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光速IPO,郭台銘的關鍵一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360「借殼」直衝4000億的熱議尚存,A股市場又迎來新寵。

3月8日,中國證監會的消息顯示,富士康(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的首發獲通過,最快3月底,這家巨無霸便可登陸A股。

作為多年來的「大新聞製造者」,富士康的IPO也來得非比尋常。

2月1日,富士康報送了IPO招股書申報稿,僅僅36天後(20個工作日)便獲通過,大幅度刷新了A股市場IPO的時間紀錄,而整個2017年,中國企業IPO的平均審核周期為1年3個月。

期間,就連經營未滿3年這樣的鐵門檻,都被有關部門申請豁免(「新」富士康成立於2015年3月6日)。

富士康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將申請募集資金272.53億元,預計將發行19.6953億股,預計發行價在13.84元左右,對應發行市盈率為17.18倍。

272億元的募資額創下了A股市場近3年新高,也是A股科技企業有史以來的新高。

從營收數據看來,2017年,富士康營收3545億,A股上市企業中,僅13家企業在其之上,且這些公司均為國企背景。

因此,成功登陸的富士康,將成為國內資本市場規模最大的民營企業。

富士康一系列紀錄的背後,是整個A股市場的大變革。

2月底,有消息指出,監管層將設立「獨角獸」上市綠色通道,對符合規定的生物科技、雲計算、高端製造、人工智慧這四大行業內的企業實行「即報即審」。

A股正致力於培育一批自己的科技公司,A股發行上市制度要向新經濟靠攏,一些境外上市的科技巨頭的回歸也成為可能。

在暢想中的「BATJ」回歸之前,富士康成了綠色通道的首位受益者。

不同於這些網際網路企業,在很多人看來,富士康的「科技」成色要遜色幾分,有觀念認為它至今仍是以勞動密集為核心驅動的企業。

富士康希望撕去外界眼中「傳統代工廠」的標籤。

招股說明書顯示,此次富士康募集的272億資金,將主要投向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構建、雲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台等8個方面,集團由此全面向「工業網際網路」轉型。

工業網際網路被認為是中國智能製造全面升級的基礎,它包括網絡、數據和安全三大體系。

相關數據預測,到2020年,工業網際網路的產業規模將達萬億規模。

富士康是代工廠還是工業網際網路企業?資本市場對此已經展開了爭辯,因為這直接關係著這家企業的市值預估與未來走勢。

A股電子設備及服務行業加權平均市盈率約為43倍,按此估算,富士康的總市值將達6827億元,遠超母公司鴻海精密。

針對富士康市值,各大證券給出了不同的市值估算:低至15倍市盈率,高至40倍,落差達3000億之巨。

有分析師提醒投資者:富士康雖然走的獨角獸綠色通道,但實際上它更像是巨象——巨大、緩慢,力量與弱點並存。

相較高市盈率的科技公司,富士康也有可能成為新一代中石油。

作為當年全亞洲最賺錢的企業,中石油IPO時被渲染為「不買中石油,後悔一輩子」,但結果卻套牢了一眾股民。

3545億年營收、159億凈利潤的顯赫數據之下,富士康的巨象之態在於龐大的員工構成、日趨高昂的人力成本與較為「平庸」的凈利率。

富士康有27萬員工,其母公司鴻海精密的員工數達120萬。

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影響,富士康也遭遇「用工荒」,人力成本不斷提高。

2017年,富士康直接人工成本達165.6億元,平均每人成本6.1萬。

而按照159億凈利計算,平均每名員工創造的利潤不足6萬元,人均成本高於人均利潤。

整個2017年,富士康的凈利潤率不足5%,在行業中僅為平均水準。

這些數據,均與網際網路為主的科技企業有著較大差距。

巨象的體態,獨角獸的心,過去的幾年裡,郭台銘為了鴻海的轉型升級煞費苦心。

2008年開始的消費類電子產品狂潮,給鴻海帶來了飛躍式發展,2016年,這家企業的年營收達43587億新台幣(約合9420億人民幣),營業收入幾乎全部來自3C電子產品。

飛奔之中,危機感始終圍繞著郭台銘。

直到目前為止,鴻海的成長依然主要依賴於代工,而越是代工成長到越大,這種成長就越難繼續。

郭台銘不想鴻海永遠代工,更不想鴻海踏步不前,他要鴻海一直成長。

這些年,他一直在推動轉型。

危機感越強,動力和動作越大,是郭台銘的個性。

於是外界看到,他一邊啟動內部創業,指望激發鴻海百萬大軍的創新和成長力;一邊苦戰拿下夏普,向終端和品牌進軍,向三星開戰;一邊和馬雲、馬化騰、孫正義交朋友,擁抱網際網路、智能化;一邊去美國投資建廠,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郭台銘常說,幹事業最重要的是有決心,所謂創業精神,核心也是看有沒有決心。

為了彰顯自己的決心,2016年底,收購夏普之際,郭台銘提出了一個目標:要將夏普當成人生的另一次創業,鴻海的股價不漲到200元新台幣,自己絕不退休。

提出口號時,鴻海的股價為80元新台幣,總市值1.45萬億新台幣,這意味著,退休之前,郭台銘要讓鴻海再賺兩萬億新台幣的市值。

為了這個目標,郭台銘回到了創業時代:早年間,他白天跟白班干,晚上跟夜班干,夜班散場還要連軸轉,實在撐不住,才把電話簿當枕頭,睡不了多久,大清早就又爬起來接著干。

入主夏普後,把重振夏普當作再次創業的他,常常工作夜晚兩三點,辦公室還燈火通明,甚至通宵達旦地運籌帷幄、排兵布陣——「除非明天太陽不再升起,否則不能不達到目標。

郭台銘給鴻海設立了非常多的目標:他希望夏普稱霸電視業,做強手機業務;希望鴻海以「雲移物大智網+機器人」為戰略主軸,以全世界為舞台,打造科技日不落帝國。

從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到醫療健康、AI、5G、電動汽車……短短兩年間,郭台銘的投資與布局幾乎無所不在。

但細化到目標的完成度,鴻海則是喜憂參半:

2017財年,夏普終結三年虧損,預計盈利3.59億美元,但出於「歷史遺留問題」,夏普北美的經營權依舊在海信手裡,這令郭台銘如坐針氈。

工業機器人方面,郭台銘希望富士康旗下的工廠逐步智能化,以應對逐年增長的人力成本,為此,他攜手阿里巴巴,向軟銀旗下機器人公司SBRH注資並獲得其20%的股份。

但直到目前為止,智能機器人大規模替代人工還停留在暢想階段。

而在最具體的目標:鴻海市值上,郭台銘離自己的預期仍有較大差距。

鴻海目前的股價為93.4新台幣,去年11月至今,其股價下跌了20%。

股價下跌源自下滑的凈利潤,集團最新的財報顯示,2017財年第三季度,鴻海凈利潤為210億元新台幣(約合45.3億人民幣),同比下滑39%,創造了9年以來的最大跌幅。

代工的瓶頸、蘋果的掣肘等困擾如約而至,退休前要讓鴻海股價翻倍的郭台銘,已然走到了最關鍵的時刻。

富士康的A股上市,成了其重要轉折點。

這一步之後,是繼續「掙扎」於代工,還是擁抱廣闊的科技時代,仍是未知。

從過往經歷看來,郭台銘是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

但凡他提出的目標,沒有一個落空,只有完成時間的差別。

這些目標的提出與實現,伴隨著他從小作坊走向了統兵百萬、說一不二的地區首富。

郭台銘是典型的草根創業家,到他成人,都還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而家裡最好的家具只是把藤椅。

郭台銘走上創業路是偶然,也是必然。

偶然是,一個朋友找他幫忙,替一家外商找個塑料零件加工廠。

必然是,半工半讀也才讀到船務專科的郭台銘,在航運公司實習時,就已經有了開工廠的想法。

當時,台灣的航運貿易越來越好,很多同學都學什麼幹什麼進入航運公司上班,但郭台銘逆向思考:沒有工廠哪來的貿易呢?開工廠才能發展出更好的事業。

生意送上門了,此時不做更待何時?郭台銘把母親做標會籌的10萬台幣拿過來,再找幾個哥們合資,在台北註冊了資本為30萬台幣的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

之所以叫塑料企業,純粹是為了從名字上夠格接那張單子。

他當時真是不夠格開廠的,窮到模具都買不起。

為完成定單,郭台銘四處找模具廠幫忙。

但千辛萬苦生產搞起來,不到1年光景,生意卻不能持續了。

石油危機越來越嚴峻,加工貿易一片蕭條,外商的單子很快就下面沒有了。

做牛做馬一年多,結果是:東拉西扯欠一屁股債,兄弟們全都退股說拜拜。

郭台銘輸得不服氣,卯足勁向岳父借了70萬台幣要把輸掉的贏回來。

當時,電視機生意火爆,他把公司改名鴻海精密工業並轉型電視機零件代工生產。

帶著失敗者的標籤重新開始,路走得更加艱難。

郭台銘後來比喻,當時的自己就是「寒冬中的孤雁」,他咬緊牙憋著勁,非得飛出一個春天來。

危機陰霾漸散,製造業慢慢蓬勃後,郭台銘以將近兩年始終伴有破產危機感的抗戰,帶領鴻海從虧損走向盈利。

到1977年時,其資本額已增加到200萬台幣。

此時,台灣經濟起飛,製造業蓬勃發展,房產地皮和工業原料價格持續上漲,不少開廠的人都做起了炒房炒地或者囤積倒賣原材料的快生意。

手握百萬資本的郭台銘,看著這種錢來得這麼輕鬆這麼快,也一度有點hold不住自己,天天盤算:我到底是要把這些錢拿去跟著炒,還是繼續把苦哈哈的工廠辦下去?

糾結兩星期後,郭台銘決定還是把工廠辦好,不羨慕別人的快錢和輕鬆錢,做長遠的生意,做贏到最後的人。

他堅信,談長遠,興辦工業一定要比投機炒作好!

要做長遠的生意,必須擁有更好的設備、技術和人才。

於是,郭台銘決定用這筆錢興建自己的模具廠,告別過去千辛萬苦拿到訂單,還要求爹爹告奶奶找模具,而若人家不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卻無能為力的悲劇。

不少朋友都認為郭台銘是傻掉頂,甚至他自己也一度認為是做了錯誤決定。

不到一年,當初找上門讓他買,他也動過心的土地漲了10多倍,但他的模具廠和一堆新困難,卻讓剛剛有點錢的他又成了兩手空空的人。

一方面是模具開發的壓力,因為設備和員工都是新的,郭台銘和創業夥伴,後來的鴻海總工程師陳一飛,決定藉機打破台灣模具界的「師徒制」傳統,將模具的開發公式化,但這受到老模具師傅的強烈反對,甚至集體抗議。

一方面是財務壓力,模具本身不產生利潤,剛開始成本較高,工廠產量小,規模效應也發揮不出來,已經盈利的鴻海受此拖累,轉眼又再度資金周不轉。

他費盡周折把這些解決想要擴產,卻又遇到一個新的大麻煩:找不到理想的人才。

優秀的人才都想到大公司去上班,寂寂無名而且看上去毫無前途的鴻海沒人愛。

處處都是困難,甚至家庭生活也受到牽連。

當時,郭台銘的兒子剛出生不久,他每天一、兩點才睡,五、六點就要出門。

「為了睡好,只好跟太太分房睡。

兒子整整哭一個月,最後我忍不住問太太:為什么兒子一直哭?太太才跟我說∶『你已經三個月沒有拿錢回家了!』」

為了節省錢,那時的郭台銘,連長途電話都要到父母家去打。

有次過年,給員工發完年終獎後,他口袋裡只剩下2000塊錢:初一給父母1000;初二給太太娘家1000;初三就身無分文,一頭扎進工廠中。

「有時真不知這個決定是不是太傻,但每到過年我都告訴自己堅持下去,一天不累積技術,便一天要受制於人!」

除了這些經營上的困難,郭台銘還要面對黑白兩道的挑戰。

一些社會上的小混混,動不動就上門收保護費,政府那邊也不省心,「早上有人來推銷消防器材,如果不付錢購買,下午就會有官員來做消防檢查。

因為這個經歷,當後來新加坡一位部長向郭台銘請教,為什麼新加坡中小企業不如台灣中小企業有競爭力?郭台銘回答:你們新加坡把企業照顧得太好了,台灣則讓我們練出蟑螂般的生存能力。

錢已經投下去,模具廠也建起來,沒有退路的郭台銘只能咬牙向前。

錢不夠了,無法通過銀行融資,更沒有什麼風險資本,他就到處借,支票利息給到3分。

人才難找,他一個一個親自談。

訂單不夠,他就一個一個去求。

當時台灣還有票據法,票據無法兌現要坐牢。

為此,郭台銘還把公司總部從台北市搬到偏遠的土城,因為那裡的監獄是台灣專門關押經濟犯的地方。

萬一他出事被關了,員工可以天天就近匯報公司的情況,客戶可以到「隔壁」跟他談生意,確保公司繼續運營。

這個當時心酸到哭的故事,到今天他還到處笑著講。

在坐牢的準備都有了的努力下,鴻海走出了郭台銘創業中最後一次破產危機,而且跟隨電子業的蓬勃走上快車道。

1982年,郭台銘將公司改制為鴻海股份有限公司,投資新台幣1600萬元台幣,並且將業務轉型到電腦連接器上。

之後,他用連續在美國碰了兩年釘子也不放棄的堅持,以及別人賣1塊我賣6毛的殺手鐧,從當時全球最大連接器廠AMP手中搶下一堆連接器大單,並且推出第一個自有代工品牌——FOXCONN(富士康),把鴻海推進了台灣製造業1000大。

1988年,郭台銘在深圳設立了富士康精密組件廠,生產電腦周邊接插件,嘗試利用人力、土地和綜合成本更低的大陸,把他「量大、低價」的策略干出新高度。

磨合成熟後,1992、93年,他以「看得見的土地我都要了」的氣魄,相繼在深圳、崑山擴建和新建了兩個累計8萬人的大廠。

早早把全球科技老大美國市場掌握在手裡,早早大手筆布局未來全球最大製造基地,兩張天牌一起打的郭台銘,由此開啟鴻海的狂奔時代,並一路狂奔到今天,成為全球最大最強的科技製造企業,被稱為「科技界成吉思汗」。

鴻海新聞發言人邢治平曾私下告訴華商韜略:很多人都知道郭台銘,但絕少人真正懂郭台銘,其中最不懂的,就是郭先生的韜略和格局。

那麼早就想到拿到這兩張天牌,可算是其中的經典。

如今,郭台銘收購夏普、諾基亞,進軍人工智慧、工業物聯網等前沿科技,帶領鴻海向品牌模式轉型,還提出以人員流、貨物流、過程流三個實體流,加上訊息流、金融流以及技術流三個虛擬流持續整合,打造「六流」國際化科技集團的新目標,誓言像他崇拜的王永慶那樣,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再寫華人工業界不老的傳奇。

從底層含淚帶血爬起來的郭台銘,對草根創業者格外情有獨鍾,並樂於分享創業經驗和教訓。

在所有關於創業的討論中,他最看重的是兩個詞:勇氣、決心。

最最看重的是決心,因為決心可以產生勇氣,乃至一切。

他說,所謂創業精神,核心也是看有沒有決心。

比如,很多高素質經理人,各方麵條件不錯,也有好想法和好項目,但卻沒做成,甚至做都沒去做,缺的是決心。

很多被這些人看不上沒條件的人,要麼被環境逼迫,要麼主動背水一戰,最後卻成了,靠的也是決心。

決心是什麼?是有了目標,再苦再難,有口氣在,就要心無旁騖,千方百計,義無反顧去思考、去執行,是要捨得一身剮。

到現在為止,坐擁金山銀山的郭台銘,依然每天至少工作16個小時,雖然「百萬員工讓我頭疼得要死」。

郭台銘說,無論創業還是想在職場謀得更好的發展,如有這種精神,成功就是可以確定的。

這個事情不成,下個事情,下個事情還不成,再下一個,總能成。

現在資源、資金、資訊如此發達,機會遍地都是,人也都聰明,關鍵就是看你有沒有決心、毅力,是不是真的不成功就絕不罷休,下定決心「浴火鳳凰」。

郭台銘認為,只要談工作,就要有目標、有壓力。

做任何事,第一,要有責任心。

第二,勇敢面對挫折與困難。

第三,要有決心,說到要做到。

他說:「現在好像有句話,『錢多事少離家近,睡覺睡到自然醒』,如果我的孩子面對工作存這種心態,我隔天就打斷他的腿。

經常被指責霸道的他,還不斷勸誡求職者:挑老闆的時候,越嚴厲越凶的人越要跟!因為這樣的老闆,才會真正激發你的潛力,讓你成為超越自我的人。

對於挑戰和壓力,郭台銘以勇氣面對,以決心克服。

他說,人最重要的是學會走逆境,而逆境越早來越好!他回憶過去時,最懷念的恰恰是那些最困難、最咬緊牙關的日子,這些付出和痛苦讓他的甜更有滋味和回味。

2005年,郭台銘先生他就說,「等營業額超過一兆(台幣,一兆為一萬億),我就要走了。

」並預計自己2008年就能實現目標,「吃了秤砣鐵了心,99.9%,2008年一定交棒出去。

」結果,當年年底他就達到目標,但卻並沒有兌現承諾走人。

如今鴻海的營業額已經做到四兆半了,但他依然沒有退意,而是改口說,鴻海股價漲到200元(現90元左右)就退休。

很多人認為這不可能,但他就是要挑戰不可能。

這也是他至今依然勇氣和決心當頭的象徵。

而他對接班人的第一個要求也是,要找那種打死也不後退的。

郭台銘不但有決心,更有個性。

這一點大家都知道。

不太知道的,恐怕是他到底是個怎樣個性的人?華商韜略有個故事給大家參考:

郭台銘剛剛配司機開車外出時,車子被一輛摩托刮蹭,他下車,不但沒追究摩托車的責任,還拿了1000元給摩托車司機去修車;再有一次,他的車被公企「中華郵政」的車撞到,他看兩方都有保險,就算了;還有一次,他的奔馳300跟奔馳500撞在一起,一看對方比自己還豪,他立即決定:下車好好算帳。

他說:「這就是我的個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深度」富士康3900億市值締造者郭台銘

作者:張譯予編輯:何曉鶴6月8日A股開盤,首日上市交易的工業富聯(601138.SH)頂格秒漲停,上漲44.01%,報19.83元/股。令人稍感意外的是,此前帶隊路演拜會機構的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

未滿三年就要上市?只為走出低利困境

郭台銘的鴻海集團在2017年12月13日發布公告,稱擬通過大陸子公司富士康網際網路工業(下簡稱「富士康」)在上交所掛牌。而之後富士康上市的進程可能將成為史上最快的一次。2018年2月1日,富士康...

十個員工起家,三十年做到世界前三十強

鴻海精密集團成立於1974年,由董事長郭台銘代領團隊開發了一次性購足整體解決方案,在電子代工領域具有顛覆性影響。鴻海集團的英語、德語是FoxConn,國內翻譯富士康,大多數人對富士康這個名字要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