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再次迫使台積電斷供華為?中國晶片人士:我們也有最終手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鄭亞紅 唐煜

編輯 | 趙艷秋


2月19日,一篇題為《最新!台積電或將斷供華為》的文章激盪在朋友圈中。

這篇報導稱,美國正在制定相關條款,試圖切斷華為的半導體供應,全世界所有使用美國設備為華為生產晶片的公司都必須獲得美國許可。

而台積電首當其衝,已經減少了對華為的產能支持。


「華為危險了」,社交平台上有人這樣評論道。

在不確定的壓力下,台積電是否真的斷供華為?華為真的要被逼上絕路?


「美國要真使出最終手段,我們也有我們的最終手段。

」一位半導體行業內資深人士對《財經天下》周刊說,「這些年中國最大的成果就是融入世界,大家有一個非常深度的綁定。


賽迪顧問副總裁李珂則對《財經天下》周刊直言,這是一個博弈的過程。

而求是緣半導體聯盟顧問莫大康則表示:「世界不是鐵板一塊,大家都要考慮商業利益。

做最壞的打算,但也不用慌。


圖/視覺中國


中美相爭,台積電要失火?


川普政府幾個月前就在籌劃一次對華為更為嚴厲的打擊。

2019年12月,有媒體報導,美國正考慮對中國採取新的貿易舉措,將限制全球晶片企業對美國晶片製造設備的使用,從而切斷中國獲得關鍵半導體技術的渠道。


在去年5月美國對華為頒布禁令後,一些晶片公司依然能夠利用一個條款繼續向華為供貨。

該條款規定,如果在一家公司的產品中,美國的技術比例低於25%,那麼該公司就可以在不需要美國商務部許可證的情況下,繼續向華為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


這其中就包括台積電。

台積電是全球第一大晶片代工企業。

蘋果的處理器晶片、華為的手機晶片、高通的處理器晶片都在這裡生產製造。

也就是說,那些先進的晶片,沒有台積電,就不能「變現」。


去年5月,在華為剛剛被列為出口管制對象之時,台積電也同樣處在風暴中心。

大家關注,美國禁令是否能阻斷台積電為華為製造晶片。

後來的結果是,時任台積電發言人孫又文博士回應,台積電不會改變對華為的供貨。

這並不是因為情面,而是他們符合規定,使用的美國技術低於25%。


但現在,美國商務部已提議將這一門檻進一步降低到10%。

據外媒報導,美國官員定於2月28日開會討論上述事宜。


對此,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對《財經天下》周刊稱,美國要阻止台積電給華為做晶片製造不是沒有可能。

2018年,美國對中興頒布禁令後,台積電就不能給中興加工晶片了。


但也有一位半導體資深人士對《財經天下》周刊分析稱,這可能是美國的一種策略。

」美國已經討論了好幾次了,都沒定。

如果它要決定做,幹嘛要不斷放風呢?」


事實確實如此。

在2019年12月,就有美國修改相關條款的消息釋放出來,稱美國可能從2020年1月17日起執行新的標準。

隨後到今年1月中旬,傳聞中的新標準未實施,而關於修改禁令的消息再次席捲各大媒體頭條。


在美國媒體「放風」後,有媒體報導,台積電內部最新評估認為,7納米源自美國技術比率不到10%,仍可繼續向華為供貨;但14納米的美國技術占比超過15%,將受到限制。


隨後供應鏈傳出消息稱,華為的晶片部門海思半導體也做出應對,正加速將晶片產品從台積電無法提供的14納米,轉至7納米和5納米工藝,其他14納米產品則會分散到位於上海的中芯國際工廠投片,以避開美方牽制。


在輿論聲勢之下,台積電也沒有坐以待斃。

有媒體報導稱,台積電聘請了Peter Cleveland擔任副總裁,Peter曾是主管英特爾法律及政府業務的副總裁。

台積電希望通過他進行政府遊說工作,來降低美國打壓華為策略對台積電的影響。


華為是台積電的重要客戶。

業界預計,在2019年台積電超過350億美元的總銷售額中,有10%以上來自華為海思。

此前,台積電7納米生產的晶片被華為拿到了手機晶片行業的商用首發。


圖/視覺中國


但如果最壞的結果發生,沒有台積電,華為怎麼辦?業內一位資深人士對《財經天下》周刊分析說:「最壞的情況就是,華為用不了台積電了,晶片在性能和性價比上暫不如美國企業,此外,我們正在建設的12英寸晶片廠,可能進口不了美國半導體設備。

但我們8英寸工廠照樣可以生產,即使性價比差點。


一位人士觀察到,現在日本和韓國的晶片供應商獨立性要更大一些。

「韓國三星和海力士在中國的存儲器工廠還在擴產。

如果他們聽美國的,現在也不會擴產。

三星是全球最大晶片供應商,其在晶片領域與美國供應商有著激烈的競爭。


「世界不是鐵板一塊,大家都要考慮商業利益。

」莫大康對此表示認同。


據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到目前,這項法案仍然在起草階段,距離批准修法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現在就斷言台積電斷供華為還為時過早。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草案並未獲得所有官員支持。

倘若這項法案真的通過,它所限制得不僅僅是中國半導體的發展速度,對全球產業鏈而言也是一種傷害。


「我們也有終極手段」


「美國要真使出最終手段,我們也有我們的最終手段。

」一位半導體行業內資深人士對《財經天下》周刊說,「這些年,中國最大的成果就是融入了世界,大家有一個非常深度的綁定,中國最厲害的就是產業鏈。

」以蘋果為例,外媒報導,占蘋果公司營收70%的產品,在中國生產完成。


賽迪顧問副總裁李珂認為,至少他的觀察和判斷,國家目前不太可能採取兩敗俱傷的措施——你不讓我華為活,我也不讓你蘋果活,這種可能性幾乎為零。


「不但不反制,特斯拉最近還大舉進入中國,我們要按照正常商業邏輯做事。

」依靠中國供應鏈的成本優勢,特斯拉的生產成本將降低15%,未來甚至可能降低25%左右。


「我們呼籲非市場化因素不要干預商業行為,台積電和華為是正常買賣關係,簽了合同,要有契約精神,憑什麼就不讓人家做了呢?」李珂說,包括他今天看到,美國政府考慮「禁止向中國出口用於C919中國國產大飛機發動機」後,川普在社交媒體上說:「美國國家安全」不可以被當作施加貿易限制的擋箭牌,希望中國購買美國的噴氣式飛機發動機。


「在商言商,不能說美國現在要把西方幾百年建立的商業道德或者商業邏輯破壞了。

」李珂說。


商業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2019年春天,蘋果公布了它最新200強供應商名單。

這份名單顯示,中國大陸公司的比例持續升高,從過去20多家,到2018年的34家,2019年更是首度突破了40家大關,達到41家,占比高達2成。


這份名單還顯示,即使2018年3月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蘋果200強供應商的全球工廠布局,在中國大陸的工廠數量比例反而增加了。

2018年200強的全球778家工廠中,有356家在中國大陸,占比為45.76%;2019年200強的全球工廠為807家,383家位於中國大陸,比例為47.46%。


此外,中國是全球消費電子產業、汽車產業甚至醫藥原材料產業供應鏈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以消費電子產業為例,中國占全球供應鏈比重高達50%,每年手機產量為18億部、計算機為3.1億台,產量均占全球的90%以上。

而美國80%的製藥原材料來自中國。


圖/視覺中國


蓋世汽車研究所報告稱,中國共有10萬家左右的汽車零部件及相關產業鏈企業。

有媒體報導稱,因為受到豐田公司的管理經驗影響,全球整車廠普遍採用JIT精益管理,意味著零部件庫存量極低,比如北京奔馳只保留一天的安全庫存。


這意味著全球供應鏈網絡更需要緊密的協作。

針對目前美國可能採取的進一步舉措,李珂認為,我們更多的是要應對,克服困難。


李珂透露,四年前,中國的晶片代工廠中芯國際,對先進工藝的開發是停滯或者放緩的,因為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它將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盈利上了,「當時很多股東都反對先進工藝開發,認為投入那麼多錢,天天都是折舊折舊,你什麼時候能盈利?」在這種壓力之下,國內很多行業企業都放緩或者暫停了先進工藝開發。


「現在這種氛圍在發生變化,要發展更先進的工藝。

」去年年底,中芯國際14納米實現量產,並在開發更先進的工藝。

李珂總結道:產業鏈安全的終極目標是,我們得有,不受制於人。


「中國晶片最終會與海外平起平坐」


那麼,中國半導體產業何時能追上世界水平?不受制於人?


在2019年的一次演講中,晶片行業領軍者、璞華資本投委會主席陳大同給外界一個大體的數據:其中,中國晶片封裝業基本已經追上了世界水平,但晶片設計業還需要5-10年,晶片製造、存儲器需要10-15年,而設備、材料更需要漫長的10-20年。


陳大同是恢復高考後最早一批清華電子工程系博士,後到美國斯坦福從事博士後研究,並在產業界參與創辦兩家晶片公司,先後在納斯達克上市。


過去多年,國內瀰漫著國產晶片做不起來的悲觀情緒,但陳大同對行業表達了信心。

「20年前我剛回國的時候,不單單是半導體行業,中國整個工藝水平都非常差,像車床、軸承,高級一點的基本做不出來。

但這20年基本是靠著民營企業發展起來了。

」他對《財經天下》周刊舉例說,「我有一個做軸承代理的朋友,10多年前代理的全是德國和日本的產品,現在90%賣的是中國的,價格比海外產品便宜很多。

一開始中國的產品質量差一點,後來質量一點都不差,你只要給它一個機會。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崛起,差的就是這樣一個機會。

國家在「十五」計劃期間提到的半導體行業發展之痛,就是「整機和晶片沒有實現聯動」。


長期從事半導體市場研究的李珂記得,2001年到一家南方大型家電企業調研時,問對方會不會採用國產晶片。

這家企業回答說,自己是國際化企業,晶片都是全球化採購,要看誰家的性能好、價格低。

但最近兩年,李珂觀察到,國內企業都意識到供應鏈安全問題,行業氛圍發生了很大變化。


原本高傲的大廠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彎,將國產晶片納入供應鏈名單甚至「倒追」,這讓原本一直艱難生長的國產半導體行業迎來了歷史性機遇。


「以前幾乎就是求著他們用。

」回憶起過去的苦澀日子,一名晶片行業人士印象深刻。

他對《財經天下》周刊說,國產晶片不僅性能不能低于海外大廠,價格還得便宜20%-30%,才能勉強被考慮。

進入華為的難度就更大了,通常華為來的是一個專家採購隊伍,如果其中有一人否定,這單生意就沒戲了。


但從2019年起,華為想明白了,態度急劇扭轉。

前述晶片人士也稱,2018年開始,華為積極邀請半導體企業進行交流,只要達到產品性能就考慮使用,甚至有的小公司產品質量和指標差一些,也願意給機會。

「他們到處去問,你能不能幫我做這個,甚至有的出價比給國外供應商的都高。


「這樣做就對了。

為什麼手機除了存儲器以外,全都零部件都實現國產化了?因為手機是個開放市場,你給個十幾年,晶片肯定能解決。

為什麼基站現在受到的打擊這麼大?因為原先基站市場是不開放的。

但現在華為、中興開放之後,中國晶片供應商會迅速跟上,因為他們改進產品特別快,絕不是像國外企業幾年換一代,中國企業都是一年換一代。

」一位業內人士對《財經天下》周刊說。


不單單是華為,包括家電、工業和汽車市場也全面向國產晶片企業開放了。

2019年10月被列入美國實體名單後,海康威視高管在電話溝通會上表示:「晶片受限制我們換晶片,換不了晶片我們換組件,換不了組件我們換方案,而且我們也在做晶片自研。


由於現在國內氛圍的轉變,陳大同堅定地相信,接下來一定是「中國半導體的黃金10年」。

當整個行業進入戰時狀態,發展會是平時的很多倍。


「現在,我們投資的半導體公司都覺得人不夠,項目太多做不過來了。

」陳大同透露,現在半導體行業已經進入了一個跑馬圈地的時代,需求無窮多,問題就是「馬不夠」。


「市場開放後,大家有一個共識,晶片的格局大概在兩三年之內完成,誰能在一個細分行業里占到一個地位,格局就基本定了。

」他說。


自從2018年中興被列入美國實體名單後,中國無芯之痛中,常被提及的幾個關鍵詞包括「EDA工具」、「光刻機」和「台積電」。


從上游半導體產業看,美國掌控了晶片設計時所需的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

不過,業內人士向《財經天下》周刊透露,國內已有EDA工具企業延遲上市、不考慮盈利、招兵買馬,要在兩三年內解決EDA工具問題。

華為也與上述EDA工具企業一道,分工協作,共同攻堅。


在領先工藝方面,中芯國際14納米已經量產,還在開發更先進的工藝。

而由於現在14納米以下工藝進入一種新的結構,現在的幾納米的概念跟之前完全不一樣了,現在三四年時間就可以從14納米、7納米進入5納米,不像以前那樣耗時,完全變成一種數字遊戲。

至於目前荷蘭公司ASML獨占鰲頭的光刻機,有業內人士認為,「早晚都會有的,但那可能是最難的一步。

解決問題並不意味著要百分之百都國產化,當60%-70%的設備都能國產化的時候,就有話語權來博弈。


而業內人士認為,募資金額高達2000億元的國家二期大基金,將重點投向晶片製造以及設備材料、存儲器等普通投資搞不定的核心環節。


圖/視覺中國


當晶片成為全民熱點後,《財經天下》周刊發現,自去年12月以來,晶片指數涉及的64隻個股中,63隻個股股價實現上漲,其中37隻個股股價累計漲幅超過50%。

兆易創新等10隻個股累計漲幅超過100%。


在市場的利好氛圍下,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有47家晶片股披露了2019年業績預告,其中,33家公司預喜。

上海新陽以3130.17%的最大凈利潤增幅成為晶片股中的「預增王」。

匯頂科技、北京君正、卓勝微等晶片設計公司利潤預計都有200%~300%的增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梁孟松加盟,中國先進半導體再獲強援

中芯國際作為國內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在工藝研發方面一直努力追趕台積電和聯電,而隨著中國大陸成為全球最大的晶片採購市場並努力推動國內晶片企業的發展,台積電和聯電也開始在中國大陸投資設廠,於是三家...

台積電向左,中國大陸半導體向右

多年來,我國大陸一直在半導體領域發力,但仍沒能追趕上國外的腳步。本文從台積電出發,解讀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沒能走到世界前列的真相。20世紀80-90年代,半導體產業由美國、日本向韓國以及台灣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