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挺」華為的台積電到底是什麼來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伴隨著米國的一紙禁令將華為加入到「實體管制」清單當中,谷歌、英特爾、高通等企業紛紛宣布與華為「分手」。

與此同時,與華為供應鏈體系關聯密切的台積電則表示,將繼續對華為供貨。

這家公然「對抗」米國禁令的企業究竟是何方神聖?力挺華為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考量?

晶片代工界的「大哥大」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積電(TSMC),1987年成立於台灣新竹,是全球第一家專注於代工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首創晶圓代工模式令其迅速躋身為世界一流半導體製造公司。

一般來說,「代工」這個詞在整個製造業環節中意味著低技術含量、低利潤率。

而在台積電這裡,「晶圓代工」卻是令對手聞風喪當的「殺手鐧」。

所謂晶圓代工指的還半導體產業的生產環節,它是一種專門從事半導體晶圓製造生產,而非自己從事晶片設計研發的模式。

只是與一般的代工行業不同,晶片行業的代工背後技術含量非常高,評價的標準主要是製程工藝的高低。

在台積電入局之前,半導體企業是集設計與生產於一體的,並不存在「代工」一說。

隨著晶片製成微縮、晶圓尺寸成長,建設一家晶圓代工廠不僅需要投入巨額資金,還需承擔相應的市場風險。

因此考慮到技術或者成本因素,無論是否擁有自己的代工廠,諸如英特爾、高通、海思等半導體公司都會選擇將部分產品委託給晶圓廠代工。

作為業界領頭羊的台積電技術能力過硬,自然是半導體公司們尋求的最佳供應商。

代表世界一流水平的7nm工藝,目前只有台積電和三星兩家能做到。

剩餘的幾家頭部企業中,聯電和格羅方德已經宣布放棄12nm以下的高端工藝了,英特爾雖然沒有放棄7nm工藝,但10nm工藝一直良品率不高。

而剛剛實現14nm量產的中芯國際更是比台積電差了足足兩代的水平。

如此說來,作為全球第一的晶片代工企業,台積電能夠占領巨大的市場份額也就不奇怪了。

幾乎全球的半導體企業都離不開台積電,包括蘋果、高通、博通、聯發科、華為海思等都是台積電的大客戶。

有數據顯示,台積電目前在晶片代工市場的份額高達51.6%,而緊隨其後的三星,市場份額僅為14%。

市值接近2000億美元的台積電早已坐穩行業領跑者的位置,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半導體代工企業。

半導體教父的創業時代

台積電之所以能夠夠穩坐行業頭把交椅,自然離不開其背後的掌舵人——被業內尊稱為「台灣半導體教父」的張忠謀的運籌帷幄。

張忠謀,1931年出生於浙江寧波,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碩士和史丹福大學電機系博士,他與半導體開山鼻祖、英特爾公司創辦人戈登·摩爾幾乎同時踏入剛剛起步的半導體行業。

1958年,張忠謀進入德州儀器公司,此後的26年時間他一直效力於這家半導體公司,一直做到公司副總裁的位置。

直到1985年來到台灣,並於1987創立了台積電,這一年張忠謀已經55歲。

在德州儀器的履歷奠定了張忠謀在半導體領域的江湖地位,也為日後台積電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業界曾形容張忠謀是「掀起全球半導體大戰,讓競爭對手發抖的人物」。

其實張忠謀帶領台積電殺入半導體行業的時機並不是最佳的。

當時,全球範圍內的半導體市場增速正面臨快速下滑的趨勢。

已經發展了近30年、擁有大量技術積累的美國卻被後起之秀日本追得喘不過氣來。

在這種情況下,台積電一個剛入行的「小菜鳥」既沒背景又無基礎,在成立的頭兩年里,幾乎拿不到什麼訂單。

如何才能在市場快速站穩腳跟,著實讓張忠謀頭疼了一陣子。

混了這麼多年半導體圈子的張忠謀畢竟是有兩把刷子的。

通過「刷臉」,張忠謀先後邀請到了GE前半導體總裁以及英特爾傳奇CEO安迪·格魯夫,一番籌謀之後終於拿到英特爾的認證,得到了打開半導體市場的敲門磚。

此外,張忠謀也敏銳的抓住了歐美各國產業轉移以及半導體行業升級分化所帶來的機遇。

當時的半導體行業巨頭都是IDM模式,即研發、設計、加工都由一家公司完成,這樣做不僅投入資金多、生產周期長,容易帶來各種市場風險,而且也使得全行業資源浪費嚴重,晶片發展的規模也提不上去,成本卻節節攀升。

張忠謀修改了「遊戲規則」,將台積電定位為一家半導體代工企業,開創圓晶代工模式,不僅為自身爭取到了發展的縫隙,也降低了整個半導體行業的准入門檻。

今天看來,這一模式的啟動直接催生了海思、英偉達等一大批無廠半導體巨頭的出現,為晶片技術的飛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支撐。

誰願丟掉到嘴的肥肉?

作為一個世界級的代工企業,台積電一直以來都與自己的客戶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

對於華為這種長期合作的客戶自然更不例外。

在華為布局手機晶片領域之後,與台積電的合作關係愈加緊密。

眾所周知,華為最新旗艦機P30使用的7納米麒麟晶片就是台積電代工的。

而華為每一款高級晶片都會和台積電提前三年研發。

早在2015年,華為就和台積電合作研發7nm工藝麒麟980,研發總金額超10億美元。

密切的合作關係使得華為迅速成為台積電的「金主」。

資料顯示,目前華為海思所貢獻的營收占台積電總營收的10%左右,華為已經超過聯發科成為了台積電的第二大客戶。

此種情況下,保持雙方間的緊密合作對於兩家企業各自的良性發展都顯得極為重要。

失去台積電的供貨,華為的半導體供應鏈必然遭受重創;而失去了華為這個大客戶,對台積電來說同樣意味著切膚之痛。

情況就是如此。

雖然台積電方面一再聲稱,內部有一套完整的評估系統,經過評估後認為出貨給華為海思並沒有違返國際貿易法規,將會持續出貨。

然而,外界分析雙方未來能否繼續合作仍存在一定的變數。

根源在於實體清單出口管制中「25%」這個關鍵數字。

根據該規定,無論製造地是否在美國,所有銷售給華為的產品當中,涵蓋硬體、軟體等的美國技術含量不能超過25%。

且隨著管制政策的收緊,未來不排除會有更多的硬體設備被列入管制清單範疇的可能性。

類似於機台設備這樣的硬體產品單價高,且很多都是來源於美商,如果把這類設備加進去,很輕易就會跨過「25% 」的門檻。

那麼問題來了,不願「分手」的台積電如何才能避開禁令持續對華為供貨呢?考驗台積電管理者們智慧的時刻到了。

作者:雲掌財經(ID:yunzhangcaijing)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力挺」華為的台積電到底是什麼來頭?

伴隨著米國的一紙禁令將華為加入到「實體管制」清單當中,谷歌、英特爾、高通等企業紛紛宣布與華為「分手」。與此同時,與華為供應鏈體系關聯密切的台積電則表示,將繼續對華為供貨。這家公然「對抗」米國禁令...

拒絕斷供的台積電,對華為有多重要?

5月23日,台積電再次申明,經過評估後認為出貨給華為海思並沒有違反國際貿易法規,將會持續出貨。美國「封殺」華為的大背景之下,台積電的支持態度相當於給華為吃下了「定心丸」,一位晶片行業資深人士表示...

台積電遇天險 張忠謀如何神解?

競爭對手英特爾動作頻頻、三星技術逐步進逼,大客戶高通又琵琶別抱,加上中國政府支持本地企業;三壞球加上滿壘,如何不失分?正嚴格考驗全球半導體業最資深的老帥張忠謀。

高通用28nm推驍龍653應是受蘋果影響

據相關消息,高通的驍龍653即將發布,為四核A73+四核A53架構,讓人失望的是其採用了較為落後的28nm工藝,這或許是受蘋果A10處理器占去台積電大量16nmFF+工藝產能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