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科技圈沸騰:870億晶片巨頭 啟動A股IPO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科創板IPO,即將迎來一位重磅嘉賓。

據公告顯示,中芯國際擬在科創板發行不超過16.86億股,以今日收盤價(16.9港元/股)計算,募資金額或將高達285億港元,其中約40%的募集資金將用於12英寸晶片SN1項目。

據悉,中芯國際SN1項目是耗資102億美元建設的上海兩大晶圓廠之一,也是中芯國際14nm及未來先進工藝的主要產地,全部建成後將是國內晶片最先進工藝的生產基地。

如果中芯國際成功衝刺科創板IPO,將加速中芯國際SN1項目的建設。

回歸A股的公告一出,瞬間在資本市場刷屏。

今日(5月6日)開盤,中芯國際一路狂飆,盤中一度大漲超12%,總市值一日飆升超85億港元。

截止收盤,其最新總市值已高達871.25億港元。

作為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晶片巨頭,中芯國際的科創板IPO進程將牽動所有投資人的眼球。

870億晶片巨頭:中芯國際,即將登陸A股

眾所周知,一枚晶片的生產,需要經過設計、製造、封裝3個主要環節,例如華為海思,是晶片設計公司,而台積電中芯國際等大廠則是晶片代工製造企業。

目前,中芯國際是中國內地最大晶片製造廠商。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拓墣產業研究院統計,2020年一季度全球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排名中,中芯國際占總市場份額的4.5%,位列第五,而行業第一的台積電獨占了54.1%的份額。

經過多年的研發投入,中芯國際已成為內地唯一能夠提供14納米製程的晶圓代工企業,稱得上是國內最牛晶片製造廠商。

但與台積電仍相差一至兩代的代工能力,毛利率差距也非常大。

台積電的晶圓製造工藝世界領先,接觸到的也都是高通、蘋果、華為等頭部公司的明星晶片。

直接結果就是,毛利率接近50%,而中芯國際僅為其一半。

而為了實現技術追趕,中芯國際不得不把營業收入的15%用於研發,而台積電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10%不到。

這也導致兩家公司在凈利率上的差距進一步拉大,2019年中芯國際台積電的銷售凈利率分別為5%和33%,差距之大可見一斑。

持續、高昂的研發投入,也給中芯國際帶來了壓力,其2019年的扣非後歸母凈利潤甚至出現虧損,虧損金額達12.5億元。

同時,據歷年的財務數據顯示,2017-2019年中芯國際的營業收入增長似乎陷入停滯。

除了巨額的研發投入,晶圓代工廠商非常依賴規模成本,為了擴大規模,必須投入巨額的資本開支。

中芯國際的財報顯示,2011年-2019年,中芯國際的資本開支累計金額高達13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達963.9億元)。

其中,2019年實際用於晶圓廠的資本開支高達141.8億元,其中11億元用於中芯北方12英寸晶圓廠擴產,85億元用於建設上海14nm FinFET工藝的12英寸晶圓廠。

同時,中芯國際預計,2020年用於晶圓廠的支出更將超過219億元,其中35億元將用於中芯北方12英寸晶圓廠擴產,141.7億元將繼續用於建設上海的14nm FinFET工藝的12英寸晶圓廠。

根據芯思想研究院數據表明,中芯國際2020年的資本支出較2019年大幅增長55%,將創下公司歷史上資本支出的最高記錄。

由於產能滿載,中芯國際曾在之前的業績說明會上表示,為應對客戶的需要,公司將繼續擴大其產能,把握市場商機及增長。

市場人士認為,科創板IPO募資將有效解決中芯國際的資金問題。

中芯國際,晶片國產化的最受益者

中芯國際回歸A股上市的另一個背景是,隨著國產替代進程的加速,中芯國際在中國大陸的訂單正在迅猛增長,中國大陸貢獻的營收已占據了半壁江山。

中芯國際財報顯示,自2018年以來,中芯國際來自中國大陸的業務不斷增加,營收占比從2017年的47.3%提高到59.4%。

另一方面,中芯國際正在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

中芯國際的財報看,政府補貼從2016年的0.09億美元提升到2019年的2.9億美元,直接幫助中芯國際維持了2019年凈利潤為正的局面。

另外,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和上海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分別向中芯國際子公司注資9.46億美元、8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政府對晶片產業鏈扶持力度最大的正是製造環節,其中「大基金」對於晶圓製造廠商尤為「偏愛」,大基金一期的66%資金都投給了晶圓製造,這其中20%給了中芯國際的9個項目。

在稅收減免、政府補貼、國家產業基金扶持等,一系列措施保障之下,中芯國際研製14nm工藝的時間,整整縮短了6個月,填補國產晶片製造領域的空白。

一年進口20000億晶片,國產化迫在眉睫

晶片有「現代工業糧食」之稱,它不僅僅是電子產業的基石,更是一個具有國家級戰略意義的重大產業。

由於中國的晶片產業起步較晚,尤其是在高端產品上對國外依賴較大。

據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進口晶片共耗費了305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653億元),遠遠超過了作為戰略物資的原油。

只有在半導體行業上實現設計、製造、封裝等核心環節的自主化,中國科技行業、甚至更多產業,才能在大國博弈中擁有足夠話語權。

隨著5G 時代序幕開啟,無疑將帶動物聯網、AI需求逐步崛起,有望引領半導體行業進入新一輪成長周期。

同時,中國也正在開啟一輪晶片投資潮。

據SEMI統計,2017-2020年全球新建62座晶圓廠,26座在中國,約占全球新建晶圓廠的42%,中國大陸將承接全球第三次半導體產業轉移。

可見打破國外巨頭壟斷,已是迫在眉睫。

而中國晶片的國產化,不得不提到華為海思半導體。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一季度,華為海思首次超過高通,成為國內手機處理器市場的霸主。

據CINNO Research最新的月度半導體產業報告顯示,華為海思是中國手機處理器市場第一季度出貨量唯一保持增長的主要品牌。

海思的出貨量為2221萬片,同比微增,首次超過高通,以43.9%的市場份額正式成為國內市場出貨量最大的手機處理器品牌,反超高通11個百分點。

華為海思作為晶片設計企業,沒有晶片製造能力,需要依賴下游晶片製造代工廠商。

目前,海思大部分晶片還是由台積電代工。

2020年4月,據外媒報導,華為的晶片部門海思半導體從2019年底開始,就要求部分工程師在設計晶片時面向中芯國際而不是面向台積電

現在,華為已逐漸在轉單給中芯國際,以應對更多的美國限制。

而這也成為了中芯國際加速SN1項目建設,加速14nm量產的動力之一,這也是中芯國際啟動科創板IPO的原因之一。

紅籌股回歸A股的第一槍已打響

關鍵時刻,中芯國際官宣衝擊科創板IPO,更是打響了紅籌股回歸A股的第一槍。

就在五一長假前夕(4月30日晚間),證監會發布《關於創新試點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相關安排的公告》,降低了海外上市的VIE架構企業回歸A股的門檻:

(一)市值不低於2000億元人民幣;

(二)市值200億元人民幣以上,且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同行業競爭中處於相對優勢地位。

在「市值不低於 2000 億元人民幣」的原有基礎上,新增了第二項標準。

很顯然,市值超過870億港元的中芯國際,是內地唯一能夠提供14納米製程的晶片製造企業,無疑是滿足第二個標準的。

其此時宣布擬申請科創板IPO,其意義不言而喻。

鑒於當前的形勢,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回歸或成主流,京東、網易都已經在港股提交上市申請。

此刻,中芯國際申請科創板上市,無疑會起到不錯的示範作用。

這或許也會讓A股也迎來中概股的回歸潮。

本文源自全景財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基於中國產業鏈的落後,華為無望打敗三星

華為一直都似乎不放三星在眼裡,可是事實上華為和三星的競爭根本就不是一個層面的。三星競爭的是整個中國的手機產業鏈,而華為僅僅是在晶片上和手機上而已,並且即使是晶片和手機,華為也遠遠落後於三星。

全球前10晶片廠:最新排名

據TrendForce統計,在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晶片代工的收入將環比增長13%。台積電、三星、GlobalFoundries在收入排名中名列第一、第二和第三位。其預計,第三季度,

經過瘋狂的2016,中國半導體業產業邁入新階段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自國海證券,如您覺得不合適,請與我們聯繫,謝謝。半導體是許多工業整機設備的核心,普遍應用於計算機、消費類電子、網絡通信、汽車電子等核心領域。 半導體主要由四個組成部分組成: ...

鐵流:台積電申請赴大陸設廠意欲何為

12月7日,全球最大集成電路製造商台積電正式向台灣「投審會」遞件申請赴大陸設立12寸晶圓廠與設計服務中心。該晶圓廠規劃的月產能為2萬片12寸晶圓,並於2018年下半年開始生產16納米製程晶片。同...

從中國晶圓代工廠發展史,看中國造芯往事

近幾年來由於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中國企業已日漸認識到了晶片產業對於中國的重要性,而晶片製造作為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而受到各方的高度關注。中國的晶片製造產業起步雖晚,但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現已躋身全...

半導體專題 | 半導體製造,國產化如火如荼

編者按:當前,中國經濟進入調結構轉型關鍵期,過去的鋼筋水泥無法帶來自主產業發展的主導權,中興缺芯之痛,讓國人不禁唏噓,偌大的國家,居然連所有人都在使用的晶片都造不出來。與近鄰韓國相比,我們在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