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製程技術的遲緩拖累了中國半導體設備業的進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則SEMI的數據震撼我們,2015年中國半導體設備市場需求約49億美元,占全球市場14%,而2015年中國國內前十大半導體設備廠商的銷售額約為38億人民幣,占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份額不足2%,基本處於可忽略的地位,國產半導體設備的尷尬處境急需轉變。

中國半導體設備產業正面臨著「四大挑戰」,包括如:1),中國半導體設備的關鍵零部件受制於人;2),巨頭壟斷,設備推廣面臨挑戰:3),廠商技術分散,未形成集聚效應:4),出貨量少,產線機台驗證低效。

然而另一則消息帶來極大的興奮,據台媒報導,目前台積電的7nm布局最積極,近期台積電更是轉變了7nm製程設備的採購策略,將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科林研發(LAM)、東京威力科創(TEL)、日立先端(Hitach)、中微半導體5大設備商均納入採購名單,致力平衡7nm製程設備商生態價格。

值得注意的是,中微半導體是唯一進入台積電7nm製程蝕刻設備的大陸本土設備商。

據悉,中微與台積電在28 nm製程時便已開始合作,並一直延續到10 nm製程,以及現在的7nm製程。

未來,中微也將與台積電跨入下一世代5nm合作。

此外,中微也與聯電展開14 nm工藝製程的合作。

晶片製程技術的遲緩拖累了中國半導體設備業的進步

眾所周知,「一代設備,一代工藝,一代器件」。

上世紀80年代以後,半導體設備業的任務加重,它必須走在工藝的最前面。

目前全球半導體製程工藝,如台積電,三星等己步入7納米的試產,估計明年跨入7納米的量產已無懸念。

它們都充滿信心的認為2019年,或者2020年時將實現5納米級的量產。

因此,對於半導體設備製造商,如應用材料,Lam,東京電子,日立等刻蝕設備供應商,它們必須要具備7納米工藝量產及5納米的試產的能力,也即除了提供硬體設備之外,還要能提供刻蝕製程的操作程序,保證工藝製程在機台上實現,否則它們的設備是無法進入這些晶片製造商中。

必須十分清醒,領先的晶片製造商與設備製造商之間是「唇齒相依」關係,它們之間的工藝開發合作是長期的,互相提高與成長,也即兩者之間的合作關係不太可能隨意改變,是雙方都化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及物力培育而成。

因此每家晶片製造設備製造商都非常清楚,它們的訂單在那裡,從晶片製造商的擴產計劃就能估算出能拿到多少台訂單。

所以全球頂級的設備製造商,它們都有自己的小型工藝試驗線,然而再與晶片製造商之間保持長期的合作關係。

在此點上,中國的半導體設備製造商,由於銷售額尚不大,還不太可能自建小型工藝試驗線,而到處要求助於國內晶片製造商邦助作工藝實驗,此種被動的局面如果不能早日解決,也是中國半導體設備製造商的致命傷之一。

上海的中微半導體是目前我國唯一能把設備真正走向全球化的設備製造商,它的年銷售額為11億元,不到兩億美元。

但是為了驗證它們刻蝕設備的工藝能力,它只能捨近求遠與台積電等合作,因為國內的晶片製造商,包括中芯國際在內,在現階段恐怕還不具備14納米及以下的工藝製程能力。

業界有人認為:中國的晶片製造技術不能達到先進水平,那麼中國的半導體製造設備要達到先進水平也是挺困難的。

所以現階段工藝製程能力的落後,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國內半導體設備業的進步。

顯然在中國半導體業的大環境下,分析晶片製造商的工藝能力拖累了設備製造商的進步,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欠公平。

因為中國半導體設備業發展的遲後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除了工業基礎薄弱之外,西方的控制,國內需求量不夠,及產業大環境等需要改善。

然而有一點應該清楚,從產業鏈角度出發,中國半導體設備與材料的差距更大,因為它們必須是全球化。

如真要達到自主可控階段,相比設計,製造及封裝可能要化更長的時間。

中國半導體業的成熟與進步可能需要如接力棒式的傳遞,一步一步的前進,任何另闢「捷徑」,可能都難成功。

之前對於「羊毛長在豬身上,狗來付帳」的盈利模式,所謂用副業來反哺主業發展中國的半導體業,由於懵然無知,對於它曾經抱有一絲的希望。

如今此種模式要能在中國實現可能更加困難,因為中國的產業大環境也在不斷的改變。

中國半導體業發展沒有錢是不可能的,然而有錢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更關鍵在不太長的時段內投資要能產生回報。

產業一定要務實,企業需要誠信的做好每件事,中國半導體業才會真有希望。

如需獲取更多資訊,請關注全球半導體觀察官網(www.dramx.com)或搜索微信公眾帳號(全球半導體觀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莫大康:全球8英寸設備供不應求的觀察

全球8英寸的二手設備供不應求,價格上揚。如果理性的思考,中國在12英寸設備方面尚不如別人(註:也有如中微半導體是強的),那麼8英寸設備經過這麼多年的積累應該有相對好的表現。更為迫切的是8英寸產能...

台灣半導體接連投下震撼彈

近期台灣半導體在中國接連投下震撼彈。首先是2015年3月聯電與廈門合作,總投資62億美元,取名「聯芯」,作55/40納米的邏輯代工,未來可升級至28納米,月產50,000萬片的首條與台灣合資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