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獨立!中國這家公司能代替台積電獨立自主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大約3282字,閱讀大概需3分鐘



近日,美國種種限制措施升級,疑似要徹底封殺華為等企業,與此同時,也有消息稱台積電要赴美建廠。

這兩條消息放在一起,引發了大眾的擔憂。

因為大家都知道,華為每年在台積電採購的晶片市值超過200億美元,99%的晶片來源於台積電,而台積電的本質是一個美國控股75%以上的企業。

那麼,假如美國真的勒令台積電斷供華為,那華為能夠扛過此劫,找到其他供貨渠道嗎?


目前,大陸的中芯國際被寄予厚望。

但網上也有不少質疑的聲音。

單純就技術上來說,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做不到。

台積電確實是目前全世界最厲害的晶圓代工廠,而且中芯國際受到阻礙不止是自己的技術層面,還有另一層封鎖,就是晶圓生產設備,這個也早已被國外做了出口限制,中芯國際得到的設備確實就不如台積電,EUV光刻機進不來,中芯國際生產受限。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讓人不得不感嘆。



中國晶片的成長伴隨著一路的坎坷。

中國晶片發展的最早歷史,是上世紀50年代蘇聯軍工科研系統專家開始建設中國的半導體技術和工業系統,相當於用蘇聯的系統、設備和中國的人才在追趕著美國。

當中國正經歷「三年困難時期」時,美國矽谷應運而生。

上世紀50-60年代,英特爾、AMD等一大批公司相繼成立,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60年,中國也成立了以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為代表的大量研究機構,在全國建立了數十家電子工廠,初步建立了中國半導體工業的「研發+生產」體系。

這一體系的建立,得益於謝希德、王守武、高鼎三、吳錫九、林蘭英等一批回國的半導體人才。

在他們的領導下,新成立的中國半導體工業作出了兩大貢獻:一是保證了「兩彈一星」等一批重大軍事項目的電子和計算支持;二是,為中國建立了一套跨高校的半導體人才培養體系。


但是,隨著美國半導體產業的不斷發展,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沉默了一段時間。



接著,在1977年7月,鄧小平邀請了30多個科學技術界的代表舉行座談會。

半導體產業的靈魂人物王守武說:「全國有600多家半導體生產工廠,我們一年生產的集成電路總數,僅相當於日本大型企業月產量的十分之一。

」這就是改革開放前中國半導體的家底了。

改革開放後,打開國門的中國人突然發現,美國和日本的半導體產業已經遠超於中國,差距至少有10年以上,甚至韓國和台灣也在迅速超越大陸。

但是,除了少數專家,從高級官員到平民,通常對這種差距以及追趕的難度還缺乏足夠的了解。

除了資金,設備和技術外,這種差距還有另一個困難,那便是人才培養的周期太漫長了。

半導體行業的大多數頂尖人才必須擁有博士學位。

這與當前的網際網路行業截然相反,幾乎沒有年輕人聚集在一起創建網站或應用程式可以籌集資金的現象,在晶片行業,製造晶片以賺取「快速賺錢」的機會甚至為零。


要知道,當時中國甚至還沒有恢復高考,許多年輕的知識分子還在農村的農田裡餵豬。

而且由於他們離開學校已經很長時間了,大部分知識都已經忘記。

在當時的情況下,談論「培養人才」是一個笑話。



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問題:

為什麼中國在80年代和90年代總是無法克服晶片技術?為什麼我們只能花錢購買外國技術產品來維持技術建設?


總結中國晶片落後於已開發國家的原因,有兩個深層次的原因:

一是晶片行業更新太快。

當我們爬到山頂的一半時,美國和日本等國家已經到達山頂。

因此,我們只需要花費大量的錢來購買國外設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引進-生產-生產-滯後再引進」的惡性循環。

其次,半導體相關的人才太弱,無法徹底了解進口技術,更不用說獨立發展了。

也許年輕人現在無法想像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與已開發國家面對巨大差距時所面臨的那種絕望。


改革開放後,由於恢復了高考,許多學生被重點大學錄取,成績斐然。

此外,早期培養的電子/計算機/通信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率先在1980年代出國留學。

畢業後,他們留在美國半導體行業工作,並對他們的知識和能力進行了培訓。

這群人已經成為當前中國晶片產業的骨幹力量。

2000年以後,這群人積累了足夠的技術沉澱和管理經驗,並開始從大洋彼岸回到中國創業。

中芯國際也在2000年成立。

改革開放後,重返中國創業是對大學入學正常化的延誤。

最典型的代表是展訊的創業過程:四位核心創始人吳平,陳大同,范仁勇和季進都在1977年至1978年之間。

進入大學的人(三個清華大學和一個南京大學)都擁有博士學位。

全部畢業於美國,畢業後在矽谷半導體圈工作。

在2001年,他們選擇返回上海創業。


從2000年8月24日起,中芯國際在浦東張江正式成立。

僅用了一年零一個月的時間,於2001年9月25日開始試生產。

到2003年,中芯國際已躋身世界第四大晶圓代工廠。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2000年以後成立的一些晶片公司慢慢取得了成果。

以市場為導向的機制,全球視野和高薪待遇,以華為海思為代表的晶片設計公司和以長電科技為代表的晶片封裝公司逐漸發展起來。


從2000年8月24日,中芯國際在浦東張江正式成立,僅過了一年零一個月,到2001年9月25日,就開始投片試產。

到了2003年,中芯國際已經衝到了全球第四大代工廠的位置。


2000年之後成立的部分晶片公司,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都慢慢結出碩果。

以華為海思為代表的晶片設計公司和以長電科技為代表的晶片封裝公司,都憑藉著市場化的機制、全球化的視野、高待遇的薪酬而逐步發展起來。


他們用成績闡述了一個道理:

晶片的產業化不能一蹴而就,更難以實現彎道超車。

只有依靠無數百萬年薪的頂級工程師,依靠培養大批的科技人才,依靠投入的大量的研發經費,依靠良好的科研環境,才有可能後發先制,不再受人掣肘。


雖然現在形式緊急,但我們也不必完全悲觀。

首先中芯已經在生產手機晶片了,比如華為710A。

工藝14NM。

中芯國際3月份官宣N+1工藝的7NM已經試生產完畢,良品率偏低,預計年底正式量產,相比台積電性能提升少15%。

2018年訂購的某品牌光刻機,一直被卡脖子,進不來,中芯國際改進了工藝,在沒有EUV光刻機情況下也開發了新的工藝,生產出7NM。

實際上7NM 台積電也就2018年下半年才正式量產,是不是很驚訝,差距沒那麼大,對,沒需要鋼筋的人想像中差距那麼大,這還是在美國限制光刻機出口,EUV光刻機進不來的情況下。



再說下今年的情況,新冠肺炎助攻,打了個時間差。

眾所周知,歐美還在新冠的泥沼中掙扎,蘋果4月份全球暴跌77%。

說明歐美消費業務基本處於停止狀態。

簡單點說,現階段全球消費看中國。

那麼說到中國的手機市場呢? 華為一半,其他一半。


台積電最大的客戶是蘋果跟華為。

目前歐美這情況,我想台積電不會傻到把籌碼放在歐美的蘋果身上。

4月都能暴跌77%,可以想像下5月6月,那麼剛好給華為做備品。

最近能爆出,華為在緩衝期緊急加訂單,台積電也是開足馬力,使勁生產。

所以對於MATE40甚至P50應該是沒有影響的。


而根據中芯國際的官宣,應該可以接上華為明年的7NM。



實際上,美國封殺我們的半導體行業,對我們而言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期了。

根據摩爾定律,半導體行業的進步也是由市場推動的。

假設美國沒有發動貿易戰,沒有晶片封鎖我們,那國內的自研半導體前景如何?

大機率是毫無進展,畢竟造不如買,人家高通英特爾asml那麼先進,供貨有保障,我幹嘛要用國產的啊?

這不是個體用戶的愛國情懷能不能支撐市場的問題,是商業巨頭們的命門。

所以到2025,中國想步入中國智造的時候,步子一邁,發現被扯到了……

現在痛苦絕對好過將來痛苦,及時止損比絕對是最優選擇。



搞出光刻機和晶片完全獨立自主疊代的意義,是商業領域的原子彈和飛彈。


可能現階段我們自產的晶片差一點,但放在普通人身上體驗不會差很多,畢竟極限體驗是很小的。

我相信很快就會超越過去的。

那種勒緊褲腰帶、讓老百姓來還債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晶片也將逐步拉近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

相信祖國,再支持一下,希望我們能在下個10年掌握卡別人脖子技術吧!


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創作者:白時安

本文所引用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本號刪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美國制裁華為,其實是制裁什麼?

金融街電訊河南王新華/文金融街電訊是中華博士會企業家創辦投資的中國金融界最早的金融門戶網站,憑藉全威全面專業及時的優勢,匯集全方位的綜合財經新聞和金融市場資訊,成為中國乃至全球訪問量最大,影響力...

簡單聊聊美國對華為的5月禁令

美國時間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在官網上連續發布了兩條消息,嗯都是關於華為的。一個是美國商務部宣布,將實體名單上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及其非美國分支機構的現有臨時通用許可證(TGL)授權期限延長90天...

美國搞華為,其實是在搞什麼?

作者:小李飛刀 來源:胖兔財經美國搞華為,事實上是搞的我們整個通信和半導體產業,前兩年美國拚命搞我們的5G,因為在5G方面我們已經遠遠領先了,抓住5G浪潮的國家就相當於提前完成了工業革命,據測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