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產業併購「瘋」:還有誰值得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EE Times》採訪了多位業界分析師和市場觀察家,探討未來還有誰值得收購。

在接下來的內容將列出這些公司名稱,並針對其所存在的收購需求加以解釋。

2016年至今才過了9個月,但對全球半導體產業來說卻又是一個歷經重大併購行動的一年。

所不同之處在於,雖然交易數量下降,但其規模卻十分巨大,例如軟銀(Softbank)大手筆地以320億美元現金收購ARM。

隨著價值持續提升,如今的問題在於還剩下誰值得被收購?還有哪些好的收購標的?

晶片市場的整體成長速度放緩、成本持續增加、創投業者逐漸減少對於半導體產業的投資,加上利率走低,這些都是吸引晶片供應商進行收購的原因。

IC Insights資深市場研究分析師Rob Lineback指出,「2016年持續存在『宿醉效應』(hangover effect)。

許多公司仍然激烈地爭奪市場地位,並積極回應2015年的收購案。

換句話說,「這一波收購行動仍然暗潮洶湧。

」此外,他總結道:「那些在收購行動中失敗的公司似乎成為被購買的目標。

這種情況可能還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緩和下來。

精挑細選?

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的兩位諮詢師——半導體總諮詢師Rakesh Mehrotra,以及科技業交易負責人Rob Fisher在不久前的訪問中表示,「目前仍有足夠的併購(M&A)空間,因此,預計這一波併購交易趨勢還將持續,不過速度將會比過去18個月來稍緩。

「同樣規模的中型公司將會透過合併擴大規模,而未能好好履行其收購要約的併購業者,自己也可能成為被更大型公司收購的對象。

2016年第1季全球前20大半導體供應商銷售排行榜 (來源:IC Insights)

值得注意的是,在表1所列的前20大排行榜(2016年第1季)中,有許多大型晶片供應商在過去18個月內都經歷過大規模的併購。

兩大併購戰場

讓我們直接切入正題吧!哪些技術或市場領域的需求最大?

PwC的Mehrotra和Fisher簡單地歸納出兩大領域:『類比/混合訊號』技術和『伺服器/資料中心市場』。

類比/混合訊號技術是「多個物聯網(IoT)市場成功的關鍵,因為這些市場要求能夠準確地測量和監視現實世界的訊號,並高效地管理功耗,特別是針對以電池供電的裝置。

再者,「其細分市場也更分化,非常適合某些交易。

去年這一細分市場的併購活動也相對較少。

由於IoT覆蓋層面非常廣,併購活動範圍可能涉及各種技術領域。

Semico Research總裁Jim Feldhan表示,「如果一家公司想要推出適合IoT應用的產品組合,可能需要用於連接/無線的類比技術、嵌入式視覺、電源管理、感測器/MEMS、安全元件以及甚至是微控制器(MCU)等。

他補充說,「MEMS和感測器市場一直在不斷發展。

去年就有許多公司將其技術定位為感測器融合,因而颳起了一陣併購風。

IHS Markit負責功率半導體領域的資深分析師Jonathan Liao對此表示同意,並表示,「IoT確實覆蓋了從白熾燈到貨櫃船等可連接至網際網路的每一種應用。

」看好IoT的公司在擬訂併購策略時可能需要更加多樣化以及更加縮小至特定目標的途徑。

此外,可能促成更多併購活動的第二個細分市場是伺服器/資料中心。

PwC的諮詢師就表示,「微處理器業者正競相主導這個市場,使其成為另一波併購行動的重要戰場。

很自然地,「為了獲得可編程硬體加速技術以補強其處理器產品,處理器製造商可能會積極地收購FPGA技術。

」特別是,「瞄準可在新興且競爭越來越激烈的ARM伺服器市場立足,也可能吸引更多的關注。

誰名列收購清單?

Feldhan說,如今,「幾乎任何公司都可能成為收購或合併的對象。

Lineback表示,一般來說,「收購的最佳候選對象似乎是中等規模的IC供應商,其銷售額在10億美元以下(尤其是5億美元左右的中型業者),以及在電源管理、無線通訊和嵌入式處理解決方案領域中的市場領導廠商。

」 IC

他並補充道,「隨著時間的進展,適合的收購對象會越來越少,這將為尋求透過併購實現成長和擴展業務的公司帶來一定的壓力。

隨著瑞薩電子(Renesas)在幾周前宣布以32美元收購Intersil,結束長久以來的『持續談判』狀態,讓我們從至今仍受到較多分析師看好的幾家公司開始吧!

Maxim Integrated Products

正如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分析師在最近的研究報告中寫道,「我們仍然相信半導體領域的緩慢成長和不斷提高的成本正推動長期的合併趨勢,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此類交易。

」他們挑選出『Maxim』,並表示「這家公司一直是我們認為的最佳收購對象。

的確,經常有謠言傳出Maxim成為收購目標。

Lineback描述Maxim目前在併購市場中猶豫不決的矛盾心理:「Maxim還沒有作好被收購的打算。

但該公司仍願意討論被TI或ADI收購的可能性。

一般認為,著眼於Maxim的任何交易均存在極高代價,「而這也是TI和ADI望而卻步的原因。

」因此,Lineback認為,「ADI轉而斥資148億美元收購了凌力爾特科技(Linear Technology)。

然而,IC Insights「仍然有些期待,想看看TI將採取什麼行動,以持續在類比/混合訊號IC市場的領先地位。

Maxim在2015與2016年的營收與盈餘 (來源:Yahoo Finance)

Xilinx

半導體併購世界中最大的戰利品莫過於是賽靈思(Xilinx)了。

正如Feldhan所解釋的,「Xilinx的吸引力,就像英特爾(Intel)發現Altera是很好的購買對象一樣。

」Xilinx的可編程結構對於伺服器應用和通訊基礎設施市場應用來說都極具價值。

Feldhan表示,「高通(Qualcomm)正為其伺服器和基礎設施產品試水溫,Xilinx恰好是一個很好的資產。

但我們認為Xilinx會提出一個比Altera更高的價格,而高通在這個時候不太可能承擔這麼大規模的資本投資。

毫無疑問地,Xilinx的市值非常高,今年8月的營收就達到了137.3億美元。

去年,英特爾以167億美元收購Altera。

英特爾表示,它期望此次收購能夠形成整合FPGA技術的處理器,以便為資料中心和IoT市場推出新產品。

Lineback指出:「對於伺服器處理器、通訊和一些IoT應用來說」,可編程邏輯是令人感興趣的熱門領域。

如果高通想要媲美英特爾收購Altera的交易,他相信高通-Xilinx的交易將會十分「有意義」。

但實際上,Xilinx對高通的吸引力在於,該公司致力於「將其SoC處理器融入嵌入式系統(IoT、無人機、可穿戴裝置)和伺服器。

這意味著市場存在對於可編程邏輯的需求,特別是如果英特爾也正朝此方向努力。

工業、航空和國防市場是Xilinx營收的主要來源Lattice Semiconductor就像Xilinx的可編程邏輯業務很熱門一樣,Lineback表示:「萊迪思半導體(LatticeSemiconductor)的可編程邏輯也是被收購的熱門標的。

據報導,今年2月份,萊迪思「正與投資銀行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討論來自潛在購買者的興趣,其中包括一家中國公司。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13D文件,截止今年5月份,由中國政府支持的技術集團——清華國際(Tsinghua International)已經擁有萊迪思的10,295,154份持股,占全部普通股約8.65%。

暫不提這家中國公司的介入,萊迪思並不是只有可編程邏輯。

Feldhan表示,看好IoT應用的萊迪思「在資本投資方面也很有實力。

的確,Lineback認為,萊迪思除了可編程邏輯產品線外,在特殊應用標準產品(ASSP)方面也獨樹一幟。

Lineback解釋,萊迪思在2015年花了大約6.07億美元購買晶鐌科技(Silicon Image)取得了ASSP產品,包括針對下一代無線網路的消費連接解決方案,如在WiGig中使用的毫米波(mmW)技術。

更高的長期營收 (來源:Lattice Semiconductor)

當萊迪思收購Silicon Image時,萊迪思執行長Darin Billerbeck發表了一個『生命周期』的故事。

他解釋,這次的合併為「半導體產業開啟了一個好的開端,」即一家公司同時擁有具有互補性的FPGA和ASSP。

Silicon Labs

如果你關注的重點在於IoT領域,那麼芯科科技(Silicon Labs)是目前擁有廣泛IoT產品組合且仍然獨立的少數幾家公司之一。

Lineback強調,Silicon Labs「一直是一家不錯的併購目標,因為它在過去10年中只有一季是虧損的(2011年第1季虧損200萬美元)。

而且這家公司擁有與IoT相關的強大技術組合,包括無線網狀網路解決方案(ZigBee和Thread),以及基於32位元ARM的低功耗MCU、感測器等產品。

在IoT領域,Silicon Labs因善於履行併購策略聞名。

該公司曾經在2012年收購ZigBee公司Ember、2013年收購位於挪威奧斯陸的高能效MCU公司Energy Micro以及在2015年收購芬蘭無線模組供應商Bluegiga Technologies,使其進一步豐富IoT產品組合。

然而,Silicon Labs的優勢還不只是硬體。

更重要的是,它有自己的軟體開發工具。

就像博通(Broadcom)的IoT開發團隊[去年被賽普拉斯(Cypress)收購]一樣,Silicon Labs把諸如無線電抽象介面層軟體(RAIL)和針對專門應用設計的無線網路軟體堆疊(稱為Connect)等工具看作是IoT產品普及的關鍵。

不過Silicon Labs可不便宜。

Lineback指出,這家公司在今年8月的市值已達24億美元,這「已經成為曾進行昂貴收購的潛在買家之一大障礙。

Silicon Labs從2015Q4-2016Q3的營收與盈餘統計 (來源:Yahoo Finance)

Marvell Technology

業界並不常聽到Marvell Technology成為收購對象,但對於一些買家來說,該公司其實提供了令人感興趣的技術。

Lineback透露,「目前在財務上較困難的Marvell擁有適合汽車、雲端運算系統、IoT和多媒體應用的處理器和SoC解決方案,以及在記憶體方面的許多創新成果——如FLC和IC架構最佳化——以及其模組化晶片(MoChi)途徑。

對於Marvell來說,其不利條件在於「持續出現的虧損,以及撤出了智慧型手機市場(應用處理器和連接解決方案)」,他解釋道。

在激進的對沖基金Starboard Value取得Marvell約6.7%的股權後,Starboard於今年6月邀請曾在Maxim擔任高階主管的Matthew Murphy接掌Marvell的新執行長與總裁一職。

Murphy過去22年來一直在Maxim的銷售與業務單位擔任領導角色。

Starboard可能會拆分出Marvell的部份營運業務,或者賣掉整個部門,不過,下一步行動還未公布。

Marvell從2014-2016年的營收與盈餘 (來源:Yahoo Finance)

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 (IDT)

接下來就是IDT。

IDT前任執行長Ted Tewksbury與激進對沖基金Starboard Value之間長達18個月的苦戰,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但在Starboard盯上IDT之前,它一直被認為是一家營運穩健的公司。

正如Lineback所說的,「多年來一直有報導指稱IDT成為收購目標——甚至是在 1990年代。

在前執行長的監督下,IDT依靠自家的核心競爭力——時序元件,穩步地擴展其產品線,包括射頻(RF)、無線充電和RapidIO。

然而,在Starboard介入後,該公司陸續將快閃記憶體(flash)控制器業務賣給PMC Sierra、智慧電錶業務賣給Atmel,並將高速資料轉換器業務出售給蘋果(Apple)。

如果IDT保留高速資料轉換器,Tewksbury認為IDT「很可能在4.5G和5G市場中拔得頭籌。

在Lineback看來,IDT自從去年12月以3.07億美元收購位於德國德勒斯登的ZMDI後,該公司的吸引力提高了。

眾所周知,ZMDI的強項在於汽車和工業領域市場。

Lineback解釋說,IDT「如今擁有了更加廣泛的半導體產品組合,以服務於通訊基礎設施、汽車、無線電源以及資料中心伺服器和高性能電腦等市場。

Lineback認為,根據該公司最近約27億美元的市值,收購IDT大約得花費30億美元以上的資金。

IDT的年營收約在7億美元左右,他透露。

然而,在歷經幾年前的虧損之後,「IDT已經連續12季都保持盈利了。

(IDT在2014-2016年的營收與盈餘統計 來源:Yahoo Finance)

其它

經常傳說可能成為收購目標的其它公司還有Skyworks、Macom和Qorvo。

Feldhan表示,「這些都是類比元件公司,其行動應用產品應該很有吸引力,如RF和電源管理。

他補充道,「這些公司都擁有自己的晶圓廠,不過他們也部份使用代工廠。

買家可以將這些工廠看作是資產,但在當今的市場中,也可能會被視為一項資本負擔。

除了這三家外,Lineback認為還可以再增加「可作為長期目標的IDT、感測器供應商InvenSense、類比混合訊號/RF IC供應商MaxLinear以及電源管理晶片製造商Power Integrations (PI)等。

這些公司「在服務於嵌入式電子產品的多種利基市場中都有各自的強項,」Lineback表示,「藉由IoT的新型無線連接——以及資料中心系統——他們就能提供一部份的IoT和雲端運算服務,包括汽車和能量管理系統。

結語

半導體產業的成長放緩是無可避免的,畢竟對晶片供應商來說,目前大多數的目標市場已經成熟。

PwC諮詢師Mehrotra和Fisher表示,在這些成熟的領域中,汽車和工業/醫療則是例外。

「由於可望為半導體公司在這些成長中的領域取得更高占有率,因而將有助於促成大量的交易,從而使其燃起在競爭市場中領先的希望。

成本是一個關鍵問題。

「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進展速度減緩,不斷提高開發成本和製造複雜度,」Mehrotra和Fisher解釋,「在公司必須控制產品成本的巨大壓力下,增加研發(R&D)投資是更加冒險的主張。

從一般和行政支出(G&A)的觀點來看,倒是存在著巨大的交易合併綜效,可以用於資助日益高漲的研發(R&D)費用。

「這將導致多家半導體公司尋求合併以取得規模優勢,並保持盈利。

推動併購行動的另一項重要因素是中國。

Lineback表示,「為了減少對於外國進口IC的依賴性,中國也致力於推動併購。

清華紫光(Tsinghua Unigroup)和中國投資者聯盟一直在美國、歐洲和其它地區試水溫,但法規審查的威脅已經阻礙了一些潛在的重大收購。

另外一個因素是『低租借成本』,Liao指出,「如果美國聯邦委員會或歐洲央行將利率提升到歷史正常水平的3%,收購活動將會顯著地減少。

本文來源:eettaiwan ,感謝作者付出,如轉載不當,請聯繫後台刪除!

【關於轉載】:轉載僅限全文轉載並完整保留文章標題及內容,不得刪改、添加內容繞開原創保護,且文章開頭必須註明:轉自「半導體行業觀察icbank」微信公眾號。

謝謝合作!

【關於投稿】:歡迎半導體精英投稿,一經錄用將署名刊登,紅包重謝!來稿郵件請在標題標明「投稿」,並在稿件中註明姓名、電話、單位和職務。

歡迎添加我的個人微信號MooreRen001或發郵件到 [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高通能否顛覆伺服器市場?

高通在手機領域的實力是否意味著該公司也能在伺服器市場取得成功?高通(Qualcomm)在ARM處理器伺服器SoC供應商之中拔得頭籌,宣布可提供10奈米FinFET製程48核心晶片樣本;而問題在於...

高通為啥天價收購NXP?暗藏大計劃

彭博社今日發表文章稱,高通470億美元收購恩智浦半導體公司(NXP Semiconductors)是針對全球智慧型手機需求放緩所作出的應對措施。該交易將推動高通在物聯網和汽車應用晶片市場占據主導...

「Fabless」的高通也換玩法了

著名的手機晶片廠商高通(Qualcomm)過去以自己設計智慧型手機晶片,再提供給其他晶圓代工廠生產的 「無晶圓廠 ( Fabless ) 」 商業模式聞名於世。如今高通正在洽談收購另一家半導體廠...

Apple將成模擬IC技術重要推手?

外界沒有人知道,究竟蘋果(Apple)要把從Maxim買來的7萬平方英尺類比晶圓廠用來做什麼…而向來擅長讓半導體供應商們為該公司開發新元件──事實上還有能力把那些半導體廠商整個吞下───的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