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暗助」中芯國際上市?揭露國產替代「壯膽」野心之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5月5日晚間,中芯國際正式宣布,4月30日公司董事會通過決議案批准建議進行人民幣股份發行、授出特別授權及相關事宜,將尋求科創板上市。

這無疑是今年晶片產業的一大重磅事件,而當中又有何緣由呢?

  眾所周知,中芯國際是一家紅籌企業,即在境外設立離岸公司,以實現境外控股公司在海外上市融資的目的,也就是「VIE結構」,屬於「外資」公司。

受限於政策障礙,大部分此類公司與國內資本市場無緣,而最簡單且有操作性的選擇為「兩地上市」。

部分公告截圖


  早於2018年中,中國證監會曾發布《試點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並上市監管工作實施辦法》,明確符合條件的境外上市試點紅籌企業在境內發行股票或CDR。

  當時,滿足這一條件的境外上市紅籌企業僅有約5家,即大眾熟知的BAT和京東、網易。

不過,政策最近得到鬆綁。

4月30日,證監會再發文件,大幅降低了中概股回歸的門檻。

對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同行業競爭中處於相對優勢地位的企業放寬了市值要求。

  據Choice數據顯示,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概股中,行業屬於科技、醫藥等科創產業且市值符合最低要求的達到52家,中芯國際便是其中之一。

  中概股「回A」門檻降低不久後,中芯國際便宣布擬登陸科創板,打響紅籌股回A第一槍,當中之意義不言而喻。

  根據中芯國際披露,扣除發行費用後,人民幣股份發行的募集資金計劃將用於三方面:40%用於投資12英寸晶片SN1項目;20%用作為公司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的儲備資金; 40%用作為補充流動資金。

  中芯國際的12寸晶片SN1項目,應為中芯國際旗下專注於 14nm FinFET 以下高端工藝技術的中芯南方。

這是國內第一條14nm FinFET 工藝技術的生產線,預計將於今年8月全面竣工,這是中芯高端技術布局版圖中非常重要的一塊。

  中芯國際曾在2019年底宣布14nm工藝開始生產,正式貢獻營收。

回顧中芯國際2019年財報,收入約31.16億美元,毛利率20.6%,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13.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晶圓代工是典型的資本、人才、技術密集型產業。

以全球龍頭台積電為例,其2019年的資本開支達149億美元,研發投入為29.6億美元。

  而據年報披露,中芯國際今年將啟動新一輪資本開支計劃,從去年的22億美元大幅升至31億美元。

對比之下,這與台積電動輒超百億美元的規模差距明顯。

  另外,據申港證券研報顯示,在晶圓代工領域,台積電仍處於絕對領先地位。

預計2020年一季度台積電實現營收102億美元,同比增長43.7%,市占率高達54.1%。

中國大陸排名最高的是中芯國際,市占率預計在4.5%,華虹半導體則排名第9位。

  中國半導體市場自給率低,全球晶圓代工銷售規模前十的企業中國內地僅有2家,對標三大代工巨頭,中芯國際此番藉助資本市場反哺實業,對整個產業有著重要意義。

不過,資本市場也要有清醒認識,畢竟追趕國際一流企業任重道遠。

  根據IHS Markit的數據,中國仍是全球半導體消費第一市場,半導體價值約為2085億美元,占全球半導體價值約49.1%。

預計中國集成電路設計市場將按複合年增長率21.4%的速度增長,到2023年將達860億美元。

巨大潛力之下,自然給中芯國際日後帶來更多機遇。

  在科創板IPO融資,的確有利於改善中芯國際的現金流狀況。

據悉,按照中芯國際5月5日的15.26港幣股價,增發16.86億股至科創板,能夠融資234億元人民幣,要是溢價發行,融資金額可能更高。

  科創板的發行,將促使港股資本充分認識到中芯國際的國內半導體、科技行業的龍頭地位,無疑將進一步提升中芯國際在港股的估值。

  對此,國信證券也認為,中芯國際現在港股PB只有1.62倍,估值處於合理估值以下。

在科創板上,有利於公司估值回歸至合理估值,公司的稀缺性、科技核心資產的重要性將在大陸資本市場得到應有的估值體現。

  12英寸晶片SN1項目是FinFET的14nm及以下工藝,資本充足有利於中芯國際加快先進工藝進展,進而實現半導體製造國產化。

  不難發現,去年初以來,國內晶片設計公司都儘可能地將代工轉向國內,代工訂單轉移逐漸成為業內共識,且趨勢正在加強。

中芯國際作為國內代工龍頭正好趕上這波訂單轉移的國產化紅利,受益明顯並持續良久。

除此之外,其上游供應鏈的國產化進程也值得重點關注。

另一方面,中芯國際技術突破伴隨國內迎來晶圓廠的建設熱潮,配套產業需求將成倍增長。

近年來,中國晶圓廠建設進度加快,根據芯思想研究院披露的數據顯示,中國內地近年來已有30餘家Fab工廠在籌建、投產或新增產能。

總計將投入約3777億人民幣,若按65%-70%的設備投資,則有約需2455億-2600億增量設備需求。

不久前,中芯國際還上調了一季度業績指引,將2020年一季度收入增長指引由原先的0%至2%上調為6%至8%,毛利率指引由原先的21%至23%上調為25%至27%。

在對華技術限制、疫情影響雙重壓力下,無疑將助推大陸半導體產業崛起,從設計到代工、封測都要自主化,所以大陸的晶片設計公司尋求大陸代工是必然趨勢。

國家也將通過成立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稅收優惠等密集政策支持半導體國產化,這必將是長期的發展趨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鐵流:台積電申請赴大陸設廠意欲何為

12月7日,全球最大集成電路製造商台積電正式向台灣「投審會」遞件申請赴大陸設立12寸晶圓廠與設計服務中心。該晶圓廠規劃的月產能為2萬片12寸晶圓,並於2018年下半年開始生產16納米製程晶片。同...

​台積電一季度「逆疫情」掙1190億

全球首家半導體代工製造公司台積電今年一季度掙了1190億新台幣,約合240億人民幣,逆市勇創歷史新高!財大氣粗的台積電不忘企業責任,在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的情況下,宣布為員工漲薪,漲幅為3%...

中芯國際:晶片國產化的風口與現實

本文來自格隆匯旗下微信公號「港股那點事」(ID:hkstocks),作者/他山石。中興通訊陷入「缺芯」命門,引起了大眾對中國高科技行業的脆弱性的持續關注,中國半導體發展落後海外多年,年進口190...