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0億美元訂單,台積電為何放棄華為,倒向了美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著美國對華為制裁逐漸加深,國人突然發現,無論是限制華為設備對美國出口,還是抓了任正非女兒孟晚舟,好像都不如讓台積電斷供華為晶片更為致命,台積電對於華為的重要性,原來這麼重要。

可是台積電的選擇,卻讓我們感覺到辛酸,台積電不但乖乖聽話,對華為斷供,同時還準備在美國新建最先進的5納米製程工藝工廠。

台積電為何放棄每年給它提供70億美元的華為,而選擇站隊美帝呢?



台積電的創立

如果要搞清楚台積電的選擇,需要搞清楚台積電的歷史。

提及台積電,就不得不提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張忠謀出生在大陸,18歲時候,隨著父親來到台灣,之後就赴美讀書,一直在美國生活了30多年,所以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他都不太熟悉。

1983年,張忠謀從德州儀器副總裁位置退了下來,收到了台灣「工業之父」孫運璿的邀請,孫邀請他去擔任新成立工研院院長的職務,56歲的張忠謀決定再闖一把,回到台灣再一次創業。


在德州儀器工作期間的張忠謀


同時張忠謀還收到三星李健熙的邀請,李健熙希望張忠謀能夠來三星工廠看一看,雖然張忠謀對三星工廠大加讚賞,但是還是決定創建自己的半導體公司。

這也成為他們倆最後一次友好會面,之後長達幾十年的龍爭虎鬥。

給張忠謀拒絕三星的底氣,來自台灣地區一系列經濟發展計劃,孫運璿決心將聯合工業研究所、聯合礦業研究所、金屬工業研究所合併,成立以政府資金為主的半官方的工業技術研究院,以財團法人的方式,高薪聘請專業人才,同時著重發展晶片產業。


台灣現代工業奠基人孫運璿


20世紀70年代,孫運璿還決心投入1000萬美元支持台積電,這筆資金在當時台灣絕對是個天文數字,而且在1977年就建設了台灣首座4英寸晶圓晶片示範工廠,而且吸引了包括胡定華、曹興誠等一大批台灣企業家。

張忠謀從美國拿到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有訂單,台灣勞動力成本當時只有日本一半,不但勞動力豐富,而且積累了電子、合成纖維等一大批人才。


張忠謀回到台灣受到各大媒體爭相報導


美國半導體由於國內激烈競爭,逐漸將產業轉移到日本,以縮減成本。

隨後日本的半導體產業獲得迅猛發展,尤其在存儲領域,利用成本優勢,導致美國很多半導體企業無力支撐,包括英特爾。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世界上10家半導體企業,日本占據8家。

之後美國逐漸從存儲晶片退出,專注邏輯晶片領域。

張忠謀意識到,眾多的晶片設計公司,不可能像IBM、德州儀器一樣擁有全產業鏈的設計、生產能力。

1988年,台積電迎來了第一個大客戶英特爾,英特爾不但轉讓了製造工藝技術,還提供生產資金,扶植台積電。



省去了生產設備等大額的固定資產投資,美國晶片也獲得快速發展,高通、英偉達、Marvell從此可以專注利潤最高的設計工作,放棄利潤較低的生產、測試、封裝等工序。

在台積電創建的早期也離不開台灣當局的支持,台積電早期募資的時候,希望英特爾、或者IBM,以及日本的索尼、三菱等能夠入股,可惜一一被拒絕。

最後台灣當局出資1.1億美元,幫助台積電完成了原始的資本積累。


台積電快速發展期

台積電真正走向快車道,是在2003年。

之前生產工藝主要來自於IBM授權,當台積電在銅製工藝上實現巨大突破,讓IBM代工技術霸權被終結。

而且台積電在濕刻法技術的大膽創新,讓小小的阿斯麥爾(ASML)異軍突起。


當光波小於一定波長之後,會產生衍射現象


什麼是濕刻法呢?我們日常看到的光看上去像條直線,可是如果我們利用光柵,就會發現光有衍射現象,也就是漏過去的光越窄,衍射現象就越嚴重。

所以在20世紀90年代,無論是尼康還是德州儀器,光刀都被鎖死在193納米,也就是用來雕刻晶片的刀不能再小了。

來自IBM的林本堅認為如果讓光在水中傳播,那麼原有的193納米的雷射不是可以突破157納米限制了嗎?但是這項技術在IBM、尼康都吃了閉門羹,只有荷蘭的阿斯麥爾願意嘗試。

最終台積電完成了技術突破,阿斯麥爾也迅速崛起,擊敗行業龍頭尼康。


光在水中會產生折射


在實現彎道超車之後,2004年台積電幾乎拿下了全球一半的晶片代工訂單,日本半導體在韓國的猛烈進攻下,逐漸走向沒落。

日本的沒落還與美國制裁有關,日本出售設備給蘇聯,遭到美國的嚴厲制裁,從此一蹶不振。

三星藉機以3倍的工資,從日本挖來了大量的工程師,提高三星的技術。

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三星逆周期操作,在行業低谷時期,大量購買設備擴大生產,一舉擊潰了日本東芝等公司,成為存儲晶片的行業霸主。



台積電與三星的對抗

在對付完日本之後,三星把矛頭指向台積電,三星利用自身多元化的優勢,吞噬台積電的訂單,比如三星讓手機部門購買高通的晶片,但是前提是高通把晶片代工交付給三星。

面對蘋果也是同一個套路,把自己的晶片、面板等進行捆綁銷售。

在三星大舉進攻之時,張忠謀已經退居幕後,而CEO蔡力行卻搞出了一套「降薪增效」策略,對員工進行嚴厲的績效考核,淘汰考核靠後5%的員工。

這種優化成本的方式,卻導致公司的大動盪,尤其導致大批優秀技術員工的離職,這為三星的反擊埋下了巨大隱患。


張忠謀與蔡力行(右)


這次改革不但沒有起到減員增效的效果,反而導致產品的良品率得不到改善,客戶紛紛取消訂單,78歲的張忠謀不得不再次出山。

回到台積電的張忠謀宣布之前裁員無效,並且新增近10億美元用於研發。

2010年,在台積電被三星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卻迎來了重要的合作夥伴-蘋果,蘋果不想被三星一家獨供,從而失去議價權利。

台積電向蘋果保證,擬建90億美元的工廠,並且保證至少6千人的產業工人。

在把晶片交付給台積電之後,蘋果隨後把快閃記憶體訂單分給了東芝,螢幕訂單分給了夏普。



由於蘋果、三星在手機市場上的激烈競爭,2011年,蘋果向三星提出了16項指控,涵蓋外觀到硬體,而三星則向蘋果發起了十項專利訴訟。

蘋果與三星的訴訟,無疑加劇了蘋果倒向台積電,之後台積電與蘋果合作設計了A6晶片。

為了穩住蘋果這個客戶,台積電在台灣連續興建了三個工廠,2018年在A8晶片訂單份額上,台積電獨占鰲頭。

這一年,台積電市值超過英特爾,成為世界第一晶片代工廠,全球市場份額超過55%。



為了讓自己在半導體領域領先於其他公司,台積電深度參與客戶的設計,預先了解到行業發展趨勢,因此能夠深度綁定客戶。

台積電的成功得益於對行業方向的把握,還有對員工的高額激勵,台積電每年會拿出20%利潤對員工進行分紅。

當然台積電的成功離不開美國技術,無論是張忠謀從德州儀器學習到的產品製造技術、管理技術,還是從IBM拿到技術授權等,都是源於美國。

為了對抗韓國三星,台積電獲得了大量的美國訂單,台積電的壯大,離不開蘋果、英特爾等美國公司的支持。



所以面對美國對華為的制裁,雖然華為訂單占整個銷售額的15%,但是台積電根基還是來自美國。

無論台積電去美國建廠,還是放棄華為訂單,都是「兩權相害避其輕」,不得已的選擇。

從台積電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台積電的發展離不開台灣當局的支持,以及外來技術的支持。

在今天,當我們面臨制裁,西方技術封鎖的困境下,我們更不能閉門造車,而是要積極走出去,迎接世界的挑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創業30年,台灣「半導體教父」這一次真的退了

在今日台積電的股東會上,創始人、董事長張忠謀說,他度過了人生最興奮最愉快的30年,感謝大家給自己機會。話畢,全場響起長達近一分鐘的掌聲。這位老人也在會後正式離開台積電,開始自己的退休生活。對於張...

風暴眼中的台積電:被逼站隊前景難料

華為事件又再生變。摩根大通近日發表報指,台積電(TSM.US)已確定取得蘋果下半年推出的四款iPhone新機處理器代工訂單。而下半年的所有新iPhone處理器將統一採用5納米製程。加上已發布的i...

晶圓代工帝國台積電是這樣煉成的

台積電,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商,而本身晶圓代工這個行業也是台積電首創的。而張忠謀,作為台積電的創始人,是怎樣一步一步把一個台灣企業,乃至一個行業發展到巔峰的呢?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晶圓代工龍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