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對岸的光榮與夢想-台灣特色的半導體之路(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昨天講了台灣半導體光榮的發端,第一家晶片公司UMC終於成立了。

可是這時台灣在晶片的版圖上什麼都不是,甚至緊接著遭遇了第一個重大挫折:1983年,政府投資7000萬美元研發DRAM技術。

講韓國的時候我們知道這是個對的方向。

可是技術研究出來了卻沒法製造(當時UMC只能製造一些簡單的晶片),7000萬美金打水漂了!這可是重大國有資產流失啊!這麼明顯的錯誤當時怎麼發生的?我們現在不得而知,可是台灣的產業英雄們沒有停下腳步,馬上開始建設積體電路實驗工廠:

看看這熟悉的場面 ^_^

該工廠1986年完工,並於次年在張忠謀的建議和李國鼎的支持下,轉為公司化運作,這家公司,就是今天業界權勢遮天的台積電!

台基的接待號稱都是退役空姐!

而張忠謀更是憑藉開創了半導體代工的生意模式,被尊稱為"代工之父(Foundry Father)":

晶片代工之父

這段故事,你回顧的時候會隱隱約約感覺到時代的脈搏和歷史的必然性。

張忠謀1931年出生在寧波,1949年去美國求學和工作,在集成電路的發明者德州儀器(TI)工作了20年,做到主管全球半導體業務的資深副總裁,公司第三號人物。

1983年,因為日本公司的衝擊,德州儀器不準備做晶片轉行做消費電子,張老爺子肯定不干,1985年回到台灣做工研院院長,1986年起做台積電的董事長,直到2018年退休。

以張忠謀的地位在美國謀生髮展肯定沒有問題,為什麼在54歲高齡回台灣呢?有一個原因是因為TI時期他跟台灣的一眾官員(李國鼎等)有過接觸,被他們的有為奮進的精神所感動;另外一個原因是他在TI期間,看到了晶片代工的廣闊前景,有實現自己想法的機會,當然要抓住了。

說起晶片代工,實際上當時也有,美國當時有50多家設計公司(包括今天最大FPGA生產商Xilinx)是沒有自己的生產線的,他們只負責設計然後找一些IDM(整合元件製造商)生產,這類似於今天的蘋果設計然後找三星生產。

這會產生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利益衝突,從三星的角度來看,我也生產自己的CPU給自己的手機用,那肯定優先考慮自己啊;從蘋果的角度看,你三星拍著胸脯保重一定供貨,但我們根本上是競爭的啊,你怕是哪天要斷我的糧啊。

互相猜忌這條路就不大走得通。

台基的做法就是所謂純代工(Pure Play Fab),我就一門心思給你加工別的我都不要。

實際上台積一開始的對手UMC,現在最大的對手三星,做代工都不是很純粹。

所以台基就翻來覆去的說我是純代工blabla,不厭其煩的把這個道理給客戶講生怕別人理解不了。

現在晶片代工是個620億美金(2017)的大生意,純設計是個1000億美金(2017)的大生意,都可以算是張忠謀開創的 。

IDM的生意最大:2630億美金。

不過TSMC以差不多Intel 1/2的營收,豪取比Intel還高的市值,前景可見一斑。

提到Intel,實際上他算是台積電的恩人。

雖然台積電提出了新的商業模式,但一開始這一模式並未被市場認可,而且台灣半導體並無全球影響力,台積電成立之初沒什麼客戶,只能慘澹經營。

1988年,通過張忠謀的私人關係,台積電請到安迪。

格魯夫(英特爾前總裁,《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作者)來台灣考察台積電。

最終靠著張忠謀強大的執行力,解決了格魯夫提出的200多個問題,通過了英特爾的認證,拿到了訂單。

之後台積電的道路越走越順,現在已經是獨孤求敗了。

面對著以前的恩人,今天陷入困境的英特爾,不知道台積電會不會身以援手,只可惜安迪。

格魯夫(2016年去世)沒法親自來求張忠謀了!

台灣半導體發展非常精彩,我這小文章非常有限,也只想記錄些有啟發的,我覺得真正重要的東西。

對某些部分感興趣的可以給我留言。

今天就到這裡吧,明天還講台積電,以它為中心講下foundry發展史上的三國殺,英雄們的愛恨情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晶圓代工帝國台積電是這樣煉成的

台積電,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商,而本身晶圓代工這個行業也是台積電首創的。而張忠謀,作為台積電的創始人,是怎樣一步一步把一個台灣企業,乃至一個行業發展到巔峰的呢?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晶圓代工龍頭的發展...

晶片大王退位,張忠謀接班人能否再續輝煌?

6月5日,台灣支柱企業台機電創辦人—「晶片大王」張忠謀在企業股東大會上宣布正式退休。離開全世界最掙錢的華人科技公司,離開為之奮鬥30年的台積電。台積電創辦於1987年,從一個不被看好的科技企業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