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大王退位,張忠謀接班人能否再續輝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6月5日,台灣支柱企業台機電創辦人—「晶片大王」張忠謀在企業股東大會上宣布正式退休。

離開全世界最掙錢的華人科技公司,離開為之奮鬥30年的台積電。

台積電創辦於1987年,從一個不被看好的科技企業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2017年,台積電實現營收2087億人民幣,凈利潤接近800億人民幣(2017年華為凈利潤475億)張忠謀是如何帶領企業締造這一商業神話的?留給我們哪些商業智慧呢?

文:胡老師 有趣、有料、有態度,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文末有驚喜

1 初創期:大膽創新,勇於打破舊的商業模式,改造現有生態環境,為企業初創期撬開市場的大門,贏得發展機會.

企業創辦初期的晶片行業背景

1987年台灣地區開始萌生「代工,foundry」的概念,是半導體產業鏈中一次大的飛躍,它首先推動fabless(生產外包的晶片公司)模式的進步。

但注意的是,此「代工」和彼「代工」,此「製造」和彼「製造」,與服裝電子整機產品之類勞動密集型行業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不能拿來簡單類比。

晶片代工行業是一個資本主導的行業,但絕非是靠廉價勞動力而不需要技術的行業,晶片製造的技術和晶片設計相比,並不能簡單的說哪一種更高端或低端,掌握業界領先的晶片製造工藝無疑是符合「核心技術」的定義的。

然而台積電在剛啟步時,實際上半導體業由IDM模式主導。

IDM的意思是國際整合元件製造商,是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ing的英文縮寫。

據港台媒體報導,過去國際IDM大廠幾乎所有產品都一手包辦,也正因為每項產品都要沾上一點邊,但每項產品未必都能做到大量,占有最大市場占有率。

直到1994年時全球代工的產值才僅36億美元,反映當時除了IDM,代工的製程技術遠落後於IDM,所以代工僅作為IDM廠的第二供應商,當產能緊缺時,它可作為IDM廠的拾遺補缺,那時的設計業尚非常弱小。

開初時,IDM與代工的理念不同,IDM廠一定會自發地努力去追求工藝的極致,摩爾定律是它的驅動力之一,如英特爾會不遣餘力去推動工藝製程不斷地縮小,以及採用新的工藝,因此它的研發費用每年達約100億美元,幾乎是全球最高的。

而代工是一個服務體系,它為客戶提供工藝製程的服務,要迎合客戶的需求。

代工的誕生受到生產外包型企業的熱力追捧,可以省去投資建廠的巨大負擔。

所以從邏輯上分析,代工不應該去追求最先進的工藝製程,風險與代價太高。

「破冰」行動為台積電開創一個奇蹟

剛創辦真正開始時,張忠謀還是經歷了相當的低潮。

首先是人才難找,尤其一將難求。

要干世界級的事,自然要世界級的人。

台灣當時沒有這種人,他就到國際上找。

那時的半導體圈子不大,有大能耐的,要麼是他過去的對手,要麼是他過去的下屬。

對手比較難搞,他從下屬找起。

他找到包括英特爾一位副總裁在內的幾位老部下說,兄弟們,來台灣跟我一起改變半導體產業吧。

這些人看好他,卻不看好台灣,也不看好他搞「製造代工」這個餿主意。

好一番努力之後,他才把通用電氣半導體總裁戴克挖來做了總經理。

班子和廠子好不容易建起來了,真正的考驗卻才開始:訂單從哪裡來?

訂單不好來啊。

台灣是一片荒原,還得回頭去求美國佬。

一些專業的設計公司比較痛快,但他們規模不大,餵不飽台積電的產能。

那就去勸那些又搞設計又搞製造的大公司,給點製造訂單過來吧——這個就比較難了。

這些人根本不把張忠謀發明的代工模式放在眼裡,另外,他們也對張忠謀心存芥蒂,把你餵飽了你反過來打我,這合適嗎?最後一個更可怕,那時的半導體也是行情低迷,這些大公司就算相信他的模式,也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差不多一年,台積電派到美國搶單子的人,每次跟張忠謀匯報,都是首先一句「我的方向正確」,然後就「但是」了。

再一再二的「但是」下來,張忠謀也「捉雞」,但只要往辦公室一坐,他的信念就又澎湃起來,把「但是」換成了「堅持」。

只堅持了一年,張忠謀的第一個勝利就來了。

這是個偉大的勝利。

1988年,張忠謀和戴克一起,通過私人交情把老朋友、也可以說是老對手——剛剛上任英特爾總裁的格魯夫,連哄帶騙地弄到台灣參觀了台積電。

新官上任的格魯夫正大刀砍掉儲存器業務,向電腦處理器(CPU)業務轉型,並制定出宏偉目標:要做出最強大的CPU,去創造和引領消費者對電腦的需求,進而從電腦廠商的配件商成為掌握電腦產業的主人。

張忠謀吃准了格魯夫要轉型就必然集中火力搞研發設計的心思,努力說服他:老兄啊,你應該把一些製造業務交給我們,這樣才能騰出更多精力去搞CPU啊,而且大表忠心與決心:我們的廠就是你自己的廠,一樣一樣的,甚至更好。

格魯夫知道張忠謀看穿了他,但更認同其想法。

隨後,英特爾對台積電的製造進行了認證。

再隨後,台積電通過認證,拿到了英特爾的訂單。

2.經濟低潮期:積極調整戰略,選對技術,敢於逆水行舟,持續投入研發.

其實,早在12年前,張忠謀就打算回家安享晚年,當時他已親手培養出自己的接班人,布置好後續工作後,就宣布辭去台積電CEO。

萬萬沒想到,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台積電遭受重創,一度落魄到發不出工資,張忠謀不得不「出山」帶領台積電渡過難關。

在張忠謀重返台積電的第二年,台積電便實現扭虧為盈,但他並未就此離去,而是將台積電扶上馬繼續走一程,這一走就是10餘年。

正是在這10年間,台積電市值先後超過IBM、英特人,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

忠謀重任執行長的第一件重大決策,就是大筆一揮,將10年的資本支出,上調一倍,增加到59億美元。

在金融海嘯讓大家餘悸猶存的當下,有兩位獨立董事反對,其中一位,還是身經百戰的前德儀董事長延吉布斯。

張忠謀雖看好智慧型手機的未來需求,卻無法說服他們。

他只能攤牌,告訴他們,「要考慮我是公司負責人,你要跟隨我,」張忠謀在兩年前的《天下》採訪時說。

一位當時反對的董事,幾年後告訴張忠謀,他很高興那時的反對沒有成功。

事實證明,張忠謀力排眾議,蓋出連自家業務都擔心賣不出去的龐大產能,到頭來根本還不夠用。

今年第二季,Oppo等大陸手機廠牌熱銷。

一位客戶表示,台積電中科廠規劃月產能十萬片十二吋晶圓,資深廠長廖永豪帶領團隊硬是擠出十五萬片產能,結果竟然還是供不應求。

3.穩定期:未雨綢繆,培養接班人

放眼整個半導體業,帶領台積電衝向世界的張忠謀,堪稱企業家典範,但在挑選接班人這件事情上,他更要深思熟慮。

新接班計劃是公司董事長與CEO兩職分離,由雙「首長」平行領導接續,劉德音接任董事長,魏哲家擔任總裁。

這兩位接班人早在4年前就已被任命為共同執行長,在經過了4年的考察期後,才被正式定為接班人。

在選任接班人一事上,張忠謀認為,繼任者應該同時兼具商人和工程師的角色,執行長必須思想開放、世俗智慧,才能為公司指定戰略。

張忠謀評價,此次選出的兩位繼承人都比較像工程師,但業務技能還需要加強。

董事長與CEO兩職分離的接班計劃並不是第一次出現,例如華為就採用的輪值CEO制度,這樣做的目的是發揮多人智慧,強調權力制衡,防止獨裁專斷。

同時外界猜想這樣的安排也是對台積電之前一次選CEO經驗的調整,畢竟以86歲高齡退休後再次復出救火的可能性不太大。

繼任的劉德音和魏哲家二人分別在台積電擔任管理職務已有24年和19年,對台積電的管理運營都非常熟悉,並且經歷了4年多全方位的考察。

張忠謀對此二人的接任不得不說是煞費苦心。

張忠謀表示,他並不擔心在他退休後台積電的發展。

他認為至少到2020年,台積電每年都會有5%—10%的增長。

文:胡老師

作者簡介:

曾任世界五百強企業高管,負責企業機制搭建和流程再造數十年;

企業管理專家,整日奔波全國,為各類企業把脈,診斷;

數十年公司戰略和薪酬績效研究者,誓為中國企業薪酬績效改革踐行!

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或私信交流

私信小編「績效」,免費發送60分鐘的員工薪酬績效設計內部培訓視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創業30年,台灣「半導體教父」這一次真的退了

在今日台積電的股東會上,創始人、董事長張忠謀說,他度過了人生最興奮最愉快的30年,感謝大家給自己機會。話畢,全場響起長達近一分鐘的掌聲。這位老人也在會後正式離開台積電,開始自己的退休生活。對於張...

晶圓代工帝國台積電是這樣煉成的

台積電,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商,而本身晶圓代工這個行業也是台積電首創的。而張忠謀,作為台積電的創始人,是怎樣一步一步把一個台灣企業,乃至一個行業發展到巔峰的呢?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晶圓代工龍頭的發展...

張忠謀落幕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6月5日,隨著台積電股東大會上的一聲宣告,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正式榮休。自此,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強人時代」也終於落下帷幕。18歲赴美讀書,進入哈佛大學,19歲在家人的規勸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