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禁令引發國芯反擊戰:對華為封禁,難阻中國半導體黃金十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撰文 / 唐煜 鄭亞紅

編輯 / 張澤


疫情尚未結束,中美圍繞華為展開的博弈又起波瀾,也給半導體界帶來新的震盪。

2019年底以來,美國政府計劃針對華為採取一項新的限制措施,使用美國晶片設備的外國公司,必先獲得美國許可證,才能為華為生產某些晶片。

業界認為這個新規主要是阻斷華為晶片到台積電生產。

消息一出,中美業界認為,如果該項舉措付諸實施,損失的不僅是華為,而是目前半導體第一大出口國——美國。

一旦中美出現切割,韓國很可能會替代美國成為世界半導體第一大國。

與此同時,中國半導體產業已經打響反擊戰,加速崛起。


「新禁令」損人不利己


4月6日,來自美國產業界的9個協會和組織發出一封聯名信,敦促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警告新規的落定將重傷美國晶片業,請允許公眾發表意見,再付諸實施,以避免意外後果。

作為代表,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總裁Ajit Manocha在上周五再次向川普致信,稱新舉措將阻礙美國晶片設備企業的出口,讓美國半導體設備行業蒙受每年200億美元的損失。

對於美國屢次傳出修改規則的傳言,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直接指出:「美國政府是希望從源頭上釜底抽薪,不讓華為的晶片在台積電流片,而華為的創新能力很大程度表現在晶片上,這意味著華為自研晶片業務可能會犧牲,從而大幅消減華為的競爭力。

圖/視覺中國


處於風暴中心的華為也在靜默幾個月之後對該新聞做出回應。

3月31日,華為公司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年度財報會上表示,如果美國真像報導中所說的採取新的限制性舉措,「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對全球化的產業生態可能是毀滅性的連鎖破壞,毀掉的可能將不止華為一家企業。

我期望這條信息是假的,否則會後患無窮。

4月2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在記者會上表示,對於美方這種科技霸凌主義,中國政府絕不會坐視不理。

「在科技產業鏈誰的拳頭大,誰的話語權就更強。

美國為什麼一再延長對華為的出口許可權?就是因為華為的體量。

我認為新的限制舉措可行性不是特別大,更多意在營造緊張的局勢。

」信達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方競對AI財經社說。

「但不管禁令能否真的落地,我們肯定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方競認為。

此前,在去年5月,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出口管制實體名單。

但令川普政府感到沮喪的是,這一舉措似乎沒有阻斷華為的業績增長。

根據上周公布的2019年財報,華為全球銷售收入達到8588億元,同比增長19.1%。

但該禁令卻切實地重創了眾多美國半導體企業。

許多企業只能另闢蹊徑,通過在海外生產晶片,得以繼續向華為發貨。

而此次盛傳的「新禁令」,更是讓產業界感到唇亡齒寒的危機感。

為什麼這次業界的反應會如此激烈?

過去40年,電子產業已在全球形成分工合作大體系。

在一本名為《一隻iPhone的全球之旅》一書中,曾描述了一部iPhone手機在全球上演的傳奇人生:它在美國設計,在日本製造關鍵零部件,由韓國製造最核心的晶片和顯示屏,最後在中國大陸富士康工廠里組裝,再空運到美國和世界各地......一段時間後可能被深圳的手機作坊回收翻新再出售,最後被當作電子垃圾拆解。

半導體業合作分工格局亦是如此。

一塊晶片可能在美國設計、由日本提供關鍵材料、由韓國或台灣代工廠製造、在馬來西亞進行封裝,再來到中國大陸被組裝成手機、電腦、汽車......


圖/視覺中國


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魏少軍分析稱,半導體是全球化最徹底的產業,「牽一髮而動全身」。

如果這一管制措施真的實施了,勢必將引發全球混亂。

美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產品出口國,中國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晶片市場,歐日韓的半導體產業也各具特色。

如果這個體系破裂,碎片不僅將扎傷鏈條中的每一環,也將給今天市場上最大受益者美國留下難以治癒的後遺症。

半導體行業專家莫大康對AI財經社表示:世界不是鐵板一塊,大家都要考慮各自的商業利益。

目前韓國與美國在半導體產業進行著激烈的競爭。

韓國三星和海力士在中國的存儲器工廠還在擴產。

波士頓諮詢集團(BCG)一份報告指出,一旦中美出現切割,韓國很可能會替代美國成為世界半導體第一大國。

此外,中國半導體產業也將趁勢崛起。


「我們也有最終手段」


「美國要真使出最終手段,我們也有我們的最終手段。

雙方要是真正翻臉,美國的損失不會小,一樣的。

」一位半導體資深人士對AI財經社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如果限制美國5G晶片以及含有美國5G晶片的終端和設備進入中國市場,僅蘋果和高通兩家公司,每年潛在損失就至少超過700億美元,「高通極有可能因為市場份額縮水,將無法承擔巨額研發費用,而不得不退出5G市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晶片是美國最大的出口行業之一,也是少數幾個依然保持貿易順差的行業之一,而這主要得益於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增長。

波士頓諮詢公司發布的一份新報告顯示,如果停止向中國出口美國的晶片和晶片製造設備,而中國禁止進口美國電子產品和軟體,則美國企業的年銷售額可能損失830億美元,超過2018年美企總銷售額的三分之一。

拿晶片巨頭高通來說,2019年它的銷售額為243億美元,其中中國區客戶占比高達47.8%,約116億美元。

當前手機晶片除了高通方案外,三星、聯發科、紫光展銳的5G手機晶片已規模發貨,可以替代高通。

實際上,自去年5月對華為採取禁令後,美國半導體巨頭已遭受重挫。

全球十大晶片供應商之一的賽靈思最近宣布,今年將裁員7%。

該公司一位發言人稱,該公司還未從失去華為的狀態中恢復過來,因此有必要進行調整。

「華為歷來是我們最大的客戶之一,即使取消了這些限制,收入損失也會更加持久。

」該公司人士稱。

自2019年春天禁令實施以來,賽靈思股價也遭遇斷崖式下跌,從140美元到不足90美元,未見回升。

存儲晶片商美光也損失巨大。

此前該公司近一半營收來自中國。

2019年財年,美光營收同比下降22.98%,第四季度營收更是同比下降42.3%。

對於華為來說,DRAM存儲器供應商主要集中在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這三家,美光並非不可替代。

而在國內,由於2019年,美國對華為、海康威視等企業實施禁令,更多行業和企業因為供應鏈安全的顧慮,開始尋找美國晶片供應商的替代者。

德州儀器是全球最大的模擬半導體公司,一位晶片行業人士對AI財經社說,過去幾年德州儀器在中國生意非常好,但從2018年開始下滑,主要是因為競爭對手,比如聖邦微開始打入它們之前的龍頭客戶。

海康威視在被列入美國實體名單後,就開始用其他方案替代美國供應商,「晶片受限制我們換晶片,換不了晶片換組件,換不了組件換方案,而且我們也在做晶片自研」。

此前,海康威視就出於商業考量,選擇海思換掉德州儀器。

進入實體名單後,海康威視國產化的步伐更堅定,表示為了扶持國產供應商,還會選擇比如拿出10%的訂單,一起合作逐步提升性能。

而處於華盛頓狙擊暴風眼中心的華為,已採購其他零部件取代一些美國供應商。

從一些機構的拆解報導中看,2018年華為手機供應商中,美國企業占了92家,位列第一。

但2019年上半年發布的華為P30,使用的美國零部件下滑為15個;8月發布的Mate 20 X 5G,核心供應商只剩四家美國供應商;到了9月,華為Mate 30就只剩兩家。


圖/視覺中國


「美國在半導體領域不斷打壓中國企業,極大增加了國際供應鏈的風險,轉向國產半導體企業尋找供應的電子企業明顯增多。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於燮康表示。

最終還是看實力說話,鄔賀銓強調,我們不能把幻想寄托在美國,關鍵還是做好自己的工作,「最重要的一步認識到晶片和製造晶片技術是核心所在,不論花費的時間多長,也一定要把這個技術攻克,這樣才能保證新一代基礎設施,保證我們的基建不會受制於人。

行業人士觀察到,華為的研發投入2019年飆升30%,達到186億美元,超過了蘋果、英特爾等企業的研發支出。


戰時狀態的中國半導體業


「接下來一定是中國半導體的黃金10年。

」璞華資本投委會主席、展訊聯合創始人陳大同相信,由於目前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中國半導體行業進入戰時狀態,發展速度會是平時的多倍。

最直接的一點體現在華為等大企業對於行業的反哺。

一位國產晶片人士對AI財經社說,此前,華為對國內產業鏈扶持不夠,但從2018年之後,華為開始轉變態度,積極邀請國產半導體企業進行交流,只要達到產品性能就考慮使用,甚至有的小公司產品質量和指標差一些,也願意給機會。

「他們到處去問,你能不能幫我做這個,甚至有的出價比給國外供應商的都高。

聖邦股份和卓勝微是這波國產替代中的典例,聖邦股份2019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增速66%,卓勝微的增速更是達到135%,這樣的增速和華為等國內龍頭廠商密不可分。

不僅是華為,國內不同行業的龍頭都在改變態度。

2019年,一家國內能源大企業在網上主動聯繫國產模擬晶片公司廣芯電子,公司總經理戴忠偉對AI財經社觀察道,「貿易爭端讓客戶採購國產晶片的風險壓力得到釋放,大家也都願意來做這件事。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IC設計分會副秘書長趙建忠觀察到,過去20年中國IC設計的進步,關鍵有賴於國內應用生態的形成和國家戰略的樹立。

20年前,中國很多行業沒有標準、沒有智慧財產權,也沒有應用生態,「晶片在這樣的條件下怎麼能帶動起來?」趙建忠稱,目前在5G、衛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中國有了標準和智慧財產權,也有了應用市場。

「其中華為進步最大,2019年華為運營商業務的收入達到2967億元,有了這樣的網絡應用生態,才會對國產晶片有期待。


國家戰略的落地更是給行業吃下了一粒安心丸。

2000年和2011年,國務院分別推出18號文件和4號文件,指導軟體和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

而2020年,集成電路作為國家戰略已經牢固樹立。

此外,國家在DRAM存儲器、電動車IGBT等生產線上也進行了布局。

在這一波浪潮中,國內晶片製造、設備材料受到助推。

「中國晶片製造晶圓廠的發展,是這一波力度比較大的,但可以說是『遲來的發展』。

」國產設備企業至純科技的董事長蔣淵對AI財經社說,放眼全國最早的時候只有幾家企業在做,其實就是「沙漠」狀態。

隨著半導體工藝的發展,人才的累積,「沙漠」變成了「土壤」。

最近幾年,有中芯國際、華虹、華潤、長江存儲、長鑫等晶圓製造企業發力,土壤在夯實,未來一定會發展成「生態林」。


蔣淵認為,在這一輪的投資潮中,促進的力量有推力和拉力之分:中興、華為事件的壓力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是一種推力。

而更重要的是拉力,像早於中興、華為事件前,國家戰略就已非常明確,大基金成立是一個戰略落地的舉措,還有技術發展和應用多樣對產業有持續牽引的拉力等。

「現在產業里容易做的都做成了,接下來要做更難的事情,這是一個長周期。

這需要兩頭努力,一些有戰略高度的客戶正轉變意識,支持國產設備,國內設備廠商也要提高良品率,在夠得著的地方先把市占率提上來,有足夠的用量後再反饋,只有在好的循環中,雙方才能一起建立信心。

「華為事件只是一個契機或者一個助推劑,但背後的是國家晶片質量和研發實力在不斷提升的一個縮影。

」信達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方競說。

他舉例,現在A股上市公司晶豐明源做的LED照明驅動晶片、樂鑫科技做的WiFi MCU都做到全球市場第一,這些此前都是歐美企業長居前列。

方競認為,自從國家大基金設立後,資本市場開始重視半導體了,很多海歸都願意回國創辦公司,人才開始往中國流動,帶來了產品質量和美譽度的提升,進而能把握住這個時代的契機。

中國半導體教父張汝京評價:在最先進的工藝上,中芯國際、華虹、華潤做得不錯;存儲器像長江存儲和合肥長鑫也做得不錯;在數模混合方面,民企可以發揮力量。

」國企和民企合作分工,比較容易突破國外的封鎖。


圖/視覺中國


當行業進入戰時狀態,有了政策、市場和資金補貼的加持,這兩年國內半導體產業不斷加速和發展,但要真的實現國產替代,不少行業人士都預測,至少需要10-20年的時間,這場考驗耐性的馬拉松中,行業還需要繼續培育人才,共同培養生態,才能把握機會實現真正的崛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國芯反擊戰

來源:本文經授權轉自AI財經社(ID:aicjnews);作者:AI財經社作者,編輯:趙艷秋,謝謝。

美晶片禁售激起多方憂思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靖塵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顯揚 盧戈】外國「芯」困住了中國通信企業?美國商務部16日以中興通訊公司違反同美國政府去年達成的和解協議為由,宣布將對該公司執行為期7年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