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必須儘快將自己做成晶片產業龍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有個雄心勃勃的目標,期望藉由提升其國內的半導體產能,在全球智慧型手機供應鏈扮演重要角色。

目前國內對晶片需求占全球的百分之65,而自身晶片製作比較薄弱,供需不足。

根據一項預測,到2020年,中國半導體消耗量的85%來自海外,僅有15%是在當地製造;而美國晶片業者將是中國市場主要供應商需求,其次則是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

中國政府希望能扭轉這種局勢,在2020年讓中國廠商能填補當地半導體需求的五成。

為了達成以上目標,中國必須要扶植數家營收規模達百億美元的本土半導體公司,才能達到所需的1,500億美元晶片銷售規模。

但目前中國僅有兩家營收超過十億美元的半導體廠商──海思(HiSilicon Technologies)以及展訊(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中國打算透過以下的策略來擴充半導體供應量:

˙ 在2016至2020年間,投資1,000億美元建立國內的半導體產業生態系統;這些資金將協助強化中國無晶圓廠晶片業者在IP與產品設計上的競爭力,同時進行工程師人才培育,確保畢業自各大學院校的工程師新鮮人數量足夠產業所需。

參與投資的包括中國官方投資機構紫光集團(Tsinghua Unigroup)以及上海浦東科技投資有限公司(Shanghai Pu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建立晶圓廠,目標是在2020年達到每月100萬片晶圓的產能;那些晶圓廠將支援記憶體以及非記憶體產品的製造,並強調具競爭力的製程技術。

合資公司將有可能會是執行此計劃的一部分。

中國的每月百萬片晶圓產能目標,不包括那些在中國製造晶片的外商;例如在西安設廠的三星、在無錫設廠的SK海力士(Hynix)、在大連設廠的英特爾 (Intel),以及在成都設廠的德州儀器(TI)。

該目標雄心勃勃,中國則向來擅長執行大型國家計劃,例如建立高速鐵路系統,以及達到一年2,200萬輛汽車的產量。

中國期望在2020年達到的自製半導體產能目標

中國自製晶片鎖定智慧型手機應用

智慧型手機是中國建立自製晶片產能的重點應用領域。

中國本土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包括華為(Huawei Technologies)、小米(Xiaomi)、聯想(Lenovo)、OPPO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酷派(Yulong Coolpad)、海信(Hisense Electric)、還有其他許多品牌,估計這些中國智慧型手機供應商出貨量將在2014與2015年強勁成長。

非中國本土智慧型手機供應商,則包括三星、蘋果(Apple)、樂金(LG Electronics)、微軟(Microsoft)、索尼(Sony)、宏達電(HTC)、黑莓(BlackBerry)等等。

其中三星是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的領導廠商,不過其2014年出貨量預期將低於2013年;若其產品缺乏創新功能,三星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會在2015年進一步下滑。

所以中國必須要在晶片加大投入,要擺脫核心對別人的控制,只有這樣中國才能真正意義上擺脫國外的控制。

-------------------------------------------------------------

買手機有問題,手機不懂用,手機一切問題找 手機之家

sbsb010

↑↑↑↑↑↑長按可複製到微信添加朋友黏貼即可關注,我們每天都會推送最新的實用手機資訊,不停輸送手機迷們的精神食糧,還開通各種手機保修查詢,真假辨認,鑑別翻新手機,來加入↑?我們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分析師對IC市場前景與動力看法不一 新動態

對於2016年半導體產業營收預測以及市場的長期動力,各家分析師有非常不同的看法;他們在一場於美國舉行的晶片業高層年度聚會上表示,中國將會是一個關鍵因素,但是也幾乎不可能預測。IC Insight...

又缺貨?晶圓國產化替代任重道遠

上星期,根據台灣《經濟日報》報導稱,IC設計公司得到消息,晶圓代工廠發布預告指出,今年下半年來臨,8寸晶圓廠沒有剩餘產能分配給其他客戶,生產線全線滿載排到年底,可能將延續至明年第二季度,晶圓供應...

中國晶圓廠正探索協同製造模式

中國廣州日前也加入中國積極興建晶圓廠之列。近來一項在廣州投資數十億美元的晶圓廠計劃,採用集中來自無晶圓廠IC設計公司投資的共有模式,並建立內部客戶基礎。隨著中國試圖建立其半導體產業,新建與規劃中...

2016年Q1全球Top 20半導體供應商排行榜

市場研究機構IC Insights日前公布2016年第一季全球半導體廠商營收前二十大排行榜,包括8家美商、3家日商、3家台灣廠商、3家歐洲廠商、2家韓國廠商,以及一家新加坡業者;而這些廠商中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