球晶片產業鏈上,中國企業在較為低端的封測領域處於第一梯隊,但要想在設計和製造等領域逆襲,還是需要創新人才的支持。

迫在眉睫的中國芯在此刻,不僅要避免急功近利,更要以長遠眼光在人才的培養和挖掘上下苦功夫,遵循市場規律,在夾縫中砥礪前行,才能保證企業的健康穩步發展。

晶片不僅是對半導體產業的升級轉型,還是對中國製造的保駕護航

中國芯想要真正逆襲,依然面臨諸多挑戰,一個是技術差距,另一個是製作水平的薄弱。

而晶片研發所需的不斷積累和完善的長周期、巨大投入,也是國內許多企業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

華為海思晶片能夠實現突破,正是因為背後有華為手機支撐。

大規模資金和人才的堆砌並不代表技術水準的提高,背後仍需要市場的引導。

當生產出的晶片可以投入使用並不斷改進疊代,在市場中摸爬滾打進入良性循環時,才能真正將產業做活。

中美貿易戰看似為美國的緩兵之計,或可制約中國發展,但在掀開晶片貿易遮羞布的同時,美方的發展弊端也盡顯眼前,中國是美國貿易的最大客戶,技術對於晶片的發展固然重要,但晶片更依賴的發展條件是資本,中國擁有廣闊的晶片市場,加之政府政策的推動,長遠來看中國芯必將反超。

在資訊時代,半導體是真正的「核心科技」,誰掌握了晶片技術,誰就能真正地促進科技產業的進步。

進一步來說,晶片國產化不僅是對半導體產業的升級轉型,還是對中國製造的保駕護航。

2018年將成為中國芯發展的關鍵年,中國芯企業在政府政策和產業基金的雙重加持下,將自主創新與資本運作並舉,終將從量變到質變,擺脫對外依賴,打造出真正的全球晶片產業強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