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中國晶片不可能放棄追趕7納米製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DIGITIMES莫大康

半導體業的最大特徵有兩條:一個是摩爾定律,每兩年工藝製程前進一個台階,基本上同樣工藝的產品,因為製程尺寸縮小,其產品成本可以下降約50%;另一個是規模化量產,所以有「印鈔機」與「呑金獸」之稱。

眾所周知涉及晶片製造業孕育著巨大風險,因為技術要求高,投資巨大等,而且要不斷的投入,讓許多「新進者」望而生畏。

但是近期在中國又掀起一輪「造芯」的高潮,許多地方政府都熱衷於興建各類晶片生產線,認為如果再不上馬生產線,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儘管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IC市場,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但是它是屬於全球的,要取得訂單必須能從對手的手中去搶過來,需要競爭中勝出。

現階段中國真的沒有必要去興建那麼多條12吋先進工藝的晶片生產線,投資巨大,負擔太重。

如果市場定位僅在65-28納米段,由於對手太多,除了台積電,格羅方徳之外,還有三星、聯電等。

以下聯電的經歷值得思考,中國半導體業也一定不可倖免。

聯電講述它的28 納米製程經歷,這是當前晶圓代工產業最賺錢的服務,聯電是少數緊追在台積電之後開發出 28 納米製程的公司;但只要聯電一旦追上,台積電的 28 納米就會改版,「每次改版,客戶就會改用新的製程,」聯電只好再重新投資一次,台積電光是用這樣的方式,就已經把聯電拖累。

中國不可能放棄追趕7納米製程

儘管中國半導體業具有特殊性,它不可能學習聯電那樣放棄追趕7納米製程,無論如何要進行突破,解決0到1的能力問題。

因此能夠集中力量突破更先進的製程技術,或者具特色的工藝能力才是當務之急。

其實這樣的「衝動」已不是首次,可能也不可避免,但是不能總是這樣循環下去,而要設法去提高與改進。

誠然現階段中國半導體業的發展,可能並非存在哪種模式下一定優越,正是百花齊放的好時代。

但是對於它的風險性可能尚缺乏足夠的重視與認識。

因為半導體業有許多獨特的規律,其中生產線太分散,不但造成互相爭搶人材,力量不能集中,同時未來要保證生產線的連續運行是十分困難的。

因為我們無法與如三星、台積電、英特爾等大牌廠商相比擬,它們的單條生產線規模大,訂單穩定,設備廠可以從它的提供服務中獲得收益。

如今建設一條12吋晶片生產線的投資已經很高,少則30-50億美元,其中僅半導體設備的投資占70%以上。

如2017年美國加州UC Berkeley大學的理論數據,一條月產12吋矽片,50,000片的生產線,需要50台光刻機,10台大束流離子注入機,8台中束流離子注入機,40台付蝕機以及30台薄膜澱積設備等,估計各類設備的總計台(套)要超過500個。

(註:不同產品的工藝,其設備會有所不同)。

2017年台積電在中國台南建設新晶片生產線作環評時列出的數據:每日用水量20-25萬噸;日用電量150-222萬千瓦;及日污水排放16.5-17.6萬噸等。

除此之外由於晶片生產線中大量使用氮氣及清潔的壓縮空氣等,通常在生產線附近一定會建供氣站等。

縱觀全球各國與地區 晶片產線布局集中不分散

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是要維持晶片生產線的連續不間斷運行,一定要得到原設備廠商的技術支持,它包括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維修工程師能最快時間到達,另一個是要擁有足夠規模的另備件倉庫。

而原設備廠商在生產線附近地區設立服務中心,決定於已經安裝的設備總量,如果達不到一定規模時,設備廠商會因財務原因而採取「異地代管」模式。

所以在這個地區有原設備廠的服務中心,對於保證生產線連續運行是相當的關鍵。

舉個例子,一條年銷售額10億美元的生產線,如果生產線停擺1小時可能造成損失達114,155美元。

另外,晶片生產線的產業鏈很長,需要配套的項目很多,如果該地區能聚集多條的晶片生產線,那麼如氣體、掩膜等供應可能會有更多的集中服務。

半導體業需要有規模,才能產出更多的矽片,具有經濟效益,通常認為一條12吋晶片生產線月產能達30,000-40,000片是個財務臨界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莫大康:全球8英寸設備供不應求的觀察

全球8英寸的二手設備供不應求,價格上揚。如果理性的思考,中國在12英寸設備方面尚不如別人(註:也有如中微半導體是強的),那麼8英寸設備經過這麼多年的積累應該有相對好的表現。更為迫切的是8英寸產能...

台灣半導體接連投下震撼彈

近期台灣半導體在中國接連投下震撼彈。首先是2015年3月聯電與廈門合作,總投資62億美元,取名「聯芯」,作55/40納米的邏輯代工,未來可升級至28納米,月產50,000萬片的首條與台灣合資的1...

中國興建28納米及以下代工生產線的思考

一向不願多言的英特爾近期也發聲,它說「老虎不發威,當我是病貓嗎?」並聲稱10納米製程領先競爭對手三年。而三星更是不干示弱,它要挑戰台積電的晶圓代工龍頭地位,它的代工市場的占有率,要從2016年的...

中芯國際仍需努力,落後台積電至少五年

據《天下雜誌》報導,中國中芯國際發展多年,但仍然捉襟見肘的情況。雜誌稱,高盛半導體分析師呂東風(Donald Lu)在去年一場演講分析時表示,晶圓代工是幾個半導體領域當中,技術門檻最高的。「中芯...

台媒:大陸半導體最大的機會在這些領域

來源:內容來自工商時報 ,謝謝。受惠於中國大陸強大的市場購買力與自有品牌不斷茁壯,加上對岸設計、製造、封測、應用等半導體生態產業鏈已成形,且形成長三角、京津環渤海灣、珠三角、中西部等四大聚落,況...

三星拉攏聯電 搶台積寶座

台積電勁敵三星可能又有動作,將藉由IBM技術聯盟展開大串聯,除將14納米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製程技術授權給格羅方德外,據了解,不排除爭取聯電加入聯盟陣營,挑戰台積電在晶圓代工領域的獨霸...

2016年EUV降臨 半導體格局生變

在9月份召開的「SEMICONTaiwan2014」展覽會上,ASML公司的台灣銷售經理鄭國偉透露,第3代極紫外光(EUV)設備已出貨6台。鄭國偉同時指出,ASML的EUV設備近期取得驚人突破,...

聯發科7nm旗艦晶片曝光:12核心 今秋髮

北京時間3月10日消息, 聯發科已經正式推出了旗下10nm製程工藝晶片Helio X30,而且該晶片還是業內第一款10納米晶片。不過,台積電並不滿足於此,因為7nm製程工藝的晶片也將在今年面世。

晶片國產化的產業鏈機會

一、關於代工對於集成電路,大家都會講摩爾定律,而摩爾定律其實是一個商業定律,它有它的價值在,對於我們的指導意義在於當工藝還沒有到達物理極限時,大家都按照這個規律往下做,在設計時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全球前20大半導體廠商的中國布局

中國龐大的市場,加上本土對半導體的渴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半導體廠商在中國投資建設和合作建廠。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全球前十半導體廠商的中國布局。我們看一下IC Insights 統計的2015 年全...

16年時間,聯電終控和艦但台積電依然獨大

台灣兩大代工廠台積電和聯電多年相爭,不過隨著台積電逐漸坐大聯電已難以追趕,早在2001年開始進軍中國大陸市場借道設立和艦希望藉助大陸這個極具潛力的市場改變格局,隨後逐漸收購和艦的股權,近日其向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