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的「阿喀琉斯腳踵」-蘋果與諾基亞、高通的專利訴訟紛爭(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標題:高通的「阿喀琉斯腳踵」-從蘋果與諾基亞、高通的專利訴訟紛爭談起 (下篇)

IPRdaily於9月4日發了「高通的』阿喀琉斯腳踵』--從蘋果與諾基亞、高通的專利訴訟紛爭談起(上篇)」,9月7日發布了「高通的『阿喀琉斯腳踵』-從蘋果與諾基亞、高通的專利訴訟紛爭談起 (中篇)」,本文為下篇。


第三部分 蘋果的歇斯底里

一、蘋果的創新之殤

1、蘋果的創新危機

蘋果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目前市值接近8千2百億美元,帳面有超過2000億美元的現金流,其利用巨大的產品銷售量和獨樹一幟的產品群落,建立了一個獨立、封閉的產業生態系統。

在這個獨立和龐大商業帝國里,蘋果擁有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

多年以來,蘋果公司利用其獨特的iPhone產品軟硬體設計,以及特製的晶片、零部件需求,高規格的供貨指標和巨大的銷量等優勢,通過定價權牢牢逆向控制著供應鏈上游的數百家廠商,通過自成體系的IOS 作業系統、APP Store和iTunes Store平台鎖定了眾多應用程式開發商和數百萬的蘋果用戶。

但從iPhone 5開始,蘋果就開始了每年一點小改變的「擠牙膏」式升級,蘋果和安卓手機的差距被進一步的縮小,人們一直在批評蘋果iPhone的創新越來越少了。

如今連外媒都開始吐槽,蘋果即將發布的新品iPhone8的很多新功能競品全都有,也就是說蘋果的創新很少了。

美國《福布斯》網站撰文稱,2017年對於蘋果而言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iPhone將迎來上市十周年的重要日子,但今年即將發布的新款iPhone8卻是「新瓶裝舊酒」,預計在功能上沒有什麼創新[1]

正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創新乏力的蘋果正遭遇強勁對手發起的多重圍剿,蘋果多年來積累的優勢,最近幾年已經被消失殆盡。

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日前公布了近期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狀況,結果顯示華為智慧型手機連續兩個月在出貨量方面超過了蘋果,僅次於三星,排在第二位[2]

最近一年多來,蘋果手機在中國國內的市場份額一路下滑。

獨立分析公司Canalys在報告中指出,今年第一季度蘋果手機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繼續下滑,排第五位,小米超過蘋果位列第四。

中國用戶的選擇裕度越來越寬泛,可以選擇的產品也越來越多,iPhone已經不再是高端的唯一,也不再是「身份」的象徵,這體現了市場對缺乏創新的產品的最大鄙夷。

在賈伯斯離世後,我們幾乎看不到蘋果手機在硬體層面和外觀設計方面卓絕的創新能力。

近年來,隨著中國手機廠商的崛起,尤其是華為、OPPO、vivo的增長給蘋果帶來的壓力不可小覷,如今中國廠商的崛起已經不再是跟隨戰略,而是在很多技術創新方面(比如曲面屏、雙攝像頭、快充等技術)已經走到了蘋果的前面。

多年以來蘋果iOS系統出色的流暢度,是蘋果生態的核心競爭力,但是近年來安卓手機硬體配置被拉升到了新的高度,加之很多國產手機品牌開始深度定製、開發安卓系統,安卓手機在系統流暢度方面與蘋果的距離正在被拉近。

比如:華為推出旗艦手機Mate9時,華為號稱其深度優化的作業系統可以連續使用十五個月不會卡頓,這是在赤裸裸的挑戰蘋果iOS系統。

由於不願承受任何風險,蘋果近年來在智慧型手機市場裹足不前,缺乏創新精神,只是跟在三星等競爭對手後面,對智慧型手機產品進行功能完善,而不是走出一條只屬於自己的路。

正是因為蘋果產品創新力不足,導致與競爭對手產品趨同性越來越明顯,導致業績和市場地位下滑。

彭博社撰文指出,目前,蘋果iPhone的制勝之道就是不斷完善競爭對手最先創造的技術功能,將它們用在自家產品上。

iPhone 8也不會例外,它將不會成為創新實例,而更多的是對於已經出現於競爭產品的功能特性的完善[3]

在後賈伯斯時代,庫克給iPhone帶來了更多成熟的商務行為,但也失去了創新的特立獨行和敏銳的天才嗅覺。

蘋果太多的迎合市場的商業行為,少了賈伯斯時代對產品的近乎苛刻的創新要求,使iPhone與競爭對手產品越來越趨同。

雖然蘋果的市值在不斷地攀升,雖然蘋果在庫克時代獲得了不菲的財務增長,但是缺乏了創新的最直接的進步階梯之後,蘋果還能獨領風騷嗎?

2、蘋果創新體系的惡化

蘋果面臨的嚴峻問題是,由於產品類型和每年推出的新品極少,而且大部分營收來自於iPhone的銷售,所以蘋果不能像競爭對手那樣承受和稀釋產品失敗帶來的風險。

蘋果已經喪失了創新的勇氣,如果還想一直站在產業鏈的最頂端上,那麼靠什麼獲得用戶的依賴和青睞?

多年以來,蘋果公司每年的研發投入占其營收比重都低於5%,遠低於華為、高通、三星、Facebook、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其他大型科技公司的平均水平,比如2016年按研發投入占營收百分比計算的相關企業排名是英特爾20.37%、華為14.65%、微軟13.95%、谷歌13.59%、三星7.73%,而蘋果只有4.6%[4]

在賈伯斯時代,蘋果的創新投入雖然也遠少於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對手或友商,但是賈伯斯非常痴迷並擅長對蘋果進行創新,同時蘋果會給予供應商合理的利潤,因此供應商願意投入資金開發先進技術並將產出技術提供給蘋果,同時給予它一定時間的獨占權,因此即使蘋果在全球科技企業中研發投入占其營收比重不算高,但是其創新力卻遙遙領先。

但是,庫克與賈伯斯不同,他更看重眼前利益,實行在同一個元件或服務引入多個供應商,讓它們互相競爭降低價格,以提升蘋果的利潤率。

蘋果看重的是相關元件或服務的成本和價格,至於供應商創新成本和風險情況如何,是否需要為其保留合理的利潤空間等問題,根本不是庫克關注的。

最明顯的是代工業務方面,在富士康利潤微薄到只有4%左右的情況下,蘋果引入了和碩與它競爭,最終導致富士康與和碩的凈利潤率都低至2%左右。

再比如,GT Advanced是原打算為新iPhone手機生產先進螢幕的小型藍寶石玻璃製造商,該公司在美國破產法院的文件中表示,蘋果公司向GT Advanced發出了大批訂單,但隨後大幅修改協議條款迫使後者破產。

在iPhone銷售業績下滑的情況下,蘋果甚至更為過分地向供應商提出了「雙降」要求—蘋果在降低了訂單量同時還要求供應商降價供貨。

比如:2016年8月,蘋果要求台灣的下游零部件供應商降價最高20%,並且蘋果新款手機訂單量據稱同比下滑30%。

這遭到供應商們的集體反對,表明蘋果通過壓榨供應商而獲取更高利潤率的方式遇到了阻力[5]

創新對於任何一個公司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蘋果也是。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智慧型手機的趨同性越來越明顯,智慧型手機上的產品創新已經是越來越難,蘋果的創新邊際效益也正在遞減。

在這種情況下,供應商如果可以與蘋果同心協力,幫助蘋果進行技術創新、共創輝煌是最好的共贏局面。

但是蘋果卻在進一步壓榨供應商,來彌補創新不足帶來的業績下滑壓力,這種短視的行為無異於殺雞取卵、竭澤而漁。

蘋果殘酷壓榨供應商的行為,雖然短期內可以為蘋果提升利潤率、可以減少研發投入並降低產品創新造成的風險;但是對於蘋果供應商來說,科技創新的投入和風險很大,需要合適的利潤才能讓創新得以持續。

蘋果以釜底抽薪、飲鳩止渴的做法持續壓榨供應商,會使供應商無心、無力為其開發新技術,這種惡性循環的後果必然將損害蘋果的長遠利益。

一言以蔽之,蘋果「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上述做法更加惡化了其創新乏力這一根本問題。

二、蘋果對專利權人的反向劫持

為了降低成本,蘋果在壓榨手機配件供應商、代工廠的同時,還利用其產業統治地位和雄厚財力等優勢,對SEP等專利權人進行了全面狙擊和反向劫持,在蘋果與高通的專利紛爭中,蘋果的上述行為得到了淋漓盡致地表現。

1、蘋果的借刀殺人

在蘋果和高通這兩大巨頭的專利爭鬥中,最倒霉的是那些被蘋果裹挾捲入戰團的代工廠(CM),這些代工廠只是通過代工生產iPhone和iPad來掙點辛苦錢。

為了獲得最大化利潤,蘋果不看供應商的環境情況,一切都以低價格作為合作的標準。

一部售價超過800美元的iPhone7,富士康等中國組裝企業只得到每台6.54美元的酬勞,而與此相對應,蘋果公司在每台iPhone7上的獲利高達560美元。

然而這些只能掙點苦力錢的代工廠,卻要給蘋果充當衝鋒陷陣的「炮灰」,在一定程度上,這些代工廠成了完全聽命於蘋果的傀儡。

高通起訴了CM後,明確表示爭議僅僅存在於高通與蘋果之間,高通起訴CM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高通只與蘋果的上述代工廠簽訂了專利許可協議)。

但很快蘋果公開表示要「支持CM起訴高通」,實際上是要求CM加入對高通的訴訟,並且給CM提供了訴訟的金錢支持和潛在的損失賠償擔保、於是這些CM就夥同蘋果一起反訴了高通。

耐人尋味地是,上述蘋果代工廠(CM)與高通之間存在著長期和廣泛的合作關係,也是高通的專利許可合作夥伴,並且仍然為其製造的非蘋果公司產品向高通公司支付專利費用

實際上,這些代工廠不向高通支付蘋果手機的許可費或起訴高通,都只是奉命行事,因為蘋果的指令難以違抗。

畢竟與蘋果產品的合約是這些代工廠經營的命脈,失去蘋果訂單將意味著它們失去最重要的業務。

於是堪稱工業界奇觀的一幕發生了:高通、蘋果的代工廠雖然相互發動了訴訟,但是原、被告似乎都不願起訴對方,卻又不得不相互對簿公堂;而真正的「元兇」卻置身事外,遙控著事態發展。

蘋果此舉涉嫌濫用了其在產業鏈的統治地位,驅使、操控代工廠去做可能有益於蘋果,卻有害於代工廠自身利益的事情,高通與相關代工廠在5G、物聯網以及VR 等一系列開發計劃的合作關係可能會因此受到一定影響。

2、蘋果的彌天大謊

為了達到減少向高通等專利權人支付專利許可費的目的,蘋果向司法系統、反壟斷監管部門、公眾做出的相關陳述和指控可能是顛倒黑白、混淆視聽的,具體情況如下:

1)蘋果指控高通的智慧型手機晶片授權協議無效

蘋果於2017年6月向高通公司提起了訴訟,指控高通公司的智慧型手機晶片授權協議無效,蘋果引用了美國最高法院針對印表機廠商利盟起訴Impression一案作出了裁決,該裁決確定基於「權利用盡」原則,讓晶片廠商很難再控制其產品如何被使用或轉售。

蘋果認為基於權利用盡原則,高通只能收取一次費用,要麼是對專利授權收費,要麼是對晶片收費,二者只能選擇其一;而不是要簽署授權協議進行二次收費,在每一部售出的iPhone中都收取提成。

實際上,蘋果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因為高通進行的專利許可收費與晶片其實沒有直接關係,高通申請的相關專利都是系統級、平台級、整機級的專利,專利技術範圍主要涉及手機終端、網絡通信設備以及網絡服務運營商之間的數據傳輸和通話交互功能(比如3G、CDMA、4G等標準必要專利)等,與下位基帶晶片或具體模塊、設備如何工作等方面沒有直接關係。

相關專利的實施者一般是整機終端廠商、網絡通信設備和網絡服務運營商。

另外,高通還申請了涉及天線、電池電量管理、顯示屏等領域的重要專利,此類專利都與晶片級的專利無關。

所以高通對自己的系統級專利、SEP和基礎專利等收取許可費是合理的,這與晶片銷售根本沒有關係,其中不涉及所謂的權利用盡問題。

2)蘋果指控高通收取的專利費遠高於其他廠商的收取標準

首先,評估標準必要專利對相關標準的價值和作用是比較困難,不能只從SEP專利權人主張的專利數量來衡量(因為一般都是專利權人宣稱相關專利與標準存在對應關係,標準組織一般不做審核),除了法院判決,在商務談判中更重要的應該是專利權人掌握相關標準的核心技術的情況、專利整體價值和技術創新能力等。

比如:高通公司因為手握3G三大標準都無法繞開的CDMA核心技術而備受矚目,因此在討論3G標準專利時,其他廠商們自稱擁有再多的標準必要專利也無法與高通相提並論;相關通信標準處於持續演進的動態變化過程中,高通在CDMA等領域的技術和專利也在不斷持續更新和改進,所以不能簡單套用發明專利最長保護期限只有20年的法律規定,機械和錯誤地認為高通在CDMA等領域有效專利的數量正在減少,該觀點是犯了刻舟求劍的毛病。

其次,高通在許多LTE、Wi-Fi領域的基礎專利,且在4G領域方面布局很早,研發時間、投入上都占有優勢。

高通掌握的5G技術包括高帶寬低時延設計、頻譜共享技術、先進天線技術、信道編碼技術和大規模MIMO等。

再次,高通在公司經營狀況、研發投入、技術基礎、創新能力、產業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均為業界翹楚,高通在智慧型手機通信眾多技術領域均享有領先優勢,高通掌握較多蜂窩通信核心技術、SEP和基礎專利,同時高通還坐擁13萬件專利,高通在通訊領域的核心地位目前無可動搖,所以高通比其他廠商多收專利許可費也是合理和正常的。

最後,從高通原來每季度向蘋果返還10億美元的專利許可費折扣等情況來看,蘋果應該是享有全球獨家的優惠待遇。

再從高通是與蘋果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簽訂專利許可協議並向其收取專利許可費來看[6],蘋果顯然是占了大便宜還賣乖。

這是因為高通向代工廠收取專利許可費意味著高通應該只能按每台蘋果手機出廠價為基準來計算專利許可費;但諾基亞、愛立信等公司是與蘋果直接簽約,應該是按每台蘋果手機市場銷售價為基準來計算專利許可費,兩者計算基數的差距可能在560美元/每台以上。

由於高通與蘋果代工廠簽訂的專利許可協議條款對高通直接起訴蘋果進行了限制,所以當高通與蘋果發生專利糾紛時,高通只能被迫去找蘋果的代工廠的麻煩,但是蘋果卻在多國向高通直接發起多起訴訟,這種局面顯然有利於蘋果。

3)蘋果指控高通按整機價格收取許可費的方式不合理

蘋果在訴狀中強調,以整機價格作為權利金計算單位非常不合理,以整機價格作為權利金的計算標的,就像針對蘋果的創新強徵稅收,例如,蘋果近來革命性的創新如Touch ID與Retina螢幕等,這些與高通專利無關的技術,卻因整機價格提升,要支付更高的權利金。

實際上,諾基亞、愛立信等專利大戶都是按整機向蘋果收取專利許可費,實際上按整機收取費用屬於行業慣例,並且已經得到了蘋果的認可。

高通申請的絕大部分標準必要專利、基礎專利與諾基亞、愛立信等SEP大戶的專利在領域、類型、性質和功能等方面基本相同,所以高通的專利許可費計費基準當然也應該按整機收取。

蘋果在與諾基亞對抗時,使用的說辭與指控高通的說法如出一轍,但是在殺手鐧專利的威懾之下,蘋果最終與諾基亞等公司簽訂了專利許可協議;在與高通進行訴訟爭端時,蘋果像留聲機一樣,又使用起那些雷同的陳詞濫調。

值得注意的是,蘋果在起訴三星專利侵權訴訟中,蘋果只是基於三個手機交互專利,就要三星支付每台手機7.14美金的專利許可費。

那麼高通至少擁有數千計涉及iphone基本通話、網絡連接和移動通信等領域的標準必要專利和重要專利,以及大量的優質專利,這些專利組合竟然還比不上蘋果的那三個交互專利嗎?

三、蘋果真的已經開始爛了嗎?

「蘋果已經開始爛了!」這句驚人之語出自西電捷通公司總經理曹軍之口,當時是在第八屆中國專利年會活動現場,曹總的現場演講在提問環節受到了方達律所律師發起的蓄意挑釁(目前因為WAPI標準專利許可費糾紛,西電捷通在國內起訴了蘋果,而方達正是蘋果公司代理律所),曹總回擊方達律師的發難後,說出「蘋果已經開始爛了」之後憤然離場。

雖然在上述事件中,西電捷通當眾指控蘋果犯下的多項罪名[7]尚未得到法院生效判決的認定,但是蘋果仗著自己「全球市值第一大公司」的市場影響力和2000多億現金流的強大優勢,屢屢欺壓競爭對手、供應商和專利權持有人的劣跡卻是路人皆知的事實,從這點上看,曹總對蘋果的指控似乎不是空穴來風。

一方面,蘋果在其建立的獨立商業王國內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控制力,相關供應商、代工廠對蘋果具有較強的依附性,蘋果用一個封閉的產業生態體系,維持著極高的利潤。

在該體系內蘋果占據壟斷地位,蘋果經常殘酷壓榨供應商、應用程式開發者等的情況;另一方面,蘋果卻唆使、協助中國、韓國、歐盟和美國等國家的反壟斷機構對高通業務進行反壟斷調查,並在中國、美國等法院和反壟斷監管部門對高通直接提出反壟斷控告。

在iPhone7基帶晶片、IOS 系統服務、App store等方面蘋果涉嫌利用涉嫌濫用其市場統治地位,對競爭對手、相關供應商、應用程式開發者、廣大消費者和正當競爭秩序等造成了較大損害。

具體情況如下:

1、在iPhone7基帶晶片方面,蘋果和英特爾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

在iPhone7基帶晶片供貨問題上,蘋果在高通之外選擇英特爾作為供應商,本來屬於蘋果自主決斷的內部事務,外人一般無權干涉和過問,但當蘋果涉嫌濫用市場壟斷地位,構成不正當競爭和損害消費者利益時,那就另當別論了。

據了解,理論上蘋果iPhone7使用的高通X12 LTE基帶晶片能夠最高提供600Mbps的下載速度,而Intel的基帶晶片只能最高提供450Mbps的下載速度,但iPhone7高通基帶的實際表現只比Intel的晶片稍微快一點,但是同樣使用高通X12 LTE晶片的三星Galaxy S7的下載速度是iPhone7的兩倍。

因此,為了使高通基帶與Intel基帶版本保持一致,蘋果可能故意限制了高通基帶版本iPhone 7的網速。

對此蘋果回應稱,每台iPhone 7和iPhone 7 Plus都滿足或超出他們無線性能標準,質量和可靠性測試[8]

根據蘋果上述模稜兩可的回應、英特爾在基帶晶片製造技術方面與高通差距較大以及三星使用同款高通晶片的表現等情況,筆者認為蘋果有可能故意限制了高通晶片性能,此舉無疑對購買採用高通晶片的iPhone 7和iPhone 7 Plus用戶的權益構成了重大損害。

並且英特爾在蘋果的授意下,有可能非法使用了高通在晶片製造、無線通信等方面的專利,此舉不但侵犯了高通的專利權,而且還不正當地增加了英特爾研製基帶晶片的成本優勢,涉嫌構成了不正當競爭。

在蘋果的IOS 作業系統中包含了很多應用程式或服務為蘋果用戶提供應用功能和服務,其中不少程序和服務是由第三方供應的,這些第三方公司和對應相關蘋果用戶的權益很難得到保障。

比如:近期蘋果在美國加州遭遇了一起集體訴訟,蘋果產品用戶起訴蘋果通過破壞iOS6中的FaceTime功能來強迫用戶升級至iOS 7,蘋果強制用戶升級作業系統,是為了避免向 Akami 公司支付越來越多的數據處理費用。

多位iPhone 4、4S用戶又反映,升級iOS 7系統後,iPhone 4、4S卡頓無比,甚至是無法正常使用。

目前,美國地區法院法官高蘭惠(Lucy Koh)給出裁定顯示,「iPhone 4/4S用戶可以針對蘋果發起訴訟。

即指控蘋果故意「關閉」FaceTime,以此降低通過第三方伺服器提供呼叫服務的成本。

[9]」因此近期可能會有更多的低版本iPhone用戶起訴蘋果。

上述案例中蘋果可能濫用了其在iOS 作業系統平台方面的壟斷控制地位,違反了公平競爭法,損害了第三方服務商和廣大iPhone用戶的利益。

3、在App store方面,蘋果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和侵犯消費者權益

2017年4月,北京達曉律師事務所對外發布《關於召集遭蘋果應用商店下架的開發者採取集體行動的公告》,針對蘋果在運營App Store過程中或存在涉嫌壟斷和違法行為,聯合更多的受損開發者和收集更多的證據,擬發起針對App Store的涉嫌違法和侵權行為的集體行動。

北京達曉律師事務所方面表示,接受部分國內移動應用程式開發者及消費者的諮詢和委託,就蘋果運營App Store過程中的涉嫌違法和侵權行為進行了調查研究和細緻分析發現,蘋果公司在運營App Store過程中可能存在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違反國家關於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網絡出版服務的法規、規章的行為,存在損害移動應用程式開發者、運營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可能。

App Store自從2008年7月上線以來,蘋果依靠全新的軟體分發和銷售模式,帶動了移動端應用的繁榮。

據蘋果官方數據顯示,App Store應用程式已超200萬款,累計下載量超過1400億次。

同時,蘋果對其App Store上應用軟體監管力度也不斷提升。

在上百萬款的應用背後,每月卻有無數的應用遭下架。

根據國內App Store排名優化服務平台ASO100的數據顯示,2017年2月,中國區就有超過15萬款應用被下架[10]

蘋果涉嫌違法的一些典型案例如下:

1)違約下架網上商店賣家產品

2016年12月諾基亞起訴蘋果專利侵權後,蘋果隨即在其網上商店-App store撤下了諾基亞旗下Withings 公司的所有產品,包括該品牌的智能體重秤及其它健康和健身設備。

在2016年 4 月,諾基亞以1.7億歐元的價格收購了 Withings公司。

該公司旗下的產品包括了運動追蹤器、體重秤、溫度計、血壓測量儀等[11]

蘋果和諾基亞之間的專利訴訟爭端明顯與Withings公司銷售的產品無關,蘋果擅自下架Withings公司相關產品的行為,涉嫌違反了Withings公司與蘋果簽訂的app store銷售協議,有可能損害了相關產品消費者的利益,而且蘋果為所欲為、睚眥必報的表現顯得過於霸道和不遵守商業信用。

2)合謀操縱商品價格

2012年,美國司法部起訴蘋果和五大出版公司,指控對方合謀操縱電子書價格,給消費者帶來了損失。

後來,五家出版公司先後與司法部達成了和解,而蘋果成為唯一剩下的被告方。

2013年7月,美國曼哈頓地方法院法官丹尼斯·科特(Denise Cote)裁定,蘋果與五家出版商合謀抬高電子書價格,蘋果需要向消費者及代理律師賠償4.5億美元。

2016年3月,美國最高法院最終維持了曼哈頓地方法院的判決,駁回了蘋果的上訴。

美國司法部將蘋果稱為一個旨在哄抬電子書價格的圖書出版商壟斷聯盟的罪魁禍首,該部針對蘋果採取的行動表明了歐巴馬政府的願望,也就是為強大的矽谷公司制定明確的規則,這些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一直都不受監管約束[12]

這是十多年以來,美國第一項重大的反壟斷審判,對該案判決將對整個網際網路經濟造成廣泛的影響。

3)通過「蘋果稅」收取過高分成

蘋果於今年6月發布的新版App Store審核規定稱,通過虛擬貨幣的打賞,應當被視為應用內購買,蘋果將從中提取30%的分成,而且必須走蘋果支付渠道,被業內稱為繳「蘋果稅」。

打賞、讚賞、小費等付費服務功能,是中國網際網路的一大特色。

從2016年開始,微信、映客、今日頭條等中國網際網路產品開通「打賞」功能,該功能帶動了直播、知識付費等諸多新興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

多位學界專家認為,蘋果此舉涉嫌壟斷和不正當競爭[13]

筆者認為:文章、視頻等作品的打賞功能與App Store里銷售的應用程式或服務完全不同,打賞功能在一般出現在文章、視頻等作品之後,內容承載和服務方是由微信等網際網路平台提供,蘋果手機只是提供一個用於呈現和顯示的載體,這種顯示功能只是手機的最基本功能,其他安卓系統手機、電腦等多媒體終端都能提供同樣功能,因此蘋果對微信打賞功能徵收30%的「蘋果稅」似乎屬於典型的店大欺客。

實際上,在國內真正讓蘋果恐懼的可能正是微信、微信支付以及支付寶等,這些平台或程序撕開了蘋果封閉帝國的一個缺口,比如微信上的小應用程式巧妙的繞開了蘋果APP Store,在微信這個獨立的體系內自成一派,形成了一個與蘋果生態高度相似的封閉生態帝國。

而在手機支付方面,蘋果被微信、支付寶這兩個跨界競爭對手搶了彩頭。

因此,蘋果限制打賞等功能,有可能就是為了阻止微信等平台繞過了封閉的IOS系統,並順便排擠支付寶、微信支付等虛擬支付工具,為保持蘋果自己系統的封閉性和推出自己的虛擬支付工具創造便利條件。

蘋果涉嫌濫用其在IOS 作業系統的市場支配地位,損害了內容提供平台和應用開發者的合法權益,影響了原創作者的收入來源,影響了蘋果手機用戶正常使用打賞功能的權益,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損害了其他通信軟體、虛擬支付工具供應商的合法權益等。

4)限制用戶在App Store以外購買應用程式或服務

美國第九上訴巡迴法院重審2012年由一批iPhone用戶提交的集體訴訟,該訴訟指控蘋果只允許iPhone運行從App Store購買的應用的做法是阻礙競爭的行為。

蘋果表示,用戶沒有資格起訴,因為他們是從開發者那裡購買應用,而蘋果只是為開發者出租空間。

開發者與蘋果分享收入以換取在App Store銷售的權利。

2017年1月美國第九上訴巡迴法院法院做出裁決,舊金山的iPhone應用購買用戶可以起訴蘋果,這些用戶指控蘋果不允許他們在App Store應用店以外的地方購買應用,導致需要支付更高價格。

但現在威廉·弗萊徹法官認為,iPhone用戶是直接從蘋果那裡購買應用,iPhone用戶有權對蘋果提起訴訟[14]

因此,經常在各國舉報高通濫用晶片市場壟斷地位的蘋果有可能是在「賊喊捉賊」,蘋果的相關行為可能涉嫌觸犯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多項法律。

綜上所述,高通與蘋果之爭,並不是兩個「大惡霸」之間的戰爭,其本質是全球創新最成功的通信科技公司與全世界最有錢的巨頭公司之間的博弈。

蘋果與高通兩大巨頭之間的鬥爭不是 「神仙」打架,訴訟的進展與通信和半導體產業的健康發展、先進通訊技術的進步、專利創新成果的保護和利益實現、良性市場競爭環境的建立和廣大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等方面息息相關,應該引起國內產業的更多關注和反思。

高通過去可以說是威風八面、叱吒風雲,讓業界終端廠商對其無不談虎色變。

但是由於缺少殺手鐧專利,高通目前已被蘋果逼到非常窘迫的境地,缺少殺手鐧專利的緣由不是因為高通缺乏專利創新,而是因為高通忌憚各國的反壟斷制裁,所以不敢貿然向專利被許可方發起訴訟。

從實際效果上看,多國政府的反壟斷規制、專利法律制度似乎不是在有效地保護科技創新和維持優勢劣汰的市場秩序,而是在助紂為虐地保護巨頭產品公司不當獲取壟斷利益,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進行更多的反思和研究。

在iPhone8上市和iPhone問世十周年等重要時期到來之際,高通是否會對蘋果展開新一輪的自衛反擊戰?讓我們拭目以待。


注釋:

[1]電子發燒友網:《外媒對iPhone8的創新力度不夠也看不下去了》

http://www.elecfans.com/3g/news/20170228489825.html

[2]鳳凰科技:《研究機構:華為智慧型手機銷量已連續兩個月超過蘋果》

http://tech.ifeng.com/a/20170906/44674190_0.shtml

[3]網易科技:《蘋果靠完善對手開創的功能取勝 iPhone 8也不會》

http://tech.163.com/17/0823/18/CSI0AHCH00097U7T.html?utm_source=tuicool&utm_medium=referral

[4]搜狐:《規模與效率:華為研發投入764億元真的高嗎?》

http://www.sohu.com/a/132033806_116132

[5]網易科技:《拒絕被壓榨蘋果零部件供應商不同意降價20%要求》

http://tech.163.com/16/0820/10/BUTG863300097U7T.html

[6]搜狐:《蘋果向高通發出致命一擊:指控晶片授權協議無效》

http://www.sohu.com/a/150670451_132567

[7]搜狐:《西電捷通VS方達律師專利年會互懟,場面一度失控!》

http://www.sohu.com/a/190084171_819609

[8]網易:《真相了!蘋果故意降低iPhone7高通基帶性能》

http://mobile.163.com/16/1120/15/C6ATRVNT00118025.html

[9]:天極網:《iPhone 4/4s用戶集體起訴蘋果關閉FaceTime》

http://mobile.yesky.com/269/284456269.shtml?from=baiduvideo

[10]新浪科技:《蘋果App Store或涉嫌侵權開發者擬集體訴訟蘋果》

http://tech.sina.com.cn/mobile/n/n/2017-04-18/doc-ifyeimqy2393778.shtml

[11]搜狐:《蘋果和諾基亞戰火升級蘋果下架所有諾基亞產品》

http://www.sohu.com/a/122618296_541390

[12]網易手機:《蘋果電子書反壟斷案審結最終判決影響廣泛》

http://mobile.163.com/13/0622/09/91VCL2RV001163EJ.html

[13]鳳凰資訊:《蘋果疑「涉嫌壟斷」被舉報,30%「打賞」抽成可能取消》

http://news.ifeng.com/a/20170719/51458031_0.shtml

[14]網易科技:《美法院支持iPhone用戶起訴蘋果壟斷應用市場》

http://tech.163.com/17/0113/07/CAL3VNEU00097U7S.html

來源: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

作者:陸峰

編輯:IPRdaily 趙珍 / 校對:IPRdaily 縱橫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蘋果嫌高通「揩油」太多,把它給告了

縱然強大到連微信都禮讓三分的蘋果,也有受制於人的時候。蘋果公司在採購高通晶片之後,做出的每一部手機仍要按銷售額抽取一定比例充當專利費。蘋果公司認為,雖然蘋果依賴於高通的技術,但是高通的這種雙重收...

蘋果高通的專利案或引連鎖反應業內創新衰減

近段時間,蘋果因起訴高通再次成為熱議焦點。自高通被蘋果在1月起訴,於近日正式提交答辯狀,指出蘋果單方「撕毀」合約,並發起反訴。至此,全球兩大巨頭之間的專利訴訟再升級。而蘋果因興訟高通一事,也引起...

後院起火,美國FTC起訴高通基帶壟斷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如您覺得不合適,請與我們聯繫,謝謝。最近幾年,各地起訴高通壟斷的新聞絡繹不絕,但唯一在高通的總部,未曾聽到這個聲音。近日,有媒體報導,近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決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