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外部攻擊常態化,華為準備好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進一步制裁華為的美國高層會議再次延遲。

從去年12月開始,美國就計劃將「源自美國技術標準」從25%比重調降至10%,以阻斷台積電等非美企業供貨給華為——台積電內部評估,7納米及以下製程源自美國技術含量不到10%,可繼續供貨,但14納米美國技術含量在15%以上,或將受到限制。

會議原定於2月28日舉行,後被推遲到3月11日。

當地媒體報導,美國政府已經再次推遲了這次重要會議。

延遲的原因和疫情有很大關係。

雖然會議時間還不確定,但綜合各種信息,技術標準從25%比重調降至10%的可能性依然很大——2020年對於華為來說,是充滿挑戰和壓力的關鍵一年。

黑天鵝變灰犀牛

英國政治家邱吉爾有一句演講名言:「Now 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這不是結束,甚至不是結束的序幕。

現在,可能只是剛拉開了個序幕。

這樣的情境仍適用於眼下美國對華為的制裁,當你認為華為經受住了美國的第一波打擊,其實真正的狙擊才開始。

年初任正非在達沃斯上就坦言,美國今年會「技術升級」打壓華為。

從2020年前三個月來看,美國立體化的全面攻擊從未曾停止:起訴華為、駁回華為的訴訟、以安全的名義施壓5G…而美國延長華為許可證並不能改變華為的處境,只是為美國自家企業提供調整空間。

美國的這些舉動,無疑是在撲滅繼續合作的火苗、關上握手和談的縫隙,無需多言,今年華為面臨著兇猛的正面硬戰。

如果說,去年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是黑天鵝事件,那麼一年以來的紛紛擾擾,已經演化成了灰犀牛,美國的舉措變成了一種常態化攻擊,種種技術限制、司法制裁,意味著華為面臨的挑戰將會是持續的,而且力度只會越來越大。

那麼,美國作為一個國家,難道就是要針對華為一家公司嗎?不,對方是要打擊華為背後產業鏈的信心,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進入高端製造業,即使很多企業和國際大廠還有差距,美國也要率先打擊。

而被美國「看中」的企業中,華為最為健壯,在過去三十多年中,華為打破了行業格局,創造了通信新世界。

但是,商業世界還是運行在舊秩序中,由美國制定了諸多規則,產業鏈上的玩家都必須遵守。

中國企業作為崛起的力量,在理解融入規則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有衝突存在。

就像在航海之路上,都會遇到風浪,而如果要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建立新的秩序,那就可能引起驚濤駭浪。

25%和10%是怎麼回事?

法國律師奧利維爾·德邁松·魯熱曾說,法律是一種攻擊性的武器,是經濟戰中可怕的子彈頭。

而當前的這一切,都在美國法律的運行之下進行。

一直被提及的25%和10%,又是如何嚴格的規則?

這次對於技術出口限制調整的提案,還要從去年的禁令說起。

去年美國商務部產業與安全局(BIS)把華為列入實體清單的依據是美國《出口管理條例》(Export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簡稱EAR),根據EAR的規定,清單上的企業需要獲得許可證,才可以買美國企業的產品或者含有美國技術的產品。

同時,EAR也對出口產品進行管轄,其中就包括了很多科技領域的產品。

而生產銷售這些產品的美國企業如果得不到許可證,也無法向華為供貨。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美國本土企業,海外公司產品如果含有美國技術,也受到EAR的管制。

如何管?EAR中有一個 「美國技術最低含量標準」的規則(de minimis rule),即根據外國產品中美國技術最低含量的多少設置了三個標準:0%、10%、25%

一般情況下,只要美國技術含量低於25%,就可以供應給清單中的企業,華為目前也是受制於此。

而10%是針對古巴、朝鮮、敘利亞等國家;0%是針對特殊的高精尖產品,如特定高性能計算機的半導體產品。

除了數據標準,EAR還對出口、轉出口做出了一系列嚴格的規定,包括不能在第三方國家轉手、最終賣方不可以改變等等。

如果,美國將適用於華為的技術含量標準降低至10%,管制級別瞬間提高。

雖然去年美國企業開始斷供,但是華為和歐洲、日韓企業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硬性標準的提高,會為供應鏈增加不確定性。

但海外的企業們想必會早早著手應對,而具體的應對措施還需要看最終美國制定的新規則。

這其中還有一個疑問是,為何海外公司要受到美國管制?因為美國長期在全球行使長臂管轄權,指美國法院在某些情況下擁有可以將管轄權延伸至域外(州外乃至國外)的權力。

而EAR特點是「區域外適用」,這意味著美國可以對外國企業的貿易進行管控,如果違反,將被美國政府處以禁止與美國企業交易等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

據了解,任何國家的企業只要與美國發生某種關聯,都會被納入長臂管轄的範圍。

它的主要法律依據就是EAR、《薩班斯法案》和《反海外腐敗法》,它們在法律圈裡被稱為「三大金剛」。

這是美國制定的遊戲規則,全球化的各國企業也需要在這些法律法規中生存。

影響可能會有多大?

如果新的規定真的將技術限制標準調為10%,毋庸置疑會帶來供應鏈衝擊。

不過,任正非也說了,對於2020年的美國更大的打擊,已經有經驗和準備,可以胸有成竹地應對。

一方面是日韓等非美企業的供應合作如何鞏固保持。

據悉,2019年作為對美國元器件的替代,華為採購日韓部件的總量超過200億美元,增長超50%。

如果受到10%的限制,美國之外的企業們如何應對是關注焦點。

另一方面,大家也關注台積電能否繼續為華為生產所有晶片,作為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廠商,台積電的地位無可替代。

而華為也是台積電最重要的大客戶之一,占台積電收入的10%。

不少報導指出,可能受到影響的是14納米製程的晶片。

14納米工藝在2015年就已經出現,2016年,以高通的驍龍820和驍龍821為首的14納米工藝晶片實現了量產出貨。

以手機為例,華為、OPPO、 vivo、小米等國內手機公司都需要採購14納米晶片生產手機。

比如,紅米NOTE7使用的高通驍龍660、華為nova等手機搭載的麒麟710,就是14納米-12納米工藝。

好消息是,從國內來看,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兩家公司已經可以量產14納米晶片,但是還在擴產和爬坡當中。

目前,華為也通過去A化、加大庫存、切換供應鏈來應對打擊。

中信證券的產業調研顯示,過去一年華為在 IC 設計端已基本實現自研替代或非美供應商切換,美方繼續施壓意義不大,甚至可能因為美國晶片廠商業績下滑而放鬆監管而製造端華為高度依賴台積電,且上游半導體設備、EDA 軟體仍被美國廠商壟斷,預計將成為美方重點施壓方向。

目前華為已實現大量晶片自研,但製造環節仍然依賴台積電、穩懋等台灣廠商,是其產業鏈中的主要瓶頸。

一旦製造環節無法在台積電、穩懋等代工廠下單,而中芯國際產能爬坡仍需一定時間,則其大量自研的晶片將無法實現量產和應用,因此預計或將成為本次美國制裁政策的切入點。

此外,在半導體設備方面,目前美國廠商占據半導體設備市場約 40%份額,其中在沉積、刻蝕、離子注入、CMP、清洗、檢測等關鍵工藝方面,應用材料、泛林、科天等美國廠商具有領先工藝技術優勢和穩定性,經過了長期量產檢驗,因此短期內難以替代;在EDA軟體方面,目前IC設計的EDA工具仍基本由Cadence、Synology、Mentor 三家美國公司壟斷,短期難以完全替代。

參考資料:

中信證券電子研究報告《美對華為晶片制裁的七問七答》

邵衡《美國的「長臂管轄」到底有多長?》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力挺」華為的台積電到底是什麼來頭?

伴隨著米國的一紙禁令將華為加入到「實體管制」清單當中,谷歌、英特爾、高通等企業紛紛宣布與華為「分手」。與此同時,與華為供應鏈體系關聯密切的台積電則表示,將繼續對華為供貨。這家公然「對抗」米國禁令...

中興華為遭遇不公正待遇 只因是中國企業

日前,美國隊華為進行了針對。無獨有偶,之前美國對中興進行制裁,也是以中興將禁運產品出口到伊朗為藉口,斷了中興的上游供應商,使中興處於休克狀態。類似的,之前制裁國內某存儲廠商,也是以其

若格芯勝訴,台積電會如何?

晶圓代工廠商格芯於美國時間2019年8月26日突然宣布,在美國與德國法院對以台積電為首等20餘家廠商提起16項專利侵權訴訟,並要求美國政府祭出進口管制令,此舉引起業界譁然,適逢美中貿易衝突越演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