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摩爾定律走入歷史……然後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今已近九旬高齡的英特爾(Intel)共同創辦人Gordon Moore在1965年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IC上電晶體數量會在接下來十年依循每年增加一倍的規律發展,其後這個理論根據數次演變,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界奉為圭臬的「摩爾定律」,伴隨IC市場經歷半世紀的蓬勃發展,催生無數讓大眾日常生活更加便利、更豐富多彩的科技。

2015年,摩爾定律歡慶50周年,Moore本人在接受IEEE期刊《Spectrum》專訪時表示,其實他在發表那篇文章的時候只是分享一個趨勢觀察,因為當時IC技術正在改變整個電子產業的經濟模式、卻未被普遍承認;而他完全沒有想到那樣的一個理論居然被記得那麼久,甚至被稱為驅動產業發展的「定律」。

不過摩爾定律畢竟不是以嚴謹科學程序所定義的真正「定律」,Moore自己也說,那只是一種觀察與推測;許多人預測摩爾定律將在2015至2020年失效,而在2012年左右,摩爾定律開始出現速度趨緩的明顯跡象,當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營收暨2011年僅2.1%的成長之後不升反降,出現了2.6%的負成長,接下來幾年的營收表現也一片低迷,不但不復以往動輒兩位數字的成長表現,在2015年還再度出現了2.3%的負成長。

半導體廠商們發現,要維持摩爾定律繼續推進的成本變得越來越龐大,工藝微縮不再跟隨著電晶體單位成本降低的效應,從32/28納米節點邁進22/20納米工藝節點時,首度遭遇了成本上升的情況;行業專家們將原因指向了遲遲未能「上檯面」的極紫外光(EUV)微影技術,就因為該新一代微影技術仍未能順利誕生,使得22納米以下的IC仍得通過多重圖形(multi-patterning)方法來實現,這意味著複雜的設計流程、高風險,以及高昂的成本。

市場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 (IBS)的資深半導體行業分析師Handel Jones估計,當半導體工藝走向5納米節點,IC設計成本將會是目前已經非常高昂之14/16納米工藝設計成本的三倍(圖1),因此設計公司:「需要有非常大量的銷售額才能回收投資。

圖1:IC設計成本越來越高 來源: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

摩爾定律究竟還能走多遠?一旦摩爾定律正式走入歷史,半導體產業該如何繼續向前邁進?而在所謂的「後摩爾定律時代」,IC企業面臨的挑戰是什麼?又該如何應對?

EUV微影何時救場?

在一場1月初於美國加州舉行、由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主辦的年度產業策略高峰會(Industry Strategy Symposium,ISS)上,來自半導體行業的專家指出,如果EUV技術在2020年順利問世,半導體技術演進還能持續到2025年。

行業顧問機構IC Knowledge總裁Scotten Jones在該場高峰會上表示:「我不認為摩爾定律已死,從事深度技術研發的人也不認為;」他指出,英特爾(Intel)與Globalfoundries都透露半導體工藝在後14納米(post-14nm)節點能達到成本節省,「我相信我們有方法製造出讓成本降低的新一代電晶體。

Jones預測5納米節點將在2019年開始在某些工藝步驟採用EUV技術,或許仍得採用某種形式的FinFET電晶體;至於再往下到3.5納米節點,將會進展至採用水平納米線(horizontal nanowire),而該節點應該會是經典半導體工藝微縮的終點;其後2.5納米節點堆棧n型與p型納米線,可望在2025年將電晶體密度增加60~70%。

對於EUV究竟何時能正式「上陣」,市場研究機構Semiconductor Advisors的分析師Robert Maire認為:「EUV微影真正開始量產應該是會在2020年;」他指出,台積電(TSMC)已經宣布了將在5納米節點採用EUV微影的計劃;而英特爾則可能會在7納米採用EUV微影,與台積電的5納米節點量產時間相當,預計是在2019年。

圖2:各家半導體大廠先進工藝節點量產時間 來源:ISS、各家公司

而Globalfoundries技術官Gary Patton在2016年10月來台與本地媒體分享該公司最新技術與策略方向時則表示,他預期EUV微影技術要到2019年才會邁入成熟,而Globalfoundries在該時間點之前就會量產的7納米工藝應該不會採用該技術。

目前在市場上只有來自荷蘭的設備商ASML能供應EUV微影系統,是該公司投入了三十年時間與龐大研發成本的成果,而該公司甚至獲得了英特爾、台積電與三星(Samsung)等半導體廠商的聯合投資,這些股東們的首要目標就是加速EUV技術的實現。

ASML發言人表示:「我們預期EUV微影將在個位數納米工藝節點被應用於內存中的兩個或更多層;而在最先進的邏輯工藝節點(7或5納米),則被應用於6~9層。

ASML的第一代(採用0.33NA光學鏡片、實現約13納米的線寬) EUV微影設備NXE:3400B將在今年正式出貨,預期吞吐量可達每小時125片晶圓、微影迭對(overlays)誤差容許度在3納米以內;該公司表示已有4家邏輯晶片製造商、2家內存晶片製造商表示將在2018年左右採用第一代EUV系統進行量產。

圖3:ASML的EUV微影設備發展藍圖 來源:ASML

採用現在的浸潤式微影設備需要以多重光罩才能實現的電路圖形,若採用0.33NA的EUV系統預期只需要單一光罩步驟就可完成;不過,半導體工藝若再繼續往更細微節點邁進,就算採用EUV設備也可能需要多重圖形步驟。

為此ASML於去年11月就宣布以11億美元收購光學大企業蔡司(Carl Zeiss)的24.9%股份,雙方將聯手研發數值孔徑(numerical aperture,NA)高於0.5的版本,不過此第二代EUV微影要到2024年以後才會量產,將能實現約8納米的線寬,預期產量為每小時185片晶圓產量、迭對誤差容許度小於2納米。

ASML技術官Martin van den Brink在發表上述合作案時的新聞聲明中指出,新一代(0.5NA)系統將:「可在次3納米節點為晶片製造商避免複雜且昂貴的0.3NA系統多重圖形步驟,以單次曝光支持高生產力,並可降低單位成本。

不過市場研究機構VLSI Research總裁Risto Puhakka表示,行業人士仍廣泛預期,在第二代EUV系統於2024年左右問世以前,恐怕還是得使用第一代0.33NA微影系統進行多重圖形:「只是需要多少重圖形、以及會需要多久時間?」他也指出,以往ASML不曾直接投資供應鏈上的任何廠商,而且是以大手筆收購高比例股份,顯然要打造更新一代EUV系統是高風險任務,而且ASML勢在必得。

看來如果一切順利,2018年就能看到第一批採用EUV微影設備量產的先進工藝節點IC;但機台尺寸幾乎等同一間小房間的EUV,一台要價超過1億美元,這意味著除非是財力夠雄厚的半導體廠商,很難負擔此尖端技術的投資。

而千呼萬喚始出來的EUV微影設備就算真的在2018年之後順利上線量產,在終端應用市場如PC、智慧型手機等成長停滯、缺乏大量需求的趨勢下,採用該設備之先進工藝初期成本與風險勢必仍然偏高,IC廠商如果想只靠EUV來維持摩爾定律「工藝越微縮、電晶體單位成本越低」的理論,恐怕並不容易。

所以,除了「傳統」的半導體工藝微縮,IC廠商們還有什麼別的方法能維持利潤?

其他的技術選項 也出席了今年1月美國ISS 的Globalfoundries技術官Patton在專題演說中表示:「摩爾定律將終結只是一個看法,我們總是能找出如何推動事情演進的方法;」他認為,晶片行業現在必須要在工藝以及封裝技術方面尋求不同方向的創新(圖4):「整個產業環境跟我入行的時候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圖4:除了追隨摩爾定律,Globalfoundries技術官Gary Patton認為IC行業應該尋求不同方向的工藝與封裝技術創新

在半導體產業界擁有超過三十年經驗的Patton,在先前向台灣媒體闡述Globalfoundries技術策略時表示,現在市場上有各種各樣新崛起的電子設備與終端應用,例如移動運算、普及運算(pervasive computing,例如無所不在的連網智能設備)以及人工智慧(AI)、虛擬/擴增實境(AR/VR)…等等,單一技術並不一定適合所有應用的需求。

Patton表示,人工智慧、雲端運算、高速通信等應用,目前最尖端的3D電晶體FinFET工藝是理想選擇,目前該技術進入14納米節點量產、已經成熟而且對高級應用有價值;至於對運算性能要求較低、也以較低功率運作的各種嵌入式設備,例如物聯網設備,其實就不一定要用到最尖端的FinFET工藝,否則並不符合成本效益。

GlobalFoundries提供的其他技術選項是全耗盡型絕緣層上矽(Fully depleted silicon-on-insulator,FD-SOI)工藝;Patton指出,該公司準備在2017年量產的22納米FD-SOI工藝,在成本上與成熟的28納米平面電晶體工藝相當,但能達到類似FinFET工藝的性能,而且功耗更低、封裝尺寸更小,也更適合與RF組件的整合。

在封裝技術方面,Patton表示在過去一年來,Globalfoundries看到2.5D與3D晶片堆棧的客戶需求有大幅成長的趨勢;目前該公司可提供應用於32~22納米深度溝槽式晶圓的「智慧中介層(interposer)」,具備去耦電容,能支持低功率應用的晶片堆棧。

在晶片堆棧技術方面,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理事長、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表示,過去15年來IC產業已經達成了「類似以微觀建築技術造高樓」的突破,發明3D甚至超越3D的異質性晶粒排列或堆棧方法;再加上半導體廠商在晶圓級封裝技術(WLP)上的研發成果──例如台積電的整合型扇出(Integrated Fan-out,Info)與整合型扇出-封裝內建封裝技術(InFO-PoP)──將IC製造與封測一體化,會是讓摩爾定律延續更長壽命的關鍵。

圖5:InFO晶片堆棧技術的多種不同型態 來源:盧超群

盧超群認為,InFO以及因為InFO而得以實現的另一種直通互連通孔(TIV)創新技術,將推動IC產業進入在工藝微縮同時迭加IC、讓納米技術經濟效益放大的「矽4.0時代」(Silicon 4.0);未來矽晶片可以直接連結如光學透鏡、傳感器或致動器等目前嵌入於系統中但仍未微型化的組件,而這也是晶圓代工廠、IC設計公司和系統廠商展開合作的新機會。

系統與跨領域的整合

其實,無論摩爾定律會不會、何時走向終結,IC產業在此刻應該已經意識到,這個世界已經變了…新出爐的Gartner初步統計結果顯示,從2012年開始走下坡的全球PC市場出貨量在2016年又一次出現6.2%的衰退;至於已經取代PC成為推動半導體產業主力的智慧型手機市場,看來在接下來幾年也將僅存個位數的溫和成長。

新崛起的物聯網市場雖然逐漸從一片混沌中顯現規模經濟,以及有規則可循的商業模式,多樣少量的晶片需求對傳統IC業者來說還得經歷好一段適應期;汽車市場因為開始採納連網技術、各種傳感器以及人工智慧方案,儼然成為IC市場的最新「殺手級應用」,但汽車產業的保守性格似乎還未完全隨著這些新技術的採用而改變,要打入車用供應鏈對沒有相關經驗的半導體廠商來說又是一個挑戰。

圖6:半導體產業的動力來源已經改變 來源:Gartner

EDA大廠明導國際(Mentor Graphics)執行官Walden C. Rhine (Wally)在去年8月於台灣舉行的年度技術論壇上表示,半導體產業營收成長近幾年呈現停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包括Apple、Samsung等採用自家設計晶片的系統廠商,並未將IC營收公開,但光是Apple與三星兩家公司在定製化手機處理器的合併市占率可能就超過30%,那些被「隱藏」的估計高達100億美元。

當Apple、Google…等等原本是IC行業「大客戶」、甚至只是「間接客戶」的終端系統/網絡商都開始因為各自的獨特需求而親身投入IC設計,就算半導體工藝微縮技術挑戰都能順利克服、摩爾定律能千秋萬載,IC廠商也很難再依循舊有的業務模式獲取利潤,必須開拓新的市場/客戶、尋求新的合作機會。

EDA供貨商新思(Synopsys)董事長兼共同執行官Aart de Geus在去年9月於台灣舉行的新思年度使用者大會接受訪問時表示,身為IC設計工具供貨商,他們已經發現到近兩年與系統廠商互動與合作的機會增加許多,也讓他們的生意模式必須有所改變;而他也認為,在新的產業生態下要取得成功,合作變得非常重要,包括與跨領域廠商以及同業之間的合作。

而除了尋求同業/異業合作,包括Mentor的Wally以及另一家EDA供貨商Cadence總裁兼執行官陳立武、資深副總裁兼策略官徐季平,都不只一次提到了系統設計能力的重要性;這對於以往只專長硬體技術、缺乏軟硬體整合能力與系統觀的IC設計公司來說會是特別需要警惕反省的議題。

結語

對半導體IC公司來說,其實在所謂的「後摩爾定律時代」,最大的挑戰並非突破技術的極限,而是能不能敏銳地意識到產業生態的變化、突破舊有的思考框架與業務模式,規劃出最有利於未來發展的新策略/新路線。

在半導體製造/封測與設備領域,各家大公司已經開始通過共同投資、合作的模式,將研發資源做最大化集中,催生能推動各種新應用的新一代技術;而在IC設計領域,技術上的挑戰能藉助各家EDA供貨商的最新一代工具,成本問題也能夠通過製造商提供的多元化技術選項找到最恰當的折衷方案,更重要的是在變化劇烈的市場摸清方向。

台灣號稱擁有包含半導體上、中下游的最完整IC產業鏈,還有一家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占有率高達六成的台積電;然而曾經生氣蓬勃的IC設計業在近幾年來表現未有突破,廠商之間的技術同構型也偏高,現有公司如果不能掌握轉型契機,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成長停滯的趨勢下,前途堪慮。

整並當然也是一個選項,但尋求新的業務模式與合作機會,是台灣IC設計公司的當務之急;Synopsys的de Geus就建議,台灣IC設計應該先釐清有那些技術/應用領域是要繼續發展,以及有哪些領域是可以尋求對外合作的。

他表示,以物聯網應用為例,這是一個正在起步的新市場,台灣公司如果能掌握先機建立有效的業務模式,就有成功的機會。

你準備好鼓起勇氣迎接挑戰了嗎?

關注最前沿的電子設計資訊,請關注「電子工程專輯微信公眾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5年內進入3納米,台積電真能做到嗎?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自工商時報,如您覺得不合適,請與我們聯繫,謝謝。台灣科技部長陳良基9日表示,半導體為產業競爭力核心,台積電10納米製程已進入量產,2年後將進入7納米,不到5年將進入3納米、2...

老將們對半導體工藝的未來表示樂觀

在日前於美國矽谷舉行的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年度晚宴上,來自半導體大廠的資深高層們表示,晶片產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卻面臨了吸引頂尖工程師的真正挑戰;此外一位微影技術專家展示了可望在下一個...

前進5納米:台積電最新技術藍圖全覽

持續同時朝多面向快速進展的晶圓代工大廠台積電(TSMC),於美國矽谷舉行的年度技術研討會上宣布其7納米製程進入量產,並將有一個採用極紫外光微影( EUV)的版本於明年初量產;此物該公司也透露了5...

集成電路領域幾個值得關注的動向

集微網消息,2015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促進大會上,清華大學教授、核高基重大專項技術總師魏少軍博士從五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的狀態、值得關注的動向以及未來半導體公司的發展趨勢等。1、集成電...

摩爾定律「終結」,半導體業會怎麼樣?

業界熟知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在尺寸繼續縮小方面可能己經走到終結,導致業界議論紛紛。然而世界未日不可能到來,因為實際上摩爾定律已經向三個分支發展,包括如下:More Moore:延...

進入1x nm時代,DRAM產業舉步維艱

隨著美光把台灣南亞科技納入囊中,DRAM內存產業基本上只有三星、SK Hynix及美光三家在玩了。目前三大廠商的主力製程工藝已經進入20nm,其中三星的進度最快,他們2015年3月份量產了20n...

摩爾定律大一統時代的終結序曲

下個月,摩爾定律這一全球半導體行業自上世紀60年代起就一直遵循的原則將被吹響死亡的號角,而這也意味著信息技術革命的終結。摩爾定律是一種推測而來的經驗法則:一顆微處理器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兩年左右...

模擬技術的困境|半導體行業觀察

來源:本文由半導體行業觀察翻譯自semiengineering 作者BRIAN BAILEY ,謝謝。在這樣一個對數字電路處理有利的世界中,模擬技術更多地用來處理對它們不利的過程。但這個現象可能...

摩爾定律達極限 高階封測技術挑大樑

半導體業晶圓製程即將達到瓶頸,也就代表摩爾定律可能將失效。未來晶圓廠勢必向下整合到封測廠,在晶圓製程無法繼續微縮下,封測業將暫時以系統級封裝等技術將晶片做有效整合,提高晶片製造利潤,挑起超越摩爾...

半導體工藝節點是如何演進的|智慧產品圈

01 摩爾定律下的工藝節點的形成 1958年,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的工程師傑克•基爾比製成了世界上第一片集成電路,1962年,德州儀器公司建成世界上第一條商業化集成電路生產線。此後,在市場需求的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