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格芯勝訴,台積電會如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晶圓代工廠商格芯於美國時間2019年8月26日突然宣布,在美國與德國法院對以台積電為首等20餘家廠商提起16項專利侵權訴訟,並要求美國政府祭出進口管制令,此舉引起業界譁然,適逢美中貿易衝突越演越烈之際,再為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增添一項不確定因素。

格芯侵權訴訟牽涉廠商層面廣泛,台積電謹慎應對

此次格芯提出的訴訟總計有16項專利侵權訴訟,13件屬於美國專利,3項屬於德國專利。

此些專利橫跨的廠商包括晶圓代工廠(台積電)、IC設計廠商(Apple、Broadcom、聯發科、NVIDIA、Qualcomm、Xilinx)、電子元件批發商(Avnet/EBV、Digi-key、Mouser),以及消費者產品製造商(Arista、華碩、BLU、Cisco、Google、海信、聯想、Motorola、TCL、OnePlus);製程技術則涵蓋台積電28nm/16nm/12nm/10nm/7nm主力營收奈米節點,對於台積電及其主要客戶的影響範圍著實不小。

從台積電營收分布來看,美國地區營收占比高達6成,供應美國許多主要科技大廠的晶片需求,尤其在7nm先進位程方面的市占率更接近9成,對發展新興產業技術如5G、AIoT、HPC等廠商來說,台積電更是重要的合作夥伴。

美國的進口管制令一旦進入考慮實施階段,可說是一把雙面刃,雖然降低台積電營收表現或讓客戶有未來轉單的考慮,此舉固然有利於格芯,但對美國科技廠商亦會造成廣泛衝擊,從消費性電子產品到企業設備皆會受到影響;加上在侵權訴訟案件中,除非有確保日後勝訴的可能,不然若貿然實施禁令最後以敗訴收場,被控方的損失也不一定是當初的控訴方所能賠償,因此在這些因素考量下,短期內會出現進口管制令的可能性並不高。

另一方面,台積電也在2019年8月27日發布聲明,強調自身在半導體矽智財的自主性與專利數目,否認任何專利侵權事宜。

從過去台積電的製程技術發展看來,幾乎都在台灣新竹的研發中心做最新製程技術的開發,專利申請與批准的數目也屬業界翹楚,與競爭對手的重疊性並不高,或許在專利的大方向上有相似之處,但畢竟台積電與格芯在納米節點上並不完全一致,若細究在製程產在線的實際應用仍有所區別,是否侵權仍有待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與美國德州西部地方法院針對收到的訴訟文件進一步審視。

格芯侵權訴訟或將引發與中美貿易戰相關的負面效應

格芯對台積電提起的專利侵權訴訟,除非是希望經由勝訴來改善格芯目前的財務狀況,但從客戶層面來說似乎看不到明顯的吸引效果,也不大可能讓格芯重新投入先進位程開發,因此除了冀望財務上能有持續性的權利金收入外,在現下中美貿易戰變化劇烈之際,不免也令人憂慮有額外負面效應產生。

2019年5月底,美國將華為和其旗下70家相關企業列入美國商務部的出口實體清單(Entity List),提到技術含量比例若有超過25%源自美國即必須遵守禁運條款,停止供貨給華為與相關企業,當時除了美系企業遵守外,也不乏非美系的廠商宣布暫停供貨,徹查其產品內所含的「美國成分」。

而當時台積電則是立即表明,經過詳細計算後,符合美國技術比例低於限制規範仍可繼續供貨,也讓華為海思免於斷貨危機。

先前美國僅暫時延長對華為的管制禁令時間,並非取消禁令,同時進一步增加實體清單中與華為相關的廠商。

倘若格芯的專利侵權訴訟勝訴,代表台積電採用的主要製程(28~7nm)皆增加包含美國技術,屆時製程技術的美國含量比例就極有可能上調,若超過25%或美國降低比例上限,可能讓台積電很難繼續供貨給華為。

倘若訴訟時間拖延,或許也會成為台積電與客戶合作關係中的潛在壓力,讓台積電在中美貿易關係中的平衡點傾斜,不得不做出選擇,畢竟營收占比超過6成的美系企業具有的話語權相對較高。

就目前觀察格芯對台積電的專利權訴訟不一定有十足把握,但在現下的時間點與市場狀況,提出此專利侵權訴訟確實可能產生額外效果,不論是話題性或影響程度都將被放大檢視。

而面對2019下半年整體半導體市況在此情況下仍不明朗,台積電或許將儘快提出抵禦專利侵權的有力證據,以避免任何意外的負面效果產生。


文丨拓墣產業研究院 徐韶莆

註:本文為拓墣產業研究院原創內容,歡迎轉發或分享。

禁止非授權轉載、摘編、複製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文章底部留言獲取授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格芯:是你的我都要告;台積電:冤枉

昨晚,晶圓代工巨頭格芯突然發飆,宣布在美國和德國發起多起訴訟,控告競爭對手台積電侵犯其16項製程技術相關專利。訴訟已於昨天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德拉瓦州和德州西區

「力挺」華為的台積電到底是什麼來頭?

伴隨著米國的一紙禁令將華為加入到「實體管制」清單當中,谷歌、英特爾、高通等企業紛紛宣布與華為「分手」。與此同時,與華為供應鏈體系關聯密切的台積電則表示,將繼續對華為供貨。這家公然「對抗」米國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