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台積電美國新廠案的幕後「?」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根據多方消息來源指出,晶圓代工大廠台積電(TSMC)在上周宣布「有意」於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置一座5納米晶圓廠,其動機很可能是受到多重政治因素的影響,此舉可能會為台積電的未來發展蒙上陰霾。

而就在台積電於5月15日宣布美國晶圓廠的消息之後不久,美國商務部宣布對其第二大客戶──華為(Huawei)旗下的中國IC設計業者海思(HiSilicon)祭出新禁令;業界人士認為,這兩樁事件都與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有關。

目前任職於美國律師事務所Duane Morris的台積電前任首席法務官Dick Thurston在接受《EE Times》訪問時透露,上述議題早在一年多以前就與美國華府進行過討論,而他與台積電已經合作超過十年,協助該公司在美國設置晶圓廠。

Thurston表示,台積電並未諮詢他有關在亞利桑那州設立新廠的問題;而他最後一次與台積電之間「有意義」的對話,是在2019年6月與董事長劉德音(Mark Liu)的討論。

他指出,台積電已經聘請了出口管制與反壟斷的專業律師,「希望他們夠明智,能與美國政府之間針對放寬相關規定的事項達成一些條件交換,不只是稅賦上的優惠,對台積電與股東來說才是真正有價值的,這是我給Mark的建議。

根據Thurston的說法,美方可能會放寬下一階段的出口管制與出口管理規則(export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EAR);「商務部以及旗下的工業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BIS)已經很明確表示,他們有意在某種程度上放寬。

這是我所尋求的某種地緣政治因素,台積電得做出長期性的承諾。

Thurston表示,美國商務部助理部長暨海外商務服務署署長Ian Steff在2018年3月首度造訪台灣;Steff負責的單位直接隸屬於商務部,相當於美國白宮內閣層級,也是促使台積電在美國之投資與限制該公司對中國之銷售的單位。

而Steff的訪台行程與當時Thurston參與的一個項目有關,該項目集合了多家有意在美國投資的公司,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Morris Chang)也是參與者之一。

「Ian與Morris的會晤非常成功,從那時候開始,Ian又陸續訪台約3次,與台積電和其他公司協商投資美國事宜。

這是美國總統川普(Trump)政府自執政以來的重要目標之一。

中美「隔空交火」下的台積電

中美貿易戰火持續延燒並演變成科技戰,客戶遍及全球的台積電原本能不受限制為海思供應晶片,卻「掃到颱風尾」。

而不只是Thurston,其他人也認為台積電的美國新晶圓廠是用來向美國政府交換優惠待遇的一個籌碼,讓他們能被允許繼續為海思生產晶片。

美國商務部在上周宣布「透過限制華為使用美國技術與軟體在海外設計並製造其半導體組件的能力,來維護美國國家安全之計劃;」但台積電被預期能找到方法解決商務部禁令。

知名資深半導體產業分析師陸行之(Andrew Lu)接受《EE Times》採訪時就表示,台積電應該能在短時間內取得繼續出貨產品給海思的許可;「若確是如此,在美國設置新晶圓廠就很值得。

然而台積電卻否認其美國晶圓廠項目有任何政治因素摻雜其中。

台積電公關部主管高孟華(Nina Kao)給《EE Times》的說法是:「這對台積電來說真的是一個商業決策,與政治無關。

我們選擇亞利桑那州是因為當地與半導體產業有關聯性,他們確實提供了比較多的投資選項,供應鏈已經就緒,這讓我們有更多投資機會。

」 但她未透露相關細節,僅表示台積電正在為新晶圓廠評估數個設置地點。

有人猜測台積電選擇亞利桑那州是因為川普的偏好,因為該州州長同樣是共和黨人。

對此Thurston的看法是:「亞利桑那是共和黨執政州中少數僅存的『金雞母』,」但他也表示,選擇亞利桑那州「並不一定符合台積電的最佳利益。

Thurston表示,他從2005年就跟張忠謀一起尋找合適的美國製造據點,「我們曾在5個不同時期考慮收購IBM Microelectronics的晶圓廠,包括2012年;」被考慮的收購對象包括IBM位於紐約州East Fishkill的晶圓廠,還有同樣在紐約州Poughkeepsie的其他據點。

他透露,與張忠謀共同評估過的潛在美國投資案大約有7個。

不過他們當時遇到的一個問題是,IBM是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的製造夥伴。

「IBM與DARPA希望確保沒有任何技術在未經他們批准的情況下流往亞洲,但華府秉持『一個中國』政策,把台灣與大陸視為一體;」Thurston表示,紐約州對台積電來說一直是最佳地點。

「這是我一直主張的,」他說:「可以選奧勒岡州、選本來就有一座晶圓廠的華盛頓州(位於Camas市),其他每一個州都可以比較,如果沒有更好的地方,才選亞利桑那州;」因此Thurston認為,最後台積電選擇亞利桑那州,背後一定有「政治因素」。

Thurston評論,川普政權一直都很會「精打細算」,這是民主黨人無法理解的;「他們一直忽視官僚體系的作為,商業上的表現卻讓人驚艷;」畢竟經過多年失敗嘗試,美國政府終於成功贏得來自海外半導體業者的新投資案。

川普正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年衝刺,而若能為美國帶來更多從海外回流的工作機會,當然有助於他爭取連任之路。

半導體產業發源自美國,卻在過去數十年來轉移重心往亞洲國家和地區,如韓國、日本與中國發展;川普試圖減緩中國在5G通訊設備生產上的進步,也是著眼於保護美國本土產業與製造生產線工作機會的舉措之一。

雖然台積電決定前往美國設置5納米新晶圓廠,也可能與美國聯邦政府已經提供的激勵措施有關。

但根據Dick Thurston的看法,那些激勵措施可能在財務上一文不值,而是讓台積電能在與華為這家大客戶的相關問題上與美方交換條件。

Thurston回顧了幾年前電子製造大廠鴻海(Foxconn)打算在美國興建LCD面板廠的計劃。

「川普基本上就是告訴他們『不要去紐約州』或是其他民主黨勢力較強的幾個州,」他表示:「當時川普在白宮接見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建議他去幾個共和黨執政的選舉搖擺州(swing states),包括威斯康星州、德州、俄亥俄州等都在清單中。

落腳威斯康星州東南部的鴻海LCD面板廠投資案,一開始規劃將投資100億美元,提供1萬3,000個工作機會;威斯康星州政府與鴻海簽訂協議,只要該公司達成某些特定目標,就能獲得30億美元到48億美元之間的補助,這會是美國史上提供外商補助案中規模最大的。

該座鴻海面板廠預計2020年底量產,但是到2019年12月都還未見動工。

金融投資業者Susquehanna分析師Mehdi Hosseini在先前接受《EE Times》訪問時就戲言,鴻海在威斯康星州完成的唯一工作,就是「創造新聞頭條」。

地緣政治因素

Thurston表示,台積電眼前的問題是美國出口管制,而且「川普對此有掌控權;你得考慮一系列不同的因素。

我希望台積電不要陷入中國大陸、台灣、三星(Samsung)與蘋果(Apple)等因素的困局中,這些都與地緣政治有莫大關係。

海思目前對台積電銷售額的貢獻度達到約14%,美國商務部新宣布的禁令使得這一部份業務面臨風險。

「如果台積電只取得海思的消費性業務,這部份占據台積電營收約10%左右;」知名半導體產業資深分析師陸行之(Andrew Lu)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台積電的美國新晶圓廠是「值得的。

不過陸行之也指出,台積電要從美國商務部取得每一項出貨給海思之產品的許可並不容易;消費性與手機晶片可能簡單一點,但其他產品就不見得了,而其中某部份的營收難以取代。

他表示,美國政府會阻擋一切與國家安全相關的事情,「但很難去界定國家安全;以美方的觀點,5G攸關國安,伺服器、數據中心與AI也是國家安全問題,只有消費性手機被允許。

而陸行之認為,就算台積電的美國新晶圓廠開始量產,也賺不了錢;「這項投資是用來降低台積電的損失,」而如果台積電來自華為的營收比例減少到整體營收的7%,該美國晶圓廠計劃就不值得。

此外他表示,台積電規劃中的美國新晶圓廠月產能為2萬片,與該公司在台灣的「超大晶圓廠」(gigafabs)相比,在獲利方面簡直是小到不行。

對於最近業界傳出台積電將被迫停止出貨給海思的消息,台積電婉拒評論;高孟華表示:「台積電不會透露與客戶之間的訂單細節,而我們始終遵守法律以及相關規定。

」至於美國商務部對的新禁令是否會影響到台積電對海思與其他客戶的出貨,她表示該公司正在評估狀況;「許多同仁都參與其中,我們也與外部顧問合作,確保我們對所有相關規定有充分的了解。

還有業界人士質疑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晶圓廠的規模與地點。

如Susquehanna分析師Hosseni提供給《EE Times》的一份報告指出:「我們認為,若能在某個更恰當的地點以『聯盟』(consortium)的形式達到每月4萬5,000片晶圓的產能,才會是能滿足美國本地客戶直到2028年之需求的、在經濟上唯一可行/實際的選項。

該報告亦指出:「著眼於地緣政治因素,我們認為台積電目前正處於最佳時機,因為無論是中國或是美國都需要台積電,而且沒有任何一家能提供尖端半導體工藝技術的替代業者。

」除了位於台灣的晶圓廠,台積電在南京與上海各有一座12吋廠與8吋廠,為遵守台灣方面的規則,台積電在中國大陸的晶圓廠只能使用比最先進工藝(目前為5納米)晚一個世代的工藝。

生存韌性超強的華為

根據金融投資業者Credit Suisse副總裁Randy Abrams提供《EE Times》的最新報告,儘管華為是美國商務部最新禁令的標靶,也是美國出口管制實體列表中的頭號對象,該公司仍然是在電子產業中擁有廣泛影響力的巨擘。

上述報告指出,華為2019年銷售業績達1,240億美元,較2018年成長14%。

華為在全球電信基礎設施領域擁有29%的市占率,在路由器市場擁有40%的占有率,在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則占據18%的比例。

該公司也是全球第三大半導體買主,2019年採購金額為210億美元。

華為的晶圓代工廠包括台積電(TSMC)以及上海中芯國際(SMIC),Credit Suisse在報告中寫道:「我們預期這兩家公司都將因為(美方禁令)停止出貨給華為,除非在120天的寬限期之後禁令有所放寬、達成和解或是找到某種漏洞;在5月15日起算的寬限期之內,代工業者能完成3~4個周期的晶圓生產。

持續加深的中美裂痕

產業分析師表示,美國川普政府對中國採取的最新行動,將會進一步使得兩國之間已經產生裂痕的電子產業差距擴大。

而儘管如此,他們認為如果中國也跟進採取行動報復美方,後者仍然占據優勢地位。

在美國商務部宣布最新禁令之後,中國外交部呼籲美方停止「不合理打壓」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企業,路透社(Reuters)引述一家中國媒體報導指出,中國已經準備好報復川普政府。

《人民日報》旗下的國際新聞媒體《環球時報》引述來自北京政府的消息來源指出,中國已經準備好採取一連串對策,將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列表」,限制蘋果(Apple)、思科(Cisco Systems)與高通(Qualcomm)等業者;上述報導還指出,消息來源表示中國將暫停採購波音(Boeing)的飛機。

「如果中國採取報復行動,美方就會對中國半導體業者實施更嚴苛的限制;」陸行之表示:「目前,美國政府只把矛頭指向華為,如果他們把相同的限制施加在其他被列入美方實體列表的中國業者之上,情況就會更糟。

美國的技術實力讓美方占據比中國更大的優勢,因為美國不只在半導體製造設備上擁有主導地位,還有EDA工具以及作業系統軟體。

多位分析師都表示,中國的策略是想要讓本土電子產業能夠獨立自主,雖然已經過幾十年努力,但革命尚未成功。

陸行之表示:「中國想要全部自己做──建立包括晶圓代工、半導體封測、IC設計、設備與材料在內的完整半導體產業鏈。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C Insights的統計,目前中國IC設計業達到約15%的全球占有率,其中海思就貢獻其中的一大部分。

而光是要為中國晶圓代工廠找到能取代美國晶圓設備業者的來源就非常困難,因為美國設備供應商在全球市場上的占有率達到四成。

「一家先進晶圓代工廠若沒有美國設備供應商在每一個重要工藝步驟上的協助,很難取得競爭力;」Credit Suisse的Abrams表示,「就算華為想要建立無美國設備的生產線,也得花上幾年的時間才能實現量產並達成具競爭力的良率,而且得犧牲效率以及放棄使用一流的工具。

編譯:Judith Cheng

責編:Luffy Liu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極限救援,華為7億美元大單求援台積電續命

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上周五以保護國家安全為由,計劃限制華為使用美國技術設計晶片,並禁止使用美國技術的晶片製造商為華為代工。去年,BIS也發布針對華為的禁令,要求含有一定比例美國技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