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國芯酸往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河北籍學生張錫綸從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焦作工學院畢業,作為一名專業為冶煉學的稀缺人才,他被上海的一家煉鋼廠錄用。

抗戰爆發後,上海工業大規模西遷,張錫綸也隨著大部隊輾轉來到了戰時陪都重慶。

他工作的煉鋼廠被併入國民政府軍事工業系統,成為隸屬兵工署的第21兵工廠。

1945年抗戰勝利後,兵工署派遣大量人員奔赴全國,接管侵華日軍遺留下的軍械廠,張錫綸也隨同事來到南京,接收位於雨花台附近的的日本野戰造兵廠,並在此建立了兵工署第60兵工廠。

此時的張錫綸已經是業內有名的煉鋼專家,他在南京立業安家,與相識多年的女友成婚,1948年,他的第二個孩子出生,取名張汝京。

淮海戰役結束之後,解放軍兵鋒逼近長江,粟裕的三野第八兵團已經隔江駐紮在南京對岸,第60兵工廠開始緊急撤往台灣。

已經是國軍上校長官的張錫綸,自知絕對不能留在大陸,於是他和家人帶著尚在襁褓之中的張汝京,跟隨著遷廠的大部隊,於1949年初的一個鉛雲密布的清晨,在南京下關登船,啟程前往台灣高雄。

除了自己的一大家子人之外,張錫綸還帶走了兵工廠里兩百多位年輕的冶金學徒。

在啟程前,不少學徒的父母如託孤一般懇求張錫綸,請求他照顧好孩子。

在這之後的幾十年里,張錫綸一直做到兵工廠資深高層,同時也像大家長一般照顧著兩百多位年輕人,幫他們就學成家立業,這些年輕的孩子長大後結婚,張錫綸永遠都是證婚人。

解放戰爭前後的兵工廠

不滿一歲就被帶到台灣的張汝京,長大後讀書成績優異,一路考上台灣大學,並之後前往美國留學,先後取得工程學碩士和電子學博士的學位。

1977年,29歲的張汝京入職美國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並加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集成電路的發明人傑克·基爾比(Jack Kilby)的團隊。

在德州儀器,張汝京從研發設計工程師做起,一干就是二十年。

從60年代開始,華人就在美國半導體行業嶄露頭角,天才工程師和卓越企業家不斷湧現。

張汝京在德州儀器的頂頭上司邵子凡博士,就是全球最頂級的晶片製造工廠建設專家。

在邵子凡的提攜和栽培下,張汝京迅速成長,前後參與了9個大型晶片廠的建設,遍布美國、日本、新加坡、義大利等地,成為業內公認的「建廠高手」。

中芯國際創辦人張汝京

由於張汝京的事業重心落在美國,張錫綸和妻子劉佩金在退休之後均搬到美國居住。

跟無數從大陸撤至台灣的老一輩一樣,張錫綸夫婦也是家國情結極重的人,時刻牽掛著祖國大陸。

在張汝京事業蒸蒸日上,成為全球晶片行業知名的建廠專家之後,張錫綸問了兒子這樣一個問題:「你什麼時候去大陸建廠?」

父親的問題,在90年代末迎來了解答的契機。

1997年,在德州儀器工作了20年之後,張汝京提前退休。

經過一段短暫的大陸行之後(後文會提及),他在老朋友的支持下回到台灣擔創辦了世大半導體,並迅速做到量產和盈利。

在此期間,張汝京已經做好了在大陸建設晶片工廠的詳細計劃:世大第一廠和第二廠建在台灣,第三廠到第十廠全部放在大陸。

世事難料,迅速崛起的世大引起了行業龍頭台積電的警惕。

就在張汝京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世大的大股東在張汝京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與台積電秘密協商,在2000年1月將公司作價50億美金賣給了台積電。

張汝京事後才知曉此事,自知在合併後的新公司里難有立足之地,於是毫不拖泥帶水,在收購完成後的第二天便辭職,決定北上大陸再次創業。

憑藉著業內的名氣和世大的成功經驗,張汝京迅速聚攏起一批人才和資金,並開始著手選擇廠址。

2000年那會的晶片行業,遠不如現在這般炙手可熱。

不過在上海,他們受到了熱情接待,時任市長徐匡迪親自出馬,帶他們來到遍布農田的浦東腹地,向張汝京展示了上海為他們規劃建廠的大片土地。

2001年4月,在這個叫做張江高科的地方,張汝京的新工廠中芯國際成立了。

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兩個名字在中國半導體行業占據極重的分量。

1949年,張錫綸帶著200名冶金學徒,從南京撤至高雄,建立了規模龐大的高雄六〇兵工廠;2000年,張汝京帶領300名晶片工程師,從台北來到上海,建立了大陸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基地。

歷史在張家父子兩代人之間,完成了一個輪迴,但張汝京和中芯國際的艱難歷程,以及背後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芯酸往事,才剛剛拉開帷幕。

1

在張汝京回到大陸成立中芯國際之前,中國的半導體行業已經踽踽獨行了接近半個世紀之久,院所教授、政府官員、海歸精英、資本掮客等一大批人物逐一登上歷史舞台。

為理清這些錯綜複雜的歷史,我將時間線索按照行業的主導力量來劃分,大致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 堅強萌芽:計劃機制中的專家主導(1956-1978年)

  • 混亂年代:外部衝擊導致行業失序(1978-2000年)

  • 西雁東飛:海歸創業潮與民企崛起(2000-2015年)

  • 全面對決:國資入場打響晶片戰爭(2015-2018年)

中國第一批走入中國晶片發展史的,是蘇聯式軍事工業和科研體系內的院所專家們,他們從50年代開始建設中國的半導體技術和工業體系,可以總結為一句話:用蘇聯的體系和中國的人才,來追美國的影子。

傑克·基爾比(Jack Kilby)

說是追美國的影子並不為過,集成電路行業本身就是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

1958年9月12日,張汝京日後的上司傑克·基爾比(Jack Kilby)在德州儀器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成功地實現了把電子器件集成在一塊半導體材料上的構想。

1959年7月,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在仙童公司突破了集成電路的平面製作工藝,為大規模工業量產奠定了基礎。

基爾比和諾伊斯被並成為集成電路的發明者,在他們大放異彩的年代,中國人正在經歷「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而這時大洋彼岸的矽谷已經顯露雛形,仙童、Intel、AMD等大批公司相繼在50-60年代成立。

與美國對應的是,中國在1960年成立了以中科院半導體所為代表的大批研究機構,並在全國建設數十個電子廠,初步搭建了中國半導體工業的「研發+生產」體系。

這套體系最初能夠緊追美國,得益於一批回到新中國的半導體人才,如黃昆、謝希德、王守武、高鼎三、吳錫九、林蘭英、黃敞等前輩大師。

在他們的帶領下,蹣跚起步的中國半導體行業做了兩大貢獻:一是保障了「兩彈一星」等一批重大軍事項目的電子和計算配套;二是為中國建立了一套橫跨院所和高校的半導體人才培養體系。

但在產業化方面,成就卻寥寥可數。

1977年7月,鄧小平邀請30位科技界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座談會,半導體學界靈魂人物王守武發言說:「全國共有600多家半導體生產工廠,其一年生產的集成電路總量,只等於日本一家大型工廠月產量的十分之一。

」一句話就把改開之前中國半導體行業成就和家底,概括地八九不離十。

但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已屬難得。

王守武是美國普渡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文革中被停職批鬥,備受誣衊和誹謗;中國半導體物理的奠基人謝希德,被整成走資派後,每天工作是掃廁所;而拉出中國第一根矽單晶棒的林蘭英,父親因為做過國民黨的縣黨部書記,被造反派在火車上毆打致死,林蘭英自己也受屈辱。

幾十年後回顧這段歷史,總是有人試圖用一句「無私奉獻」將他們的這些經歷一筆帶過,並喜歡大聲質問晶片從業人員:你們為何不效仿前輩們捨身忘我的啃乾糧精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芯酸往事

文/戴老闆 來源:飯統戴老闆(ID:worldofboss)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河北籍學生張錫綸從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焦作工學院畢業,作為一名專業為冶煉學的稀缺人才,他被上海的一家煉鋼廠錄用。抗...

板凳要坐十年冷 中國大陸的晶片往事

文/意卿 GPLP科學無國界,但是真正的核心技術有國界。人無腦是什麼結局?植物人。國家無腦什麼結局?任人宰割。缺芯的慘烈現實面前,所有中國人痛心——據《2017年集成電路產業現狀分析》,中國大陸...

16年時間,聯電終控和艦但台積電依然獨大

台灣兩大代工廠台積電和聯電多年相爭,不過隨著台積電逐漸坐大聯電已難以追趕,早在2001年開始進軍中國大陸市場借道設立和艦希望藉助大陸這個極具潛力的市場改變格局,隨後逐漸收購和艦的股權,近日其向當...

世界集成電路發展概況

【內容來源】:《晶片營銷》_晶片行業基本情況概括【閱讀時間】:15min【字數】:約4800字【推薦理由】:講述了集成電路的發源史,分析了2013年前後的晶片行業的全球情況,還有美國,日本,歐洲...

台積電不消滅中芯的秘密?

作者:小生生「如果沒有遇到你,我現在還是一家小公司的CEO。」2017年10 月23日,台積電三十周年大會,市值1300億美元的英偉達總裁黃仁勛對台積電總裁張忠謀說。同時出席大會的還有,蘋果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